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的自我评价理论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评价理论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评价理论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心理学中的自我评价理论: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思想、感受、行为和品德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中,自我评价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着重介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并探讨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海德格尔是哲学家、文化学者,他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自我概念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行为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海德格尔将自我概念分为两个层面:存在与存在基础。

存在是指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包括其意识、情感和行为。

而存在基础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基础是存在的先验性结构,它决定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自我评价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自我评价在心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

1. 自我评价与幸福感自我评价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根据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理论,当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与其存在基础相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反之,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与其存在基础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2. 自我评价与自尊心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自信心的评价。

自我评价对自尊心的形成和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持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时,其自尊心较高,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信心。

相反,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心水平,导致自卑和消极的情绪状态。

3. 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自我评价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相反,负面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社交焦虑和孤立感,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介绍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了自我概念的重要理论,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们行为和情感的核心。

罗杰斯将自我概念分为三个层次: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理想自我。

本文将对这三个自我概念进行详细探讨。

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己外貌、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认知。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外在特征的主观评价。

自我形象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当一个人接受到正面的评价时,他的自我形象会更加积极;相反,当一个人接受到负面的评价时,他的自我形象可能会受到损害。

自我形象的重要性自我形象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感,使其更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一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则可能导致自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影响自我形象的因素1.社会比较:个体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外貌和能力,这种社会比较可能会对自我形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社会认同:个体会根据社会对某些特征的评价来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

如果社会认同某种外貌或能力,个体可能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并以此来评价自己。

3.个人经验:个体的个人经验也会对自我形象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成功经历可能会增强他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从而提升自我形象。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能力的评估。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特征的主观认知。

自我评价的形成受到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和目标的影响。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时,他的自我评价会更加积极;相反,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不一致时,他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自我评价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和动力,使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而一个消极的自我评价则可能导致自卑和失去动力。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探析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探析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探析自我概念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主观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特点、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的认知。

在心理学领域中,自我概念理论涉及到多个学派和观点,其中包括自我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自我一致性理论等。

一、自我认知理论自我认知理论是自我概念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它认为个体通过对自己的内部和外部观察,形成对自身的认知。

自我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例如通过回忆、注意力和评价等过程,从而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

根据自我认知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反思来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进行评价。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从社会环境中获取有关自己的信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馈来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环境和他人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影响,个体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一致性理论自我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由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所构成的。

根据自我一致性理论,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自己内在的自我概念保持一致,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来维护自己的自我一致性。

自我一致性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内在自我概念的保持和调整,以维持一致性和稳定性。

四、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对其自尊心、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体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提高其情绪稳定和心理幸福感。

相反,一个消极、负面的自我概念则容易导致个体的自卑、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五、自我概念的培养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个体的经历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等因素都会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和教育环境中的积极支持和正面评价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积极自我概念,而否定和批评则可能导致负面自我概念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其特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概念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

自我概念理论认为,自我概念由多个方面构成,如身体形象、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等。

这些方面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自我概念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自尊。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评价的情感表现,它用来衡量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

自尊高的个体通常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优点。

相反,自尊低的个体则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还提出了自我一致性理论,它认为个体会将自己的行为、态度、情感等与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建立
联系,从而保持自我一致性。

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踢足球很厉害的人,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证明这一点,如在课间时间踢球、参加比赛等。

因此,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反之亦然。

教育者应该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自我一致性,从而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总之,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和相关概念是教育者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基础。

教育者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此推动学生全面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 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 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 (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 “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 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 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 的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 们认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 即个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 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 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 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第三节 自 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三、自尊的测量
四、自我效能
第三节 自 尊
•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 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 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

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

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

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

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

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理论
❖ 中学生的总体学业自我概念和数学自我概念与其 数学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结论 ❖ 根据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 在性别差异方面, Dusek 和Flaberty( 1981) 研究发现, 男孩子在男子气概、成就、领导者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自 我概念,而在社会性等方面的水平较低, 学业自我概念的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 而男 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生。
❖ 在社会教教化的影响。Hattie 发现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如父母、教师、同伴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很大。
自我概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根据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等特点.个 体需要及时地反省自我概念,引导自我概念向积 极方向发展。
❖ 在班级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 教师应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组织积 极有效的班级互动.引导学生把优势表现出来, 获得自信,强化积极的自评
C.决定人们的期望 对于事情发生的大概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 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自我概念的单维理论模型 第二阶段——自我概念的多维理论模型
第一阶段发展历程
发展 历史
1890年 詹姆士
开创了自我概念研究的先河, 他将自 我概念分为四种成分。各成分总和构 成总体的自我概念。
❖ 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潜能 ❖ 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
案例解析
❖案例(天津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刘化明)
为了探索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 ,研究选取了天津市一所中等水平的中学,收集了学生 期末统考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在初一,初二,高 一和高二四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级 ,学生总数为357人。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的语文成 绩和数学成绩转化为标准分数(Z分数),然后计算学生 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其学业成绩的相关。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形成与变化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形成与变化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形成与变化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形成与变化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评价,它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讨论与研究。

自我认同和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和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独特性和一致性的认知,是一个对自身的关键特征,如性别、民族、职业等的意识和认同感。

自我认同的形成既受到个体自身特征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与父母、朋友、同伴等人的对话和互动,逐渐形成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理解。

而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性别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定位和期望不同,从而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价值感,是自我概念中的情感性组成部分。

自尊的形成和变化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紧密相关。

个体的自尊受到自身能力和成就、他人评价和认同、社会比较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取得成功和获得他人认可时,自尊会得到正向的提升。

相反,一个人在失败或受到他人负面评价时,自尊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比较也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重要影响,个体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自我认同和自尊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变化。

在童年和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自我认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角色的认同,逐渐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进入成年期,个体的自我认同会更加稳固,并逐渐与社会中的各种角色相一致。

同时,自尊的变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在青少年期,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价较为敏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然而,随着年龄和成熟程度的增长,个体会逐渐形成稳定的自尊,不易受到他人评价的波动影响。

尽管自我认同和自尊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

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可以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环境的变化、重要事件的发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心理学》俞国良一
(一)精神分析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自我的任务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的有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

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和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或者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

阿德勒:创造性自我,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

沙利文的自我观: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特别是早期的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

自我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回避和控制焦虑的方法。

,自我系统是指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印象。

善我、恶我、非我。

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对和适应。

(二)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的自我观
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她们。

每个人都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

对行为最重要的觉得因素是有意识的或者能成为意识的知觉。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部分。

这个自我是现实的自我,反应了经验,又影响着经验。

相对于现实的自我,他还提出了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1、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是以个人对周围世界进行知觉,解释和而又赋予意义的方式来实现的。

构念是一个系统,有核心的,也有边缘的。

自我是运用这些构念的个人或角色。

2、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他证明了自我图式对有关自我信息加工的影响。

3、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强调自我的认知功能。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库利: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

他提出“镜中我”的概念,即自我概念是我们相信他人如何知觉我们的反应。

米德: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成为他人的知觉对象时,人们才会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具备担当他人角色的能力即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自我概念是对自身的信念和自我感观的体系化,是一种基本的自我图式,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我们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
统。

也可以称为自我觉知或自我印象。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结构上从混沌到分化,量上维度随着时间不短增加。

福托马斯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修订表的自我觉知项目有: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为、自我总分。

二、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发展前沿》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1、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的客体我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动者的主体我。

客体我是指具有特定身体、情感、智力等特征的被认识的客体,也称为经验我,是经验和意识的主题,是自我知识的总和。

客体我有三个部分:物质的我,源于对躯体的觉知,包括个体的身体、衣物、房屋、家庭、财产等;社会自我,反映个体对两方面的看法,一是个体一位是重要的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二是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精神自我,指直觉到自己的存在和弱点,包括个人的意识状态、特质、态度、气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