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点穴法能治疗哪些病

合集下载

『穴位疗法』点穴疗法大全

『穴位疗法』点穴疗法大全

『穴位疗法』点穴疗法大全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功效:胃为后天之本,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

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

武术家必备之技-点穴推拿

武术家必备之技-点穴推拿

武术家必备之技-点穴推拿武术家必备之技-点穴推拿点穴推拿或称指压推拿、指针疗法等,临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压、点、掐人体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以及散寒止痛等功用。

《素问.举痛论》中说:“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由于指压推拿是以按住一点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因而适合于经络经络穴位上操作,且方法简便,与针刺穴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穴推拿以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全身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上都可施用。

特点:感应强、作用快、损伤小。

据近代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健康人指压穴位后,观察到对大脑皮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基本手法:(1)指按法: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按压穴位,可按而静止不动,也可以按而左右拨动,按而轻轻揉动,按而微微颤动,按而滑行移动,按而起伏松动。

(2)爪掐:用指甲掐切,在《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爪掐人中穴以治昏厥的介绍。

(3)肘压:用肘尖为着力点进行按压;作用力较强,适用于肌肉丰满的穴位和“环跳”穴位等。

(4)叩点:是将手指微屈,指按于中指背面,拇指抵住中指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小指及无名指握紧(或中、食指微屈,拇指抵住中指掌侧面的末节),运用腕臂之力,指端快速地起落叩点穴位。

(5)“鍉针”:是一种按压穴位的工具,《灵柩。

九针十二原》描述其形态是末端钝圆无锋,在临床上应用中以轻压穴位到皮肤呈现红晕或重压时针感扩散为度。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影响较大的点穴推拿。

1.郑怀贤的经穴推拿手法特点:该法是对经筋与穴位施用手法,是他伤科诊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氏幼习武学,精于技击,善治跌打损伤,又将武功中的“点穴”用于伤科诊疗,逐步形成他的经穴按摩,著有《伤科诊疗》和《伤科按摩术》,“经穴按摩”是其特色。

郑氏在其长期从事伤科推拿中总结出的一套经验穴位,共计55个,这些穴位多在肌束之间,肌肉与肌腱的交接处、肌肉的起止点,以及神经干出没分叉的部位,它们都具有穴位的特征,恒定的部位和一定的主治功能,在中医针灸文献中无记载,在临床治疗中确有疗效。

点穴按摩手法的原理

点穴按摩手法的原理

点穴按摩手法的原理点穴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身体健康。

它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种载气、传气、运气的通道,经络与脏腑组织、肌肉骨骼有着密切的联系。

点穴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改善经络的通畅,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人体在生理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经络、脏腑、筋骨、气血等多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血管和神经的综合体,不仅仅是输送气血和传递神经信息的通道,还是调节和协调全身生理活动的重要部分。

经络与脏腑组织、肌肉骨骼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当人体经络出现阻滞时,不仅会导致疼痛、不适等症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的畅通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情绪、饮食、环境、气候等。

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经络通畅时,气血可以自由流动,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当经络阻滞时,气血运行受到干扰,易导致疼痛、疾病等不良反应。

点穴按摩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经络的通畅。

中医学将人体的穴位分为多个经络和穴位组,每个穴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穴位刺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按压、推拿、灸热、针刺等。

不同的穴位刺激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

按压是点穴按摩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手指的按压或揉摩穴位,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按压穴位还可以释放累积在穴位周围的淤血、湿气等有害物质,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加速身体的康复。

推拿是点穴按摩中一种较为深入的刺激方式,通过对穴位周围的肌肉、筋骨进行推拿,可以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调整身体的功能。

推拿可以通过直接应用力量、揉动或扭动等手法来刺激穴位,达到调节身体的效果。

灸热是利用燃烧的物质对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调节气血运行和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灸热可以通过艾条、艾柱等燃烧物直接照射或接触穴位,使局部产生热刺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点穴疗法的科学机制与疗效

点穴疗法的科学机制与疗效

点穴疗法的科学机制与疗效点穴疗法,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

它通过按揉人体的各种运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以触动人体的自身调节系统,从而改善身体健康。

它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如今,更是随着人们注重健康的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健康疗法。

一、点穴疗法的科学机制1.体内的经络穴位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如同一条条“笑脉”般存在的经络穴位。

而疾病就是因经络穴位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生病变。

而按摩、按压或刺激这些经络穴位,可以排解气血阻塞,舒畅经脉。

这样就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也是点穴疗法的最主要机制。

2.神经系统的调节点穴疗法也可以刺激体内的神经系统,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

一些研究表明,按摩穴位会刺激神经末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而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压,缓解痛苦感觉等。

此外,当人感到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时,点穴疗法也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使身体产生舒适的感觉,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是控制身体各个器官之间配合工作的体系。

而点穴疗法可以刺激这些经络穴位,以调节体内的内分泌水平。

例如,按压足三里穴就可以增加体内胃泌素的分泌,促进食欲和胃肠蠕动,有利于消化。

而按摩风池穴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可以增强人的抗压能力和心肺功能。

二、点穴疗法的疗效点穴疗法的疗效已被广泛证实。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它的麻醉、止痛作用。

例如,在医疗中,点穴可以用来缓解难忍的疼痛,特别是针刺手术、子宫刮宫等痛苦治疗中的止痛。

此外,点穴疗法对失眠、抑郁、失智等神经症状的改善也有很好的效果。

这些都为点穴疗法赢得了众多支持和信任。

三、点穴疗法的注意事项虽然点穴疗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疗法,但是,它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准穴位为消耗时间和效果,找准穴位是关键。

如果找错了穴位,疗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接受点穴治疗时,一定要看清楚穴位,确保按压的部位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在按压穴位时,一定要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要过度用力,以免伤害人体。

点穴的作用

点穴的作用

点穴的作用点穴,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是指用手指、手掌或其他工具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或按摩,达到治疗或调理身体的目的。

点穴在中医以及其他一些传统医疗系统中已经广泛运用,它被认为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刺激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从而起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

点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疼痛:点穴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起到镇痛作用。

比如,经常点按手腕内侧的“内关穴”,可以缓解头痛、颈项疼痛等症状,通过点按“足三里”穴位可以缓解腹痛、胃痛等不适感。

2. 调整内分泌系统:点穴可以调整身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平衡各种激素的分泌。

比如,点按“三阴交”穴位可以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缓解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问题。

通过按摩“太冲”、“关元”等穴位,可以改善男性的性功能。

3. 刺激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人体的排毒系统,点穴可以刺激淋巴液的循环,促进废物的排出。

比如,通过按揉“太溪”、“曲池”等穴位,可以促进淋巴液的流动,排除体内的废物,增强免疫力。

4. 调整气血循环:点穴可以刺激经络的循环,调整气血的运行。

比如,点按“气海”穴位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通过按摩“肝俞”、“脾俞”等穴位,可以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疲劳、失眠等问题。

5. 调整神经系统:点穴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神经传导。

比如,通过按揉“百会”、“涌泉”等穴位,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焦虑、失眠等问题。

通过点按“大椎”穴位,可以缓解颈椎病、肩周炎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点穴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的,不当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

所以,在平时使用点穴时,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按摩的安全性。

另外,点穴并不是万能的,对于某些严重疾病和急性病症,并不能取代传统医疗方法。

总的来说,点穴作为中医的一种疗法,具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机能,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系统等,从而起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

中医教你点穴治失眠

中医教你点穴治失眠

中医教你点穴治失眠太极正骨陈启锋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失眠的问题。

而失眠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得的毛病。

那么失眠怎么办呢?今天让孔医堂·上工坊人能自然疗法专家李雨飞来教大家点穴治失眠。

治疗失眠,自我调理很重要。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根据这一理论中医治失眠常用点穴的疗法。

治疗失眠的穴位神门、内关、百会、安眠这几个穴位是治疗失眠的特效穴位,一般来说,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失眠,都可以用这几个穴位。

神门在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一段,尺侧的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取穴的时候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从圆骨的后缘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条大筋,这条大筋外侧缘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就是神门。

心主神明,心藏神。

看名字就知道,神门这个穴位善治“神”之疾病。

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所以神门通治各种神志疾病。

内关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

如果把心看成是身体里的君主,心包就可以看成是君主居住的宫殿。

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用心包经的络穴调节心包的功能,也就是在调节心的功能。

神门和内关相配,能够宁心安神,我们针灸医生大多把它们作为治疗失眠的主穴。

百会在头顶,前发际直上正中5寸。

大家看看人体经络穴位图就知道,百会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的交会处,通常所说的“三阳五会”就是百会。

百会有提阳气、醒神开窍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血不足、肝火旺盛、风邪侵袭引起的各种头昏、头疼,我们临床上常将它作为治疗头顶痛的首选穴。

治疗失眠,单独灸百会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做一做。

先将百会周围的头发分开,让头皮露出来,然后将艾条点燃,置于离头皮2厘米左右处温和灸,以头皮感觉到温热为度。

如果感觉有点儿烫可以将艾条移远一点儿。

每天晚上灸15分钟左右,有利于入睡。

这个方法对妇女产后失眠效果尤其好,患产后失眠的人,使用这个方法,每天灸1次,一般连续灸四五天就能治愈失眠问题。

按摩穴位治百病

按摩穴位治百病

按摩穴位治百病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道门点穴治病绝技

道门点穴治病绝技

道门点穴治病绝技道门点穴治病绝技a、《医学点穴11寓床验集》1、脏腑病在俞穴的反应:心脏病的反应点在心俞穴:肝脏病的反位点在肝俞穴;胃脏病的反应点胃俞与隔俞穴;肺脏病的反应点在肺俞穴;肾脏病的反应在肾俞穴;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俞穴;癌症的反应点在隔俞穴。

2、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伸展一切经脉一一巾脉一切筋病一一承筋一切骨病一一绝骨内外伤一一承山一切疹病一一百虫窝头痛一一百会鼻病一一风门尿多一一小指第一关节上更年期病一一隐白咳喘一一定喘阑尾病一一阑尾穴主升一切一一百会主降一切------涌泉胆襄炎一一胆襄穴面瘫一一迁正(牵正)3、古今医家最重视的穴位四大古穴: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大今穴:三阴交、悬钟、胰俞、隔俞(血压三阴交,悬钟中风抛,胰俞糖尿病,肿瘤隔俞瞧。

)未来四穴:血逗领血潮,擅虫气可消,全肛阴阳论,全身在大解毒三穴:开窍宁神在侠莲,大鹰;汹涌势不移,奎生善痊宿痛久,急时拈来效自奇。

养生三穴:劳宫穴心包经4、万金难买的名医秘验:掌握任何一技一穴皆自成特色。

1、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

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

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

便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头维、凤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廿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3、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

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中冲、至阳三穴12、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即可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点穴法能治疗哪些病
1、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发作右上腹发生剧烈绞痛,若距医院较远,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头下寻找压痛敏感点,此点多在阳陵泉穴上。

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并持续按摩 2 分钟,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2、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
感,病情十分危急。

此时可手持五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卧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交于脊背正中点即是此穴),每次按压3&mdash 6 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若每日定时按压3&mdash 4 次至阳穴,可有效防止心绞痛发作。

3、点压三阴交穴治肾绞痛肾绞痛是泌尿系统结石所引起的外科急症。

由于疼痛剧烈,患者苦不堪言。

此时,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穴(在内踝上 3 寸处),反复按摩3&mdash 5 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

4、点压劳宫穴治血压
骤升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

此时,可按压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可控制血压并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方法为用大拇指从劳宫穴按压始,逐个按压到每个指尖,左右交换按压,按压
时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

5、点压合谷穴治晕厥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所致晕厥,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紧迫,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mdash 3 分钟,晕厥很快消失。

然后去医院对症治疗。

6、点压足后跟止鼻衄劳动、外出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鼻出血。

在无药、距离医院又远的情况下,可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起止血作用。

鼻出血急救法--外伤是引起鼻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此外,高热引起鼻黏膜干燥、毛细血管扩张也可引起出血。

鼻腔异物以及全身性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血液病、维生素C和K 缺乏等),都可以造成鼻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