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题材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失孤观后感600字

失孤观后感600字

失孤观后感600字【篇一:《失孤》观后感】下午原本安排的事情因有变故,于是有时间准备看看《失孤》,《失孤》这部今天上映的电影。

走进影院没几个人,也许是工作日、或许是文艺片本来就不受观众青睐。

《失孤》是华谊兄弟、聚焦“打拐”题材的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是目前我们社会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社会问题。

影片由著名影视剧编剧、制作人彭三源导演自编自导,由刘德华、井柏然、梁家辉、吴君如主演。

《失孤》的确是一部品质较高的文艺影片,此片电影票价不贵就30元每场,也充分说明华宜公司似乎在做公益事业,影片没有商业片中华丽夸张的铺排,影片以一细腻独到的视角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反映着电影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艺术表现,主题突出、选题极具有社会意义。

《失孤》讲述了两岁的孩子雷达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情谊的故事!影片情节没有太大的打动人心,但看的我很揪心,整场影片108分钟,我叹了15声的气!电影整体呈现出非常暖心的风格。

电影最令我感动的画面是雷泽宽在高速走错方向,被交警拦下后,警察耐心引导还偷偷放了两百元给他的整个过程,看后我眼睛湿润了,我赞赏这个警察同志的爱,他是目前我们社会需要传递的爱,尤其是执法人员对弱者的爱!如今每年走丢、被拐的小孩,高达二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家庭无尽的悲剧,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去正视,这不是仅靠国家和家长的责任,还需要社会的力量,这不是一个家庭伤痛,还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值得每一个当父母的深深思考……。

【篇二:失孤观后感】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电影《失孤》观后感

电影《失孤》观后感

电影《失孤》观后感•相关推荐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失孤》观后感1“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一位父亲。

”这位失去儿子15年,骑着摩托车寻找15年的父亲,在《失孤》中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殇。

这种骨肉亲情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生死未卜的渺茫,让这位父亲在寻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种忏悔与赎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寻找的孩子呢,我们很多的时候视角关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内心的期盼呢,对家庭亲情的期待呢?也许正是因为影片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是缺失人生的两个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苦与期盼。

那些买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许他们也怀着同样的对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

他们买来的孩子是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还是延续可能断掉的香火,所以他们忐忑地守护者这份随时可能失去的爱。

一位行走的父亲,一位寻找父母的少年,他们的结伴,也许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根。

影片的没有华丽的场景,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市井人情。

影片没有矫情造作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让人喟叹的真情与找寻。

也许这是刘德华最糟糕的造型,但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形象。

因为华仔也已为人父了,所以他才这么的真实而又深刻。

最后影片以带有禅意的对话结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

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两年,我的修为渐长,当我心不静时,就看看星云大师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别人得到的太多太多。

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都以缘分之心来对待,所以不骄也不躁。

对于未来,不担忧也不盲目的乐观,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红尘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行”的过程,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殇”,也许来源于失去,也许来源于求不得。

失孤观后感(精选28篇)

失孤观后感(精选28篇)

失孤观后感失孤观后感(精选28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失孤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失孤观后感篇1我相信这个电影感动了很多人,当然也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和《亲爱的》差不多,都是讲寻子,寻家的故事。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刘德华饰)驾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阔而荒凉的土地上……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他寻了十五年,走遍千山万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猜测何时是个尽头。

片中的父亲为寻子,历经十五年……尽管依旧没有一点儿线索,可他却从未要放弃,一路上他帮助很多寻子或寻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记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寻子之路……我边看边想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书读,有父母疼爱,所以我更要珍惜我现在的生活。

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把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人,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失孤观后感篇2今天忙中偷闲,观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失孤》,为自己刚刚结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失孤》2015年由华谊兄弟制作,由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等主演,讲述的是农民工雷泽宽(刘德华饰)在寻子路上与自小被拐卖的青年曾帅(井柏然饰)相遇、二人最终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雷泽宽的儿子雷达四岁时被人贩子拐卖,为了寻找被人贩子拐卖的儿子,十五年间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半个中国,同时还热心地帮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寻找孩子;在寻子途中,不断有好心人对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给他塞钱的交警,有来来往往的路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网友;半途摩托车发生故障,年青小伙儿曾帅免费为他修理,二人结下了情谊;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卖的男孩是否是他丢失的儿子时,雷泽宽被孩子的养父母及其他渔民一顿痛打,摩托车也因此损坏;曾帅以自己的摩托车对雷泽宽免费相助,并且与他一同踏上了寻子、寻父之路;寻找途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感情之深形同父子;历经千辛万苦,雷泽宽终于帮助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此后,雷泽宽继续踏上自己未竟的寻子之路。

失孤观后感

失孤观后感

失孤观后感失孤观后感1我信任这个电影感动了许多人,当然也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和《友爱的》差不多,都是讲寻子,寻家的故事。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乌黑的脸蛋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夫雷泽宽〔刘德华饰〕驾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波在祖国宽阔而荒芜的土地上……为了查找自己丧失的儿子,他寻了十五年,走遍千山万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猜测何时是个终点。

片中的父亲为寻子,历经十五年……尽管照旧没有一点儿线索,可他却从未要放弃,一路上他关心许多寻子或寻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遗忘的,就是连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我边看边想着自己的美好生活,有书读,有父母疼爱,所以我更要珍惜我如今的生活。

电影结尾时好似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当是我们要做的,把顽强,英勇,慈祥传播给每一个人,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失孤观后感2《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丧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

刘德华的表演让人赞扬。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扮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知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

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知我,他还活着吗?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气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观后感(精选25篇)

失孤观后感(精选25篇)

失孤观后感(精选25篇)失孤观后感篇1“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孩子。

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一个父亲。

”这是影片《失孤》让我最动容的一句话。

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对孩子雷达十多年的千万里追寻,实现了一个父亲的人生价值。

影片一开始并不是从雷泽宽开始叙事的,而是切换到一个在寻找名叫“周天意”的母亲在街头疯狂地寻找的画面。

这一段剧情看似与雷泽宽这一主要人物没有关联,甚至脱节,导演却在其后用这一片段构建出一个善良的父亲的形象。

正是这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凸显出了雷泽宽对于与他一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感同身受,并给予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帮助——带着另一个孩子的照片全中国转。

拥挤的轮船板上,骑着摩托的雷泽宽出现的那一刻,这一人物形象就给人一种沧桑感,那是岁月的风霜带来的印迹。

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倔强与执拗,父亲的形象顿时在刘德华的演绎下,沧桑感生动而立体。

由于当代人对情感的缺失,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将“情感”无限放大与渲染,在这个爱饥渴的时代,一发强大的“催泪弹”似乎更能带给观者情绪上的肆意宣泄。

然而,这部《失孤》相比较其他作品,其情感上的处理另辟蹊径,以一种近乎隐忍克制的方式来表达,每到情绪的爆发点,巧妙地避开,大体上用曝光过度到留白、由近景到远景的景别转化、轻快音乐配以喜剧式的情节将泪点降到最低,以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单纯的落泪。

这样的处理,却出人意料地给人在观感印象上更为深刻与具体。

片中,用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图谱,烘托起雷泽宽这一父亲形象的特征。

无论是表达出消极态度与人发生口角的老大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人,还是与其匆匆一别却给予他200元支助的交通巡警、提供线索的年轻志愿者们,这些形象的出现推进了剧情。

导演彭三源不局限于表现雷泽宽这一人物形象的单一面,更多的照顾到情感的双向诉求。

对于大众给予的帮助,或者有少量对于寻子的消极论调,雷泽宽也付出了自我的情感表达:他会在笔记本上逐字记下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对别人的孩子走失报以同情并进行宣传。

关于失孤观后感三篇

关于失孤观后感三篇

关于失孤观后感三篇影片《失孤》从情感角度出发,将失孤数年的父亲和缺乏父母关爱的孤儿联系在一起,用情感诠释找寻路上的存在感。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失孤观后感三篇,希望您喜欢!失孤观后感三篇篇一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环境中,父子是一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会高于众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变成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可以具象出一个“孝”字,拆分开来便是老与子。

电影《失孤》便是将这种关系演绎到极致,讲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

这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以寻子为主线,以父爱动人心的温情公路片。

由已为人父的刘德华,人气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辉、吴君如助阵,相信随着3月20日上映时间的临近,应该会为时下乌烟瘴气的电影市场乱象,带来一缕清风。

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八个字便可概括:失孤-寻孤-遇孤-成孤。

影片开篇,便是一张婴儿的照片,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

之后,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一副民工打扮出场,明明可以靠脸生存的他,就是这样任性到偏偏要靠才华。

接下来的5分钟,他没有一句台词,只通过眼神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表现,来展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选择这样的开头表述,让处于喧嚣世界的观众很快静下心来,来看“失孤”的刘天王如何踏上“寻孤”旅程。

《失孤》并没有夸大这个人物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肤,来让观众理解他这15年里,为寻子走过的路,吃过的苦。

后来,井柏然饰演的孤儿曾帅闯入了他的生活,影片进入“遇孤”的情节。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曾帅已不是一个孤儿,因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泽宽成了孤儿。

曾帅寻找父母的过程并没有很曲折,他的出现更像是为雷泽宽编织了一场梦,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对老与子的关系,已经达到的“爱”的层次,也成为影片中最精华的部分。

曾帅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

雷泽宽开始梦醒,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儿,他踏遍祖国各地,表面是寻子,其实更是像一个游魂在跟着一盏明灯在踱步,用寻子的行为来麻痹自己冰冷的内心。

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失孤》观后感1昨晚终于把失孤看完了,有很多感触,失子之痛是常人所能理解,却又不能深刻体会的。

作为第二部打拐电影,难免会被拿来与《亲爱的》比较。

在我看来,各有千秋,失孤欢乐与悲伤交织,告诉我们即便是失孤也应积极向上的生活,同样在寻子的过程中也应乐观。

最为感触的是当观众看到警方找到丢失女婴周天意的时候,是多么的欣慰,然而此刻孩子的母亲却轻生了,这不免又让观众难过,孩子虽然回来了,但是却要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当她得知母亲是为何而轻生,她会多么难过呀。

此片多次出现网络,出现“宝贝回家”这个网站,意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失孤,对于我们来说,转发一条微博、微信都是举手之劳,但是结果或许会增添几分欣慰,而少了些许悲伤。

同样,告诉天下寻子的父母要乐观向上,活着或许还有见到孩子的那一刻,而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该片更加肯定了井柏然的演技,他把失孤的心理掌握的很好,想寻亲却又顾及养父母;有些许怨亲生父母,但是更迫切的想要找到父母,心中最多的还是对父母的爱;寻亲路上些许任性,想要放弃,但是终究坚持下来;当与父母通话的那一刻,内心波动很大,激动与胆怯,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更怯吧~当他得知铁索桥、竹林、妈妈的长辫子都不在了的时候,他是失落的,连记忆中仅剩的回忆都不复存在了,似乎感觉到没有什么是等着他回家的。

当井宝说了没有什么等着他回来的台词时,我的心中是酸涩的。

“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声喊出来,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

”这句也是戳中泪点~再来说说华仔,华仔本来就是资深演技派,只是没有想到能把农民形象诠释的如此到位,淳朴憨厚都有所体现~寻亲的路上是艰辛的,在华仔转身看不到小井的那一刻,突然明白,雷泽宽已经把曾帅当做儿子来对待,他似乎怕丢失再次上演,虽然此时的曾帅已经是大孩子了,事后,他执意要走在曾帅的身后,看着他的身影,更加凸显了他怕丢失这个半路出来的孩子。

《失孤》观后感

《失孤》观后感

《失孤》观后感《失孤》观后感1《失孤》讲的是刘德华寻子的故事。

刘德华骑着摩托车跑过整个城市,查找着失散多年的儿子处处发传单,这样找已经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见了被抛弃的孤儿,这样他们绽开了寻子和寻母之旅,路程困难阻,但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查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电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为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我,更应当要理解爸妈的辛苦劳动,与此同时,我们应做到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不应当在与父母相处的生活里无理取闹,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肯定会做一个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处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还有那无父无母的孤儿,和被人贩子坏人拐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我们更应当懂得知足。

这部电影对我的感受很深,我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失孤》观后感2正是应了那句“皇天不负有心人”的古语,曾帅回家了,桥那边就是久违重逢的家人,还有家乡的人们。

曾帅走在铁索桥这端,和对面的毛雪松对视。

这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是童年和青年的对话,这是前世和今生的'对话。

曾帅是幸运的,梦里的,童年的,失去的,得到的,在乡亲分散中,再度圆满。

对于雷泽宽而言,曾经是噩梦,眼前是美梦,自己还是在梦里。

梦,何时醒,醒来有幸福,梦,不要醒,醒来是痛楚。

摩托车,飘摇着旗,旗上是雷达的照片。

雷叔,轰隆隆的远去了。

曾帅,有了身份证,就是毛雪松。

雷叔,不要放弃,你的雷达会有身份证的。

再次注视电影海报,心仍被雷叔粗糙的皮肤和密密的胡茬扎痛。

窗外阳光那么明媚,信任它总会照亮雷叔的心。

靠着这份执念,这份真爱,沧海桑田间,爱会成全一切。

发此文的时候,有报道称,失孤电影的人物原型已经找到了亲人,听起来是一件多么幸福和欣慰的事情。

愿世间苍生都和和美美,都平平安安。

《失孤》观后感3看完电影《失孤》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心情万千,不知从何而言。

电影布满正能量,感人至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拐题材电影《失孤》观后感范文导语:电影《失孤》讲述了1998年,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丢了,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

一路上雷泽宽历经艰辛,还认识了四岁时被拐修车小伙曾帅。

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小编收集整理了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孤》观后感1:”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了,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佛教中一切皆为缘。

影片末尾雷泽宽遇到和尚的一幕无疑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于是,我们看到,清晨时分,在渐渐消弭的佛音中,那个瘦弱干枯、不堪一击但怀揣希望、不辞辛劳的身影,开着摩托,又一次,不明远方地上路了。

佛音渐消在发动机隆隆的轰鸣中,在风吹稻香的簌簌中,在云卷云舒、日月更替的岁月轮回中。

现实里的佛音归于沉寂,心底里的佛音持之以恒。

那一句”缘聚自会相见”,雷泽宽信,所以心中已成习惯、成信仰的事情--寻子,自始不灭。

15年,寻子15年。

有多少事情能经受时间考验如此之久?在看同题材影片《亲爱的》之时,我也一直困惑于此:有这样长的苦寻时间为何不选择再生一个孩子?我大概是因为没有结婚生子,才不解为父母者的失子之痛。

《失孤》倒是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些。

曾帅是一个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拐卖来的孩子,但他不敢对别人诉说,更不敢让养父母知道,他生怕自己把手中现有的一切也失去了。

但毕竟血浓于水,他渴望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亲口问问他们当初为什么那么不小心,他渴望知道现在的他们到底生活得好不好,他渴望弄清楚自己是谁、根在哪。

他说,”小时候怕自己死掉,父母就找不到我了,现在怕父母死掉,我就找不到他们了。

”他的话无形之中给了雷泽宽继续前行的动力。

而苦苦寻子15年的雷泽宽说,”我的老母亲活得很小心,因为怕我和媳妇会责备她,她那是活吗?是受罪!我的妻子也很小心,因为怕我离开她,也是活受罪。

我其实很胆小,不敢回家,怕家人看到只有我一个人回来。

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

”他唯独没有提到自己,他当然更是受罪,欠债、车祸、被群殴、露宿街头、打工…… 只有在路上受罪才让他在心灵上不那么受罪。

雷的话也更加坚决了曾帅找寻父母的决心。

就这样,一个寻子、一个寻家,雷曾二人在寻途中相互鼓励、扶持、照顾,建立了一段特殊的情义,似友情、更似亲情,或许可以叫做”临时父子”。

一个人走是孤独,两个人一起走,多少是种幸福。

回到那个困惑,我在曾帅和雷泽宽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无辜的孩子、殷切的企盼、失魂的父母、漫长的等待,而骨肉连心,这份煎熬一定是相互的,唯有寻找才能赎罪,唯有寻找才能心安。

但我知道,临时父子的幸福一定是短暂的,影片导演不会让俩人寻路相伴、一直到老。

一定会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其中之一成为幸运儿。

而这个幸运儿是,曾帅。

通过网友的协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虽然记忆中的铁索桥、竹林和长辫子都没有了,但爸爸妈妈还在、一直在、始终都在。

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份:毛雪松、来自重庆。

他终于不再是黑户,有了身份证,能坐火车、能和心爱的姑娘领结婚证。

值得一提的是,雷泽宽陪曾帅回村相认的那天,穿的是一件结婚时候穿的西服,这足以看出他的郑重,但这份”郑重”又与自己何干?越是郑重越是苦痛。

而曾帅也一定觉察到了,所以故作轻松地嘲笑他”老土”,还在看到桥头欢迎回家的横幅时说” 太搞笑了”,他企图缓解这种郑重带来的伤感气氛,但伤感对他而言,终归是泪中带笑,因为父母就在不远处翘首以待。

曾帅下车回头看了看雷泽宽,夹杂着感谢、不舍、祝福种种情愫,而后转过身对着生他的这片土地大声呐喊”我就是毛雪松!”随后母亲的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哭,震荡了空气、山川和人心。

雷泽宽站在车旁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团聚的样子已经泣不成声,周围是一群替老毛家高兴的村民一拥而上。

这一喜一悲的对比着实令人心碎。

我想,这一刻雷泽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的泪水里一定有三个层次:一是为曾帅找到回家的路而高兴,二是为这段短暂而幸福的临时父子关系的终结而不舍,三是为自己的孩子至今还不知所踪而难过。

雷泽宽的伤感是笑中带泪。

影片中还有一个对比--长裙女人。

长裙女人的女儿被人贩拐走,她不知疲倦地发寻人启示、歇斯底里地朝交警怒吼、雨天里为印有女儿头像的易拉宝打伞…… 但痛苦不堪的她最终在大桥上纵身一跃、撒手人间、再无留恋。

她不会知道,就在她选择结束生命的同时警方已经成功解救了她的女儿。

观众为长裙女人深深叹惋,为何不能再坚持一下,就一下!大概缘分要交给相信缘分的人,她等不了了,唯有以死谢罪、寻求慰藉、方得解脱。

长裙女人与雷泽宽是现实世界中寻子父母的缩影,面对心灵跟肉体的双重折磨,多少人放手,多少人坚守?曾帅和家人团聚,小女孩被成功解救,雷泽宽摩托后飘扬的三面旗子里有两面已经有了着落,而自己的儿子又会在哪里?他的背影在一条很长很长的乡间土路上渐行渐远。

我愿意相信儿子就在不远的前方。

活着就有希望,缘聚自会相见。

佛音落定,烛火不熄。

《失孤》观后感2:今天忙中偷闲,观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失孤》,为自己刚刚结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失孤》##年由华谊兄弟制作,由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等主演,讲述的是农民工雷泽宽(刘德华饰)在寻子路上与自小被拐卖的青年曾帅(井柏然饰)相遇、二人最终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雷泽宽的儿子雷达四岁时被人贩子拐卖,为了寻找被人贩子拐卖的儿子,十五年间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半个中国,同时还热心地帮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寻找孩子;在寻子途中,不断有好心人对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给他塞钱的交警,有来来往往的路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网友;半途摩托车发生故障,年青小伙儿曾帅免费为他修理,二人结下了情谊;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卖的男孩是否是他丢失的儿子时,雷泽宽被孩子的养父母及其他渔民一顿痛打,摩托车也因此损坏;曾帅以自己的摩托车对雷泽宽免费相助,并且与他一同踏上了寻子、寻父之路;寻找途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感情之深形同父子;历经千辛万苦,雷泽宽终于帮助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此后,雷泽宽继续踏上自己未竟的寻子之路。

拐卖人口问题和独生子女政策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沉重社会话题。

前者给失去孩子的父母和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后者则是产生前一问题的重要诱因。

近些年来,反映这一题材的影片不少,它们角度不同、各有特色。

但是,本片通过雷泽宽的寻子故事,突出地反映出了拐卖子女问题在进城务工农民工阶层身上的高发性,需要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

这部电影出现的群众演员不少,主要人物并不是很多,但演员的演技表现不错。

”华仔”之敬业精神令人敬佩,破旧的农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为了一体;井柏然的帅气特别吸引人,他渴望回归亲生父母身边的迫切心情表达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车车技同样令人十分欣赏;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场面更是特别感人。

另外,最煽情、最赚取人们眼泪的,恐怕还是剧中曾帅的父母听到儿子找到时的激动话语和一家三口相见时的痛哭失声场面,既让人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无形之间也使观众对人贩子给他人带来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剧情中出现的一些对白,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寻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对雷泽宽开导、宽慰的极具哲理的话语:”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

”使人对父子之间绵延不绝的亲情再次有了痛彻心菲的感悟。

再如,雷泽宽所说:”15 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

”使人对他的朴实无华充满了敬意。

本次看电影,我首次从片头开始看到了全剧完全结束,既是对自己的奖赏,也是对所有电影制作人的感谢。

看完之后的感觉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是特别的离奇,但是在不经意之间,使人感受到了一种父爱如山、不离不弃的高大形象,同时向全社会传递出了”一人有难大家帮”的正能量。

同时,我们在为剧中一家三口重新团圆喜极而泣的时候,也能够忽然想到对于自己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与子女行孝之无限可贵。

总体而言,即使不能说是上等的佳作,应该说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能够在使我们偷偷洒泪对片中人物寄予无限同情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

除了欣赏剧情与演员的阵容,对于影片充满好感的另一个原因是满眼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无论是武夷山区,还是渔民捕捞的海边滩头,亦或是四川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更有那令人目不暇接、遍布全国、横亘河上的各式铁索桥,对于观众而言感受的无疑都是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衬托之下,欣赏着老帅哥”华仔”和小帅哥井柏然或单独或共乘摩托车飞驰在或笔直或盘旋的公路之上,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在我看来,在百忙之中于电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仅是一种经典的小资情调,同时也是最好的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之一。

最后,希望在日后能够观赏到更多类似的影片佳作,既为国人升华精神和放松神经提供可能,同时也以之为媒介多多向外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在全世界不断锻造我们的文化较实力。

《失孤》观后感3:电影失孤观后感:一段极简主义的寻亲之旅:先给影评定个调:至少应该是我的国片十佳备选。

原因如下:导演处女作懂得做减法,剧作有一定的深度,不存在起哄消费热点现象,整体完成度尚可。

天惹,观众对现在国片要求真是低到尘埃去了。

(笑哭)故事很简单:双男主公路寻亲的故事。

《失孤》是彭三源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编剧起家的彭三源在剧作上下的功夫能够明显看得出来,以目前成片的完成度来看,剧本的成色应该还能上浮30%尤其是刘德华老师这条主线还是相当扎实的。

在影像的调度上明显优于对白叙事,对我来说,最喜欢的段落就是片中人物毫无语言对白的那一段,影像上先入为主的极简主义能够看得出来导演的不贪心,舍得做减法,不在乎激烈的戏剧矛盾的冲突,安安静静地将两个”公路寻亲”的故事。

刘老师骑着他那辆”悍马级”的嘉陵摩托从茫茫人海中穿进镜头,默默地发着传单,默默地忍受着陌生人或好心的规劝或无意的嘲弄,不发一言,又默默地骑着摩托车消失于被”雾霾”影像笼罩的路的尽头。

这是一段没什么交代的寻亲之路,只能走着,走着,抓住些许看似有希望的”线索”,就像刘老师自己说的那样:我自己走在路上,才能让自己不愧疚。

剧作上的优点还表现在电影中若隐若现的社会批判,许多同学诟病的节奏和剪辑的问题,大概也是在这里可以得到某种解答。

首先,电影中有条支线:年轻妈妈丢失幼女周天意,小女孩儿辗转被人贩子买到各地,最终靠的是路人无意间施以援手,才得以被解救。

电影中还有两处对这一情节的呼应处理:一处是网友糖果告诉雷泽宽泉州某渔村有一个被抱养的少年很像他被拐的儿子,引发雷泽宽南下福建寻子,但失败而归;另一处便是曾帅最终能够找到亲生父母亲,能够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也是靠一个叫小居的志愿者无意间在网上搜索并热心地报了案,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致使他可以成功寻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