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引言四边形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也称为四边形运动几何问题。

它涉及到一个四边形,其中三个顶点是固定不动的,而第四个顶点在运动当中。

本文将介绍四边形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基本概念在开始讨论四边形动点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1.四边形:四边形是由四个线段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几何图形。

它有四个顶点和四条边。

2.动点:动点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位置发生改变的点。

在四边形动点问题中,通常涉及到一个顶点作为动点,其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题技巧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分析和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折线法折线法是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确定四边形的固定顶点和动点。

2.假设动点在某一时刻位于四边形的某个位置,通过分析几何性质,确定其他顶点和边的位置。

3.根据动点随时间的变化,得出四边形其他顶点和边的变化规律。

4.利用求解几何图形的方法,求出动点的运动轨迹。

5.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动点的最终位置或特性。

共线关系在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时,有时可以利用共线关系来简化求解过程。

当四边形的三个固定顶点及其对应的边共线时,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动点的位置。

各种特殊情况的考虑在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时,有时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四边形退化为三角形的情况、四边形退化为直线的情况等。

针对不同的特殊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解题示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演示如何应用解题技巧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

例题:一个矩形的两个对角线交于点O,其中一个顶点A固定不动,另一个顶点B在矩形的一侧边上以一定速度向下移动。

求矩形的另外两个顶点C和D的运动轨迹。

解答: 1. 设矩形的高为h,宽为w,动点B的初始位置为(0, h)。

2.假设动点B的坐标为(x, y),根据矩形的性质,可以确定顶点C和D的坐标:–顶点C的坐标为(x+w, y);–顶点D的坐标为(x+w, y-h)。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课堂特殊四边形与动点问题课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课堂特殊四边形与动点问题课件

[对应训练] 3.如图,在 Rt△ABC 中,∠C=90°,AC=BC=8 cm,点 P 从点 A 出发,
沿 AB 方向以每秒 2 cm 的速度向终点 B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B 出发沿 BC 方 向以每秒 1 cm 的速度向终点 C 运动,将△PQC 沿 BC 翻折,点 P 的对应点为点 P ′.设点 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则 t 的值为_83_____时,四边形 QPCP′为菱形.
分别从 0≤x≤1,1<x≤2,2<x≤2.5 时,y=13 ,去求解.
[对应训练] 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DC边上的动点,且AE⊥EF于点E. 延长EF交正方形ABCD的外角平分线CP于点P,试判断AE与EP的大小关系,并说明 理由.
AE=EP.理由:在AB上截取BN=BE,∵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BC,∠B =90°,∴AN=EC,∠1=∠2=45°,∴∠4=135°,∵CP为正方形ABCD的外角 平 分 线 , ∴∠PCE = 135° , ∴∠PCE = ∠4 , ∵∠AEP = 90° , ∴∠BEA + ∠3 = 90°,∵∠BAE+∠BEA=90°,∴∠3=∠BAE,∴△ANE≌△ECP(ASA).∴AE= EP
二、矩形与动点 【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4 cm,BC=12 cm.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 B以2 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D开始向点A以1 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 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12). (1)当t=__4__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 分析:(1)由题意得,当AP=AQ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关于t的方程, 即可解得t的值;(2)根据S=S△AQC+S△APC,即可求得.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种问题涉及到一些物体或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从而引发一系列有趣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一、定义四边形是一个拥有四个端点并且每个端点有两条相邻的边相连的图形。

在四边形中,如果一些点在边界或内部移动,我们称这些点是动点。

二、基本问题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主要有三个基本问题:1. 四边形内任取一个动点,这个点的移动轨迹是什么?2. 四边形内任取两个动点,它们的运动是否有任何联系?3. 四边形内任取三个动点,它们是否存在特殊的位置关系?三、解决方法1.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向量法、坐标法、三角函数法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向量法,即用向量表示动点在平面内的位置,并利用向量的加减法来求得动点的移动轨迹。

比如,对于任意一边AB,在边AB上取一点C,设动点P的向量表示为向量a,向量AC表示为向量b,则P点在AC向量上的投影可以表示为向量b’。

而向量a’可以表示为由向量b’平移而来的向量,其中平移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向量b和a之间的夹角。

2. 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利用向量叉乘、双曲线函数等高深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找到两个动点之间的代数关系式,再根据这个关系式来判断它们是否有联系。

比如,如果我们发现两个动点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则它们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可以用向量叉乘来表达。

3. 第三个问题则是考验计算几何能力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不变量来描述三个动点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

比如,如果我们发现这三个动点共线,则我们可以通过向量叉乘或线性方程组来计算它们的位置关系。

如果我们发现这三个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几何性质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如果我们发现这三个动点可以构成一个正方形或者矩形,则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对角线、边长、面积等几何参数来计算它们的位置关系。

四、典型例题1. 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且AE=CF。

初二数学-特殊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特殊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特殊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及解题方法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S△MNC= (1+t)2= (1+t)2当t= 时,S△MNC=(1+t)2= ≠ ×4×3∴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B?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 、B 的坐标; (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 由O 到A 的时间是8秒,点P 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0≤t≤3)时,OQ=t ,OP=2t ,S=t2,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t≤8)时,OQ=t ,AP=6+10-2t=16-2t ,作PD ⊥OA 于点D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PD=48-6t5,利用S= 12OQ×PD ,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 的值,进而求出OD 、PD ,即可求出P 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 的坐标. 解答: 解:(1)y=0,x=0,求得A (8,0)B (0,6), (2)∵OA=8,OB=6,∴AB=10.∵点Q 由O 到A 的时间是 81=8(秒), ∴点P 的速度是 6+108=2(单位长度/秒). 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O≤t≤3)时, OQ=t ,OP=2t ,S=t2.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t≤8)时, OQ=t ,AP=6+10-2t=16-2t , 如图,做PD ⊥OA 于点D ,由 PDBO=APAB ,得PD= 48-6t5. ∴S= 12OQ?PD=- 35t2+245t .(3)当S= 485时,∵ 485>12×3×6∴点P 在AB 上 当S= 485时,- 35t2+245t= 485 ∴t=4∴PD= 48-6×45= 245,AD=16-2×4=8 AD= 82-(245)2= 325 ∴OD=8- 325= 85 ∴P ( 85, 245) M1( 285, 245),M2(- 125, 245),M3( 125,- 24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 5.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COAB 中,OC AB ∥,以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80)(810)(04)A B C ,,,,,,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移动的时间为t 秒.(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若动点P 在线段OA 上移动,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OPDC 的面积是梯形COAB 面积的27? (3)动点P 从点O 出发,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过程中,设OPD △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6.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课后作业1. 如图,已知AD 与BC 相交于E ,∠1=∠2=∠3,BD =CD ,∠ADB =90°,CH ⊥AB 于H ,CH 交AD 于F.(1)求证:CD ∥AB ;(2)求证:△BDE ≌△ACE ;(3)若O 为AB 中点,求证:OF =12BE.A B D C O P x y AQ CDBP2、如图1―4―2l ,在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中,∠DAB =60°,E 是异于A 、D 两点的动点,F 是CD 上的动点,满足A E +CF=a ,说明:不论E 、F 怎样移动,三角形BEF 总是正三角形.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BC 的中点,连接AE 并延长交DC 的延长线于点F . (1)求证:CF AB =;(2)当BC 与AF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FC 是矩形,并说明理由.4、如图l -4-80,已知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是AC 上一点,过点A 作AG ⊥EB ,垂足为G ,AG 交BD 于F ,则OE=OF . (1)请证明0E=OF(2)解答(1)题后,某同学产生了如下猜测:对上述命题,若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AG ⊥EB ,AG 交 EB 的延长线于 G ,AG 的延长线交DB 的延长线于点F ,其他条件不变,则仍有OE=OF .问:猜测所得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5、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42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FEDCBAA DCBNE6. 如图所示,有四个动点P 、Q 、E 、F 分别从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出发,沿着AB 、BC 、CD 、DA 以同样的速度向B 、C 、D 、A 各点移动。

八年级数学四边形动点问题练习.doc

八年级数学四边形动点问题练习.doc

中考数学动点专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 , 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 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 : 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 , 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 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1、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4 厘米,长为 1 厘米的线段 MN 在△ ABC 的边 AB 上沿 AB 方向以 1 厘米 / 秒的速度向 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 M 与点 A 重合,点 N 到达点 B 时运动终止),过点 M 、N 分别作 AB 边的垂线,与△ ABC 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 MN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1)、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 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 )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求四边形 MNQP 的面积 S 随运动时间 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CQPA M N B2.梯形 ABCD中, AD∥BC,∠ B=90°, AD=24cm, AB=8cm,BC=26cm,动点 P 从点 A 开始,沿AD边,以 1 厘米 / 秒的速度向点 D运动;动点 Q从点 C开始,沿 CB边,以 3 厘米 / 秒的速度向 B 点运动。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带答案)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带答案)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带答案)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1、如图,把矩形ABCD沿 EF翻折,点B恰好落在AD边的B'处,若AE= 2, DE= 6,Z EFB= 60°, 则矩形ABCD勺面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L BD 垂足为0,点E, F, G, H分别为边AD AB, BC CD 的中点•若AC= 8, BD= 6,则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3、如图,正方形ABCD勺边长为4,点P在DC 边上,且DP= 1,点Q是AC上一动点,则D® PQ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在Rt△ ABC中,/ B= 90°,AC= 60 cm Z A= 6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 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 cm/s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 E 运动的时间是t s(0 < t < 15) •过点D作DF 丄BC于点F,连接DE EF.(1)求证:AE= DF;(2)四边形AEFD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当t为何值时,△ 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6cm射线AG// BC,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AG以1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连接EF当EF经过AC边的中点D时,(1)求证:△ ADE^A CDF:6、在菱形ABCD中,/ B=60°,点E在射线BC上运动,/ EAF=60,点F在射线CD上(1)当点E在线段BC上时(如图1)( 1)求证:EC+CF=A; (2) 当点E在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线段EC CFAB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图1 027、如图,在菱形ABC[中, AB=2 / DAB=60 , 点E 是AD边的中点.点M是AB边上一动点(不与点A重合),延长ME交射线CD于点N 连接MD AN(1)求证:四边形AMDI是平行四边形;(2)填空:①当AM的值为时,四边形AMD是矩形;②当AM的值为时,四边形AMD是菱形.D8 如图,△ ABC中,点0是边AC上一个动点,过0作直线MN BC 设MN交/ BCA的平分线于点E, 交/ BCA 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1)探究:线段0E与O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当点0运动到何处,且△ 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3)当点0在边AC上运动时,四边形BCFE会是菱形吗?若是,请证明,若不是,则说明理由.9、如图,已知菱形ABC[中, / ABC=60 , AB=8 过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P (不与B、D重合)分别向直线AB AD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1)BD的长是______ ;(2)连接PC当PE+PF+P(取得最小值时,此时PB的长是_______10、如图,/ MON=9°,矩形ABCD勺顶点A B 分别在边OM 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OMk运动,矩形ABCD勺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 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已知矩形ABCD AD=4 CD=10 P是AB上一动点,M N E分别是PD PC CD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PMEI是平行四边形;(2)请直接写出当AP为何值时,四边形PMEN 是菱形;(3)四边形PMEf有可能是矩形吗?若有可能,求出AP的长;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1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12cm AC=16cm AC BD相交于点0,若E, F 是AC上两动点,分别从A, C两点以相同的速度向C、A 运动,其速度为0.5cm/s。

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四边形动点问题是指在四边形中,指定一个或多个点 (动点) 的运动方式及方向,求其余点 (定点) 在发展过程中的坐标及对应数量关系的问题。

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 分析题意:认真阅读题干,了解动点的运动方式、方向及限制条件,提取关键信息,确定解题方向。

2. 建立坐标系:通常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动点的位置转化为坐标,以便于应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

3. 建立等量关系:通过分析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和运动方式,建立动点和定点的等量关系,通常可以用行程问题、角度问题等来表示。

4. 列方程解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代数方程,求解未知数的值,然后根据题意进行画图、分析、总结。

5. 分类讨论:对于存在角度限制或速度限制等问题的题目,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以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6. 注意细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如动点的速度、方向、持续时间等因素,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综上所述,解决四边形动点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需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善于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细节和分类讨论。

八年级四边形动点问题及难题

八年级四边形动点问题及难题

动点问题及四边形难题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 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 交y 轴于点M ,AB 边交y 轴于点H . (1)求直线AC 的解析式;(2)连接BM ,如图2,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C 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匀速运动,设△PMB 的面积为S (S ≠0),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2.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COAB 中,OC AB ∥,以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80)(810)(04)A B C ,,,,,,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移动的时间为t 秒.(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若动点P 在线段OA 上移动,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OPDC 的面积是梯形COAB 面积的27? (3)动点P 从点O 出发,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过程中,设OPD △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4. 如图,已知AD 与BC 相交于E ,∠1=∠2=∠3,BD =CD ,∠ADB =90°,CH ⊥AB 于H ,CH 交AD 于F.(1)求证:CD ∥AB ;(2)求证:△BDE ≌△ACE ;(3)若O 为AB 中点,求证:OF =12BE.5、如图1―4―2l ,在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中,∠DAB =60°,E 是异于A 、D 两点的动点,F 是CD 上的动点,满足A E +CF=a ,说明:不论E 、F 怎样移动,三角形BEF 总是正三角形.6、如图1-4-38,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 DBC =45○,翻折梯形使点B 重合于点 D ,折痕分别交边 AB 、BC 于点F 、E ,若AD=2,BC=8,求BE 的长.7、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BC 的中点,连接AE 并延长交DC 的延长线于点F . (1)求证:CF AB ;(2)当BC 与AF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 四边形ABFC 是矩形,并说明理由.8、如图l -4-80,已知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是AC 上一点,过点A 作AG ⊥EB ,垂足为G ,AG 交BD 于F ,则OE=OF . (1)请证明0E=OF(2)解答(1)题后,某同学产生了如下猜测:对上述命题,若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AG ⊥EB ,AG 交 EB 的延长线于 G ,AG 的延长线交DB 的延长线于点F ,其他条件不变,则仍有OE=OF .问:猜测所得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9已知:如图4-26所示,△ABC 中,AB=AC ,∠BAC=90°,D 为BC 的中点,P 为BC 的延长线上一点,PE ⊥直线AB 于点E ,PF ⊥直线AC 于点F .求证:DE ⊥DF 并且相等.FEDCBA10已知:如图4-27,ABCD为矩形,CE⊥BD于点E,∠BAD的平分线与直线CE相交于点F.求证:CA=CF.11已知:如图4-56A.,直线l通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D平行于对角线AC,E为l上一点,EC=AC,并且EC与边AD相交于点F.求证:AE=AF.本例中,点E与A位于BD同侧.如图4-56B.,点E与A位于BD异侧,直线EC与DA 的延长线交于点F,这时仍有AE=AF.请自己证明.12求证:矩形各内角平分线(对角的平分线不在一直线上)所围成的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P Q B
A
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 AD边上的动点,且AE=AF. (1)在运动过程中,△CEF始终是等腰三角 形吗? (2) △CEF能否运动成等边三角形?若能, 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还需对四边形ABCD 添加怎样的限定条件?
E
A D
C
F
B
如图,O为△ABC的边AC上一动点,过点O的直 线MN∥BC,设MN分别交∠ACB的内、外角平 分线于点E、F。(1)求证:OE=OF (2)当点O在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 (3)请在ABC中添加条件,使四边形AECF 变为正方形,并说明你的理由。
A
M
B
O E C F
N
4、△ABC中,∠B=90°,P从A沿AB 向B以1cm/s的速度移动,Q从B沿BC向 C以2cm/s的速度移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 2; C 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
Q
A B
P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 点P到B点后,又继续沿BC向C移动, 点Q到达C后,又继续沿CA向A移动, 在这一整个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 P、Q,使△PBQ的面积等于 C 9cm2?若存在,试确定P、 Q的位置;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Q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 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求 DN+MN的最小值。
A D M N
B
C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BC, BC=6cm,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P以1cm/s 的速度由A向D运动,Q以2cm/s的速度由C向B运 动,几秒后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
(2)3 (3)1.5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90 °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A 点开始,沿AD边向D运动,速度为1cm/s,点N 从点C开始沿CB边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 设四边形MNCD的面积为S。(1)写出面积S 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3) 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
A
P
D
B
Q
C
如图:梯形ABCD中,AD∥BC,AD=9cm, BC=6cm,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以 2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D运动,点Q以1cm/s的速 度由点C向点B运动. (1)运动几s时,四边形APQB是平行四边形? (2)运动几s时,四边形PDCQ是平行四边形? (3)运动几s时,四边形APQB和四边形PDCQ的 面积相等. 答案:(1)2
A B
P
A M
D
B
N
C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 DC//AB,BC=3,DC=4,AD=5.动点P从B点 出发,由B→C→D→A沿边运动,则△ABP的 最大面积为( ) A.10 B.12 C.14
D C P
D.16
A
B
如图,在Rt△ABC 中,∠C=90 °,AC=4cm, BC=6cm,动点P从点C沿CA以1cm/s的速度 向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沿CB, 以2cm/s 的速度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 另一个动点也停止运动。则运动过程中所构成 的△CPQ的面积y与运动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 是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是 。
《四边形》复习专题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南村中学
图形中的点、线运动,构成了数学中的一个 新问题----动态几何。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在解这类问 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 “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 化“动”为“静”,点来探究动态几何中的第一种类 型----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