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拐与滇缅公路

合集下载

公路二十四道拐

公路二十四道拐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 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 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 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新中国时期: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 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 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 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 主要通车道。
中 国 抗 战 生 命 线
320 国道 , 到二十
四道拐, 上观景台
安南古城,古城中品一口茶香,想必是极好的
史迪威小镇, 位于晴隆县
塘边寨
依然保留有美 式建筑,是历
史的见证,更
是中美友好的
象征
Hale Waihona Puke 道路结构: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 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
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道路特点 :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
势陡峭,弯道频急。
建设意义 : 24道拐”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为
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美人民在反法西 斯战争中的历史记录。 又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 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2006年 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 国 最 美 公 路二
十 四 道 拐
——
主 讲 ︓ 农 双 华 PPT ︓ 梁 葳
夫是路二 当抗, 关战位十 ,公于四 万路贵 夫,州道 莫古省拐 开称黔 是 之“西 一 势鸦南 个 。关州 地 ”晴 名 , ,隆 也 雄县 是 、城 一 奇南 段 、郊 二 险一 十 、公 四 峻里 道 ,处 弯 的 有。 公 一它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2011-11-28 13:56:49| 分类:美景图片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道拐,指的是这段公路有24个急转弯。

五十多年时间里,国内外都以为这是滇缅公路上的某处,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在滇缅公路上找到它,成了一谜。

2002年,云南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经过多方打听查证,得到线索,这路段可能位于贵州境内。

他辗转来到贵州,终于在晴隆县城以西一公里找到了二十四拐,和美国记者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历史上的24道拐。

1945年3月26日,中国Annan(原文如此,查询这个地点现在很多人考证是贵州省晴隆县境内)。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当天美国陆军补给车车队正在攀爬著名的21个急转弯(中国人成为“二十四道拐”),这是二战时期闻名全球的滇缅公路向重庆方向延伸的一段,与之齐名的还有驼峰航线,这条供应线保障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蜿蜒在缅北群山之中的滇缅公路。

中美联合军
引用6楼panevan的发言:
太奇怪了为什么不修成直的呢
怎么我也没数到24个拐啊!
我觉得三楼的回复比文章主题更有意思!····。

世界上弯道最多,坡度最大的路

世界上弯道最多,坡度最大的路

極具險絕奇觀的天門山盤山公路——“通天大道”則是天門山的另一壯景。 通天大道態勢險絕,蕩氣回腸,更以蜿蜒迂回穿行于山體絕壁之天險而
“堪稱天下第一公路奇觀”。它全長 10.77 公里 ,從標志門直達天門洞腳下, 海拔從 200 米 急劇提升至 1300 米 ,共有九十九個彎,大道兩側絕壁千仞, 空谷幽深, 180 度的急彎此消而彼長,層層疊起。
世界上最彎的——雲南宜良舊昆宜公路
幾年前,在南方的一家報紙看到一個報道,說是在雲南宜良縣離城兩公里遠的山路上, 發現有一條號稱是全世界彎道最密集的公路。 在幾公里的山路上,密布著近70道拐,平均幾十米就有一個彎道, 其密度之大,遠超過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彎道最多的川藏線上八宿到幫達路段的“72道拐”。 見到這消息時,我大為吃驚,想想自己這些年來過往宜良不知多少次, 在城內住的時間也不算短,居然從來沒听過這回事。 “72道拐”我是晚上走過的,除了記得當時頭被轉得暈乎乎以外,其它什麼印象也沒有了。 在去年八月份的雲南之行中,總算是專門抽出時間去看看這彎道了。 原以為這麼出奇的一條公路,一定很容易找到,可在問過不少當地人之後, 卻把我給弄糊涂了,這里大部分人居然不知道這麼一回事, 不是說離縣城才兩公里遠麼?怎麼會沒人知道呢。 後來,托人打電話問到公路局的人,才總算是問清了大概方向, 說是在離城兩公里遠的舊昆宜公路邊上(即最早修建的宜良到昆明的那條公路, 後來又修了昆石公路和昆石高速),的確是有這麼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 可惜等到別人轉話給我的時候,我還是沒弄清楚它的具體地點, 只知道這彎路的確是存在,而且在往昆明方向。
一 項 新 用 途 全 國 拉 力 錦 標 賽 的 賽 道 。 許 多 當 地 快 車
山 險 峰 相 連 , 並 借 其 與 外 界 保 持 著 溝 通 , 現 在 這 些 山 路

【自驾云贵高原,拐过24道弯】云贵高原

【自驾云贵高原,拐过24道弯】云贵高原

【自驾云贵高原,拐过24道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关山险峻。

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这里的地形最为恰当。

可就是这样一处崎岖不平的地方,却有着一条很美的自驾线路,只是最好赶在当地雨季来临前前往。

怀着对云贵高原风景秀丽的憧憬和历史的缅怀,我开启了这次5000多公里的云贵高原自驾行。

中国十大奇险公路之一的抗战公路从贵州出发,第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心慕已久的抗战公路,俗称24道拐,系古安南之驿道鸦关。

之所以把它作为第一站,是因为那里不是旅行社推荐去的地方,而是只有自驾才可以到达的地方。

多年前,我从一本杂志上知道了一段抗战公路的历史,记忆犹新的是一张发黄了的黑白图片,是由“二战”时期美军的记者拍摄。

书上介绍,抗战公路是中国十大奇险公路之一,不仅有非常秀丽的风景,还有一段被封存了很久的故事。

那匍匐在山脊上的弯道像一条在半空中甩动的长缨,被永久定格在崇山峻岭之中。

“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

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

”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在这条路上镌刻着一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二战”时期,经受战争煎熬的中国人民用血和汗水在这里铺筑出通往胜利的路。

随着硝烟散去,“24道拐”早已废弃不再使用,它的身影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很多人看到这张著名的黑白老照片时,不知道是出自何处,猜着可能是云南的某一个地方。

历史成了回忆,弯道成了风景,当地政府出资在抗战公路对面的大山修了一条上山之路,在当年美军记者拍照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观景台。

若想自驾行驶“24道拐”,需要一定的胆量,即使开车上观景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山道弯曲险陡,途中有一段山路很窄不能会车,靠外边的地方既没有护栏也无树木遮挡,只有淡淡的雾和云,车在山道上盘旋仿佛是在云雾中行驶。

狭窄的观景台依山势建在悬崖绝壁的山脊上,因山陡路险,来此观景的游客很少。

我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突然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心灵悸动,看着眼前弯弯曲曲的路,让我逐渐清晰起杂志记载的几十年前这里所发生的刻骨铭心的事……在丙中洛我看到美丽有颜色过了抗战公路,在贵州晴隆休整后,一直往南直奔此行的重头之地丙中洛。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山路奇观,拐了二十四道弯;远观仙女彩带绕盘山;近看蛟龙腾飞冲天关日侵华;举国上下皆难安抗倭寇;中美联手远道难东西连贯;军需物资此路传。

这首诗就是描述世界上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24道拐全长4公里,坡度在70度左右,在网络上你可以搜索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

然而始终没有找到。

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是一位叫戈叔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几经周折在贵州晴隆县境内找到了这段神秘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作者:冯伟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10期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

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

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

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

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今晴隆)、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

“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实拍震惊世界的24道拐

实拍震惊世界的24道拐

实拍震惊世界的24道拐
【梅卿沁雪】二战时期的全景照片,在那段从山谷到山顶的道路上有24个“S”状弯道,画面上仿乎二战时期的大卡车在这条盘山公路上蜿蜒行驶着。

从图片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卡车的蹒跚,也可以感受士兵屏气凝神的紧张…无论媒体还是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上的某个路段,被称为“24拐”。

但是,这个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为二战胜利做出贡献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外界为了它的确切位置反复在云南等地找寻未果,它仿佛神秘地消失了…
2002年初,仿佛一声惊雷。

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纷纷报道,说是有一个云南学者戈叔亚经过10年苦寻“发现”:“24拐”就在贵州省晴隆县,离县城仅1公里。

这一报道不仅震惊了世界,也震动了晴隆人。

半个世纪来,不仅外界忽视了晴隆,晴隆也忽略了“24拐”,忽略了自身珍贵的历史价值。

对于晴隆人来说,“24道拐”一点都不神秘。

“没想到,这个路段居然在外面这么出名。

”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我不知道那个云南的学者是孤陋寡闻还是缺少历史知识,愣是找了十年竟然不知道“24道拐”就在离云南不远的晴隆县,而且在1988年就已经被当地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二战时期,晴隆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

2006年5月被国务院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远征军,最完整图文版(为自由而战)

中国远征军,最完整图文版(为自由而战)

除了参军报国以外,还有更多的中国的孩子直 接参加到支援抗战的后勤工作中。图为在修筑 成都新津机场工程中,孩子们也加入了建设大 军。他们在挑石头,有人负责砸碎他们。
1945年5月21日,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 军队阵亡烈士墓。
不能忘却的回忆 • 腾冲国殇墓园198师纪念碑
远征军老兵
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
1944.10.4 腾冲战役中的伤员
1944.10.4 腾冲战役。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攻 击日军火力点
1944.10.4腾冲战役 远征军火焰喷射器攻击日 军碉堡
1944.10.6 腾冲战役 远征军正在搜索前进
1944年10月14日,经过 5个星期激烈的战斗,远 征军以18000人的伤亡, 终于解放腾冲。腾冲也 成为第一座中国军队从 日军手中强攻解放的城 市。图为1个小女孩用扁 担挑着她全部的家当回 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 家。
在松山战役结束后曾有参战 日军回忆,当中国军队开始 冲锋时,他听到了很多稚嫩 的喊杀声,随后大量12岁 到15岁的中国少年兵向日 军的交叉火力猛扑上来。图 为1944年11月23日,少年 兵李占宏在对着镜头微笑, 那时他刚刚年满13岁,但 已经入伍2年了。虽然只是 一个孩子,但他在历史的相 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大反攻开始,1944.12.11,缅甸八莫,远征 军榴弹炮正在向日军开火。
中美联军用砍刀在绵延600 英里的密林中砍出一条路 ,向密支那发起进攻。经 11周残酷的密支那攻击战 ,远征军和美军以伤亡 6000多人的惨重代价,艰 难啃下日军所有堡垒。图 为1945年2月10日,缅甸 密支那一座佛塔前,2名美 军士兵在一座泥土加草根 堆成的坟前献花致敬,那 里埋葬着他们的中国战友 。
1944年12月5日,这是 一位重装在身的年仅10 岁的,隶属于新6军的中 国少年兵。正在准备从 缅甸密支那乘运输机回 国。参加中国对日本军 队的最后一次大会战, 芷江大会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差,劳保条件几乎完全没有,加上气候恶劣,地势艰险,
劳动强度甚大,因此伤病死亡人数就很大。
“血肉筑成的公路”
• 每天出工人数:在紧张高潮时期超过20万略估计,死亡人
数占出工人数的1.5%, 按出工20万 人计算, 死亡约3000人。 以滇缅公路西段500 余公里计算,修筑每1 公里的死亡人数达5-6 人,而实际死亡人数可 能更多。
“血肉筑成的公路”

作家白山在《血线——滇缅公路纪实》中有一段采访
手记:“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
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恢宏的事件是什 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壮烈的牺牲是哪一
次?”“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巨大的贡献是哪一
次?”“还是修筑滇缅公路。
著名作家萧乾于1939年3月,亲临现场采访发表 在《大公报》那篇震撼心灵的通讯,称这是一条“血肉筑 成的公路”。如果有机会到这里来旅行,“你可别忘记听 听车轮下面咯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 骨,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是的,千千万万筑路者 的血肉和白骨铺筑成了滇缅公路
“24道拐”的发现曲折路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
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
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
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
采用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
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
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在二战期间
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
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
县。
“血肉筑成的公路”--滇缅
• 滇缅公路全长为1146公.1路公里,中国境内段为9
59.4公里,全程路况艰险,多为削坡劈岩而成,上有 危悬欲坠的巨石,下临深邃难测的箐沟。仅下关至畹町段, 就要翻越6座大山的支脉或余脉,跨越5条大江大河,地 形条件极为复杂,而且许多地方是无人居住的荒芜之地。
“24道拐”的今天
• 如今的“24道拐”已成为贵州一道风景线。但是游人要 拍摄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绕道走五六公里的山路,爬 上“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也只有在那里才能看清楚 “24道拐”的全貌。“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这里已 经修了观望台,顺着山坡大约有三百米长的护栏,可供游 人凭栏观看“24道拐”,站在这里距离对面的“24道拐” 大约有六、七百米的距离。
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
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他甚至跑到
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
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
总是相差甚远。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24道
拐”公路在安南。“安南”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于
是,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2002年,经过实
新保路运动
• “有一天你旅行也许要经过这条血肉筑成的公路。 你剥桔子和糖果,你对美景高歌,你可别忘记听听车 轮下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路捐躯者的白 骨……”二战期间闻名中外的记者萧乾先生在 《血肉筑成滇缅路》的一篇通讯中曾这样写过。
• 当得知这条白骨铺就的公路最完整的一段即将被 改造为柏油二级路面时,二战历史学家戈叔亚将这 消息在微博呼吁保护原来的弹石路面,此举得到了 很多网友的支持。日前,龙陵县交通局通过龙陵县 县委宣传部和戈叔亚联系,表明不会在松山—惠通 桥老滇缅公路路面铺设柏油,更不会改造成二级路 面。
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
贡献的这条公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不
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24道拐”公路
声名远播,在现实中却神秘地消失了……
“24道拐”的发现曲折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
究滇缅公路历史。但是,他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
“24道拐”公路却始终找不到踪影。此后,戈叔亚花
结语
/china/20111013/112399.shtml
• 尊重历史 保护历史遗迹
• 战争中最为痛苦的一面也是世界遗产,让全世界人民共同 维护和平、反思战争。
• 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只凭人力的条件下,在有着横 断山脉和高黎贡山区那样复杂地质条件的滇西,修筑一条 近960公里的公路,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仅仅 用了9个月时间,是怎样的艰难。

民工修路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虽然名义上每日每位
民工“补贴两角”食米津贴,而实际上多未到手。民工们
自带行李、工具和伙食,奔赴施工第一线。由于生活条件
• 在“24道拐”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 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现 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 的“运输战绩”。
24道拐
•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 全长5公里左右,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 与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 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路线上下盘 旋,而且路基窄,坡度大,弯道急。
24道拐与滇缅公路
巧夺天工的公路
• “24道拐”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 之为半关,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 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 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之势。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 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 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 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 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 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的诗句。
• 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约需8分钟,由上至 下约6分钟。由关口向下俯视,“24道拐”公路仿 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 “24道拐”公路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
历史渊源
•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 脉——滇缅公路,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 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运 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 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 命线”,而“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 要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