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加减134方

合集下载

《济阴纲目》四物汤加减法(转)

《济阴纲目》四物汤加减法(转)

《济阴纲目》四物汤加减法(转)四物汤治妇人冲任虚损,月水不调,经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脐腹痛,或腰足中痛,或崩中漏下,及胎前产后诸证。

常服益荣卫,滋气血。

若有他病,随证加减。

当归(和血。

如血刺痛如刀割,非此不能除)川芎(治风泄肝木。

如血虚头痛,非此不能除)芍药(和血理脾。

如腹中虚痛,非此不能除。

酒炒)熟地黄(补血。

如脐痛非此不能除。

酒洗用)上锉,各等分,每服四钱,水煎服。

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者,四时生物之功也。

物顺四时而为生长,则人身之气血,亦顺四时而为升沉矣。

若四物汤者,岂无精意于其间哉。

如当归之甘辛温润,可喻春日之和融;川芎之辛温而散,可喻夏令之敷荣,此生长之用也。

有生长而不为收藏,则何以成物?故用白芍之酸收以成秋,熟地之味浓以成冬,此又收藏之妙矣。

然四时之中,以甘为土德之用,故归地之甘以和之,此又五行之不离乎土也。

昔海藏云∶如用血药,当于四物汤中择其一二可也,又岂无意哉。

故如行血,则用芎归,以行春夏之令,如欲止血,则用地芍以行秋冬之令;此又升沉之道也。

观佛手散,犀角地黄汤,止用四物中之二物,盖可想矣。

虽然,物自物矣,物其物者,苟无主宰于其间,则物无物矣,即四物奚为哉。

故元神胃气,尤为吃紧者也)。

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

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

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此倍加法,便是四时妙理。

倍当归以迎春气,倍川芎以迎夏气,倍芍药以迎秋,倍地黄以迎冬。

用当归以生一阳,用芍药以生一阴,皆升降之妙也,识之识之)。

若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术、桂,谓之腹痛六合,若风眩晕,加秦艽、羌活,谓之风六合。

若气虚弱,起则无力,然而倒,加浓朴、陈皮,谓之气六合(气不足而用泄气之药加乎?当以参易之);若发热而烦,不能睡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热六合。

若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补血养血.主治: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辨证要点:唇爪无华,舌淡脉细(涩)。

药物组成:当归10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水煎服。

加减运用:1阴血虚滞,咳血等症:本方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四物汤。

2冲任亏损,经血少,虚寒作痛,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本方加阿胶、艾叶、炙甘草,为胶艾四物汤3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寒:本方加艾叶、香附、吴茱萸、川断、肉桂、黄芪4经闭腹痛拒按,脉沉结有力:本方加大黄、芒硝,为玉烛散。

5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徽言,心悸怔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红枣6气血虚而致身体瘦弱,经期不准,行经腹痛,赤白带下,腰酸腹胀,倦怠食少: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八珍丸7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本方加四君子汤、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8本方加党参、白术、炙甘草、黄芪、川断、黄芩、砂仁、糯米,为泰山磐石散,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堕胎先兆者。

9胃肠虚弱而受风冷侵入,出现大使泄泻,完谷不化或大便下血,血清色鲜:本方去熟地、茯苓、白术、肉桂、粟米,为胃风汤10心、脾、肺三脏气虚,营血不足所致的惊悸,健忘,身热自汗,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毛发脱落,气短,腰背酸痛,本方去川芎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为人参养营汤11用于血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本方加桃仁、红花,为桃红四物汤12产后血虚:本方加肉桂、生姜、羊肉,为千金羊肉汤13孕妇气血虚弱,小便频数,脐下急痛等:本方加陈皮、法夏、党参、炙甘草,为参术饮14血虚月经数月不行:本方加党参、黄芪为圣愈汤15气滞血瘀所致的闭经:本方加丹参、香附、益母草,为益母胜金丹更多四物汤加减1芎归汤:四物汤之核心药为当归和川芎,二养血活血。

四物汤加减治疗各种病134方

四物汤加减治疗各种病134方

四物汤加减治疗各种病134方一、内科1.血虚腹痛。

微汗恶风。

加官桂(七分)、倍芍药、2嗽痰。

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各等分)。

3大便秘。

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4血虚头眩。

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5虚寒脉微。

气难布息。

不渴。

便清。

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6中湿。

身重无力。

身冷微汗。

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7筋惕肉瞤。

属血虚也。

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自有本条)8转筋属热。

加酒芩、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9两胁胀满。

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10 身上虚痒。

加黄芩、防风、煎调浮萍末(一钱)。

11 小便秘涩。

属血虚。

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12 盗汗属阴虚者。

加麦门冬、知母、黄、浮麦、麻黄根(各等分)。

13 自汗。

加人参、黄、麻黄根(各一钱)、桂枝(五分)。

14 劳瘵阴虚火动。

加白茯苓、贝母、陈皮、款冬花、杏仁、黄柏、知母(各一钱)、甘草(三分)有热。

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钱)。

15 阴虚喘嗽。

或吐红者。

加知母、贝母、黄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参换沙参)。

16 阴虚发热。

烦渴不能坐卧。

加麦门冬、山栀、黄柏、知母(各一钱)。

17 阴虚潮热。

加柴胡、知母、黄芩、地骨皮(各一钱)。

18 半身不遂。

左边。

加桃仁、红花(各八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19 血痢。

加黄连、荆芥穗、地榆(各一钱)、木香(五分)、枳壳(七分)。

20 风虚眩运。

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钱)。

21 香港脚冲心。

加炒黄柏(一钱)。

22 口干烦渴。

加麦门冬、乌梅(各一钱)。

23 四肢冷气痛。

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吴茱萸(各等分)。

24 血气虚弱。

起则无力而倒。

加白术、陈皮、人参(各一钱)。

25 血虚刺痛。

五心热。

加山栀、香附、乌药(各一钱)、官桂、青皮(各五分)。

26 血虚甚者。

四物汤

四物汤

月经失调:用本方加减:生地、川芎各10克,白芍12克,当归、香附各15克,茯苓18克,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有显著疗效。

养颜调经四物汤
当归: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调经,此外还有泽颜润肤的功效,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期重要的角争。

熟地:能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昏目眩、月经不调,与当归配伍还能增强当归的补血、活血疗效。

川芎:既为妇科主药,又是治疗头痛良方,还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减轻乳房不适、心情焦虑及沮丧等经前症状。

白芍:《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肝,对月经不调有着很好的疗效。

补血最快的方式,就是从月经结束那一天起每天喝四物汤,连喝3天。

基本煮法
材料: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5克。

做法:在所有药材里先加入适量的酒,再加水煎煮即可。

煮的时候用中等大小的饭碗装4碗水,煮到最后只剩1碗水的量就可以了。

用法:早晚空腹饮用,任何温度都可以,但是药材煮过之乒最好不要放置隔夜再煮。

小叮咛:
一般女生喝四物汤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喝了之后出现上火现象,就要向中医师请教,看看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用四物汤来药补。

四物汤必须在月经结束之后才能开始喝,经期喝有反作用!
汉方养生是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不要只在痛经或脸色不好时才临时抱佛脚哦。

四物汤加减治失眠医案、配方

四物汤加减治失眠医案、配方

四物汤加减治失眠医案、配方失眠,是以正常性睡眠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其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有的仅表现为人睡困难,有的是寐而易醒,有的是醒后不能再次入睡,有的是时醒时睡。

严重者表现为整夜不能人睡,还伴有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等症状。

失眠在中医属“不寐”、“不得眠”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众多,或为情志所伤,或为饮食不节,或为病后年迈,或为禀赋不足,心虚胆怯。

临床上因血瘀致心血不和,心神不宁而失眠者亦不鲜见。

故清代王清任曾用血府逐瘀汤来治疗失眠,四物汤养血活血,治疗失眠之病程久者,常获良效。

【临床应用】李氏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失眠患者86例,疗效明显。

药用:当归12g,生地12g,川芎12g,赤芍12g,黄芩10g,菊花10g,蔓荆子10g,甘草6g,合欢皮15g,刺蒺藜15g。

若火热旺盛者,加龙胆草10g,栀子10g,柴胡10g;痰湿偏盛者,去生地、黄芩,加半夏12g,白术10g,天麻12g,石菖蒲12g;痰热偏盛者,去生地,加半夏12g,竹茹12g,天麻12g,胆南星10g;阴虚明显者,加龟板10g,茵陈15g;气虚明显者,加人参20g,茯神15g,酸枣仁15g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以煎服中药为主,服药10天为一疗程。

服药后,睡眠时间延长达6~8h者为痊愈;仅睡眠时间延长或比原有睡眠状态改善者为好转;睡眠状态及睡眠时间无任何改观者,为无效。

本组病例痊愈50例,好转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5.4%。

【病案举例】谷某,女,35岁。

1998年1月初诊。

自诉失眠,伴发眩晕2年。

2年前,因思虑过度出现失眠,头部昏沉不清,多方就医,检查提示:除椎基底动脉中度痉挛外,全身检查均正常。

2年来,时轻时,,,重,轻时能间断睡3~4h,但易惊易醒;重则彻夜难眠。

现因家庭琐事,出现失眠加重,整夜难安,展起头眩晕,心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舌红少,脉沉细,诊断为不寐。

证属阴血亏虚型,治宜养血滋阴为主。

药用当归12g,生地12g,川芎10g,赤芍10g,黄芩10g,菊花10g,蔓荆子10g,酸枣仁10g,甘草6g,合欢皮10g,夜交藤15g,龟板10g。

四物汤剂量加减辨治加减

四物汤剂量加减辨治加减

四物汤剂量加减辨治加减四物汤乃妇科要方,对妇人经、带、胎、产诸症,临床均可加减使用,其方为历代治疗妇人病之良方,故称其为血家要方。

王氏妇科集前人经验,治疗时使用四物汤灵活辨通,加减适宜,很有新意,成为王氏妇科的奠基之方。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炒白芍、熟地或生地组成。

方中当归补血、养血、和血,白芍柔肝、舒肝、养血养阴,熟地滋肾大补阴血,三味药共起补血养阴人之病首重之功,立方即应“妇人阴类也,以血为本”的特点。

方中川芎,活血化瘀,与当归、白芍、熟地组方,则使四物汤补阴血而不滋腻,也说明了妇人之血,宜动而不宜滞,动则血盛,滞则血瘀。

故四物汤补血和血,柔肝养阴,补而不滞,为妇科病所常用。

四物汤为血家要方,而妇人之病首重调经,故四物汤治妇人月经病常辨证加减使用。

剂量加减妇人血虚肾亏,四物汤方中重用熟地30~50克,当归30~50克;肝气不舒则重用白芍20~30克,气滞血瘀加重川芎10~15克,去白芍宜赤芍10~15克,当归宜用当归尾15~30克,血热阴虚,去熟地用生地15~30克。

辨治加减妇人月经先期而至,证属血热者,生地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丹皮、枝子、麦冬、黄芩,名为先期汤。

月经后期而至,属血寒、宫寒,加艾叶、官桂、吴茱萸、生黄芪、川断、香附为暖宫汤。

气滞血瘀,经行腹痛者,加桃仁、红花、元胡、川郁金、丹皮、香附、枳壳、木香,实则桃红四物汤加减,用于调经活血止痛。

气血双亏月经不调者,常合四君子汤为八珍汤以气血双补,或加生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常治疗妇人气血不足之症。

妇人肝气郁结,月经先后无定期,伴头痛肋胀乳胀者,加柴胡、香附、枳壳、木香、青皮、乌药以舒肝解郁。

若见阴血不足,经行不畅,头晕口干,消瘦乏力,四物汤常合二至丸,或加元参、麦冬、枸杞子、山茱萸等。

若见月经过多,四物汤加阿胶、艾叶、芥穗炭、黑艾叶、黑杜仲、川断、地榆等,以养血收敛止血。

或加黄芪、焦术、升麻以固摄止血。

若见肝肾双亏腰痛,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四物汤加杜仲、桑寄生、川断、金毛狗、山芋、枸杞子等。

四物汤加减歌

四物汤加减歌

四物汤加减歌四物汤加减歌四物芎归芍地黄,女科诸症最为良,调经养血医虚损,胎产无如用此方。

参术茯甘号八珍,气虚血弱称功捷,十全加入桂黄芪,大补真元与血虚。

弱加参苏(饮)号补心(汤)①,心虚血少梦中惊,产后感寒宜服此,不须加减妙如神。

晡时发热本阴虚,方加知柏可全除②。

骨蒸劳热柴(胡)(黄)芪鳖(甲),知母仍须地骨皮。

妇人经水适然来,似疟原汤对小柴③。

妊娠月水时时下,胶艾添之止漏胎④。

经水过期为血少,倍加熟地酒黄芩。

经因气阻先为疼,香附莪(术)(三)棱复自行。

月经紫黑及先期,方入(黄)芩(黄)连共丹皮。

受寒经瘀小腹痛,桃仁乌(药)(香)附莫迟疑。

瘦人血枯经水闭,桃仁增入本方治。

肥人色谈属瘀痰,配合二陈(汤)为一剂。

经水行来太去多,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可同科,尤加荆芥(炒黑)升(麻)羌(活)独(活),升提其气自安和。

方加(人)参(白)术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苏郁自开。

腹大异常胎水病,心胸气逆如鼓硬,鲤鱼汤⑤煎术茯苓,减地芎加姜橘应。

胎气不安胸膈胀,枳壳砂(仁)(紫)苏即宣畅。

孕妇心烦称子烦,腹(皮)甘(草)栀(子)(黄)柏添为上。

川芎(当)归二味佛手散,临产煎服可保生,若是难产生不下,草霜白芷一同行。

姜炭善治产后热,辛甘大能补心血,汗多方内减川芎,急服(人)参(黄)芪防风捷。

产后血迷成血晕,恶露过多精神困,泽兰(川)芎(人)参(当)归(荆)芥甘(草),散号清魂定血晕。

黑神(散)减(川)芎入(官)桂(黑)姜,炙甘(草)炒(黑)豆生蒲黄,净露下胞除腹痛,酒煎童便效非常。

产后如何恶露少,若无别病精神好,忽然寒热腹中痛,选用黑神(散)真个巧。

产后须当四物汤,大凡初产备焦姜,产后用(白)芍伤生气,腻膈犹嫌熟地黄。

肠滑地(黄)(当)归皆可忌,汗多须将川芎去。

血虚腹痛(白)芍还加,加减四物(汤)深藏秘。

①四物汤合参苏饮(人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赤苓、枳壳、苦桔梗、陈皮、甘草)名补心汤。

②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四物汤。

四物汤的标准配方

四物汤的标准配方

四物汤标准配方:四物汤配方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古书里所讲四物汤配方是36克。

到现在经历上千年,配方剂量通常不完全照搬古方。

配方: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地12g 四物汤现代配方及功效1、补血、养血、活血化瘀配方:当归20g 川芎9g 白芍12g 熟地15g2、补肝、益肾配方: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熟地20g3、女人养颜、延缓衰老配方:当归25g 川芎6g 白芍10g 熟地15g4、调经安胎(加味四物汤)配方:当归20g 川芎9g 白芍12g 熟地15g 益母草12g 黄芩10g 砂仁12g 说明:加上益母草、黄芩及砂仁等,效果更佳。

【四物汤起源】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汤异名】地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四物汤组成】白芍药9克川当归9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累计36克)【四物汤使用方法】用水,三煎,空腹时热服。

【四物汤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四物汤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四物汤方论】本方是诊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常见方剂。

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通畅气血为使。

四味适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四物汤禁忌:感冒时勿用。

未成年人勿用。

四物汤煎药方法先将药浸泡20分钟,效果愈加好。

将一副药一次性煎完,分三次煎。

第一次烧开后,小火煎25分钟,然后将药水倒出来。

加比前一次略少许水,煎第二次,烧开后开小火20分钟,将药水倒出来。

一样,第三次也煎20分钟。

将三次药水混在一起,这么药效比较均匀。

每次服药之前先将药弄热,四物汤要趁热喝才好。

在经期来时喝四物汤是错误,要等到脏血全部排除后再喝四物汤补血才有效果,不然就白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物汤加减134方吴正伦明代医家(1529-1568年)。

字子叔,号春岩子。

安徽歙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而刻苦攻读。

后游医至山东、北京等地,名噪一时。

明神宗幼年病、穆宗贵妃病,均由其治愈。

曾获穆宗嘉奖,后因太医院御医妒其术,被骗用毒酒药致死。

著有《医验录》、《虚车录》、《养生类要》、《脉证治方》、《治人心鉴》。

方多切用,示人以方证模式,依症加减,灵活不乱,方药加减变化中贯穿六气四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痰毒湿瘀及脏腑辨证用药经验,今将吴氏得意之作四物汤的134种加减方,含盖了内妇儿外各科整理出给大家参考。

四物汤血主方。

生血去热。

补虚益精。

主女人用。

男子血虚。

亦宜用之.川芎(清阳、和血行血、肝经药、春天倍用、女人加此味,去芦八分)。

川归(润中、和血养血、肾经药、冬月倍用,去芦酒浸晒干、一钱五分)。

芍药(白缓中、赤破血、心脾、经药、夏月倍用、酒炒一钱二分)。

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熟、滋阴生血、肺经药、秋月倍用、姜汁浸晒干、一钱、男子加此味)。

上为咀。

每服姜一片。

水煎食远服。

随有他症。

根据后加减。

此方春宜加防风。

夏宜加黄芩。

秋宜加天门冬。

冬宜加桂枝。

此常服顺四时之气。

而加减未有不中者也。

一、内科1 血虚腹痛。

微汗恶风。

加官桂(七分)、倍芍药、2 嗽痰。

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各等分)。

3 大便秘。

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4 血虚头眩。

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5 虚寒脉微。

气难布息。

不渴。

便清。

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6 中湿。

身重无力。

身冷微汗。

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7 筋惕肉瞤。

属血虚也。

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自有本条)8 转筋属热。

加酒芩、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9 两胁胀满。

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10 身上虚痒。

加黄芩、防风、煎调浮萍末(一钱)。

11 小便秘涩。

属血虚。

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12 盗汗属阴虚者。

加麦门冬、知母、黄、浮麦、麻黄根(各等分)。

13 自汗。

加人参、黄、麻黄根(各一钱)、桂枝(五分)。

14 劳瘵阴虚火动。

加白茯苓、贝母、陈皮、款冬花、杏仁、黄柏、知母(各一钱)、甘草(三分)有热。

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钱)。

15 阴虚喘嗽。

或吐红者。

加知母、贝母、黄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参换沙参)。

16 阴虚发热。

烦渴不能坐卧。

加麦门冬、山栀、黄柏、知母(各一钱)。

17 阴虚潮热。

加柴胡、知母、黄芩、地骨皮(各一钱)。

18 半身不遂。

左边。

加桃仁、红花(各八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19 血痢。

加黄连、荆芥穗、地榆(各一钱)、木香(五分)、枳壳(七分)。

20 风虚眩运。

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钱)。

21 香港脚冲心。

加炒黄柏(一钱)。

22 口干烦渴。

加麦门冬、乌梅(各一钱)。

23 四肢冷气痛。

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吴茱萸(各等分)。

24 血气虚弱。

起则无力而倒。

加白术、陈皮、人参(各一钱)。

25 血虚刺痛。

五心热。

加山栀、香附、乌药(各一钱)、官桂、青皮(各五分)。

26 血虚甚者。

加人参、附子(各一钱)、暑月。

再加麦门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27 腹中积血气块。

加木香(五分)、三棱、莪术、干漆(各八分)。

28 乍寒乍热。

加人参、白茯苓、柴胡(各一钱)。

29 血虚成痿。

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30 老人性急作劳。

两腿痛。

加桃仁、陈皮、牛膝(各一钱)、甘草(生五分)、入姜汁(半盏)服三四剂而安。

31 少年患痢。

用湿药大过。

致痛叫号。

此恶血入经络也。

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各八分)、生甘草(五分)入姜汁半盏。

水酒煎服三四帖。

或十数帖而安。

32 午后嗽。

即阴虚嗽也。

加黄柏、知母、天门冬、栝蒌仁、贝母(各八分)。

33 贪劳人。

秋深发热。

浑身发热。

手足皆疼如。

昼轻夜重。

倍川芎、芍药,加人参(一钱五分)、五味子(十五粒)、如病加喘。

手足仍疼。

再加人参、白术、牛膝、桃仁、陈皮(各一钱)、生甘草(五分)、槟榔(七分)、生姜三片。

煎服五十帖而安。

34 衄血。

加黑山栀仁、黄芩麦门冬、牡丹皮、扁柏叶(各一钱)、入童便(半钟)。

35 又法、本方加麻黄(三钱)、葱白三根一服汗即止、36 吐血。

加牡丹皮、黑山栀仁、童便浸香附、犀角、藕节、京墨(各等分)入童便半钟煎、又法以患人吐出血。

取起烙干。

研为细末。

以当归煎汤调下。

此吴球子血导血归之法也。

37 咯血。

加麦门冬(一钱五分)、童便(二盏)、姜汁(半盏)、青黛(一钱)、山栀仁(炒黑一钱)38 唾血。

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百部、熟地黄(各一钱)、黄柏(八分)、桔梗、远志(各五分)。

39 咳血。

痰火伤血也。

加贝母、栝蒌仁、青黛香附、杏仁、阿胶(各八分)、童便(二盏)、姜汁(半盏)肾虚肺痿咳血。

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紫菀、桔梗、玄参、杏仁、阿胶、薏苡仁(各等分)。

40 痰涎血。

出于脾也。

本方去川芎、地黄,加黄、黄连、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各等分)41 大便下血。

即肠风下血也。

热者。

本方加炒山栀、牛胆、槐实、黄连、枳壳、阿胶、荆芥穗、升麻(少余各等分)虚者。

加人参、白术(各一钱五分)、黑干姜、升麻(各五分)、陈皮(八分)、甘草(三分)。

42 小便溺血。

加山栀、木通、小蓟琥珀(各等分)或本方煎调下牛膝膏亦妙。

(按小便血痛者为血淋。

自有本条。

不痛者。

为溺血也。

)。

43 小儿尿血。

本方煎调发灰。

(一钱五分)、生甘草末(五分)或本方煎调五苓散,加棕榈灰发灰(各一钱)大人小儿俱妙。

44 血淋。

加木通、大黄(各一钱五分)、桃仁、红花(各一钱)、车前子、琥珀(各八分)赤茯苓、甘草梢、泽泻、青皮(各七分)或本方调下牛膝膏。

45 女人血崩。

加白术、黄连、地榆(各一钱五分)虚崩。

加人参、白术、黄、麦门冬、山药、陈皮(各等分)、升麻、甘草(各三分)。

46 血虚眼暗。

或肾水虚不能远视。

加甘菊花、枸杞子(各一钱五分)。

47 风热赤肿。

火眼。

加防风、甘菊花、黄连、黄芩、龙胆草(各分)。

48 痔漏。

加人参、白术、黄连、生地黄槐实(制)、条芩(各一钱)、荆芥穗、枳壳(各七分)、升麻、甘草(生各三分)肠风脏毒加同。

49 脱肛血虚。

加阿胶、枳壳(各八分)、升麻(三分)。

50 下焦无血。

小便涩数。

加黄柏、知母、牛膝、甘草梢(各等分)。

51 疟疾。

若间一日连发二日。

或日夜各发。

加人参、白术、黄、知母、柴胡、青皮(各等分)。

52 老人气短。

小便不通。

加人参、黄芪(各一钱)煎吞滋肾丸。

53 性急人味浓。

常服燥热之药。

左胁红点痛。

必有脓在内。

加桔梗、生甘草(少)、香附(多)生姜煎服、十余帖。

痛处肿。

针出脓。

再用本方十余帖调理。

54 老人因疝多服乌附热药。

发疽淋痛。

叫号困惫。

加牛膝浓煎大剂。

服五七帖。

55 中风血虚。

加姜汁(半盏)、竹沥(一盏)能食。

去竹沥,加荆沥。

56 筋骨痛。

及头痛。

脉弦如疟状。

加羌活、防风、北五加皮(各八分)。

57 喉干躁痛。

加玄参、桔梗、荆芥、黄柏、知母(各等分)立已。

58 血虚头痛。

加天麻、细辛、甘菊花(各八分)、倍川芎。

59 血虚两胁肋痛。

加木香、玄胡索(各七分)、官桂、青皮(各四分)、枳壳(六分)、香附(一钱)。

60 小腹遶疞痛。

加官桂、木香、玄胡索、没药(各等分)61瘀血结块作痛者。

加桃仁(一钱五分)、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下尽黑血。

痛即止。

62 妇人血滞。

同此加用。

63 男妇虚劳气弱。

加人参、白术、陈皮、黄(各一钱二分)、甘草(三分)。

64 喘嗽胸满。

昼轻夜重。

加枳、麻黄、杏仁、半夏(各一钱二分)65 烦躁加人参、知母(各八分)、石膏(一钱五分)、竹叶(二十片)。

66 心血虚。

不得眠。

去川芎,加人参、黄、酸枣仁、圆眼肉、麦门冬、石菖蒲(各等分)煎服。

仍服朱砂安神丸。

或补心丹。

二、妇科67 妇人下元虚冷。

无子息。

加附子(制)、肉苁蓉、蕲艾、香附(各等分以下并妇人症)。

68 血气上冲心腹。

肋下满闷。

经水闭。

加木香、槟榔、青皮、乌药、红花(各五七分)。

69 赤白带。

腰腿疼痛。

加防风、白芷、赤石脂、黄柏、苍术、乌药(各等分)。

70 脐下冷。

腹痛。

腰脊痛。

加木香(五分)、玄胡索、吴茱萸(各八分)、官桂(五分)、苦楝(七分)、香附(一钱)。

71 气冲经脉。

月事频并。

脐下痛。

加官桂、香附、倍芍药、72 经水欲行。

脐腹绞痛。

加玄胡索、牡丹皮、槟榔(各八分)、木香、吴茱萸、红花(各五分)。

73 经水過多。

别无他症。

加黄芩、白术、荆芥穗(各等分)。

74 经水如黑豆汁色。

加黄芩、黄连、荆芥穗(各等分)。

75 经水少而色红和。

加红花(五分)、倍当归、熟地黄。

76 癥瘕血积。

加三棱、莪术、官桂、干漆、瓦楞子(粉各等分)。

77经水适来适断。

往来寒热者。

加小柴胡汤。

78 胎动。

加艾叶、香附子、紫苏、大腹皮、白术、黄芩、枳壳(各等分)。

79血枯经闭。

加桃仁、红花、鹿角屑(各一钱)、倍当归、熟地黄、80 下血过多。

肌肉黄瘦。

加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少)、官桂(五分)、陈皮(各等分)。

81妇人损伤血气。

或忧郁所伤。

致五心烦热。

加麦门冬、黄芩、柴胡、百合、地骨皮、山栀、香附(各等分)。

82 经水或前或后。

加牛膝、泽兰叶、益母草(各等分)83 赤白带。

日久不止。

加人参、白术、本、牡丹皮、川续断(各等分)。

84 经水过期者。

血虚也。

加参、、白术、陈皮(各一钱)、升麻(四分)。

85经水不及期者。

血热。

加芩连之类。

肥人兼痰治。

加半夏、茯苓、贝母、陈皮、山栀、香附之类。

86 经水紫黑有块者。

加芩连、香附(各等分)。

87 经水将行作痛者。

血实兼郁。

加桃仁、红花、牡丹皮、玄胡索、黄连、香附(各等分)。

88 经水行后作痛。

加参术各一钱,红花三分89 经水不调。

而血色淡白者。

亦虚也。

加参术、阿胶(各等分)。

90躯脂生满经闭者。

加南星、半夏、香附、黄连(各等分),去地黄。

91 临经时遇烦恼。

作心腹腰胁痛。

不可忍者。

加桃仁、红花、玄胡索香附、青皮(各等分)92 经水过多。

旬余不止。

加荆芥穗、续断、黑干姜炭(各八分)、炙甘草(四分)虚者。

再加参术调理。

93 经水色如黄浆水者。

此胃中湿痰也。

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细辛、苍术(各等分)94 经水下如屋尘水者。

加续断、蔓荆子、赤石脂(各等分)。

95 经水感寒。

本方。

去地黄,加白芷、柴胡、干葛、紫苏(各等分)。

96妇人血虚。

往来潮热。

加柴胡、白茯苓、地骨皮(各八分)、荆芥、薄荷(各六分)、甘草(三分)。

97 胎痛。

皆由血少。

加砂仁、香附、紫苏叶(各八分)。

98 半产。

多在三个月。

或五个月者。

加人参、白术、陈皮、阿胶、艾叶、条芩、甘草(少余各等分)。

99 瘦弱妇人。

子宫干涩。

加阿胶、香附、黄芩、红花(少余各等分)。

100 妇人性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