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介绍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1.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和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监管和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联。
2.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寻求刺激导致犯罪行为可能性增加。
4.同伴关系
–同伴压力和同伴效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加入帮派和犯罪集团的原因及其影响。
5.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网络犯罪之间的关系。
6.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
–社区支持和参与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矫正措施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社会、家庭、个体和同伴因素都需要被综合考虑来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机制,还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一、青少年发展阶段中的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重要的转变阶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1 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
自我认同不仅是个体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过程,也是将自己置于社会中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发现,缺乏自我认同感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例如,因少年自卑感较强,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从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他人的认同和关注。
1.2 心理压力与情绪调节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压力很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包括犯罪行为。
例如,因情绪失控而以暴力行为来发泄,或是因压力过大而产生逃避现实的欲望,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3 同伴影响与社会认同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影响,特别是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
研究发现,如果周围的同伴具有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个体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规。
反之,如果社交圈中存在犯罪行为的同伴,个体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被引导走向犯罪。
二、心理学干预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基于对心理因素的了解,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模式,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2.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的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内因是青少年的心理因素。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的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源头,尤其重要。
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引导他们自我调控消极情绪,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了心理疾病,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医治,让青少年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只有从“心”做起,防微杜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促进社会平安。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2]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
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一个人会犯罪,除过失犯罪外都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综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其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哥儿们义气”的消极盲从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是构成犯罪团伙的基础,是捆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根精神锁链。
这种腐朽的观念,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表现,而哥们儿义气成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之柱。
[3]2、狭隘、逆反心理的极端反应由于别人的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超过自己,一些青少年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想方设法找机会诋毁别人。
有些人心胸狭隘,稍遇不幸就想不开,对于一些小矛盾斤斤计较,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引起内部的心理冲突。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犯罪责任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1.2 同伴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同伴中存在犯罪行为或者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的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1.3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学校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环境不良,缺乏规范和秩序,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特征:2.1 冲动性: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冲动性较强。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敌意,表现为犯罪行为。
2.3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如果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3.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攻击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发现最近看了一部名叫《篮球日记》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热爱篮球的少年因为染上吸毒恶习,而走上抢劫等犯罪道路的故事,后来从监狱释放后虽然改了恶习,可犯罪给他带来的恶果不难想象。
原本优秀的他不但断送了自己的篮球生涯,自己的以后的人生也抹上不能磨灭的阴影。
看完电影我思考了很多,青少年的犯罪近年来上升速度让人担忧,他们的犯罪心理也让我产生了很大兴趣。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人数逐年上升,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
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入手,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犯罪,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健康我查阅的资料《青少年犯罪心理》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理义著《心理健康枕边书》新世界出版社牧之编著《影响他人的心理学》郑小兰编著《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人民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会昌译《心理学》河北大学出版社张彦云《精神分析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佛洛依德《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冯绍峰《自我与自我》上海译文出版社佛洛依德《佛洛依德人格论述》天中学刊张书义《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戴维迈尔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劳伦斯莱特《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忠《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荣格《人格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郝根汉《怪诞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理查德《人性论》北京出版社休谟我的解读与科学上的解释引言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教育。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一)犯罪心理"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的含义在理论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犯罪心理不仅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而且还包括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前,预谋和准备犯罪过程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以后逃避侦察、打击、处罚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犯罪人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规律。
(二)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至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
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不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的思考(一)青少年犯罪案例近年来新闻中不断爆出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的各类犯罪都有。
其中著名的马加爵杀室友案、“我爸是李刚"案、药家鑫案等等。
药家鑫案是距今较近,影响较大的案件。
案件过程大致是: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只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件,药家鑫在撞伤张妙后不但没有选择报警,拨打120,反而恶魔般的拿出水果刀将受害者活活捅死,叫人难以置信。
这样的案例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专家分析有专家对15~20 岁的犯罪者进行了犯罪心理调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复杂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1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
在父母离婚后, 1/3 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
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
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
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健康的思想教育,就能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
当前,在放像厅、电视节目中,放映武打片甚多,他们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常常为哥们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
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
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
3 .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
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剌激。
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少年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4 .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家长,不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反而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5 .道德水准失调,守法心理结构不健全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的心理结构,失去了起码的道德水准。
人们厌恶的事,他们却赞美;人们赞美的事,他们却反对。
如的人在失恋后,竟向女友脸上泼硫酸,认为是开玩笑;有的人认为持刀劫钱是小事一桩。
这种心理道德水准的失调,导致了行为上的犯罪。
(三)、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一)内因。
违法犯罪年龄一般集中在14-25岁。
此时正处于少年期或刚进入青年初期,这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他们虽在生理上、心理上发育很快,但还未成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
对于自我意识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大量社会信息面前,易受外界的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强烈追求私欲,容易造成种种不计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
1、错误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极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
犯罪青少年错误的人生观的核心有两大精神支柱--封建帮派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关。
[2]2、淡薄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态度和守法的行为素养三个层次。
它与道德意识相配合,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少数人是因对法律的无知而犯罪,多数人则是因为存在着错误的法律观念,或者对法律采取蔑视的态度,缺乏守法的行为素养而犯罪。
3、情绪的易激动和外露性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容易促使犯罪青少年产生激情。
当激情爆发时,往往会不顾后果。
打架斗殴时,由于他们爱虚荣、好逞强、想当英雄,就更容易激动,动刀动枪,疯狂至极,不把对方打败决不罢休。
当他们激情过后冷静下来时,一般也会后悔;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会感到恐惧。
他们的情绪容易外露,高兴时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高兴时则会恼羞成怒。
同时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表现为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愤怒时十分凶残粗暴,高兴时也容易动感情。
如果教育者对他们缺乏感情,采取讽刺挖苦、粗暴的态度,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与教育者顶嘴、打骂;如果教育者富有情感,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甚至会使他们感动得流泪,表示决心悔改。
但是这种情感常常出现反复,事过境迁,犯罪青少年会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人以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感觉。
4、意识的二重性犯罪青少年在实现社会化目标方面表现出意志的薄弱性,在实施反社会的活动中却表现出意志的顽强性。
[3]犯罪青少年大多数来自于学习差、品德表现差的双差生和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顽劣少年,说明与其意志薄弱不无关系。
犯罪青少年在矫治过程中,无论在学文化、学技术方面,或在生活、劳动方面,往往怕苦、怕累、怕困难,缺乏改正错误的勇气,这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犯罪青少年的意志薄弱性,很容易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使意志活动偏离社会要求。
与意志的薄弱性相反,却能千方百计地排除主客观困难和障碍,显示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如为了私欲的满足,冒死去犯罪,或胆敢以身试法;在审讯过程中,有的犯罪青少年坚守同盟拒绝供认,坚不吐实;在矫治过程中,有的犯罪青少年敢与管教人员对抗,或不顾人身安危实施逃脱。
5、冒险性犯罪青少年在变态的英雄观支配下,在犯罪时表现出狂妄自大、盲目冒险的不良意志行为。
例如有的犯罪青少年说:"我知道骗钱是犯罪的,但是要享福,就不能怕担风险。
只有胆子大的人才吃得开。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为了弄更多的钱,即使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
"犯偷窃罪行的青少年大多认为,干这一行是靠"三分技术七分胆";还认为要有"要想当小偷,就得不怕揍"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