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简介和历史

万里长城简介和历史
万里长城的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如下:
1、万里长城的简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长城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万里长城资料介绍
(实用版)
目录
1.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2.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3.万里长城的象征意义
4.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
正文
一、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万里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外族侵略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结晶的象征。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扩展,总长度达到 2.3 万公里,因此得名“万里长城”。
二、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势险要:长城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势因素,往往依山傍水,利用险要地势来增强防御能力。
2.结构坚固:长城主体采用青砖、石块等材料砌筑,城墙底部宽厚,向上逐渐收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3.烽火台: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烽火台,用于传递战争信息,迅速调动兵力。
三、万里长城的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外来侵
略的抵御能力。
四、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
如今,万里长城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长城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长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游览长城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2.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独特魅力。
3.风景名胜:长城沿线风景秀丽,游客可以欣赏到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总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旅游胜地之一。
万里长城的介绍资料

万里长城的介绍资料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的一道军事防线,是世界上最长、最具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
长城修筑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抵御侵略者的进攻而修建的。
万里长城的最早修建者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他们修筑了一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的长城。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长城也进行了不断的修建和扩展。
秦朝时,秦始皇下令将北方各小段长城连接成一道完整的大长城,成为了后世所称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起点位于中国东部、山海关,终点位于中国西部的嘉峪关,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13,171.7英里)。
长城蜿
蜒曲折,穿越了山脉、河流和平原等地理条件复杂的区域。
建造长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牺牲。
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
长城由砖石、土石、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高度和宽度不一,最高处可达到8米,最宽处可达7.5米。
长城上还有城墙、烽
火台、哨塔等建筑,用于观察和报警。
长城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现存的部分是明朝时期修建的。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壮丽景观的象征。
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
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资料

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长达数千里的城墙,也被称为中国长城。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主要是为了保卫中国北方边境不受外敌入侵而修建的。
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公元前 7 世纪,历经数代朝代的建设和修缮,直到明朝时期才基本上形成今天所看到的规模。
万里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和夯土。
城墙高度一般在 10 米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 30 米以上。
万里长城的两端连接着中国境内的山脉和河流,中间则由一系列的烽火台、哨所和城堡等防御设施组成。
整个万里长城形成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北方边境的防御能力。
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万里长城的修建,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卓越水平。
今天,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万里长城的修建经历了多个朝代,其中明朝时期是修建最为完善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万里长城的防御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明朝时期,万里长城曾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使得其规模更加宏大,防御能力也更加强大。
万里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万里长城的修建,使得中国北方的交通更加便捷,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同时,万里长城也起到了保护中国领土的作用,使得中国在外敌入侵时能够更加有力地保卫自己的领土。
总结起来,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
万里长城的修建,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卓越水平。
今天,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规模和辉煌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万里长城的建设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修筑和加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们所称的“万里长城”。
1. 起源与修建长城的修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需要。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敌国入侵,开始筑墙以防守。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下令将各国的防御墙连接起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城。
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修建,长城逐渐扩展到了今天的规模。
2. 规模和地理位置万里长城横贯中国北方,总长度约为21,196公里。
它纵横于中国的北方边境,穿越山脉、河流和平原,连接起了各个边境要塞。
长城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形成了一道宏伟壮丽的防线。
3. 结构和建筑长城主要由砖、石、土和木材等材料构建而成。
它的建筑形式有山地长城、平原长城、河套长城等,各有其特点。
长城的主要结构包括城墙、城楼、烽火台和箭楼等。
城墙用以限制入侵者的行动,城楼和烽火台用于巡视和通讯,箭楼则是守军进行射击的据点。
4. 防御体系长城不仅是一道巨大的防御工程,还包含了丰富的防御设施。
如箭楼上设置了箭孔,方便守军向敌人射击;城楼上设有守军驻扎点,用于巡视和防守;烽火台用以传递重要信息,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些防御设施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线体系,保护着长城沿线的领土。
5. 历史意义和遗产保护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边塞文化和军事防御的发展历程,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及其周边地区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长城的原貌,包括禁止开发和破坏,在维修过程中保持原始风貌等。
总而言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万里长城详细介绍

中国万里长城详细介绍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汉朝和明朝又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万里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绵延万里。
长城依山带水,随山形地势修建,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历经2500多年的修筑和考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之一。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万里长城在古代就是一个传奇。
传说秦始皇用了近百万人力修建了长城。
从公元前214年开始施工,到公元前221年全部完工。
但是当时修筑长城并不是为了防御敌人,而是为了秦始皇自己统治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陕西黄河以南地区)和河套地区(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之后又在北方修筑了万里长城。
—— 1 —1 —。
中国万里长城的历史资料

中国万里长城的历史资料
1.建造时间:中国万里长城的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时期(公
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2.建造目的: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保护
国家的安全。
此外,长城还作为贸易、通信和军事控制的重要基础设施。
3.长城建造的原始方式:长城的最初建造方式通常是采用土石混合物
建造,并加固石墩。
然而,这些原始结构已经深入磨损,只剩下了墙体的
残骸。
4.长城加固:在汉代之后的建筑工程中,土石混合物被石头和砖块所
取代,使得长城更加坚固耐久。
5.长城的功能演变: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保护境界的屏障,还曾被
用来控制境内人民的流动、文化交流和军事抗争。
6.长城的地理位置:中国万里长城延伸于中国北方干旱高原地区,始
于辽东半岛,向西穿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终于
河西走廓。
7.长城的维修和保护:在明清时期,长城的维修成为政府的一大职责。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对长城的重视和保护,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
了更好的维护。
8.长城的文化影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为今后的世界和平和文化交流提供了
灵感和启示。
万里长城的资料 → 世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世界长城的资料世界长城的资料
长城,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遗址,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之一。
这篇文档将为您介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长城以及相关的资料。
1. 万里长城(中国)
- 位置:中国北部
- 总长度:约21,196.18千米(13,176.7英里)
- 建造时间: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6世纪
- 建造主要目的:防御外族入侵
- 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筑之一,于1987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2. 阿旭拉尔城墙(印度)
- 位置:印度拉贾斯坦邦
- 总长度:累计约16千米(9.9英里)
- 建造时间:公元8至9世纪
- 建造主要目的:防御外敌入侵
- 其他特点:黄褐色的砂岩墙、13个主要入口,是印度最古老和最大的城墙之一
3. 根志治堡垒(也门)
- 位置:也门沙漠
- 总长度:约16千米(9.9英里)
- 建造时间:公元8世纪
- 建造主要目的:保护附近城市免受敌军侵略
- 其他特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世纪防御工事之一,拥有许多高塔和城门
4. 安提洛普城墙(土耳其)
- 位置:土耳其安塔利亚
- 总长度:接近约6.5千米(4英里)
- 建造时间:公元2世纪
- 建造主要目的:为古罗马城市提供防御
- 其他特点:由石头和混凝土构建,保留了一些塔楼和城门
请注意,以上是有关世界一些著名长城的简要介绍。
长城的历史和相关资料非常广泛,该文档只提供了一些基本信息。
如需更详细的资料,请参考权威的历史书籍或文化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一般指现存中国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多公里(另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为6,700公里),合14,600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在西方也常被称为中国长城。
长城平均高6~7米、宽4~5米,是建于中国古代的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宋朝时,失去燕云十六州使得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仅仅起到盘查路人和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也未修长城。
现代修长城,除了是对古迹的保护外,也部分程度上是处于旅游经济的需要,但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
中国修建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明言北方长城的作用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
在战国时代,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
当时筑城有“互防”和“拒胡”两类。
前者如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秦国等,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的边境修筑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后者如秦、赵、燕三国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在与之毗邻的北方修筑的“限戎马之足”的长城。
秦长城。
秦昭王时,秦国修筑了北部长城。
秦国北部长城西起临洮郡,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三郡的边境,东至黄河。
赵长城。
赵国先后筑有两道长城,分为赵北长城和赵南长城。
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以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筑长城,以防齐、魏。
因所筑长城,位于南部,史称为“赵南长城”。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
筑长城”。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于内蒙古云中、雁门、代郡一带筑长城,以防匈奴。
因位于赵境的北部,史称“赵北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⑩,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11),至高阙为塞(12)。
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赵北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临河),沿阴山山脉,东至代郡(今河北省张北南)。
齐长城。
齐长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山东境内,东西走向,西起平阴,经泰山北麓,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公里。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燕长城。
燕国北部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
楚长城。
《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楚叶公邑。
有长城,号曰方城。
”。
但关于楚长城是否存在,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
魏长城。
为了防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和保卫国都大梁,魏先后修筑了魏河西长城(史称“滨洛长城”)和魏河南长城(史称“卷之长城”)。
中山国长城。
古中山国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国筑长城”。
秦代长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暴师于外十余年。
”(《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异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秀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秀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
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明长城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修建了全长6000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据说,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曾经报告说,从遥远的月球观察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
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
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
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
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
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五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五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
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
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
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
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有魅力。
……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
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
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
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