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思考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负责任或危险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压力、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不良行为,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情感波动较大、自我认同不稳定的时期,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特质和性格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特质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五、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是一种关注情绪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情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问题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常感到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六、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一种关注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见面课:家庭职能及其对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预防的影响1、问题:家庭对于青少年的职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例如,可以分为物质抚养和精神抚养(心理抚养);也可以分为经济保障、教育训导、人格塑造、精神支柱、稳定情绪、角色认同等。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根据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有哪些?选项:A:缺陷家庭B:不和睦的家庭C:匮乏家庭D:父母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答案: 【缺陷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匮乏家庭;父母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5、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这属于什么样的家庭?选项:A:失和型家庭B:溺爱型家庭C:打骂型家庭D:放任型家庭答案: 【放任型家庭】见面课: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1、问题:青少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大害之一。

守护青春,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被害,是全社会的责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校园欺凌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完全由孩子自己解决,家长、老师出面会使事情复杂化。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问题:治理校园欺凌要靠“法治”,更靠“善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的,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欺凌事件。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个充满冲突、冷漠或缺乏关爱与指导的家庭,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如果父母经常争吵、离异或者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偏差,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重要因素。

学校里的学业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

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成绩不佳而感到自卑,从而寻求在其他不正当的方面来获取成就感;而遭受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者对社会规则产生漠视。

社会环境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内容,如暴力、色情等。

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在犯罪时的心理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犯罪动机方面,他们往往较为冲动和盲目,可能仅仅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或者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而犯罪。

例如,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或者为了获取一件心仪的物品而盗窃。

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往往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清晰认识,对犯罪行为的后果估计不足。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好玩”或者“不会被抓到”,没有意识到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还与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被认可,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应对能力。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极端的行为。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家庭方面,父母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

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盗窃汽车和交通犯罪增加 帮伙犯罪突出 粗暴性犯罪增加 低龄化倾向
性犯罪增加 吸毒问题严重 无动机犯罪增多 中等以上家庭子 女犯罪者增加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89年纽约《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处 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卷入吸毒、偷盗、 破坏财产、卖淫和不计后果的暴力行 为。
需要和欲望;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 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少年的活动。
(一)社会学的研究
2.标签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 违法犯罪不是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
继发的犯罪是社会对初次犯罪行为贴 上坏标签的结果。
(一)社会学的研究
3.犯罪副文化理论 从副文化角度说明犯罪行为的一组理
论的总称。 少年犯罪区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帮
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因此,犯罪不需 要解释,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释。 实际上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 理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
5.社会控制论 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
控制的结果,在社会化中建立的与社会的 联系。
依恋 参与 奉献 信仰
(二)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的研究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母爱剥夺论 父母作用论 家庭紧张论 情绪障碍论 抑制理论
第七章 少年犯罪
一、少年与少年犯罪的概念
少年:在法律上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 年龄的人。各国规定均不相同。
少年犯罪: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 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法律 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大多与未 成年犯罪通用。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60年,在伦敦召开“联合国第二次防止 犯罪与罪犯处遇会议”
三、少年犯的心理因素类型
神经与学习障碍者 社会缺陷与退却性 精神症犯罪少年 未社会化攻击型的犯罪少年 逃走型犯罪少年 犯罪帮派少年

犯罪心理学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返回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
认识
意志的薄弱
行为
认识 (没有)
需要
动机
行为
返回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三、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心理分析:
认识肤浅, 认识水平低下。
情感冷漠, 情绪冲动。
侥幸,冒险 性。
认识特征
情感特征
意志特征
第三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二、犯罪青少年的行为特点
冲动性
戏谑性 青少年犯罪 行为特点 模仿性 反复连续性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各因素间的矛盾
认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
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情感与意志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某少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充满敌对情绪;而对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言 听计从,讲究“哥们义气” 。
青 少 年 网 络 犯 罪 的 心 理 表 现
教学建议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课时分配:6课时 重点: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社会 化矛盾的种种表现。
难点:
1.通过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主讲人: • 主讲人:严梅福
湖北大学
第一章 犯罪、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
一.犯罪(crime;offense) 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 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应受刑法 处罚的行为。 处罚的行为。
湖北大学
我国刑法( 年颁布)对犯罪定义:( :(第十 我国刑法(1997年颁布)对犯罪定义:(第十 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 三条)“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分裂 国家, 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 或者劳动权中集体所有制的财产, 或者劳动权中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 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 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 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 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湖北大学
五.少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冲突 1. 精力充沛与调控能力的矛盾 2.性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3.独立性与独立能力欠缺的矛盾 4.好奇心强与辨别能力差的矛盾 5.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6.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湖北大学
六.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特点 认识能力低下, 认识能力低下,缺乏判断力与辨别力 认识上的片面性、 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性 认识上的情绪性 认识上存在许多许多错误观点 许多错误观点: 认识上存在许多许多错误观点:错误的人生 人天生是自私的,人不犯,天诛地灭; 观,人天生是自私的,人不犯,天诛地灭;不撒 谎办不成大事,美是穿着漂亮,给人看, 谎办不成大事,美是穿着漂亮,给人看,少年人 生观错误的两大支柱:江湖义气,享乐主义; 生观错误的两大支柱:江湖义气,享乐主义;三 种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 种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 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法制观念欠缺。 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法制观念欠缺。
湖北大学
三.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的广狭义之分 犯罪心理学的广狭义之分: (1):犯罪心理学的广狭义之分: 狭义: 狭义: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 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的一门科学; 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的一门科学; 广义: 广义: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 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 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不同于司法心理学、 学问题的一门科学。(不同于司法心理学、法制 心理学。 心理学。 )
湖北大学
预测的青少年反击, 预测的青少年反击,青年犯罪心理及其预 矫治仍是西方犯罪心理研究的热门课题。 防、矫治仍是西方犯罪心理研究的热门课题。 4.运用计算机犯罪心理
湖北大学
当前犯罪普遍的心理基础: (4)当前犯罪普遍的心理基础: 对犯罪人的自发社会舆论淡化, 1. 对犯罪人的自发社会舆论淡化,犯罪人羞耻感 泯灭; 泯灭; 羞耻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羞耻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舆论的力量是另一个法庭, 舆论的力量是另一个法庭,是一部铭刻在内 心的法律; 心的法律; 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形成的过程。 部分人生理需要未能充分满足; 2.部分人生理需要未能充分满足;部分人需要 发展受阻,低层次需要恶性膨胀; 发展受阻,低层次需要恶性膨胀; 部分案件未被侦破,助长侥幸心理。 3.部分案件未被侦破,助长侥幸心理。
湖北大学
(1)犯罪(crime) -----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 治秩序,依照法律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 治秩序,依照法律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社会危 害性;违法性; 害性;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犯罪(offense)-----指一切比较严重的危害社 会行为,包括违反道德规范、公共生活准则行为, 会行为,包括违反道德规范、公共生活准则行为, 也包括违反各种法律尤其是刑法的行为。 也包括违反各种法律尤其是刑法的行为。
湖北大学
由此可以得出,犯罪有以下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犯罪有以下特点: 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1.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既具有社会危 害性(但微轻的危害社会性不算); 害性(但微轻的危害社会性不算);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既具有形式危险性 仅有某种危害性而不违反刑法的不构成犯罪); (仅有某种危害性而不违反刑法的不构成犯罪);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 受惩罚性。 受惩罚性。
湖北大学
少年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3)少年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1. 思维发展特征 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思维平直的独立性、 抗上、 思维平直的独立性、批判性显著发展---抗上、 喜争辩、怀疑权威、 喜争辩、怀疑权威、偏激 2. 个性发展特征 形成了内部丰富自我, 自我意识增强—形成了内部丰富自我,但自 我评价能力低于对别人 成人感出现 道德的意识与行为激烈发展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出现了“牛犊恋”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出现了“牛犊恋”
湖北大学
青少年犯罪态势: 二. 青少年犯罪态势: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用原来材料粘帖) (一) 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用原来材料粘帖)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二)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湖北大学
我国刑法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有关规定: 三. 我国刑法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有关规定: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① 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②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投毒、放火、爆炸,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投毒、放火、爆炸, 应当负刑事责任; 应当负刑事责任; 周岁的人犯罪, ③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 轻或者减轻处罚; 轻或者减轻处罚; 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 ④ 因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 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 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改 制收容教养。 制收容教养。
湖北大学
第二章 少年犯罪心理 年龄的划分: 一. 年龄的划分: 乳儿期: 乳儿期: 0-1岁 婴儿期: 婴儿期: 1-3岁 幼儿期: 幼儿期: 3-6、7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 童年期(学龄初期): 6、7-11、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 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青年期: 青春发育期、未成年期) 青年期:14、15-25岁(青春发育期、未成年期) 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青年晚期: 青年晚期:17、18-25岁 中年期: 25-55岁 老年期: 老年期:55岁以上
湖北大学
(二)情绪情感特征 缺乏社会性情感 情绪不稳定,具有突然性、 情绪不稳定,具有突然性、冲动性 情感的浅薄性 自尊与自卑共存性 情感冷酷性 (三)意志特征 明显的两极性 自制力差, 自制力差,反复性大 侥幸冒险 易受暗示性
湖北大学
(四)智力特点 智力与犯罪关系早被重视, 智力与犯罪关系早被重视,1912年戈达生用 比纳量表的测试法发现监狱犯罪者有500%- 智力落后, 640%智力落后,但随后1915年为芝加哥学者希 所否定, 利(w.heady)所否定,违法青少年智力落后仅 为60%
湖北大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通过研究犯罪、 目的: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活动的规 为打击和减少犯罪,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 律,为打击和减少犯罪,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 具体而言,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而言,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任务: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任务: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解释犯罪心理活动的规律; 解释犯罪心理活动的规律;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犯罪的对策。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犯罪的对策。
湖北大学
少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四. 少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少年期的一般特点: (1)少年期的一般特点: 1. 短 2. 快 3. 多 对以后一生的影响大, 4. 大---对以后一生的影响大,是人生发展的 十字路口 思维、生理都是未成熟。 5. 丰---思维、生理都是未成熟。
湖北大学
少年期的生理特征: (2)少年期的生理特征: 1. 外形巨变 2. 生理机能增强 内分泌变化---(以落生变化,青春期到 来,脑垂体促各种激素的激素增加 脑机能增强 肺,血管心脏机能发展
湖北大学
(4)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 罪概念 研究罪与非罪的界限。 肯定说(一致说):研究罪与非罪的界限。 否定说——犯罪心理学还要研究其他法律文 件规定的违法行为。 件规定的违法行为。
湖北大学
二.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关的各种 犯罪心理: 心理活动的总称。 心理活动的总称。 犯罪心理包含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构成要素; 犯罪心理包含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构成要素; 犯罪心理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 犯罪心理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构成 并不断发展、变化; 的,并不断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是一种扭曲、不正常、 犯罪心理是一种扭曲、不正常、不健康的心 理;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和动力。 和动力。
Hale Waihona Puke 湖北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3):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犯罪动机:不劳而获;父母对儿童没有权威。 1. 犯罪动机:不劳而获;父母对儿童没有权威。 少数人认为是缺少信仰;战争的刺激效果; 少数人认为是缺少信仰;战争的刺激效果;对前 途的迷茫;少年犯罪最常见的是获利动机。 途的迷茫;少年犯罪最常见的是获利动机。 犯罪决策: 2. 犯罪决策: 从四个维度(活力的必然性,或以数量、 从四个维度(活力的必然性,或以数量、 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重性) 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重性)对犯罪动机进行 评价,人们实现决策是指改变一个维度, 评价,人们实现决策是指改变一个维度,而获益 数量是主要的; 理性选择理论(理智选择)将机会,奖励和代 价三者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