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但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实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实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持续实行反抗。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所以,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扶清”对清政府理解不清,抱有幻想。
迷信色彩“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5.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持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一、课标内容明白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要紧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差不多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形,然而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威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清王朝的腐败,尽管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旧连续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潭。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专门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要紧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问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觉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义和团兴起的背景及进展过程;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进步与局限性。
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说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刻、参与国;观看课件中图片,说出侵华的过程,认识到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刻;小组合作讨论:列举《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峻危害。
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明白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新人教版

3.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让学生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作业反馈: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结果:《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戊戌变法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
- 过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 结果: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受挫
③民族危机加剧
- 原因: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束缚
- 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准确的学生,建议他们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对民族危机加剧作用理解不深的学生,建议他们结合历史事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内容逻辑关系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人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人教))一. 教材分析《抗击八国联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同时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细节知识,以及《辛丑条约》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知道《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辛丑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事件?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019秋人教版历史八上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优质课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5.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二)“扶清灭洋”口号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提示:2.教师强调:“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去年九月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就是《那年花开月正圆》。
剧中的最后几集提到了慈禧和光绪,在历史上慈禧和光绪确实离开了北京城,来到了西安。
她们为什么跑到西安去了?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互动新授:【风云初起——义和团运动】1、介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
自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与中国的媚外官吏相勾结,插手外交、包揽诉讼、干涉内政,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地掀起反洋教的斗争。
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
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逐渐结合起来。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
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由反清转向反帝。
2、出示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内容,并提问: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有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5.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二)“扶清灭洋”口号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但是其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的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抗击八国联军
1.图片展示: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2.教师讲述: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4.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提示:破坏铁路线、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围攻教堂和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等。
5.问题思考: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的途中,为什么会下令剿杀义和团?
6.教师小结: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
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7.
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目标导学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危害? 提示:
2.材料引入:夫人们退到接待室,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馆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
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
3.史料解读:试图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和外国对抗,结果被迫再次逃离北京,这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她带来极大的震撼,从此她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威仪,向外国人俯首称臣。
4.对比分析: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
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❸板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
⎪⎪⎨⎪
⎪⎪⎧义和团运动⎩⎪⎨⎪⎧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扶清灭洋”斗争:廊坊阻击战、老龙头之战等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
⎨⎪⎧经济:赔款4.5亿两白银政治: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划使馆界,禁中国人居住危害——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时的
不屈抗争精神。
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