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中的地层构造

地质学中的地层构造

地质学中的地层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而地层构造则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层构造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层序、地层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地层中的构造特征和变形过程。

本文将从地层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地层构造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层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上一层一层的岩石堆积,它们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各种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层构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层的空间分布、厚度变化、岩性特征以及构造特征等。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揭示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构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

地质剖面观测是通过对地层的垂直切割,揭示地层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质钻探是通过在地表下钻取岩石样品,研究地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下的构造和性质。

这些方法可以互相结合,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揭示地层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层构造的研究对于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层构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岩石组成、变形过程和演化历史,推测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机制。

其次,地层构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地层构造的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的资源分布和储量,指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还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层构造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层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层构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指导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中生代( 2.5-0.7亿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纪三个时期,三叶虫、腕足、笔石、 四射珊瑚等大量无脊椎动物都灭绝, 产生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 并繁盛直到衰亡。陆生植物苏铁、银 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统治地位。 大陆面积进一步增大,各大陆的雏形
K
T T
三、地质年代表
▪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 1、地质历史时期的时间单位划分:
宙、代、纪、世、期
▪ 2、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单位划分: 宇、界、系、统、阶
▪ (二)地质年代表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前寒武纪(42-6亿年前)
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 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蓝绿藻。
岩层倾角小于50的岩层称为水平 岩层,又称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 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 地壳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 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 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
水平岩层形成的地貌-平顶山
(二)倾斜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 它是构造挤压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下 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而成的。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
(2)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穿插接触。 脉体被切割者比切割者老。
由老到新:1、2、3
(3)沉积岩与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炽热的 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体而形 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O
2)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在地下冷 凝成岩,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 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 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
地 球 生 物 的 演 化
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 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化作用是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的科学领域。

地层分布规律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讨了地球上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本文将从地层的定义开始,探讨地层分布规律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一些地层分布规律的实例。

地层是地球上不同岩石和沉积物层的总称。

它是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和表面岩石的研究,根据岩石的性质、组成和时代特征,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地层的划分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结构、化学成分和化石等特征进行,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变化。

地层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层在地球上的分布特征。

地层分布规律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壳运动是地层分布规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形,它们导致了地层的抬升、下降和变形。

这些运动使得地层在空间上发生了分布的变化,形成了山脉、盆地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其次,沉积作用是地层分布规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沉积作用是指岩石和沉积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堆积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中的沉积物会逐渐堆积形成地层。

不同地层的厚度和组成取决于沉积环境的不同,例如海洋中的地层可能富含海洋生物的化石,而河流中的地层则可能富含沉积物和河流生物的遗骸。

此外,地层分布规律还受到地质历史和地质事件的影响。

地质历史是指地球演化的历史过程,它包括了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变化。

地质事件是指地球上发生的重大地质现象,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和冰川运动等。

这些地质事件对地层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可以改变地层的性质和分布方式。

在地层分布规律中,有一些经典的实例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地球上的地层可以按照时代进行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时代。

这些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另一个例子是地球上的沉积盆地,它们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地层序列。

通过对这些地层序列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和地质事件的发生。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层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一)元古界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

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

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1、寒武系(∈)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

厚50~650m。

2、奥陶系(O)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

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

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

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

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地质境内地层出露及岩石分布较全。

第一节地层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地层未有发现,从古生代奥陶纪到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大都有较广泛出露。

中生界以前岩层为中深变质岩系及浅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新生界为较软弱或松散岩系,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平原地区。

一、古生界Pz(一)奥陶系0 主要分布在车排子、甘家湖以北,准噶尔西界山带南部地区,多是板岩、千枚岩、中~基性火山岩并含薄层灰岩,为中、下奥陶系,含四射珊瑚化石。

(二)志留系S沿天山带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分水岭地带,即婆罗科努山北坡,有较大面积出露。

在准噶尔西界山带和奥陶系分布相似。

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凝灰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上、中、下志留系均有,含较丰富的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化石。

(三)泥盆系D沿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的托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泥盆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广。

北天山地区主要为中、上泥盆系,未发现下泥盆系。

准噶尔西界山带上、中、下泥盆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凝灰岩、角页岩、碳酸盐岩等,含放射珊瑚化石,总厚5000米以上。

(四)石炭系 C 石炭系为农七师所处天山和准噶尔西界山带分布最广、层次较全的地层之一。

沿奎屯河、古尔图河上游地带主要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砂岩、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在古尔图河上游、莫特沟以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石炭系中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为生产水泥的优良原料。

'(五)二迭系P 主要为火山岩系和陆原碎屑岩系,分布于奎屯河、安集海河和喀什河上游地带及准噶尔西界山带。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在准噶尔盆地的农七师境内乌尔禾、车排子地区团场地下深处有二迭系地层,为含油地层组成部分。

二、中生界Mz(一)三迭系T 在奎屯河团结大渠龙口附近东西向分布直到四棵树河,有中、上三迭系出露,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厚数百米。

克拉玛依白碱滩附近有分布,也为中、上三迭系,为灰绿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地质境内地层出露及岩石分布较全。

第一节地层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地层未有发现,从古生代奥陶纪到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大都有较广泛出露。

中生界以前岩层为中深变质岩系及浅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新生界为较软弱或松散岩系,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平原地区。

一、古生界Pz(一)奥陶系0 主要分布在车排子、甘家湖以北,准噶尔西界山带南部地区,多是板岩、千枚岩、中~基性火山岩并含薄层灰岩,为中、下奥陶系,含四射珊瑚化石。

(二)志留系S沿天山带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分水岭地带,即婆罗科努山北坡,有较大面积出露。

在准噶尔西界山带和奥陶系分布相似。

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凝灰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上、中、下志留系均有,含较丰富的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化石。

(三)泥盆系D沿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的托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泥盆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广。

北天山地区主要为中、上泥盆系,未发现下泥盆系。

准噶尔西界山带上、中、下泥盆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凝灰岩、角页岩、碳酸盐岩等,含放射珊瑚化石,总厚5000米以上。

(四)石炭系 C 石炭系为农七师所处天山和准噶尔西界山带分布最广、层次较全的地层之一。

沿奎屯河、古尔图河上游地带主要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砂岩、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在古尔图河上游、莫特沟以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石炭系中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为生产水泥的优良原料。

'(五)二迭系P 主要为火山岩系和陆原碎屑岩系,分布于奎屯河、安集海河和喀什河上游地带及准噶尔西界山带。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在准噶尔盆地的农七师境内乌尔禾、车排子地区团场地下深处有二迭系地层,为含油地层组成部分。

二、中生界Mz(一)三迭系T 在奎屯河团结大渠龙口附近东西向分布直到四棵树河,有中、上三迭系出露,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厚数百米。

克拉玛依白碱滩附近有分布,也为中、上三迭系,为灰绿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

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主要有南岭山地、罗平山脉和莲花山脉,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

丘陵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连接,或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

广东省台地分布较广,粤中、粤西均有大片台地,以电白县以西,经雷州半岛到海南北部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面坦荡,但河流短小,较为干旱。

广东省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广东省河流众多,水网发育,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岛屿,大陆海岸线长3368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共759个。

二、地层广东省内地层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其沉积建造类型复杂,岩石类型多样。

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发育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的兴梅地区。

由千枚岩、片岩或变质砂岩等组成。

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

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由一套板岩、千枚岩及浅变质砂岩等组成。

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由一套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岩石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石炭纪地层是广东省铜多金属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世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济南地区南倚泰山隆起,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

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鲁西隆起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鲁西北坳陷的衔接地带,其地质构造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

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北部处于鲁西隆起与鲁西北坳陷的过渡地带,受新华夏和东西向构造的强烈影响,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并发育有较多的东西向小型褶皱和断裂。

单斜构造的南部,前震旦纪片麻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广泛出露,上覆古生界地层以早期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叠加有北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的作用,断裂较发育但很少有褶皱和岩浆活动。

单斜构造中发育多条规模较大的北北西向断裂,如文祖断裂、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马山断裂等,此外还有北东向的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

北北西向的断裂自东向西大至等距分布,将单斜构造分割为若干个断块。

济南南部地区这种以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受多次构造作用,南北有一定差异,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东西被分割成断块式的单斜构造即为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地质构造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起到重要的作用,据801地质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确定西侧的马山断裂、东梧断层为不透水断层,东梧断裂和马山断裂构成了济南泉域的东西边界,介于两者之间的千佛山断裂、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为透水断层。

东梧断裂以东到文祖断裂构成了一个新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补给明水泉域。

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本区的地层由南向北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地层有老变新,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

此外,在泉域的东部有少量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出露。

寒武系地层岩性为浅海相的灰岩、泥质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奥陶系地层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岩岩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济南地区南倚泰山隆起,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

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鲁西隆起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鲁西北坳陷的衔接地带,其地质构造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

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北部处于鲁西隆起与鲁西北坳陷的过渡地带,受新华夏和东西向构造的强烈影响,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并发育有较多的东西向小型褶皱和断裂。

单斜构造的南部,前震旦纪片麻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广泛出露,上覆古生界地层以早期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叠加有北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的作用,断裂较发育但很少有褶皱和岩浆活动。

单斜构造中发育多条规模较大的北北西向断裂,如文祖断裂、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马山断裂等,此外还有北东向的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

北北西向的断裂自东向西大至等距分布,将单斜构造分割为若干个断块。

济南南部地区这种以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受多次构造作用,南北有一定差异,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东西被分割成断块式的单斜构造即为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地质构造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起到重要的作用,据801地质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确定西侧的马山断裂、东梧断层为不透水断层,东梧断裂和马山断裂构成了济南泉域的东西边界,介于两者之间的千佛山断裂、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为透水断层。

东梧断裂以东到文祖断裂构成了一个新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补给明水泉域。

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本区的地层由南向北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地层有老变新,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

此外,在泉域的东部有少量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出露。

寒武系地层岩性为浅海相的灰岩、泥质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奥陶系地层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岩岩石。

石炭、二叠系地层则主要为砂页岩、砂质页岩和砂质粘土岩。

地质总构造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固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

济南地区地质构造奠定了济南地下水的特殊的南部补充、快速运输、市区排泄的输送和补给形式。

3.5 补给区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补给区的构造和地层控制了该区地下水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的运动、循环。

⑴含水层的划分
根据含水介质的特点以及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动、储存特点,可划分出不同的含水层,各含水层受到相邻隔水层的控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循环条件,但又在区域地下水总循环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含水层划分见表3-1。

松散岩类空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如:玉符河上游地段)和山前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玉符河中下游地段)。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在补给区中南部广泛出露,为主要含水层。

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在补给区的中北部广泛出露,但由于该含水层灰岩与页岩成夹层和互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

变质岩和岩浆岩裂含水层,地下水赋存和运动主要在岩石风化带的孔隙和裂隙中,富水性极差。

表3-1 地下水补给区含水层基本状况表
⑵地下水的运动特征
地下水的运动受到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制约,运动特征较为复杂。

南部太古界变质岩区,风化裂隙发育,但裂隙较小,储水空间有限,富水性差,水量较小。

地下水运动受地形条件的控制,随地形倾向成散流状态无统一的水面,受沟谷切割,多以裂隙下降泉形式排泄,水循环特征表现为:就地补给,浅部运动,短途排泄。

寒武系、奥陶系含水层,其地下水总的运动方向与地形产状基本一致,由南向北运动,但是由于含水层岩性及其组合的差异,水循环特征不一。

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上统长山组以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接受大气降水后,一部分向深部运动,一部分以裂隙下降泉的形式排泄补给地表水,这部分含水层地下水循环特征也表现为,就地补给,短途排泄,浅部循环。

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厚度较大,岩溶发育,富水性较好,除接受大气降水外,还接受流过的河流河水的补给,其顶部和底部分别受上统崮山组和中统徐庄组页岩的阻隔,地下水一部分以裂隙下降泉出流,一部分地下水向深部运动,通过断裂及裂隙补给奥陶系裂隙岩溶水。

上寒武系凤山组至中奥陶系八徒组灰岩,厚度可达1000米,由于构造的切割,裂隙、岩溶相互沟通,岩溶水之间有相互的水力联系,有统一的水位,可视为一个含水岩组,地下水除来源于大气降水外,还有地表水的渗漏和第四系空隙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和地形及岩层的倾斜方向基本一致,当地下水运动到北部受到火成岩体的阻挡,运动方向有所改变,造成
地下水富集,市区、东郊、西郊有泉水出露。

⑶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济南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补给方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石灰岩裸露区的降水直接渗入补给,泉域范围内寒武、奥陶灰岩直接裸露区面积约600 km,地表岩溶发育(溶沟、溶槽、溶隙),易于大气降水的直接渗入补给,根据不同的岩性区进行的试验资料,泉域内岩溶水的降水入渗系数平均值为0.383左右,其中最大的可达0.45,最小的为0.23 ,多年的岩溶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表明岩溶水水位每年的雨季普遍上升,枯水季节由于降水量极少,水位普遍下降,补给区的变化幅度可达20余米,排泄区的变化幅度在3-4米左右,地下水水位的升降说明了济南岩溶水每年得到短期集中补给,长期消耗,接受大气降水的能力较强。

②地表水的渗漏补给,济南泉域补给区河流河谷发育,部分降水由于超过下渗能力或水库蓄满泄流,产生地表径流,在河流的渗漏段集中补给地下水。

玉符河、兴济河、东泉泸河、大辛河、全福河等一般在雨季均有表流,可以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

③大气降水通过第四系间接补给。

玉符河、兴济河等上游河段发育有粗砂夹砾石的含水层,且直接覆盖在石灰岩上,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后,可以在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

济南岩溶地下水的排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泉水,泉水是济南地区岩溶水的最重要的排泄方式之一,济南市区有著
名的四大泉群(趵突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群)。

②潜流,即以补给第四系含水层作为其排泄方式,较为明显的是在西郊玉符河,
北沙河形成的山前冲积平原,第四系含水层局部直接与奥陶系地层接触,彼此有水动力联系。

③转化为地表径流排泄,比较明显的是在西郊玉符
河一带,已知的有两个地点,一是在风齐—周王庄,另一处在老龙王庙
一带。

④人工开采,人工开采已经成为济南市岩溶水的重要排泄方式,
近年来,随着济南城市的发展,人工开采量在逐年增加。

3.6补给区与济南地下水的水动力联系
济南泉域补给区范围内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济南地下水补给区以岩溶地下水为主体较为特殊的储水系统。

储水系统内厚度巨大的古生界沉积灰岩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区域断裂十分发育,加之补给区内石灰岩分布广泛,裂隙岩溶发育,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溶隙、溶孔、溶洞为主和部分管道组成的网络状储水空间。

储水系统由寒武、奥陶灰岩构成的岩溶含水岩组,第四系松散层构成的孔隙水含水层,南部的变质岩构成了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共同组成。

大气降水在南部山区以间接和直接的方式补给地下水,在北部则主要以泉水和地下水开采等形式进
行排泄,形成了具有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功能的地下水系统。

从多年的岩溶水位监测资料表明:岩溶地下水总体上是由南向北径流,水力坡度在南部山区约为1.5—2.5%,进入山前地带,水力坡度变缓,为1.0—2.5%,且由东至西水力坡度成减小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摸清岩溶地下水的流向,山东师范大学和801地质队进行了大量的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岩溶地下水的流向总体可概括为三种类型:①广大石灰岩分布区由于岩溶裂隙较为发育,接受大气降水后,通过岩溶裂隙下渗。

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形成地表径流部分补给地表河流,部分则在较易渗漏的地段下渗。

下渗的水流流向在局部呈扇状展开,区域内多个扇形的交叉重叠就形成了区域内地下水流向的交叉网状结构,总体流向由南向北;②玉符河和北大沙河这两条区内最大的河流,在渗漏较强的河段直接补给地下水,下渗水流的主要流向由东南向西北,补给济南市西郊水源地;③西郊水源地的地下水通过北部石灰岩和岩浆岩的接触破碎带,补给市区的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