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尚》陶艺作品创作说明

合集下载

陶瓷艺术在产品造型中的创意设计方法分析

陶瓷艺术在产品造型中的创意设计方法分析

论104陶瓷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被视为不同时期人类现实生活写照的载体之一,更是一种手工技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拉开了陶瓷手工艺术的历史序幕,“南青北白”的白瓷和原始青瓷、宋代五大名窑、明代青花瓷等,汇聚成绚烂无比的陶瓷造物文化。

其手工技艺源远流长,陶瓷艺术经Analyse Creative Design Method of Ceramic Art in Product Style刘雅丽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陶瓷艺术在产品造型中的创意设计方法分析久不衰。

陶瓷创意设计的产生与其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

无论陶瓷设计如何发展,都绕不开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现代陶瓷设计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增添丰富而新颖的创意元素,成为十分必要的问题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徐志伟的青瓷作品《荷叶洗》。

材料与技术是实现陶瓷设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

在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中,对自然材料和工具的选择是从无目的到有目的,从改造材料和工具再到创造材料和工具。

创意的美好必须依赖于对材料的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即设计者驾驭材料与技术的能力。

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然会面临材料和工艺的诸多制约与影响,同时也是对设计能力的挑战。

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陶瓷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工艺技术。

在设计陶瓷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技术的难度和完成的可能性,会使设计如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1](一)材料属性设计以材料为先,脱离材料的设计谈不上功能与审美。

陶瓷是用泥类和石料作原料,经粉碎后和水混合形成可塑性强的泥团。

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瓷可以分为硬质瓷和软质瓷:硬质瓷烧成温度较高(1 300℃以上),机械强度好,坯体呈白色,半透明,不吸水,不透气;软质瓷分为长石瓷、骨质瓷、滑石瓷3类,其主要特点是抗腐蚀性、透光性、亲人性、绝缘性和耐磨性。

宋代吉州窑茶盏底足露胎处髤漆的意义探究

宋代吉州窑茶盏底足露胎处髤漆的意义探究
秋》吴越贡秘色瓷中 记 载:“王 遣 世 子 惟 浚 贡 宋 帝 ……
金银陶器五百事”,“惟治私献……扣金瓷器万事”。在
《宋会要辑编·蕃夷》卷七中:“明州节度使惟治进……
瓷器万 一 千 事,内 千 事 银 棱”。 这 里 的 “金 银 陶 器”、
的作用类似,是专门用于生产精致瓷器的工艺技术,以
“扣金瓷器”和“银 棱”就 是 指 口 沿 镶 金 或 银 的 瓷 器 [7]。
州国立博物馆藏南宋 镶 铜 口 的 建 窑 油 滴 盏;英 国 维 多
利亚和阿尔伯特 博 物 藏 南 宋 镶 铜 口 龙 泉 窑 青 釉 碗 [5];
河北定州市博物馆藏 北 宋 定 窑 莲 纹 长 颈 瓶,瓶 口 和 圈
足都镶银,并 配 卷 枝 钮 覆 叶 纹 鎏 银 盖 [5]。 在 《十 国 春
Ce
r
ami
c
s
。 在 宋 代,饮 茶 风 习
漆制盏托相呼应,使两者达到统一的作用。
[
1]
的流行,使黑釉茶 盏 备 受 珍 视。 北 方 陶 瓷 工 匠 为 了 改
善黑釉瓷器露胎部分粗糙、不光滑的现象,陶瓷工匠研
制出黑色化妆土,并 将 其 施 在 黑 釉 器 物 未 施 釉 的 露 胎
部分,制作出精美 的 黑 釉 茶 盏。 北 宋 末 期 制 作 精 美 的
质 [2]。在官营贸易 的 刺 激 下,吉 州 窑 必 须 要 生 产 出 一
些精良的瓷器来为皇室服务。故此可以推断出宋代吉
州窑茶盏底足露胎处 髤 漆 与 黑 釉 茶 盏、钧 窑 施 护 胎 釉
3 提高吉州窑茶盏的价值
越窑 的 青 瓷、定 窑 的 白 瓷、建 窑 的 黑 瓷、景 德 镇 的
青白瓷等皆有口沿 处 镶 金、银 或 铜 的 现 象。 如 日 本 九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此 做 了大量 的工作 , 望 以后 山 东 能够 多 举 办 这 类 希 学术性 展览 和交 流 。像 今 天 这样 精 彩 的陶 艺展 品 , 也 对 山东 的 陶 瓷 艺 术 教 育 提 供 了一 个 非 常 好 的 参
考 。祝 愿 山东在 陶艺方 面取得 全 面发展 。 刘宏伟 ( 迅 美术 学 院教 授 ) 我 认 为 , 瓷 艺 鲁 : 陶
告 厅进 行 了学术 研讨 。 白明( 主持 人 , 国 美术 家协 会 陶 艺委 员会 秘 中 书长 )我受 “ ・ : 界 尚一 中国 当代 陶艺 实 验作 品邀请
术教 育应与 生产 和社会 的发 展相 结合 。本次 展览 的 意义 在于推 广 了陶瓷 艺术教 育 和文化 的发展 。从 文 化 、 学 和艺术 的角度 上 , 不存 在 明确 的划痕 。另 科 并

无 论是样 式还 是工 艺都 很精 彩 。2 纪 8 0世 0年代 山 东 的 陶瓷企业 也很 有 名 , 当时慕 名 而来 的 全 国艺 术 家在 淄博 做 了大量 的作 品 。9 0年代 以来 , 全 国范 在
围内, 我认为 山东 的 陶瓷艺术 发展 还是 比较保 守 的 。 但 今 天看过 展览之 后 , 发现展 览 的主办 方 、 承办方 为
因为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 , 希望艺术家们踊跃发言。 夏德 武 (中央 美 术 学 院教 授 ) 山东 是 陶 瓷 大 : 省 , 着 非常悠 久 的历 史 , 典 的龙 山文 化 蛋壳 陶 , 有 经
8 6
同承 办一个 主题 展览 , 是 第一 次 , 本 身就 是 “ 还 这 跨 界” 。参展 艺 术 家 从 7 0多 岁 的资 深 艺 术 家 到 年 轻 的艺术 家 , 龄 的跨 界 也 很 大 ; 年 另外 , 有相 当多 的著 名平 面 、 服装 、 艺等设 计艺 术家 也在 尝试 运用一 种 环 新 的材料进 入这 一 领域 , 本 次 展 览 形 成 了 多层 面 使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_陶艺的历史发展陶艺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我国的瓷器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陶艺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概述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

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

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华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标准。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分为传统陶艺和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两大部分。

陶艺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烧成坚硬的陶器。

在商代由于陶窖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发明,使人们创造了比陶器胎质细密,坚硬,不仅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实用性的瓷器。

陶艺的历程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於瓷艺。

大约从唐朝开始,瓷器製作开始逐渐取代陶器製作,此后的陶器艺术开始走向下坡路。

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

对中国古代陶器的欣赏,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瞭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

製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誌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

从人性本质观点出发浅析表现人心理的陶瓷艺术作品

从人性本质观点出发浅析表现人心理的陶瓷艺术作品
生中,我们不 只 是 为 了 活 下 去,我 们 认 为 每 个 人 都 是
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的努力寻找自己的内心,表 达 了 关 于 人 性 的 思 考 和 问
题,提出了关于人内心的对 立 的 感 情 有 关 对 人 的 内 心
世界的问题,并进行了本研究。
2 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研究,从中国古 代 关 于 人 的 哲 学 理 论 性 善
cexp
r
e
s
s
i
ono
fhumanpsy
cho
l
ogyt
hr
ougha
r
t
i
s
t
i
cl
anguage.
I
npa
r
t
i
cu
l
a
r,
t
hes
t
udyi
sba
s
edont
heunde
r
s
t
and
i
ngo
fEa
s
t
e
r
nph
i
l
o
s
oph
i
c
a
la
r
t
s.Ce
r
ami
c
sando
t
he
rwo
r
ksr
e
f
e
是区分根据环境形成的上 下 的 垂 直 关 系,在 涉 及 共 同
和世界的面貌。
主题时和形成共鸣时,也 有 可 能 变 成 水 平 关 系。也 就
是说,虽 然 彼 此 经 历 的 情 况 不 同,但 本 质 是 相 同 的。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不 同 的 情 况 可 能 人 和 人 的 水

手工作品的创作说明

手工作品的创作说明

手工作品的创作说明手工作品是一种通过手工艺技术制作的艺术作品,它代表了创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观。

手工作品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织物、陶瓷、木工、金属工艺等等。

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都是由人工制作而成的,而非机器生产。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手工作品代表了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珍视,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手工作品的创作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过程。

首先,创作者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创作构想,这个构想可以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灵感得到的,也可以是对某种主题或意境的追求。

无论是哪种构想,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才能确定最终的创作方向。

其次,创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不同的手工艺品需要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比如织物作品需要布料和织布工具,陶瓷作品需要陶泥和陶艺工具,木工作品需要木材和木工工具等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可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效果,也可以让创作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技巧。

然后,创作者需要进行具体的制作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复杂和繁琐,需要创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织布工艺需要创作者反复编织和修整,陶瓷工艺需要创作者精心捏塑和烧制,木工工艺需要创作者精细雕刻和打磨等等。

在制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最后,创作者需要进行作品的装饰和修饰。

这个过程可以是对作品表面的装饰,比如织物作品的刺绣、陶瓷作品的彩绘、木工作品的雕刻等等;也可以是对作品整体的修饰,比如给作品加上装饰性的边框、底座或者挂件等等。

装饰和修饰可以让作品更加精致和美观,也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手工作品的创作是一个需要技巧和耐心的过程,它需要创作者对自己的构想有清晰的认识,对材料和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制作过程有充分的掌握,对装饰和修饰有独特的见解。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者才能制作出真正优秀的手工作品,展现出自己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

手工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陶艺的简单介绍

陶艺的简单介绍

陶艺的简单介绍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一,陶艺概述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

二,陶艺历史源流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一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

“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已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

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

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

陶瓷综合材料作品《永恒》创作说明

陶瓷综合材料作品《永恒》创作说明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当今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意义。

吉祥纹样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古人朴素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依附,也承载着一种超乎自然的吉兆祥瑞和吉祥美好的寓意,这一切都源自于古人无限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现如今拥有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压力下,逐渐地使人们降低了对生活的激情,从而会让人们感觉到焦虑。

一、作品《永恒》的构思来源及创作意图(一)构思来源自古就有对祥云和月的赞叹和描绘,笔者从“冰轮驾玉上祥云”“祥云捧玉到天心”等诗句中,感悟出云和月的互相成就、互相衬托、互相融合的美感。

同时又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中,融入了水纹的构思,既兼顾了水纹与云纹的融合,又蕴含了祥云、半月、银河的无限遐想,而云、月、水,更营造出一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传统吉祥纹样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文化,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情怀情愫密切相关。

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延续了传统文化,传统吉祥纹样也与陶瓷装饰密切相关。

源于对祥云纹和水纹的喜爱,在收集和分析了这两种吉祥纹样后,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把两种纹样不同的形态进行组合,运用到此次创作中。

(1)月文化自古以来,祖先们在诠释月文化时,不断赋予月亮以情感和哲学为内涵,对月亮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传统的中秋节日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家庭团聚象征着月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美好。

人们望着月亮,怀念自己的家乡,激起了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情绪,引发了无尽的怀念之情,这是常见的现象。

在中国,Creation Explanation for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Work "Eternity"Zha Huangjian, He Qin (Jingdezhen Ceramics University)Abstract: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are one of ancient folk culture's most culturally characteristic and informative decorative patterns. Through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these patterns have gradually become cultural symbols that convey anci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uspicious Cloud Pattern" and "Water Ripple Pattern" are representative patterns that expres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emotion, full of people's desir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ymbolizing the hope for happiness and beauty. The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work "Eternity" combines these patterns to show the beau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 Auspicious Patterns;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Cultural Symbols收稿日期:2022-05-21查煌剑 何 芹(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综合材料作品《永恒》创作说明摘要:关键词:2023·第2期 总第204期,月亮代表着故乡和祖国,而满月象的热爱、崇拜和赞美,致使他们在诗中总结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生毕业创作说明题目:《典·尚》陶艺作品创作说明摘要当今时代时尚如同一个集市,鱼龙混杂,有待时间的考验;但经典是大浪掏沙后的黄金,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价值。

本文从两个角度对“典•尚”进行阐述。

为了表现主旨,选用甲骨文及其骨片与智能手机为组合,通过翻模、印坯、压泥板、配制色料和釉料等手法以及采用透明的环氧树脂这一网络聚合物等综合材料制作出这套现代陶艺,以期抛砖引玉,让越来越多的人去理解只有经典与时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甲骨文现代陶艺时尚古典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media transmitting various messages time to be the test of time; but the classic representative of the values of our nation. In this thesis on "classic and fashion" from two aspects. In order to show it, I choose Oracle pieces and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 for the combination, Through molding, stamping, making mud plate, preparation of pigment and the use of thiol compounds, transparent epoxy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s, let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only the classic and fashion harmon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an be. Keyword: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Modern ceramic art Fashion Classical目录引言 (1)1《典•尚》陶艺作品的创作背景 (1)1.1甲骨文---华夏文字起源,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1)图2甲骨文与中国汉字、书法 (2)1.2科技改变生活,手机连接你我 (2)1.3 远古和当代交流媒介的交融 (3)2《典•尚》陶艺作品构思 (3)2.1《典•尚》陶艺作品的创作图稿 (4)2.2甲骨文碎片和手机的细节特征 (4)3《典•尚》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 (5)3.1作品的成型方式及制作过程 (5)3.2 作品烧成 (7)3.3作品的问题及处理 (7)4作品材料创新和装饰 (8)5作品展示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典·尚》陶艺作品创作说明引言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

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

经典意味着过去,时尚意味着新生;经典意味着成熟,时尚意味着创新;经典意味着总结,时尚意味着批判。

我通过对中国古文化和古汉字的源头—甲骨文具体分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文化内涵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古典美与时尚美让我震撼使我设计并制作了这套作品。

1《典•尚》陶艺作品的创作背景1.1甲骨文---华夏文字起源,东西方文明的使者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充分地体现出来,甲骨文最为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上启原始刻绘,下承青铜铭文,乃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见图1 )。

“仓颉造字”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智慧的华夏子孙将所有的荏苒时光以文字的形式镌刻在甲骨上,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幼时曾拜师杨光宇先生门下研习书法艺术。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喜爱与书法有关的事物。

当我见到甲骨文的第一眼,我便被深深吸引。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文字的诞生宣告了人类文明的开始,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见图)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

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1 甲骨文图2甲骨文与中国汉字、书法1.2科技改变生活,手机连接你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面对西方文明,人们都积极去接受。

(见图)。

图3 南京先锋书店图4 吃西餐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大大的震撼了这个文明古国,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华夏儿女奋起直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

30多年前,一个叫“手机”的新事物腾空出世。

它的出现不仅是对于当代通讯业的一次革新,更是对于人类通讯概念的一次冲击。

曾经我们通过书信来传达爱意和牵挂,为了能够见上父母或者朋友一面而远走千里,也为了能够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而彻夜排队,甚至为了寻找一家好吃的火锅店而不惜奔波半个城市,曾经的种种或许让我们觉得累并快乐着,然而当手机出现之后,曾经那些让我们觉得辛苦的琐事都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而消失了。

可以说,手机这一媒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信使,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心与心的距离不再遥远。

如今,活跃而真实的智能手机已不再简简单单地代表着一个信息通信终端,它还代表了一种追求个性、多样性、信息立体化的生活态度。

图5 全球迎来智能手机时代1.3 远古和当代交流媒介的交融当我来到景德镇时就深深感受到了景德镇本身的陶瓷文化底蕴,正如这个城市也处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之中。

故而我萌生了创作一个融合经典传统和现代时尚的作品。

经典能够永恒,是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受了非议与贬斥、批判与责难,最后成为共同的典范。

所以,时尚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但经典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永恒的时尚。

为了在表现出古典文明与时尚潮流相互影响相融合并和谐发展,我采用景德镇传统制瓷的一种成型方式——泥板成型和印坯,抓住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甲骨文及其骨片的造型和色彩特点及其韵味,同时结合了现代科技领域的代表载体—手机,再运用现代陶瓷艺术与工程的制作和装饰手法进行《典•尚》这一作品的陶艺创作。

2《典•尚》陶艺作品构思在当代社会,先进的科技也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在今天世界被因特网练成了一个村,作为村民的我们越来越近。

这是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拉近了人的距离。

而苹果手机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当代科技产品,它贯串整个商业供应链的管理创新,往往比产品创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选择了甲骨文这个切入点,以当代的科技时尚界的代表—智能手机为载体,进行这一作品的制作。

2.1《典•尚》陶艺作品的创作图稿作品突破了传统手机的造型,将其放大化,是为了突显主题,旨在突出远古和现代这两个文化交流媒介的特色。

每个载体的身上都有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甲骨文片,表达着不同的身份,不同层次,以骨喻人,以人喻骨,互相映衬,既生动又充满趣味。

在手机的屏幕部分加以不同颜色,让欣赏这组作品的人们一目了然。

(如图)在丁传国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小稿的创作,设计草图为手绘稿(见图)。

图6“典•尚”的草图2.2甲骨文碎片和手机的细节特征《本草汇言》有言:“尝过晋、蜀山谷,为访所产龙骨之处,岩石棱峭,溪径坟衍,则有磊磊如龙鳞,隐之如爪牙者,随地掘之,尽皆龙骨,岂真龙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尽积于梁、益诸山也。

要皆石燕、石蟹之伦,蒸气成形,石化而非龙化耳。

”甲骨文碎片均是龟甲和兽骨,所以我所画出的骨片造型各异,表面凸起,上面有裂纹和字符,而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也可有长、有短。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整体风格较硬,笔画较细,方笔较多,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在制作和装饰上,我准备选用硬度较大(可塑性则会较差)的泥巴,使用合适的刻刀,模仿古人刻字的韵味,尽量表现出其古朴、浑厚、自然和典雅的特点而目前手机则是以大屏,超薄为潮流,巨大的屏幕让人过目不忘且易于操作。

所以我设计的手机长宽比为2比1,棱角圆润,符合人力力学。

手机上方是通话听筒和光线感应器,下方则是功能键按钮。

整个机身平整,造型硬朗又不失灵动。

为突出甲骨文,则准备在屏幕上铺上一层底色加以衬托。

整个组合看上去尽量做到浑然天成,达到甲骨浮现在手机的屏幕上的效果。

3《典•尚》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3.1作品的成型方式及制作过程《典•尚》采用雕、刻、画相结合。

作品主要材料是以瓷泥为主,配以陶泥,匣钵土和目结土。

(可塑性指数≥28)制作泥坯分为两部分,手机模型和甲骨文骨片。

首先手机形态开始我选用的是泥板成型,尺寸为长宽50*25厘米,厚度3.5厘米,尺寸较大,压泥机不好掌握,因此开始压的时候并不好控制尺寸,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成功的压制出了很多泥板。

同时由于泥板面积大,高度较厚,经过老师提醒,我在泥板的四周压上泥片以防边角翘起。

不过由于厚度太大,最后的泥板边缘还是略微翘起了0.5厘米。

泥板不能晾晒,所以泥板只能阴干,因为天气的缘故,开始压的泥板阴干了20天才干燥完全,在泥板干燥以后才能以长尺子做好标记,用小刀片细细刮平,并刻出屏幕、听筒以及部分功能按钮的效果,切出圆润的边角。

最后用砂纸细细打磨光滑。

在阴干泥板的这段时间里我着手做起了甲骨片。

首先我选择目结土先做模型,因为其细度高(达到800目)粘性强,无杂质,易洗光,是专业的雕塑用泥土。

在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根据设计草图加以修改,做出了甲骨片的模种。

选用硬度大细度高的白石膏进行翻模,由于模种造型的特殊性,只需要翻半块模。

翻模完成后,我把石膏模具晾晒了4天。

石膏模具晾干后的过程便是印坯,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割泥板,取20厘米平直木板一根,两头打上钉子,选一根长度为30厘米的细铁丝,用老虎钳缠绕紧。

这样割出来的泥板十分平整,厚度均匀十分适合印坯。

割完泥板后不能着急,不然很容易把柔软的泥板拉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