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思想汇总

诸子百家思想汇总
墨家学派的关键词主要有:兼爱、非攻、节约、节俭
兵家学派的关键词主要有:兵、军队、战
②孙膑
春秋战国
①《孙子兵法》
②《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
名家
公孙龙
战国
《公孙龙子》
名、实、白马非马、离坚白
儒家学派的关键词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天下、仁政
道家学派的关键词主要有:道、自然、万物、上善若水、清静无为
法家学派的关键词主要有:法、刑、罚、严、峻
庄子
战国
《庄子》(又名《南华经》):《逍遥游》《齐物论》
庄子无为、齐物论、天人合一-、“逍遥”的人生态度
“天人合一”“庄周梦蝶”“庖丁解牛”“鹏程万里“
法家
①商鞅②韩非
战国
《商君书》《韩非子》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法为教、法术势结合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尚贤、尚同、非命、非乐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
编《春秋》,修“五经”
有教无类;礼、仁、中庸、德治
孟子
战国
《孟子》(语录体散文集)
“仁政”“性善”“民贵君轻”性善论、以德服人
荀子
战国
《荀子》
“性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义后利、天行有常;
朴素唯物主义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无为”;辩证思想;“道”是世界本原、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包括了墨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等多个学派。

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下面对于这些学派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

墨家主张以爱为核心的无差别的大爱思想。

墨家反对兼爱,主张以爱和公平为基础,推崇平等和公正,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他们强调经济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分配,主张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自律,提倡君子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儒家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君主的仁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和不争的思维方式。

道家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虚无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修身养性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道家思想强调道与德,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阴阳家主张自然界存在着阴阳二气的统一和相互转化。

阴阳家的思想基于对宇宙的观察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他们提出了“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对立而统一的形式。

法家强调法律和刑罚的作用来管理社会。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制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最重要的手段。

法家的思想中强调法定权力和权威,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

名家主张以名分和言语来管理人际关系。

名家思想倡导以人的言行为准则,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和规范行为。

名家强调人的名誉和声望,认为维护个人名声和尊严对于构建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多样丰富,每个学派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规律都有着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思想精华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诸子百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出现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流派和学派。

这些思想家以各自独特的观点和理论贡献了丰富多样的思想精华,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几个代表性的诸子百家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放弃功利之心,并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原则。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心灵的升华。

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道德观念。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他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等方面。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墨子的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兼爱的精神,主张“非攻”和“和兼”的原则。

墨子反对战争与暴力,提倡爱与和平。

他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的荀子学派是战国时期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强调人性本恶,主张利欲主义。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如“人性本恶”和“教化改造”的理论。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思想史贡献巨大。

墨子的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兼爱的精神,主张“非攻”和“和兼”的原则。

墨子反对战争与暴力,提倡爱与和平。

他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的荀子学派是战国时期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强调人性本恶,主张利欲主义。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如“人性本恶”和“教化改造”的理论。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思想史贡献巨大。

除了上述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学派,诸子百家还包括了墨子、庄子、韩非子、公孙龙等多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孔子:春秋晚期“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春秋晚期“无为”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制”孙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战国时期“事备而后颤抖”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倡导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务要治国,不别长幼,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反对礼制,法家注重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指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寡头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建议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与官职,这就是很公平的,恰当的主张。

而保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就是滞后的,不公平的。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促进作用就是“兴功惧阿贝力”,即为引导人们立战功,而并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获得并购战争的胜利。

法家指出人都存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在特雷县”的本性。

像是管子就说道过,商人日夜兼程,赶着千里路也不真的离,是因为利益在前边迎合他。

渔夫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离也不在意,也就是崇尚渔夫的利益。

存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存有褒贬,故民疮也。

”名家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及例句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及例句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及例句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下面将对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孝道、尊敬长辈等价值观,追求仁爱和和谐。

经典《论语》中有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强调个人修养和成全他人的核心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反对规范和约束。

《道德经》中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表示道不可言传,强调超越言语和概念,在追求自由和无为中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

墨家思想注重公平和兼容,主张以爱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所有人都应受到平等的爱和保护。

《墨子》中有一句“以乐为事”是他们追求人类福利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法家思想认为政治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家主张严格的法治和明确的奖罚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中有一句“得其法则,兴其职业,而国家治矣”,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对人民行为的规范。

阴阳家思想注重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探求宇宙的运行规律。

阴阳家主张阴阳互补、相互转化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阴阳的不断转化而来。

《易经》中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天地运行的不息,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以上只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部分总结,每个学派都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塑造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当代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和例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生活、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思想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开放的思维方式。

它们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整理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整理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整理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的众多重要学派和思想家们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触及人性、政治、伦理、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将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总结整理。

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尊重师长的权威和智慧,强调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强调“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无形的道构成。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搏击于世俗的纷扰。

道家还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鼓励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节俭等价值观。

墨子提倡“兼爱”思想,认为人们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主张和平、非攻的国家外交政策。

墨子还强调节俭和勤俭持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当过简朴的生活,反对奢华和浪费。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控和封建统治。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主张以法律为根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政治中采用权谋思维,掌握权力,使用惩罚和奖励来达到统治目的。

法家提出了集权和封建式的国家管理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统一和管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兵家思想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兵家思想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主张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强调战略的重要性。

兵家重视科学兵法和领导军队的才能,研究战争规律和方略。

阴阳家思想关注宇宙和自然的原理,追求和谐的宇宙秩序。

阴阳家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由阴阳二元对立相互作用而产生,主张顺应自然之道。

阴阳家的方法主要有术数和卜筮,用来预测未来、寻求吉凶和解读宇宙变化。

名家思想强调言辞和辩论的艺术,主张通过言辞的辩论和辨析来推理真理和争取利益。

名家注重论辩,掌握说服他人的技巧,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名家追求名声和声望,在政治和学术界中追求成功和尊荣。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2.孟子代表作:《孟子》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被尊称为“亚圣”。

3.荀子代表作:《荀子》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2.庄子代表作:《庄子》核心思想: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三、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作:《墨子》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四、法家主要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五、兵家1.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法。

2.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核心思想: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军事名言均出自兵家。

六、纵横家主要人物:苏秦、张仪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

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古代先秦时期,诞生了诸多思想家,代表了各自独特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家们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抒己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核心思想,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并主张仁爱、孝道等美德。

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仁政和民主,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反对强制和过度干预。

他们认为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爱和公平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强调以实利为重,反对奢华和虚荣,主张俭朴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制和威严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们主张重罚严刑,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执行力。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言辞和辩论。

名家强调辩证和辩论的艺术,善于辩证和论证,提倡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

他们认为言辞有力,可以改变世界。

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关注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形而上学思想家探讨存在、本体、意义等哲学问题,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们关注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和观念。

这些核心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涵盖了道德、政治、人生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儒家。

中国的传统道家思维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是非常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讲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庄子讲要齐物、自然。

这个道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简单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在印度佛教思想中则以自我为主体,基本思路是如何解脱,而不是自然如何表现。

其中的标志是任何思想和行为的错误都由个人的因缘和欲望而来,也就是向内求,从内修。

在佛教中有“大过须弥,小过芥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话,用来告诉人,以自我的心来观察,思维有极大的自由性,极大的变化、伸缩和无限。

在处理问题上更趋细致化或广泛化。

佛和道的思想都是一种脱离精神,道家是游离于外而应化于内,佛家是分析微细以达到脱离于内外之境,因此在艺术表现上是很相近的,都是强调自我的意识心。

在表现上多使用比喻、指代等手法,以小见大,由浅近识深沉。

儒家文化则是一种实际型的处世伦理文化,不太象佛和道那样对事物本质问题的思考,而是关注自我的成长变化,也就是更求实际应用,而且具有很多的“行”的精神,入世的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有责任和担当精神。

在艺术上多表达自我价值的实现、世间现实与自我成就的结合等内容。

1|评论墨家思想——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

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法家。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

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

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由柳洪平创建。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也就是韩非的作品《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有人说他口吃!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ž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ž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ž 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ž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ž 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ž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ž 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ž 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医家医家,认为养高与治,认为治本而非事物发生后才去解决,认为观察事物由表及里,而非待事物发展到无法挽留而去治。

最高审美内涵则是观万物以内,治事物以根。

兵家。

兵家十分重视管理中谋略的运用,管理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获得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强调管理的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等。

以上所述的管理思想,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应该是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只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民族管理文化的精华,并且在实践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