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
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
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一、课标内容明白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要紧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差不多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形,然而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威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清王朝的腐败,尽管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旧连续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潭。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专门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要紧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问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觉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义和团兴起的背景及进展过程;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进步与局限性。
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说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刻、参与国;观看课件中图片,说出侵华的过程,认识到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刻;小组合作讨论:列举《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峻危害。
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明白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众在列强侵略和剥削的压力下,特别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了初步了解。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
但学生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两次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掌握相关的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
2.难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短视频,让学生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历史史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比《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给中国带来危害之沉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历史理解的眼光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使学生明白:只有代表国民利益的政府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三、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戊戌政变导致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削弱,顽固派重新占据要职,由于他们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毫无所知,所以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提倡一种顽固的抵制政策,以慈禧为首的清廷怂恿排外主义。
下启:由于清政府不再代表本国国民利益、同时腐败、背信弃义、翻脸无情、外交不成熟,这样的一个政府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不断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忍无可忍,义和团运动兴起;由于受到排外主义的清政府的支持,义和团运动迅速扩大影响;其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关于义和团运动,史学界争议很大,作为教师,在授课时要用历史理解的眼光带领学生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而不是让学生觉得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笑话。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去年九月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就是《那年花开月正圆》。
剧中的最后几集提到了慈禧和光绪,在历史上慈禧和光绪确实离开了北京城,来到了西安。
她们为什么跑到西安去了?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互动新授:【风云初起——义和团运动】1、介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
自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与中国的媚外官吏相勾结,插手外交、包揽诉讼、干涉内政,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地掀起反洋教的斗争。
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
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逐渐结合起来。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
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由反清转向反帝。
2、出示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内容,并提问: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有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
这个图片生动的再现了20世纪初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践踏。
列强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他们对中国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这场战争对古老而落后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评价“扶清灭洋”?3、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义和团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的?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进行了哪些战役?5、《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役三、合作探究1、《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
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