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能够通过图示和简单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4.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水的物理性质。

3.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PPT演示课件。

2.模拟水循环的道具:水、锅、容器、蒸发器、冷凝器、塑料袋等。

3.角色扮演的服装和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循环现象,如水壶里的水开始沸腾,然后水蒸气从水壶中升起,冷凝在窗户玻璃上形成水滴等。

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从地表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到地下水和河流的循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3.水的物理性质(15分钟)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如水的密度、凝固点和沸点等。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循环的关系。

4.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30分钟)分为蒸发器、云、降雨、地下水和河流等角色,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蒸发器的学生用锅加热水让水蒸发,云的学生用蒸发器中冒出的水蒸气将塑料袋蒸气蒙上形成云,降雨的学生用注射器将水滴洒向地面,地下水的学生用水杯模拟地下水过程,河流的学生用容器装满水并用手指表示河流的流动。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过程,分别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整个水循环的过程。

六、课后延伸:1.带孩子去实地观察水循环现象,如去湖边观察水的蒸发和降雨等。

2.给孩子提供绘本和科普读物,深入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3.让孩子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验证水的蒸发、凝固和沸腾等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一、实验主题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水循环。

通过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让幼儿初步了解水的循环原理和重要性。

二、实验目的1. 启发幼儿对水循环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水的变化和循环过程;2. 培养幼儿观察、感知和实验探究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实验材料1. 瓶装水;2. 碗;3. 小盆;4. 保鲜膜;5. 勺子。

四、实验过程1. 将瓶装水倒入碗中,模拟水蒸发的过程。

2. 在碗的上方覆盖保鲜膜,用勺子将保鲜膜轻轻拨开,观察并记录下水滴在保鲜膜上的现象。

3. 将碗放入小盆中,盖好盖子,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小盆内的现象。

五、实验观察1. 水蒸发:幼儿可以观察到碗中的水慢慢变少,直至全部蒸发掉;2. 凝结:在保鲜膜上会出现水滴,幼儿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水滴,感受到水滴的凉意;3. 沉淀:在小盆底部会有水滴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讨论1.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碗中的水会慢慢消失?水蒸发后会变成什么?2.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保鲜膜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滴是从哪里来的?3.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盆底部会有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幼儿们初步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

水在自然界中会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成水滴,最终沉淀成水珠。

这个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幼儿们在实验中不仅观察到了水的不同状态,还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化了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拓展延伸1. 教师可在实验后向幼儿展示有关水循环的图片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水循环过程;2. 教师可指导幼儿观察家庭中其他地方的水循环现象,如浇花后的水蒸发和地面上的水珠等;3. 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前往学校周边的湖泊或河流,观察和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通过本次实验,幼儿在动手实验和讨论中,不仅学会了水循环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启发了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深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们对于环保和水资源的重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注入了积极的能量。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吴国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2、水圈的水体组成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掌握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现象;3.能够描述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4.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水循环的流程;2.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2.物理模型;3.PPT教学课件;4.实物实验装置。

五、教学过程:1.开始阶段(10分钟)(1)出示PPT课件,介绍课程主题和教学目的;(2)引入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主体阶段(40分钟)(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展示物理模型,模拟水循环流程,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3)进行实物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过程和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特点;(4)讲解水循环的应用,例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实际应用场景。

3.总结阶段(10分钟)(1)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和理解;(2)展现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的认知和体会;(3)总结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水循环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相关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答题等,评估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知识点和认识水循环的能力。

七、教学扩展:1.分组进行水循环的实地采集工作,针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探究水循环机制;2.参观当地的水厂、水利工程等,了解水循环在实践中的应用;3.撰写水循环的小论文,探究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教案:小班《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循环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水槽、水、玻璃杯、沙尘模型等。

2.教材准备:小班《水循环》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自然情境营造(5分钟)1.准备一个水槽,里面加满水。

2.把有机玻璃片放在水上,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湖或大海。

Step 2 大脑风暴(10分钟)1.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雨的情景,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水循环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降雨?”“降雨水从哪来的?”等。

Step 3 学习新知(1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教材的第一页,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给学生展示图片或模型,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降雨、蒸发、云、积云、雨等术语。

3.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注重语音、语调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4 观察实验(15分钟)1.把一个玻璃杯里倒满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

2.让学生观察,描述玻璃杯内水面是否有变化,解释水循环中的蒸发过程。

3.提问学生:“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引出云的概念。

Step 5 手工制作云(20分钟)1.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让他们撕成云朵的形状。

2.让学生用手捏一捏纸云,观察有没有水滴从纸上滴落下来,引出降雨的概念。

3.引导学生想象雨水从云中落下来形成雨,让他们用画笔沾水在纸上画雨滴的形状,可以添加一些颜料使画面更丰富。

Step 6 小结(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复习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强调蒸发、降雨和云的作用。

2.通过问题回答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如“什么是水循环?”“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等。

五、课堂延伸:1.天气观察:教室内有窗户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提问他们觉得今天会不会有雨,为什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新一、
水体之间的
相互联系
二、
水循环
1.概念
2.水循环类

3.水循环的
过程及重要
环节
三、
水循环的地
理意义
1.提问:
地球上的水都有哪些形态?什么是
水圈?
水圈的构成?
2.提出水循环的概念,讲述水循环的类

3.
请同学们思考并试着绘制出水循环的
过程示意图
4.讲授水循环的过程及重要环节。

然后
对黑板上同学画的示意图进行点评和
改正。

进一步提炼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
的关系。

5.提问:
“天上之水”究竟来自何处?
再次展示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及俗语“井水不犯河水”
利用水循环知识应如何解释
6.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以黄河流域为例
探究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60)
1.回答:
固态,液态,气态
水圈的概念
海洋水,陆地水,大
气水
2.画书记笔记。

3.思考并绘制水循环
示意图,2名同学到黑
板上绘制,其余同学
在练习本上绘制
4.认真听老师讲解,
并跟着老师的思路改
正自己之前所画的示
意图。

对水循环的逻
辑关系举一反三。

5.天上之水来自海
洋,陆地,大气
天上之水奔流到海最
后循环又会回来,井
水与河水在水循环中
也有互通。

6.学生小组探究得出
结论。

1.学生能够正
确的认识水的
形式及分布
2.
为学习水循环
奠定基础。

3.借助水的分
布形式思考水
循环的过程,海
洋水,陆地水,
大气水在水循
环中的纽带关
系,通过绘图感
性的认识水循
环的过程加深
理解和认识。

4.通过老师的
讲授系统的接
收水循环的过
程及重要环节,
便于知识梳理
纠正之前的水
循环过程图,加
深水循环示意
图的理解和记

5.通过对水循
环的学习和了
解对课堂导入
所提出的问题
进行解答。

6.通过探究黄
河流域的案例,
使学生理解流
水作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