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
小班《铃儿响叮当》教案

小班《铃儿响叮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模仿音乐节奏和动作,体验音乐的魅力;
2.学生能够认识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够唱出整首歌;
3.学生能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集体意识。
二、教学材料
1.歌曲《铃儿响叮当》;
2.铃铛等小乐器。
三、教学步骤
1. 热身唱歌
让学生跟随老师唱一首熟悉的儿歌,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为本节课热身。
2. 介绍歌曲
老师向学生介绍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曲调和歌词。
并引导学生了解铃铛,以及铃铛在生活中的用途。
3. 听歌学唱
播放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再由老师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唱,逐渐熟悉整首歌曲。
4. 动手实践
老师分发铃铛等小乐器,让学生模仿歌曲节奏和动作,挥动小乐器,并在歌曲中加入铃铛的铃声。
5. 团队合作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按节奏敲击乐器,配合唱歌。
鼓励学生合作,完成竞赛等小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6. 合唱
各小组表演完毕后,全班齐唱《铃儿响叮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模仿音乐节奏和动作,体验音乐的魅力;认识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够唱出整首歌;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集体意识。
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并在团队合作中得到了锻炼。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
《铃儿响叮当》教案(精选6篇)

《铃儿响叮当》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这6篇《铃儿响叮当》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铃儿响叮当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铃儿响叮当》的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尝试选择三角铁、小铃、双响筒演奏乐曲《铃儿响叮当》。
2、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感受圣诞来临的快乐气氛。
3、学会轮奏、合奏的演奏方法,并且掌握两种演奏方法。
活动准备:PPT课件、三角铁、小铃、双响筒活动流程:一、引出圣诞节,观察圣诞老人怎么来的。
1、出示PPT图片引出圣诞节2、观看图片,圣诞老人是怎么来的?3、总结:圣诞老人是坐麋鹿拉着的雪橇来的。
四、体验轮奏的演奏方法。
1、寻找演奏的方法。
2、介绍轮流演奏3、开始轮流演奏4、更换轮流演奏顺序五、体验合奏的演奏方式。
1、引出合奏2、尝试两个乐器进行合奏演奏3、随音乐、看指挥进行演奏。
六、总结如何为音乐进行伴奏。
《铃儿响叮当》的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幼儿尝试选择三角铁、小铃、双响筒演奏乐曲《铃儿响叮当》。
2、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感受圣诞来临的快乐气氛。
3、学会轮奏、合奏的演奏方法,并且掌握两种演奏方法。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三角铁小铃双响筒多媒体活动流程:一、引出圣诞节,观察圣诞老人怎么来的。
1、出示图片引出圣诞节、2、观看视频,圣诞老人是怎么来的?3、总结:圣诞老人是坐麋鹿拉着的雪橇来的。
二、感受歌曲,用乐器对歌曲进行伴奏。
1、出示乐器,介绍乐器。
2、发现歌曲中的不同声音,并且用乐器进行表示。
①探索歌曲中不同的声音②乐器来表现不同的声音。
二、选择节奏,进行演奏。
1、自选乐器,初次演奏。
3、体验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并为不同乐器制定节奏。
三、体验轮奏的演奏方法。
1.寻找演奏的方法。
2、介绍轮流演奏3、开始轮流演奏4、更换轮流演奏顺序四、体验合奏的演奏方式。
小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铃儿响叮当》

小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铃儿响叮当》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可以让小班的小朋友们:1.能够认识铃铛,并了解铃铛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基本特征。
2.能够听懂并唱出《铃儿响叮当》这首儿歌。
3.能够体验唱歌、动作、儿歌等活动的乐趣,促进身体协调发展。
4.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如洗手、咳嗽捂嘴、开窗通风等。
二、教学内容1. 铃铛认知展示不同种类、大小、颜色等特征的铃铛,引导孩子们了解和认识铃铛。
2. 《铃儿响叮当》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唱《铃儿响叮当》,并加入一些动作,如:手指敲打、跳跃、转圈等。
3. 健康知识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向孩子们介绍洗手、咳嗽捂嘴、开窗通风等基本的健康知识。
三、教学过程1.铃铛认知(1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种类、大小、颜色等特征的铃铛,并引导孩子们一起观察和感受。
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孩子们了解铃铛的基本特征。
2.《铃儿响叮当》(20分钟)教师先带着孩子们唱一遍歌,让孩子们了解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旋律。
然后,教师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地加入动作,如:手指敲打、跳跃、转圈等。
在唱歌和做动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可以互相参与,感受到活动的乐趣。
3.健康知识(15分钟)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向孩子们介绍洗手、咳嗽捂嘴、开窗通风等基本的健康知识。
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模拟一下洗手的过程,或者在课堂上摆放一个小窗户,让孩子们互相传递纸条,感受到开窗通风的重要性等。
4.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孩子们说一些自己的感想和总结。
通过共同分享,加深孩子们对健康知识、铃儿响叮当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唱歌、动作、故事等,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成功地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但是,由于小班孩子们的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述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画面、动作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活动。
另外,在铃铛认知环节中,需要教师在展示时注意讲解铃铛的特征,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铃铛的差异。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教学目标1.认识铃儿的声音和响声;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3.通过拍打铃儿的声音,引导幼儿探究声音发生的原理;4.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歌曲介绍《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无字歌曲,音乐简单、明快、欢快,曲调通俗易记,适合幼儿园小班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步:铃儿从哪里来?老师出示铃儿,让幼儿边观察边询问铃儿的来源。
第二步:认识铃儿的声音和响声老师出示铃儿并敲响铃儿,引导幼儿观察铃儿的形状、材质和响声,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铃儿的特点。
第三步:拍打铃儿发出不同的声音老师给幼儿发放铃儿,并让他们体验并感知不同的拍打方式,让幼儿开始对声音进行探究,发现声音发生的原理。
第四步:跟着节拍打铃儿老师在铃儿的响声中,教授1、2、3拍的速度,引导幼儿跟随节拍进行打铃儿的练习,同时感知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第五步:唱响《铃儿响叮当》通过多次练习,让幼儿已经掌握铃儿的打击方法并瞭解节奏感,老师引导孩子们跟着节奏,唱出《铃儿响叮当》。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师者所信仰的,所实践的,它反映着教师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价值观,对教学有指导和束缚作用。
本教案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幼儿通过自我探究和实践,探寻知识和发现问题;•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幼儿评价审美能力和音乐情感的培养和提高。
思考题•在教学中,你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的?•教师该如何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和情感体验?•教学中怎样教授幼儿1、2、3拍的节奏?总结本教案通过《铃儿响叮当》这首简单、通俗、易学、易唱的音乐,引导幼儿探究声音发生的原理,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教学过程,把玩乐、探究学真情,达到了以幼儿为中心、探究性活动来实现知识目标的教育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1设计意图:小班正在进行“真好吃”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一边玩彩泥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必胜客的匹萨。
”、“那是元祖Much蛋糕。
”……应该说,他们对身边熟悉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生活经验;小班后期,孩子对于颜色的认知又处于敏感期,因此,旨在培养孩子对玩色兴趣的角度,围绕“真好吃”主题的脉络,我预设了这一美术游戏“烤面包”:以各种颜色和熟悉的水果相对应想象,引出整个活动,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扩散思维:“黄颜色的果酱是柠檬酱,也可能是香蕉酱。
”“红颜色的果酱是草莓酱,也许是红苹果酱。
”“绿颜色的果酱大概是猕猴桃酱。
”有一个孩子还说:“绿颜色的果酱是西瓜皮酱。
”……这种用颜色和实物“替换”的想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也留给孩子满足自己大胆想象的空间,无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乐意表达。
我提供的材料是普通的浆糊里掺入各种颜色的颜料,调匀后与真的“果酱”十分相似,也满足了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生活真实场景的游戏意愿,通过“舀”、“抹”、“涂”、“撕”等各种小肌肉动作的练习,小班孩子精细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临近结束时,又加入了小年龄孩子最喜欢的“娃娃家”的游戏情节——扮演“爸爸”“妈妈”给娃娃吃面包,再一次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转化为游戏中的“模拟道具”,从而进一步推动班上孩子社会性角色游戏的发展。
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常见的颜色,说出它们的名称2、尝试在“娃娃家”中运用绘画材料进行游戏,丰富游戏内容活动准备:1、在黄、绿、蓝、玫红、白等水粉颜料内调入少许浆糊,盛在小罐里,每个小罐内放一把小勺2、用稍厚的白纸剪成两片连在一起的“切片面包”3、餐巾纸盒做成的“面包烤箱”若干4、各色彩纸若干,淡黄色油画棒若干活动过程:一、分辨颜色名称,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象各种常见的果酱颜色,如黄色为色拉酱、绿色为猕猴桃酱、白色为奶油、蓝色为蓝莓酱、玫红色为山楂酱、大红色为草莓酱、橙色为橘子酱等二、操作过程:1、将两片“面包”打开,“面包”上涂抹果酱:任选一、两种颜料,用小勺舀少许,四散地放在面包上涂抹,,再加上少许白色后,把两片面包合拢。
铃儿响叮当教案小班

铃儿响叮当教案小班教案标题:铃儿响叮当教案(小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铃儿的声音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铃儿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听觉观察能力。
4. 通过互动和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社交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活动时可以播放一段铃儿的声音,让学生聆听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声音。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铃儿,如门铃、手铃等,并解释铃儿的作用和特征。
活动一:听觉辨别1. 播放不同的铃声,让学生通过听觉辨别出不同的铃声。
2. 引导学生描述每个铃声的特征,如高低音、快慢等。
活动二:铃儿的模仿1. 教师示范使用手铃发出一段简单的铃声,让学生模仿发出相同的声音。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自己发出的声音与教师示范的声音是否相似。
活动三:铃儿的游戏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枚手铃。
2. 教师给出不同的动作指令,如摇铃、敲铃等,学生根据指令进行相应的动作和发声。
3.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互动来创造不同的铃声。
活动四:铃儿的表演1. 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铃儿乐器进行表演。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造的铃声和节奏,可以组织小型音乐会或展示活动。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铃儿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铃儿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铃儿的感受和体验。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听觉辨别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准确辨别不同的铃声。
2. 评估学生在模仿和创造铃声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表演,评估他们对铃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铃声乐器,如钟琴、铃琴等,并进行相关的活动和探索。
2. 组织音乐会或音乐分享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了解铃儿在不同文化和场合中的应用和意义,培养跨文化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一个小班级(幼儿园或学前班)的《铃儿响叮当教案》的建议和指导。
2024年幼儿音乐律动《铃儿响叮当》教案

2024年幼儿音乐律动《铃儿响叮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学会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协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
2.进行音乐律动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2.教学难点:歌曲的节奏和动作的配合。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它的名字叫《铃儿响叮当》。
你们听说过这首歌吗?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最受欢迎的吗?生:过年的时候!师:没错,这首歌在过年的时候特别受欢迎。
那我们就一起听听这首歌,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吧!2.学习歌曲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首歌的歌词,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
(老师带领幼儿朗读歌词)师:现在我们学会了歌词,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歌的旋律。
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钢琴声一起唱。
(老师弹奏钢琴,幼儿跟唱)师:很好,你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的旋律。
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唱一遍。
(幼儿完整演唱歌曲)3.音乐律动活动师:我们来做一个音乐律动活动。
请大家站成一个圆圈,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
(老师播放音乐,幼儿跟随节奏做动作)师:很好,你们做得非常棒!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歌的舞蹈动作。
(老师分解舞蹈动作,幼儿跟随学习)4.合成表演师:现在你们已经学会了歌曲和舞蹈,让我们一起来合练一遍,准备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幼儿合练,老师指导)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歌曲《铃儿响叮当》,还学会了它的舞蹈。
你们觉得这首歌和舞蹈好玩吗?生:好玩!师:那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好听的歌和有趣的舞蹈,大家加油哦!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幼儿分享感受)五、课后作业1.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唱《铃儿响叮当》。
2.家长协助幼儿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下周向老师汇报。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2.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要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美观性,提高幼儿的舞蹈素养。
小班儿歌《铃儿响叮当》教案

小班儿歌《铃儿响叮当》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唱歌的方式掌握《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学生能够正确地用手势表示歌词中的动作,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
1.音响设备。
2.《铃儿响叮当》歌曲CD或音频文件。
3.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1. 歌曲导入
老师播放歌曲,并跟着节奏摇铃或唱一段,引导孩子们一起感受音乐。
然后,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首歌曲的简介、歌名和歌词。
2. 歌曲教唱
1.连声唱练习。
老师给学生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跟唱一遍。
过程中,可以逐句或逐段教唱,反复练习,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跟进歌曲节奏。
2.分段唱练习。
老师可以把歌曲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段跟唱,并注意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每段唱完后,可以加强练习,重复唱几遍。
3. 动作配合
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歌词和曲调,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配合手势动作唱歌,反复练习。
4. 享受音乐
学生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歌词和曲调,老师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放松心情,在音乐中感受和享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总结
小班儿歌《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欢快的歌曲,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感受音乐的美妙。
在教学中要加强反复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
小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适用于小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学习三人集团舞,体会舞蹈的快乐,能听懂教师的英语指令,根据铃儿响叮当音乐做相关的舞蹈动作,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音乐《铃儿响叮当》教案吧。
活动目标
幼儿能听懂教师的英语指令,根据铃儿响叮当音乐做相关的舞蹈动作。
幼儿初步学习三人集团舞,体会舞蹈的快乐。
感受不断交换舞伴的快乐情绪。
在铃儿响叮当活动听、说英语。
活动准备
铃儿响叮当音乐;1、2、3标志;事物:铃铛;5片雪花;
幼儿比较熟悉该音乐
已会跳基本舞步
三步一踏,跑跳步。
活动过程
一、通过雪花游戏引出活动主题
1、雪花加法游戏
2、雪花的颜色
雪花想和大家一起跳舞了。
二、分步初步学习集体舞
1、感受音乐节奏
(1)第一遍听音乐。
(2)三人一组自由跳舞。
2、激发幼儿主动学习集体舞中的动作
(1)幼儿观看大屏幕三位幼儿表演的集体舞。
(2)讨论他们是怎样跳的。
(3)再次观看,注意观看钻过门洞的部分。
(4)教师通过唱英文歌和分解的PPT总结舞蹈跳法。
1-4小节;左脚起步,向左三步一踏,向右三步一踏,反复两次。
5 小节;拉着的手高举。
3号幼儿小跑步合拍地钻过1、2号举起的门洞。
在一小节音乐内完成钻门洞动作,并逐渐回原位。
6 小节;2号幼儿随着3号幼儿也钻这个&l门洞&r。
7 小节:1号幼儿仍高举右手,同时向右后自转一周。
8 小节;三人拉成圆形。
9-10小节:三人同时逆时针方向做跑跳步。
11-12小节;幼儿双手左侧拍手同时跺左脚各八次。
13-16小节:动作同9-10小节,方向相反。
3、学习集体舞中的难点部分
钻门洞
小猫想知道是怎样钻过门洞的。
(1)两个孩子和老师一起戴上标志1、2、3示范,老师的标志是2.
(2)三个小朋友示范。
(3)幼儿分成两组戴上数字标志练习钻门洞。
一半练习,一半唱英语歌曲。
(4)选择跳得好得好的幼儿再次示范,强调钻门洞和自转。
(5)幼儿集体跳一次,教师扮作圣诞老人帮助还没有会的幼儿。
(6)交换数字标志再次练习。
4、跟着较慢的音乐完整地跳舞
(1)集体跟老师完整地跟着较慢的音乐跳舞。
(2)交换舞伴完整地跳舞。
5、合着正常速度的音乐跳舞
三、游戏结束
铃儿在那里
幼儿闭上眼睛,听铃声在哪里。
(前、后、左、右)
出去和铃儿一起玩吧。
小百科:《铃儿响叮当》是詹姆斯·罗德·皮尔彭特作词作曲的一首儿
童歌曲,1857年美国波士顿假日学校的学生在教堂有一场感恩节演唱,并很快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圣诞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