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唐代中期的诗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诗文批评与台阁体(一)历史背景在元蒙的奴役统治被推翻与统一的明帝国建立后,朱明王朝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采取八股取士、提倡程朱理学等措施巩固其统治,严密钳制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思想。
(二)明代前期诗文批评1.明初的诗文批评主张(1)宋濂为“开国文人之首”,他提倡文章应该明道致用为维护“三纲六纪”服务;取径欧阳修、韩愈以溯源《六经》,正是符合新王朝整饬封建秩序要求的。
(2)高启论诗主张广泛模拟前代各家的长处,林鸿、高棅则专崇盛唐,都已透露出复古的端倪。
2.特点宋濂对杨维桢的崇扬中表现某种异端倾向,刘基早期诗论的强调诗歌讽刺政治、批判现实的作用,高启自叙其诗时显示的诗人自觉意识。
方孝孺“文之为用,明道立政”等基本观点,与其师宋濂是一脉相承的。
(三)台阁体1.从永乐以至成化、弘治一百年间,文坛上出现了平庸芜弱、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和“专作理语”的性气诗。
2.产生原因:这是当时统治阶级有意识提倡以及知识分子处在专制压迫下和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精神萎靡的产物。
3.台阁体的领袖人物:“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
4.台阁体文学特征:专摹欧阳修散文中平舒柔婉的风格,推崇唐诗而着眼于“以其和平易直之心,发为治世之音”。
5.消极影响:这样上行下效,使诗文都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
6.台阁体的后期人物李东阳,力主规模唐诗格调,开复古文学运动的先河。
二、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理论与唐宋派(一)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理论1.前七子(1)明中叶以后,弘治、正德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2)文学主张:高唱“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渊奥文辞和高古格调相互标榜。
(3)积极影响:打倒了数十年来风行的台阁体,也有力地批判了理学者流的性气诗。
(4)局限性:他们片面地强调一切文学都是越古越好,全盘否定东汉以后的散文、魏晋以后的古诗和盛唐以后的近体诗。
这就违反了文学的时代性和发展规律。
2.后七子(1)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等。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2章南宋的诗文批评2.1复习笔记一、吕本中和张戒(一)吕本中1.吕本中及其著作(1)吕本中,字居仁,寿州人。
(2)著作:《东莱先生诗集》、《紫薇诗话》、《童蒙训》等。
(3)对江西诗派的贡献:江西诗派之称则是他率先提出并为大家所接受的。
2.吕本中的文学主张:论诗强调活法和悟入(1)活法说①含义:活法,是指作诗的一种方法,悟入为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的门径。
②他认为,作诗既要重法,又要能活用其法。
重法就能规矩备具,能活用又能摆脱规矩,自行变化,而始终不背于规矩。
③吕本中所讲的活法,主要是关于用字造句一方面的问题。
(2)关于如何掌握活法的运用:吕本中提出了“悟入”说吕本中认为,诗人要掌握活法,必须从领悟中得来,而领悟又必须从勤学苦练的实践工夫中得来。
一旦有悟,触类旁通,就可达到艺术技巧的神妙境界。
(3)影响:活法、悟入的原理,曾为江西派诗人以多种方式反复称说。
4.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批评和发展(1)吕本中作过《江西诗社宗派图》,推崇黄庭坚,倡活法、悟人之说,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他也有超越于江西诗派的地方,他劝人学习李白、苏轼的诗来挽救江西诗派作品规模狭小、缺少波澜的弊端,已播下了后来陆游、杨万里、姜夔等对江西诗派反思的种子。
(二)张戒1.张戒简介(1)张戒,正平人。
(2)著作:《岁寒堂诗话》。
(3)文学影响:张戒之作,是比较具有思想体系的,为严羽《沧浪诗话》的前驱。
2.张戒的文学主张(1)言志为本①基本观点:张戒论诗,推演《诗大序》旨意,强调兴、观、群、怨的作用而以言志为本。
②具体观点a.张戒提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志”,实当指诗歌作者的主体意识。
他认为言志咏物兼而有之的是李白和杜甫。
b.张戒在主张诗以言志为本的同时,又强调“思无邪”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在人的情志之中,总是有邪有正,诗人既能言志,又能无邪,才能符合《诗经》之本旨,才能发挥“兴观群怨”的作用。
③评价a.张戒所讲的“思无邪”,要求很严格,指出自建安七子至宋世诸人,不落邪思的只有陶、杜二家,这自然是过于偏狭的。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明代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明代的诗文批评1.1复习笔记一、明初的诗文批评(一)宋濂1.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诸人为代表。
2.文学理论的总特点:或宣扬理学,强调文章为政教服务;或倾向复古,偏重摹拟。
3.具体作家的文学理论的特征(1)宋濂文论中有异端因素,刘基论诗的力主讽刺,高启表现的诗人自觉意识。
(2)闽派的高棅和晚出的李东阳,所论都以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为本,标榜唐音,影响明代诗风。
(3)方孝孺则维护儒道而又特别推崇庄周、李白、苏轼作品的浪漫风格,对当时诗论中尊唐贬宋的风尚表示不满。
4.宋濂简介(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
(2)著作:《宋学士文集》他的《赠梁建中序》反映了其逐步并终于完全投向理学而摒弃文学。
其文学理论,主要为这思想历程的反映。
5.宋濂的文学主张(1)明道致用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中,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提出了对文章内容和社会作用的要求。
具体观点:①他把文分为三等:立德之文为上,明道之文为中,失道之文为下;并对追求艺术辞采的美文进行了批判。
由此司马迁、班固的文章也受到他的鄙薄。
②宋濂还要求诗歌为理学服务,把理学和诗学结合起来。
只许诗歌宣扬理道,反对诗之抒情及写景、咏物等多种作用,取消了其艺术的特性。
(2)宗经师古①宋濂推崇圣贤之道为至高,圣贤之文为至上,故其论文以宗经为归,以师古为法这种理论,无非想证明封建制度的永恒合理存在,而要求文学更好地为之服务。
在经历元蒙野蛮统治之余,这些说法当是适应新王朝恢复传统文化与封建秩序之要求的。
②宋濂论诗同样强调师古。
③宋濂的文学观点中也存在矛盾他在《答章秀才论诗书》中指出师古以师意为上,师辞为下,要注意深入掌握比兴之义。
它还进一步反对摹拟剽窃而崇尚创造。
这就好像与他自己前面所说有冲突了。
④宋濂虽尚理学,却非醇儒,在实践中仍颇重文艺。
(二)刘基1.刘基及其著作(1)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2)著作:《诚意伯文集》。
2.刘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受有道、法家的影响(1)在《卖柑者言》和《郁离子》中的一些散文里,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虚伪,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3.1复习笔记一、古文运动的前驱者(一)萧颖士、李华、贾至萧、李、贾三人早在玄宗天宝年间即已从事于文章复古。
1.萧颖士(1)萧颖士,字茂挺,郡望兰陵。
《全唐文》存文两卷。
(2)文学观点:重名教和复古的倾向①萧颖士重政教,认为作文的目的,只应是阐扬道德教化和宣明事实。
②萧颖士轻审美,对骈俪文体不满,认为作者若耗精力于描绘物象、追求奇丽,其文必浮浅而乖于正道。
(3)表现萧颖士曾评论历代文学。
所肯定者,均为晋以上文士。
①南朝仅裴子野因著《宋略》与其专心史学的志趣相合,故受到称赞,其他众多的诗文作者均在不加论评之列。
这本身显示了复古的倾向。
②在晋以上文士中,给以好评的,主要是议论政教而见解卓著者,以及好深沉之思、写作子书者。
2.李华(1)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人。
《全唐文》存文八卷。
(2)文学特征:文辞较之萧颖士更少骈俪成分而多散行之气。
(3)文学主张:论文强调宗尚儒家经典,发挥政教作用①具体观点:李华认为作者之志应合乎儒道,而由文章见作者的行事和世之盛衰,探求人伦、治乱之理。
若文章不能发生这样的作用,而徒求文辞之工,则不足取。
②表现:李华曾论及历代文章。
李华所肯定的只是儒家一系的著作,而屈、宋以下的文学发展全被否定。
③评价:李华认为后世有力量者不懂得文章须宣扬儒道、服务于政教的道理,懂得其道者却无力量以拨乱反正,故文章之道日益衰微。
这样的观点当然是颇为狭隘的。
3.贾至(1)贾至,字幼几,一作幼邻,河南洛阳人。
《全唐文》存文三卷。
(2)文学主张:由教化的立场出发,与萧颖士、李华一样,颂扬三代《五经》之文,而全盘否定《楚辞》以下的文学发展。
(3)评价:其态度也是十分偏狭的。
(二)独孤及、梁肃和柳冕1.独孤及(1)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
有《毗陵集》。
(2)文学主张①独孤及推崇《六经》是不可企及的文章典范,而以《楚辞》、汉赋为文风浇讹之源。
贬抑屈、宋,是当时复古者共同的论调。
②独孤及除尊经之外,很重视两汉文章。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北宋的诗文批评1.1复习笔记一、宋初的诗文批评(一)柳开1.柳开及其著作(1)柳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
他因慕韩愈、柳宗元为文,曾名肩愈,字绍先。
(2)著作:《河东集》。
2.文学主张:柳开率先提倡古文与古道(1)柳开的的推尊韩愈之文,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表现的“道”。
韩愈所用的是古文,明的是古道,这正是柳开所遵循的道路。
他把“道”和“文”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自命为是这个道统与文统的继承人。
(2)柳开的“道”主要指古代儒学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他认为要阐述道必须采用古文。
他明确指出文章是明道的工具,工具不良,会损害道。
柳开兼顾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但他反对“辞之华于理”,却不反对“理之华于辞”,存在贬抑艺术美的倾向。
3.评价(1)影响:他所讲的“理”和“实”的内容,或许对北宋政权统一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意义。
(2)局限性:他的思想毕竟缺乏新意与进步内容,甚至儒家文论中批判现实与关心民生疾苦的因素也未见突现,而片面强调“文取于古”,显然偏离了唐代古文家韩愈、柳宗元理论前进的轨辙。
(二)田锡1.田锡及其著作(1)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
(2)著作:《咸平集》。
2.文学主张(1)田锡十分注重文学创作的谏讽作用,而在其间寓有深挚的感情田锡突出“抒深情”于讽刺诗的首要位置,“情”字既指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包括民众“下情”。
(2)认为文学创作应出于真情实意,符合人的本性与自然规律,体裁风格多样而不拘于一格①田锡讲“道”与“文”的关系,是强调“文”与“道”的自然契合。
②田锡关于“道”与“文”、“常”与“变”的论说中,既有关心现实、注意文学的美刺教化和社会作用的因素,也有尊重个性、感情之解放的浪漫意识。
(3)田锡提倡“文有我”,亦“我有文”①具体观点:田锡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自然界运动和文学发展的壮观,故而胸怀开阔,对散文、诗歌、辞赋以至骈文等各种文章体裁都不加轩轾,同时广泛展示许多流派作家各体作品的不同特色,主张根据自己创作意图的契合而选择吸取参用,不受拘束。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圣才出品】

第6章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6.1复习笔记一、金人瑞(一)矛盾的思想认识1.金人瑞思想复杂而又矛盾的原因(1)金人瑞困苦的生活、低下的地位使他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
(2)儒家思想构成了他的思想核心,佛道两家对他也有很深影响。
(3)明末政治的极端腐败,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清初统治的野蛮专制,民主思想的逐步抬头,都给他的思想打上了烙印。
(4)他不满黑暗现实和政治压迫;但他并不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是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
2.金人瑞在批本《水浒》中矛盾的思想认识的具体表现(1)反对人民起义,维护封建正统的表现①基于对造反为“盗”为“贼”者的否定,金人瑞竭力反对招安并称扬《水浒传》为“忠义”。
因此,金批本《水浒》以“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作为全书的结束,不取宋江受招安以后的情节。
②他对宋江的攻击的描写主要目的是为了“擒贼先擒王”,通过否定宋江来否定《水浒传》的“犯上作乱”。
(2)评点的进步性的表现①金人瑞却又是个主张“要放普天下人出头”的人,反对统治者无限制地压榨人民,而要求给百姓以安居乐业的条件。
金人瑞的评点又坚持了暴露黑暗、批判现实的创作精神。
②金人瑞评点《水浒》的进步性,还表现在他对受迫害的人民及其某些反抗斗争是同情的、赞美的。
(二)出色的艺术分析1.人物论(1)金人瑞将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明确地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①具体观点: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塑造人物形象。
②影响及意义:他将创造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作为衡量小说艺术成就高下的根本标志,这是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2)金人瑞基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视,就在叶昼“同而不同”论的基础上,对《水浒》中的人物个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①具体表现: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对几十个《水浒》人物一一作了评论,其中有的分析还相当细腻。
②金人瑞人物个性分析的特点a.金人瑞在分析人物个性时,注意到了性格的多重性。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1章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1.1复习笔记一、钱谦益、吴伟业、冯舒和冯班(一)钱谦益1.钱谦益概述(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
(2)作品①《初学集》百十卷,收写于明朝的诗文作品。
②《有学集》五十卷和《投笔集》二卷,作于易代之后。
③编有明人诗歌《列朝诗集》、《钱注杜诗》等。
(3)钱谦益的思想发展①钱谦益早年受前后七子影响,后经亲友师长启诲,重新确立对诗文的认识a.散文方面使他认识了以归有光为晚期代表的唐宋派传统的价值和意义b.诗歌方面,则认同了“自初、盛唐及钱刘、元白诸家”,下及宋元“剑川、遗山”的创作成就。
②钱谦益也从公安派那里汲取了一部分思想养分。
2.别裁真伪,格量是非(1)钱谦益在文学批评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对明代三百年的文学发展作了一次自觉的总结,并始终贯穿着“别裁其真伪,格量其是非”的批评精神。
(2)论述特点他经常突出派别流变、更替、消长的变化和关系,而使史的概念又贯穿于其中,显示以流派为纲总结一代文学的方法特点。
①明代闽诗派、前后七子及竟陵派整体上遭到钱谦益否定a.因闽诗派与前后七子的主张和追求相近,其创作及理论存在着因续、互融关系,钱谦益将他们视为同属蹈袭一流。
b.评价:他的批评和结论有其剀切中肯之处,却又常有失公允,但重要的是,钱谦益从中引出了应当学古而且要善于学古的教训,这正是明清之际的批评家逐渐趋于一致的认识。
②钱谦益对公安派褒贬互参,褒大于贬a.褒的具体表现:钱谦益主要肯定他们提倡性灵,改变了七子的拟唐风气,给明诗坛注入新的生机韵趣,但认为他们自己在创作上矫枉过正。
b.贬的具体方面:他不满袁氏兄弟学白居易、苏轼未能尽得其长,批评袁中道有些作品不合风雅。
③茶陵派是唯一受到钱谦益全面肯定的诗派。
茶陵派寄托着他昌隆诗道的理想。
④唐宋派以文著称,钱谦益对他们颇有好评,尤服膺归有光a.他们经过持续的努力,终于由归有光完成确立了“以经经纬史为根柢,以文从字顺为体要”的文学传统,为人们取途唐宋之文,进而通经汲古树立了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唐代中期的诗论
2.1复习笔记
一、杜甫和元结
(一)杜甫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2.著作:《杜工部集》。
3.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集古典诗歌艺术的大成。
4.杜甫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他具有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2)他认真地多方面地向文学遗产进行学习和借鉴。
他同情人民、认真地多方面地学习和借鉴的精神,不但体现在他许多诗歌创作里,而且也反映在一部分以诗歌形式写作的理论批评中。
(二)杜甫的文学主张
1.重视思想内容
(1)他具有浓厚的儒家仁政爱民思想,要求诗须有益于国家人民;他非常重视《诗经》、《楚辞》以来我国诗歌密切联系现实的优良传统。
(2)具体表现
①常常赞美“国风”、“楚骚”。
②对陈子昂和元结的评价中间
a.杜甫认为陈子昂的诗歌可上继具有怨恻特色的骚雅,表现了对国家的一片忠义之心,可以永垂不朽。
b.杜甫认为元结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诗可与星月争光,因为它们具有热爱人民的内容,辞情慷慨的特色。
(3)杜甫重视诗歌的比兴讽刺性能
以后元稹、白居易等诗人继承杜甫的这一传统,把这一体制大力提倡和创作,形成了中唐时代以新乐府为主体的讽谕诗创作高潮。
(4)杜甫认为诗歌还具有陶冶性灵、遣兴排闷的作用
原因:刘、钟二家重视文学作品的修身、观赏作用,冲破了汉儒片面强调作品为政治教化服务的狭隘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杜甫这方面的言论正是继承了刘勰、钟嵘理论的传统。
2.注意艺术形式
(1)杜甫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
具体表现:
①杜甫非常重视诗歌的遣词造句。
②杜甫也很重视诗歌的格律。
(2)杜甫对待文学遗产是抱着“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态度。
他善于吸取前人作品中思想或艺术技巧的精华,作为自己创作的营养。
3.尊重多种风格
(1)杜甫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①他一方面赞美“鲸鱼碧海”的宏伟气魄,另一方面又重视“清词丽句”。
②一方面钦佩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也赞叹孟浩然、王维的“清诗”和“秀句”。
(2)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深刻评价
①杜甫指出李白诗歌雄俊飘逸、擅长七言歌行,受到鲍照乐府歌行的影响。
②杜甫又认为李诗清新之处似庾信,佳句似阴铿,指出了李白诗歌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4.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理论原则
(1)杜甫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很强调思想内容,同时又注意艺术技巧;
(2)一方面推重古体,另一方面又爱好近体;
(3)一方面推重风格的雄浑古朴,另一方面又重视清丽华美。
(三)杜甫文学观的影响和意义
1.杜甫在他的文学思想的指导之下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在“别裁伪体”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评价,不作笼统的否定。
2.杜甫以短小精悍的七绝体裁来评述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对后人很有影响。
(四)杜甫作品的“沈郁顿挫”风格
1.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称其作品“沈郁顿挫”
(1)“沉郁”原意是指其辞赋构思深沉,在思想文词两方面均具有深厚功力;
(2)“顿挫”则指其赋在结构表达方面,做到音情抑扬顿挫。
2.后代评论者往往利用“沉郁顿挫”这一词语赞美杜诗,把“沉郁”理解为悲怆的思想倾向,并和杜诗忧国忧民的哀思联系起来。
(五)元结的文学主张
与杜甫同时期的元结在诗文创作和文学主张上都颇有特色。
1.元结文学主张的特色,是强调诗歌应该反映国家大事,要对君王发生讽谏作用
(1)元结继承了《诗三百》的关于采诗和美刺作用的见解,要求诗歌发挥积极的社会
作用。
(2)影响和意义:元结的作品及其文学主张,对稍后白居易、元稹等提倡讽谕诗、新乐府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元结一方面提倡诗歌要发生规讽作用,同时对当时许多不良的诗歌进行了批判
(1)元结不满意当日那些缺乏讽谕内容、追求艺术美的作品,也体现了他要求诗歌发挥讽谏作用的主张,但又表现出他对待文学的片面狭隘观点。
(2)元结笼统地指斥它们,表现出他对文艺表现日常生活、怡情悦性的功能认识不足而进行排斥,其主张显得片面狭隘。
3.元结的复古思想特别浓厚
(1)主要体现:他把传说中上古时代帝王的乐歌视作理想的音乐和诗歌,惋惜它们后世失传,作《补乐歌》十首,歌辞多数采用古朴的四言体,希冀追复上古之声。
(2)评价:元结是彻底反对艺术创新的复古者,大大束缚并降低了他的文学成就。
4.元结“可戒可劝,可安可顺”的文学主张
影响和意义:对后来白居易兼重讽谕诗、闲适诗的创作思想,发生了直接的启发作用。
二、皎然、高仲武
(一)皎然简介
1.释皎然,俗姓谢,字清昼,简称昼。
湖州长城人。
2.著作:《杼山集》十卷。
《诗式》有一卷本、五卷本两种,以五卷本为完备。
3.五卷本《诗式》是现存唐人诗学著作中分量最大的一部。
4.内容及其意义
(1)卷一着重说明作诗的原则和方法,有不少有价值的看法。
(2)卷一尾部和下面四卷,分五格品诗,每格各举许多诗句为例,借以通过实例来指示诗格高下之分,为后学取为法式。
(3)其间穿插了十来条评语,评价历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更为直接鲜明地表现出著者的批评见解。
(二)皎然的文学主张
1.情与格并重
《诗式》以四卷多的篇幅,分五格品评汉魏至唐代诗歌。
五格的区分,以情、格二者为衡量。
(1)大致说来,他认为第一、第二两格,情格俱高;第三、第四两格,情格稍为低弱;第五格情格俱下。
①情指感情,要求真挚高远;
②格指体格、格力,要求高雅健壮。
(2)皎然对诗的内容,主张情要真实丰富,立意要高,兴要远。
对于题材,着重在表现日常的各种生活感受,不注意反映政治、社会现实,进行讽谕。
在这方面,其诗歌创作倾向与主张是一致的。
(3)皎然十分重视诗的体格、格力。
皎然主张格要高远、高雅,由于重视高雅,皎然对俚俗的作品颇为不满,他把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宫体诗的一些例句,都放在情格俱下的第五格。
(4)《诗式》从情、格二者来衡量作家作品,实际是从思想感情、体格风貌两大方面着眼进行评价的。
2.论诗歌创作艺术
皎然论诗,重点放在指陈诗歌艺术的高下以及作法方面。
(1)主张自然和人工相结合
①皎然论诗,很重视自然
a.皎然所重视的自然,是跟人工的锻炼互相结合着的,而不是单纯的质朴。
b.他阐述自然之美,必须经过人工的锻炼,必须经过苦思的创造,“貌若等闲”,实际出于艺术的功力。
②因为重视自然,皎然对沈约的声律论深表不满。
但皎然并不是完全否定声律,他所反对的是那些拘限声病,“溺而不返”的现象。
他主张“用律不滞”。
③皎然自然和人工结合的主张与殷瑶之论是相通的
皎然主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原因:盛唐诗人于创作,往往一方面提倡恢复汉魏古诗的质朴刚健之风,另一方面又吸收西晋以至齐梁诗的工丽,创造出融合历代之长的新诗歌。
(2)主张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要注意不偏不倚,具有适度感与中和之美。
(3)重视诗歌要写得“情在言外”,有“文外之旨”
①具体观点皎然很重视诗歌要写得“情在言外”,有“文外之旨”,即含蓄有余味。
②影响和意义:皎然“文外之旨”说为以后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开启了先路。
南朝文论家已注意到诗歌要写得意蕴丰富,含蓄而有余味。
皎然、司空图的言论,在这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对陈子昂的看法和复变问题
(1)皎然的创作倾向和他的文学主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诗论重视诗的体制、格力、技巧等问题,不注意诗的社会内容。
因此,皎然对唐朝初期诗歌关注国事民生的陈子昂不赞同。
(2)皎然在谈通变的问题时,说明学习传统和变化创新二者应该互相结合
①意义:这是对的。
复变结合,正体现出继承和革新的创作精神。
这跟他的自然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