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课时同步检测卷: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马丁·路德通过研究《圣经》认识到:“要想透过教士们的判断来学习《圣经》,实在是愚蠢的”。
因此,路德主张()A.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B.否定《圣经》的价值C.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D.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自由阅读《圣经》,无需教士的指引,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路德坚持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3.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 A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2019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堂同步练习题卷: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右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
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
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根源是(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有限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2.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
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的关系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3.马丁·路德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教皇和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信仰即可得救。
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等。
这些主张( )A.沉重打击了基督教会势力B.巩固了文艺复兴的成果C.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表达了民主政治的理念4.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B.建立民族教会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D.清除神学束缚5.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6.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 同步练习 岳麓版 必修3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其实质是A.农奴反对农奴主的斗争B.手工业者反对作坊主的斗争C.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D.农民和手工业者反对国王与诸侯的斗争4.C2.不属于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的一项是A.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B.提出简化宗教仪式C.驱逐罗马教皇势力 D.主张建立民主教会D3.加尔文教的先定论实质是A继承了基督教的教义 B提倡因信称义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C4.下列哪项内容不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A.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B.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C.都要求摆脱宗教束缚D.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打碎了精神枷锁C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两段是恩格斯对西欧宗教改革的评论比较一般的历史的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材料二:(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
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 的标志。
材料三: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
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
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
……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有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同步练习题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A.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B.简化宗教仪式,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C.教皇和教士高于《圣经》D.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A.将人们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4.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重大意义在于()C.天主教从此在欧洲退出了社会舞台D.欧洲宗教界从此出现了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5.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C.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D.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6.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又有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它将思想解放扩展到()A.人民群众 B.上流社会C.骑士阶层D.知识阶层二、非选择题(共40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正气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个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题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观点,选择D项。
答案:D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答案:D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D项排除。
答案:C6.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测试

13 挑战教皇的权威1.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
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 B.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C.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 D.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5.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A.简化宗教仪式B.建立民族教会C.信仰即可得救D.《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6.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考试必备)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 这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解析:选A。
解答本题要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来理解。
试题题干强调的是“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很明显这是表明教皇对德国的压榨和搜刮掠夺,并不是说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2. 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解析:选D。
“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旨在否定和挑战教会的权威,选D项。
宗教改革既不主张废除宗教仪式,也不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C项相比,D项更符合题意。
3. 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A.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D.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解析:选A。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信仰。
材料内容反映了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
4.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
婚礼不在教堂,而是在路德的住所举行。
……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
这说明马丁·路德( )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张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解析:选A。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 同步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同步练习1.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2.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A.信仰得救B.先定论C.教众平等D.教随国定3.“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A.宣扬因行称义B.传播人文主义C.创立新教教派D.否定教皇权威4.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5.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7.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
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C.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D.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8.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作斗争,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并处以火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中历史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一、选择题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2.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4.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人文主义者萨琉塔蒂、布鲁尼等人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世俗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
市民人文主义的出现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推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C.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D.巩固了世俗政府的主导地位5.“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
它的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
”这里的“它”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6.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种宗教观()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7.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
”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A.信仰即可得救B.废除罗马教会C.王权高于教权D.简化宗教仪式8.“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意指“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A.罗马教皇B.世俗君主C.封建领主D.天主教徒9.有学者称:“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宗教改革:A.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理性阶段B.适应了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需要C.彻底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D.是一场群众基础广泛的政治运动10.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11.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
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
苏黎世所在的康斯坦茨教区主教派人压制,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
关于这件事,你认为下列说法不准确的应是A.加尔文宗改革思想宣传了人文主义B.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瑞士C.州政府实际上否决了主教的管辖权D.宗教改革运动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12.恩格斯曾经愤愤地说:“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哈维医生1628年出版了《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他被称为与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巨匠。
这表明A.加尔文教与天主教无异B.科学最终能够战胜宗教C.英国宗教改革较为彻底D.社会环境影响科学发展1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14.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15.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
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
这种说法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A.“自助者天助之”B.“有善始必有善终”C.“上帝平等待人”D.“天生我材必有用”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与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17.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
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
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材料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
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试卷答案1.D题干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实际上否定教皇和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不主张废除宗教仪式,故A错误;B不是宗教改革影响;C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
2.B“‘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
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3.D“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4.C题干中的市民人文主义以自由、美德和积极生活为核心,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特征,根据所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相关知识可知,市民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就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故选C;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学是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故、所以不可能推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故排除C;当时世俗政府并没有居于主导地位,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5.C从材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它”是指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会对民众的束缚,打破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故C项正确;AB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不符合“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排除。
点睛:首先通过“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分析出宗教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6.A“先定论”使得罗马教皇无权擅自解释人的命运,这样有助于控制教皇的权力,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先声是马丁·路德的改革;C 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悖;D选项错误,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力。
7.A“只信奉《圣经》”等字眼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所以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信仰即可得救,马丁•路德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也未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材料并未涉及到简化宗教仪式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8.A从“新教徒”中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要发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会,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9.D材料中“侧重于知识分子”“欧洲人民”说明了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更广泛,故D 项正确;A项是指启蒙运动,排除;B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C项错误,错在“彻底粉碎”。
10.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