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难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设想: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采用史料分析法,深入剖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应对当前国际形势?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认识。
4.拓展阅读:《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等相关书籍,要求如下:
-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关键观点和感悟。
-结合阅读内容,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开展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对民族危机、国家兴亡等抽象概念的认识尚有待提高。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情境一):甲午中日战争导入:对比 19世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石舫”与日本明治天皇从英国购买的“吉野号”,导入新课。

(一)背景多媒体显示:教材引言材料,教师指导阅读: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教师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称蓄谋已久。

多媒体显示: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教师进一步设问:近代日本为何具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学生讨论、作答:日本国小、人多、资源缺乏,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缺乏市场原料等。

教师设问: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美国想利用日本为侵略亚洲的助手,英国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和发展远东势力,德法想进一步扩大权益,俄国没有作好准备,采取暂时观望态度。

教师设问:清政府对日本的战争倾向态度如何?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腐败,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战争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教师总结——战争背景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列强:默许和纵容(有利条件)清朝:腐败(寄希望于“调停”,不认真备战)朝鲜:东学党起义(契机)(二)概况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P59第二段,教师指导总结。

多媒体显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画演示)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图片教师设问:从这些爱国官兵英勇士迹,我们缅怀他们的什么精神?并总结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通过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文章节选导入: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Array 1、.基础知识(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2)掌握义和团兴起及发展,口号,清政府的政策,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严重危害。

2、.理解与运用(1)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分析《马关条约》内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3)从不同侧面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4)根据义和团兴起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特征以及正确看待义和团的口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5)根据《辛丑条约》条款,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6)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之异同,以加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情景式导入,运用时事政治以激发兴趣;(2)引入大量图片、资料,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认识;(3)引入讨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积极探索;(4)就同一命题引入两种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辩能力;(5)运用多媒体引入资料、图片、名人名言,以丰富课堂,拓展视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甲午中日战争:认识到这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值得世世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纪念背后的反思;《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今天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大智慧。

体会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精神,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

2、.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奋起反帝的精神,体会用血泪书成的历史之沉重;同时,他们的愚昧、落后、迷信也不容忽视,从而得出经验教训:旧式农民战争抵挡不了帝国主义侵略,他们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无法冲破皇权主义之束缚,也不是近代先进生产力代表,终究无法拯救中国,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存,永远激励中国人不畏艰辛,奋勇前进。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理解。”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战争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影响及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
2.结合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进行史料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战争过程的同时,学会运用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它们都来自于一段我们国家历史上极为沉重的岁月。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这段历史。”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起因和影响。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这两场战争对我们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3.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后练习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查漏补缺。”
4.针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一次家庭访谈活动,了解家人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认识和看法,撰写一篇访谈记录,不少于300字。
“这个作业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家人对历史的看法,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同时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在近代历史上,我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有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等。这些战争使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

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1)知识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

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学科高一历史课题第12课:甲午中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能力培养: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情感、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课时1课时时间2013年10月20日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课前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目本借机派兵,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8月,清政府迎战,这年是农历甲午年,故称这次战争为。

(3)不久,清军在朝鲜陆战失利,接着又在中遭受损失。

中国战败。

3.《马关条约》(1)割、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3)开放、、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的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

(2)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运动兴起。

2、过程(1)1900年6月,八国,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3)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4)8月,占领。

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3.《辛丑条约》(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计两,分39年还清,以(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不许中国人居住。

(3)拆毁(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运动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的组织。

(5)总理衙门改为4.影响(1)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受到列强控制。

(2)(3)清朝腹地(4)惩办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吏,改设控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世界形势: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2)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并制定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3)朝鲜方面;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2.甲午中日战争经过(1)过程: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运送清军船只,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宣战 9月,清军在平壤战役中战败;日军占领平壤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指令保船避战,失去黄海制海权。

(2)清政府的政策:片面求和,避战自保,战前未做积极准备战争开始后片面求和,希冀国际调停黄海战役后让北洋舰队避守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战。

3.结果及影响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3)开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典例剖析【例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变式题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加剧。

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

路线:1900年6月从天津出发廊坊阻击战退回天津天津义和团和清军进行天津保卫战7月中旬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在紫禁城建立联军司令部,瓦德西为司令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之签订《辛丑条约》。

2.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结局: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要求清军对义和团严厉镇压。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2)影响: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典型剖例【例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比,不同之处有 ( ) A、发动战争的目的 B、攻占了天津和北京并大肆掠夺C.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促成或加强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变式题2】“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知识点三:《辛丑条约》1.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经济凋敝。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影响:(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典型剖例【例3】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A、(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首 B.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上谕以永禁或设人为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变式题3】“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火烧圆明园B、割占宝岛台湾C、签订《辛丑条约》D、提出“二十一条”巩固测试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朝鲜爆发农民起义C.中国出兵朝鲜 D.中日军队在朝鲜的武装冲突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海军无力与日本抗争 B.中国海军将领都贪生怕死C.清政府腐朽 D.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全军覆没3、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4、下列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斗争目标始终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1900年在南京附近形成高潮C.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D.发端于清政府的地方团练组织义和拳5、允许外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在( )①北京②上海③山海关④广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8、“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一……………………………(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个性空间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