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_经济管理思维导图
税务管理概述思维导图

【内容】3、海洋石油资源税
【内容】4、证券交易税(未开征,目前对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证券征收印花税)
【内容】5、中央税的滞补罚收入
【内容】6、2001年12月31日前
国家税务局:中央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所得税;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企业所得税。
时限要求——先工商,后税务;30日内
【记忆技巧】改变敌人前,犬类防范。
注销登记
【内容】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的;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或产权关系变更而涉及改变主管税务机关的;纳税人发生的其他应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情况。
【记忆技巧】纳税人改变主管被吊销破解了,15日内先税务后工商。
【内容】7、2002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在此期间新注册登记的企业,所得税一律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
【内容】8、2009年以后新增的纳增值税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
【记忆技巧】中滞罚海增效,铁保银营城叫。
地税局
【记忆技巧】除国税局以外的。
税收征收管理程序及要求
税务登记管理
设立登记
【内容】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时限要求】一般情况下,先税务,后工商
【需要办理事项】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账簿、凭证的管理
设置账簿的范围
2022年中级经济师思维导图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第⼗四章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了适度从紧(即紧缩性)财政政策,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稳健(即中性)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内容
概念财政政策组成
财政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标
财政政策⼯具
财政政策类型
控制⾚字
调整结构
推进改⾰
增收节⽀⾃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在社会需求⼤于社会总供给情况下,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
⽀出等⼿段,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在社会总需求不⾜情况下,采⽤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出⼿段扩⼤需求国家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作全过程,
体现在财政收⽀、政府预算各⽅⾯。
促进充分就业
物价基本稳定
国际收⽀平衡
经济稳定增⻓
预算
税收
公债公共⽀出政府投资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重要⼿段之一
政府补贴⽀出
捐赠⽀出
债务利息⽀出
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具
导向功能
协调功能
控制功能
稳定功能
预算政策
税收政策
⽀出政策
国债政策。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知识脉络图最全版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知识脉络图《财务管理学》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1、企业资金运动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从经济形态上见是商品经济。
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
价值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壹定数额的货币表现出来。
2、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3、企业资金运动形成的财务关系:⑴企业和投资者和受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⑵企业和债权人、债务人、往来客户之间的财务关系;⑶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⑷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⑸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4、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投放管理、资金耗费管理、资金收入和资金分配管理。
特点:在于它是壹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
二、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1、各种资金形态具有空间上的且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2、资金的收支要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协调平衡;3、不同性质的资金支出各具特点,且和相应的收入来源相匹配;4、资金运动同物质运动存在着即相壹致又相背离的辩证关系;5、企业资金运动同社会总资金运动存在着依存关系。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1、财务管理目标概述: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他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财务管理目标作用:⑴导向作用;⑵激励作用;⑶凝聚作用;⑷考核作用。
财务管理目标特征:⑴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⑵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操作性;⑶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
总体目标和分部目标具体目标的比较:总体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分部目标:筹资、投资、收入分配目标等;具体目标: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资金占用量2、实现财务目标的若干具体问题:⑴利润最大化;⑵资本利润率最大化和每股利润最大化;⑶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四、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1、资金合理配置原则;2、收支积极平衡原则;3、成本效益原则;4、收益风险均衡原则;5、分级分权管理原则;6、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第15章 财政管理体制最全思维导图

第15章 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内容⭐中央税⽀支出国防,武警,外交,中央级⾏行政费地质勘探费等收⼊入关税,消费税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营业税,利润、城建税地⽅方税⽀支出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民兵事业费,城建经费收⼊入营业税(不含总⾏行,保险总公司)房产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共享税增值税:75—2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归中央其余归地⽅方所得税:60—40印花税:97—3成就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改⾰革任务和内容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的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集权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归中央明确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低于管理优势但对其他区域影响⼤大共同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地域信息强,外部性弱归地⽅方调整地⽅方和中央的⽀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含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心环节通常⼈人们所使⽤用的财政管理体制概念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财政分配和管理结构的设置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县、乡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基础性内容原则(技术有效率,区域可受益)受益原则全国范围内归中央区域范围归地⽅方范围涉及多省归政府协商,或者有中央出⾯面调停效率原则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归属区域原则外交国防等归中央社会治安、城市供⽔水、公园事物等归地⽅方技术原则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划分⭐财政收⼊入的划分税收属性是主要标准原则(恰当集权,效率对等)集权原则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归中央效率原则流动性强对归流动性不强、地⽅方⽐比较了解的归地⽅方恰当原则调控功能较强的、体现国家主权收⼊入的归中央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收益和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归地⽅方基本特征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收⼊入中央为主,⽀支出地⽅方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联邦制原则州余权主义特点相对独⽴立,平等,互不从属这都直接对公民⾏行使权⼒力在宪法规定的义务上相互协调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政府间财政关系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单⼀一制中央统⼀一领导,统⼀一财政预算,分级管理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权较⼩小我国、法国、英国、⽇日本等我国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制度1980—1984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1993包干财’体制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执⾏行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及特点庇古1928年《财政学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目的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解决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基本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特点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分类均衡拨款专项拨款我国的分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按规定⽤用途使⽤用税收返还制度两税返还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基数返还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202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第一节思维导图分享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一)税制要素1、税制要素的含义: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和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
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2、税制的基本要素(1)纳税人含义: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
【概念延伸】①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注意★有时候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
②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注意★扣缴义务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它的义务为法定义务。
(2)课税对象含义:课税对象,即征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的目的物。
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
【概念延伸】①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②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③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两种主要的计税依据分别是计税金额(从价税)及计税数量(从量税)。
计税金额可以是收入额、利润额、财产额、资金额(3)税率含义: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税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应征税额=课税对象×税率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反映着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和经济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分类①比例税率含义: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
特点: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具体运用: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包括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四种。
《财政中国三千年》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4
第七章 帝国 的制度病变与
无力的财政挽
救
5
第八章 南北 竞争中君主与
士族的财富争
夺战
第二帝国:从税地鼎定到税商 突破
第九章 新的帝国 鼎定新的财政基
础
第十章 特别的大 宋与税商的突破
第十一章 王安石 大战司马光(1)
第十二章 为救帝 国浙东学派倡言 功利
第三帝国:回归税地不动摇
第十三章 成 1
《财政中国三千年》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权力
关系
帝国
税商
力量
税收
政治
财政
历史
制度 税
需要
国家
现代
机制
中国
中华帝国
人物
土地
目录
01 导论 用财政之眼回望 三千年中华
02
走向帝国:从税人到 税地
03
第一帝国:舍地而税 人
04
第二帝国:从税地鼎 定到税商突破
导论 用财政之眼回望三千年 中华
走向帝国:从税人到税地
第二章 商鞅变 法与家财帝国的
筹建(1)
第一章 城邦时 代的贡助国家及
其解体
第三章 管仲学 派的商贸立国构
想
第一帝国:舍地而税人
第四章 秦代 1
建制与汉初家 财帝国的重构
第五章 汉武 2
帝财政改革与 司马迁的异议
3 第六章 回响
二千年的盐铁 大辩论
05
第三帝国:回归税地 不动摇
06
走出帝国:现代税商 的兴起
07 结束语
09 后记
目录
08 参考文献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 什么独特性?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财政”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 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 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本书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 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 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至 国家转型产生了什么意义?从政治视角来透视中国历史上财政领域的人物、事件与制度的因果关系,相信一定能 够让你对财政史与民族史有一种整体的把握,并能够理解许多有趣的历史现象。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内涵税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役徭役强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役演变先秦从贡赋到按亩纳税秦汉田租秦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即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丁税秦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不分男女,7--14 岁每人每年缴口赋,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徭役更卒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正卒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到边塞屯戍特点轻田租重人头原因:加强对民众控制,利于农业生产隋至唐前期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内容租:成年男子缴纳定量谷物;调:绢布;庸:纳绢布代役特点基础均田制标准以人丁为主特色体现了人身关系的松弛影响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缓和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分解到各地;按田亩缴纳地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以人丁为主转变为财产为主作用积极: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为土地兼并打开方便之门,激化阶级矛盾宋募役法解放了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元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另设科差明初期两税法→正统年间“金花银”后期一条鞭法背景土地兼并,财政危机严重;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量增加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意义开清朝地丁合一税制的先河;封建政府对人丁的控制进一步松弛;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摊丁入亩过程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影响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度的变化影响政治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公共经济与管理 财政学系列: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基于财政政治学》读书笔记模板

3 第一节财政重
构的总体环境 与思想渊源
4 第二节现代家
财型财政的兴 衰
5 第十六讲中国
国家成长的财 政逻辑
第一节 “双轨”1
的帝国家财型 财政
2
第二节帝国成 长的财政基因
3 第三节通向现
代国家的财政 道路
4 第四节中国政
治发展的财政 动因
5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公共经济与管理·财政学系列: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的读书笔记模板, 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公共经济与管理·财政学系列: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基于财政政
治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帝国
思想
系列
中国
环境
历史
现代
中国
财政
国家 财政
支出
财政史
帝国
理论
国家
家财型
制度
财政管理
内容摘要
06
第三讲从城 邦到帝国进 程中的财政 国家
03
第一节国家、 国家类型与 国家转型
05
第三节财政 与国家成长 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转向帝国: 以商鞅变法为例
第一节城邦时代的 国家与财政
第四节家财帝国制 度的原点
第四讲家财型 1
财政在第一帝 国的成形
第一节第一帝 2
国财政形成的 制度环境
3 第二节第一帝
国对家财型财 政的重构
4 第三节汉武帝
对第一帝国财 政制度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