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共36页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学也在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家们认为,犯罪行为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一、心理学的模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模型,用于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们认为,犯罪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人的个性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模型,以解释犯罪行为的成因。
1.1、自我调节模型自我调节是指在个体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行为的适时调整,达到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作用。
在自我调节模型中,个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刺激之后,产生了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将决定该个体的行为方式。
1.2、社会认知模型社会认知模型是心理学中常用来解释人们犯罪行为的一种模型。
社会认知模型认为,人们在经历一定的社会环境后,会对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行观察、认识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特定的认知模式。
1.3、人格模型人格模型是指人类中一系列常见的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向性等,这些特质会影响人类行为,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可能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会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二、心理学解释犯罪的原因心理学家们对犯罪行为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原因:2.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贫穷和不平等的社会中,犯罪率显著升高。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城乡差异大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等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2.2、人们生活阶段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随着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和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变化,对犯罪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表现均有所不同。
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他们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作是对自身的限制时,容易不遵守社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
2.3、人格因素人格因素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内部的某些特定人格特质,例如自私、冷漠、易怒、不稳定、争强好胜等,很容易激励他们成为潜在犯罪分子。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共36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

2.严厉的超我与犯罪
当超我过强,像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的人,不仅本我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且, 经常产生罪责感,进行自我惩罚。长期的 自我压抑与自责,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病变, 进而诱发人们的反社会行为走向犯罪的。
3.错误的超我与犯罪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我们通常说的 良心和自我理想,追求社会道德标准,它代表我 们生活中的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 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儿童与父母、老师及其他 的社会道德权威接触教育中形成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 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 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在卢梭看来,“放弃 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 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 “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 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 自由反而失去保障
第二章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解释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人性的假设与犯罪性
(一)性恶论 1.中国古代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doc 2.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人的本质是反社会的。个体生理就具有自.doc 性本善
2.马斯洛的性善论 (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 性三品性三品.doc 上品 中品 下品 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 社会契约论
弗洛伊德并没有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诠释犯罪 的本质,但后来的追随者以及犯罪心理学者试图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揭示犯罪,其观点 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平衡,是人们犯 罪的心理根源
1. 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 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 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 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理智冲动与欲望, 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 时,就走向犯罪。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Diagram
Company History
2003
2000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情绪体验
4种形式 3种状态 3种情操
情绪生理
•能力
智能 技能
•气质
情绪表现
表情 言语 动作
•性格
•兴趣 •需要 •观念 •信念 •信仰 •归因
第8页,共56页。
第一章.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引言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刑罚哲学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犯罪研究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心理学与犯罪学
第9页,共56页。
• 2、理想的法律目标是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维护社会 秩序。它体现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3、加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19页,共56页。
第三节 刑罚哲学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1、法律报应与报复的区别:国家与个人;公平与公正; 2、报应与矫正区别:罪行相适应;回归社会。
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理性和社会契约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法律惩罚理论。代表
有意大利法律理论家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不是 制造痛苦或补偿,刑罚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使用刑罚时应该着眼未来而不是 过去;英国法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精心阐述了这些原则。功利主 义指向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
三、改造和矫治:
1、改造新古典学派强调刑罚个别化,与矫治哲学相吻合。改造观点认为应当通过 受苦与对危害行为赎罪,并且公开承认进行危害行为的人要避免将来再次犯罪, 方式包括道德教诲、劳动和教育。 2、矫治学说认为,犯罪是个人的缺陷或者适应不良的产物。将注意力集中到犯罪 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犯罪行为方面。 • 四、监禁的目的:剥夺犯罪的能力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犯罪人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认识犯罪人的多维度视角
一、物质的人
人是物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一点上 具有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一)人的物质属性 1.人的可知性。 2.人是有机体。 3.人有物质的变化性。
(二)人是自然中的物质 1.人的发展顺应于自然规律。 2.人既是主动的也是受动的。
第二章犯罪人的本质属性节第一节犯罪与犯罪人概述节第二节认识犯罪人的多维度视角节第三节犯罪人的特征节第四节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第一节犯罪与犯罪人概述?一犯罪概述?一犯罪的定义?犯罪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然以犯罪概念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认识决定了学科的严肃性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对犯罪人其他特征的研究
1.心理因素研究。 2.生物因素研究。
二、法律身份是犯罪人的可观察特征
研究难点: 1.犯罪行为、悖德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外在的
行为表现型特征,而且具有充分的隐匿性,经常 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2.实践中往往存在情与法的冲突,即有的犯罪人 会因动机的利他性质,被人们理解为法律上有罪 而在道德上无罪的犯罪人。现实生活中的杀忤逆 之子行为、为民请命而违法的行为都具有该类性 质。
3.从行为的危害性上如果直接推理出行为人的社 会危害性,将反社会性或人身危险性视为犯罪人 的特征,无法涵盖犯罪人群体的全部情况,即会 导致统计学上的偏差。
4.无论法律还是道德的标准,我们在寻求犯罪人 与非犯罪人差异的过程中都无法回避行为本身的 元地位。
三、犯罪人的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四)犯罪人的本质特征体现于人格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返回
第四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首要的研究对 象,如果说犯罪人在法律上的特征表现为犯罪的法 律身份,那么在犯罪心理学中就表现为具有犯罪心 理并在其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楷模的教唆 看过他人表现攻击
教导性教唆 权威指导
妄想 幻觉力量操纵
第22页/共88页
3.3 .3 攻击行为的持续与强化
外在强化
惩罚
传达出攻击行为是否安全的讯息
替代性强化
观察到某种行为的表现似乎 受到惩罚,就会抑制该行为
第23页/共88页
学习理论评价
没有考虑性别、年龄; 也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在犯罪中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强化值”并不是一个固有特
第5页/共88页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07年 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 1894年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 3.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严厉的超我(harsh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薄弱的超我(weak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越轨超我与犯罪行为
第6页/共88页
3.1.2 本能理论
3000名男性累犯 37种生理特征 6种心理特征
《英国犯罪人:统计学研究》(1913)
遗传低劣理论
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强度
犯罪人的个人特征
遗传性低劣(a general inferiority of hereditary nature)
诈骗犯——自私;
暴力犯——急躁粗暴,少敏捷,精神病倾向和自 杀倾向;
1、你认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其特点 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布置思考与讨论题,组织
分组准备,课题讨论)
第37页/共88页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第38页/共88页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犯罪行为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学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与犯罪学结合的产物,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试图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背后心理因素的工具。
二、个体特质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个体特质是指个体内部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模式。
研究表明,某些人群体内存在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个体特质。
例如,犯罪分子往往表现出侵犯别人的欲望,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及情绪稳定性低下等特征。
三、社会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犯罪行为不仅受个体特质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家庭往往容易造成个体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经济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经济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和行为。
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困难和贫困是犯罪行为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经济心理学也研究了犯罪分子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五、心理干预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心理方法和技术对犯罪分子进行干预和治疗,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研究表明,一些犯罪分子在接受心理干预后表现出明显的改变和进步。
因此,心理干预在犯罪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限制尽管心理学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完整版PPT资料

低层次需求中,性是犯罪的一个根源,高层次的需求中, 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即儿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与否是根据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
自我评价,说明了人的自我强化的作用,它决定着个体对客体的行为。
大部分都会联系到犯罪。比如“地位、名誉、财产”等 最后,他认为,在犯罪增加的情况下,要制定更严厉的法律,并严格加以执行。
2.马斯洛的性善论 (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 性三品性三品.doc 上品 中品 下品 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 社会契约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 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 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在卢梭看来,“放弃 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 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 “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 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 自由反而失去保障
1. 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 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 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 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理智冲动与欲望, 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 时,就走向犯罪。
2.严厉的超我与犯罪
当超我过强,像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的人,不仅本我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且, 经常产生罪责感,进行自我惩罚。长期的 自我压抑与自责,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病变, 进而诱发人们的反社会行为走向犯罪的。
2.死本能与犯罪
死本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侵害他人进行毁灭的本能冲动, 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弗洛伊德用这 个观点解释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