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
h
1
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 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 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 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
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
蔡P55
h
2
心理分析之觀點
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 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 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 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 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 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
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
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顧。h蔡57来自4人格特質之觀點
➢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 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 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 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 為的特有模式。
➢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
蔡P56
h
3
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 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 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 罪行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
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 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
制於人的現象。
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 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
✓ 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
✓ 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 激
h
8
相關學習之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 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
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 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 作用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领域都致力于寻找影响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因素。

其中,心理学理论对于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背后的动机和因果关系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探讨生物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生物学理论概述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包括青少年犯罪行为。

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和神经生理。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学研究发现,有些基因与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等相关。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相关,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不适当的行为。

2. 神经生理因素神经生理因素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神经成熟的不平衡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冲动和缺乏对后果的考虑。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控和决策制定的关键区域,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这一区域的神经成熟相对滞后。

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冲突时难以做出明智和理性的决策,从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

二、青少年犯罪与生物学理论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根源。

1. 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父母的犯罪行为对子女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两方都有犯罪记录,那么子女犯罪的风险就会增加。

这表明基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此外,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冲动行为。

这些基因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有关,这些困难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思考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负责任或危险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压力、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不良行为,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情感波动较大、自我认同不稳定的时期,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特质和性格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特质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五、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是一种关注情绪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情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问题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常感到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六、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一种关注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犯罪责任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1.2 同伴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同伴中存在犯罪行为或者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的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1.3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学校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环境不良,缺乏规范和秩序,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特征:2.1 冲动性: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冲动性较强。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敌意,表现为犯罪行为。

2.3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如果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3.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攻击性等。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个充满冲突、冷漠或缺乏关爱与指导的家庭,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如果父母经常争吵、离异或者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偏差,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重要因素。

学校里的学业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

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成绩不佳而感到自卑,从而寻求在其他不正当的方面来获取成就感;而遭受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者对社会规则产生漠视。

社会环境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内容,如暴力、色情等。

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在犯罪时的心理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犯罪动机方面,他们往往较为冲动和盲目,可能仅仅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或者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而犯罪。

例如,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或者为了获取一件心仪的物品而盗窃。

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往往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清晰认识,对犯罪行为的后果估计不足。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好玩”或者“不会被抓到”,没有意识到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还与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被认可,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应对能力。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极端的行为。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家庭方面,父母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

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科学。

也正因为如此,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才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犯罪心理学不仅仅有助于研究犯罪人的主观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从源头上消灭犯罪。

青少年犯罪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与成年人犯罪有所不同。

青少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青少年犯罪: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

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

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俨然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开始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200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犯罪年龄低龄化。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

鉴于不断上升的数据与不断恶化的态势,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杜绝青少年犯罪,包括主题宣传教育,普法讲座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就必须要研究其犯罪心理。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以前的研究人员探究过杀人犯的思想后大多认为其暴行系源自于童年时代的某种创伤,但是犯罪人的心理往往比想象中的要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冲动,所以容易导致犯罪。

具体表现为:A、未成年人身心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容易冲动。

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B、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

未成年人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受人监护的状态,完全独立。

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C、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

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①过低的自我评价。

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的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

由于这类未成年人往往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挫折感和内心冲突。

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②过高的自我评价。

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自我,并认为理想的自我可以轻易实现。

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

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2、客观因素A、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

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

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B、学校原因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但是,学校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变现在: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

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②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目前,学校的青春期心理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

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发生剧变,如果在此阶段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的话,很容易发生偏差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C、家庭原因。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主要变现在:①家庭结构有缺陷。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父亲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母亲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1)娇宠、溺爱。

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骄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2)简单粗暴。

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

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和逆反心理,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

(3)放任自流。

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

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这些孩子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期望过高。

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

(5)缺乏情感沟通。

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久而久之,子女易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人格缺陷。

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③家庭气氛不和睦。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

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家庭过于贫困。

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

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A、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围。

父母要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人,对人有礼貌。

父母要注意如何去爱孩子,要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特别是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多给孩子鼓励。

不放任,也不死板,既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温爱,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威严。

这才是真正和谐、文明的家庭。

B、学校教育,刻不容缓。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

改变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弊端,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在学校增设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学生解答各种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公平评价学生。

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另外加强法律教育,使青少年守法懂法。

C、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

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为我们全社会履行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氛围提供了法律保障。

现实需要全社会的人支持希望工程,把那些失学、辍学、生活无着落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长期关心、爱护;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对刑满释放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不要歧视,要做好帮教和安置工作,减少重新犯罪。

相信做到以上几点,那么青少年犯罪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