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 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中国古代十大凄美爱情故事

其实我可能不是肚子作动,只是感动,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感动,只是心里直翻腾着。有一点儿想哭,很难受,也很开心。--UUMOB在中国的历史岁月长河里,千古传颂着十大爱情故事。有的是文学作品,有的是确有其人,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爱情悲剧,然而也不乏喜剧其处。自古至今,无论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人,多少有情人聚而又分?最后是无缘的结局!问世间情为何物?自古至今,无论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人,多少有情人聚而又分,无缘最后的结局下面是在中国古代均流传甚广的十大爱情故事,它们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文学作品,有的是确有其人,大部分故事都是所谓的爱情悲剧,然而喜剧也不乏其处。 梁祝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
古代悲情故事

古代悲情故事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
你要来看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悲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悲情故事梁祝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故事梗概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在丫头的陪伴下,一起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
途中遇见了同样前往越州读书的书生梁山伯及其书僮。
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义结金兰,一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
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儿身。
一次二人同游镜湖,祝英台借景抒情,向梁山伯暗暗表达自己的情谊。
可梁山伯不晓其意,甚至笑祝英台以女子自比。
最终祝英台和盘托出,梁山伯方恍然大悟。
友人马文才也得知了此事,此人素来心术不正。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别前祝英台留信一封,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
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可梁山伯却以为要等三十天,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
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成疾。
写信向祝英台寻要世上没有的药方,以示绝望之情,并期望祝英台前来探望。
祝英台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但求来世。
梁山伯最终病逝。
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要求迎亲队伍须从南山经过,准其下轿祭拜梁山伯。
当日,祝英台下轿拜墓,刹那间风雨大作,梁山伯的坟墓竟然断裂而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而后墓穴复归原状。
不久,一双彩蝶飘然而出,相伴相随,飞向天空……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渊源Top 1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士族文化荟萃的大都会绍兴。
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
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
山伯后为鄮县令,病死,葬鄮城西。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
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Top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
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喜得千金,他特地请了当地最有学问的先生,为女儿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祝英台。
祝英台从小便显示出过人的才学,她喜爱诗词歌赋,深谙音律,更有一手出神入化的绣工。
在她十岁那年,祝员外特地为她修建了一座小楼,命名为“英台书院”,供她读书习字。
然而,祝英台并不满足于这种深闺中的生活,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像男子一样外出求学,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她的心思被细心的丫鬟银心察觉,于是两人一番筹谋,祝英台决定女扮男装,前往尼山书院求学。
在尼山书院,祝英台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贫寒,但为人忠厚老实,学问渊博。
他与祝英台一见如故,两人志同道合,很快便结为异姓兄弟。
他们同窗共读,形影不离,一同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祝英台的父亲思念女儿,催归甚急。
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被迫中断了学业。
临行前,她向师母倾诉了自己的心事,请求师母为自己保守秘密。
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台多次借物喻情,暗示自己的女子身份和对梁山伯的情意。
然而,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却始终未能领悟。
回到家中,祝英台发现自己已经被父亲许配给了鄮县太守之子马文才。
马文才虽然家世显赫,但为人却嚣张跋扈,不学无术。
祝英台对这门亲事极为不满,她心中只有梁山伯一人。
这时,梁山伯也从师母口中得知了祝英台的女子身份和她对自己的情意。
他如梦初醒,悔恨不已,立刻赶往祝家求婚。
然而,祝员外却坚决拒绝了这门亲事。
他认为梁山伯出身贫寒,无法给女儿一个幸福的未来。
梁山伯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中,相思成疾。
他整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最终一病不起。
得知这一消息后,祝英台心如刀绞。
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和世俗的偏见,决定亲自去探望梁山伯。
在梁山伯的病榻前,两人相见。
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倾诉着彼此的相思之苦。
然而,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祝英台的父亲得知女儿私自外出后大为震怒,他立刻派人将祝英台捉回家中,严加看管。
梁山伯得知这一消息后,病情更加恶化。
梁祝文化

梁祝文化发生在1600年前东晋时代的梁祝故事女主人公——才貌双全的祝英台,出生在丰惠蔡岙祝家庄。
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城求学,途中遇梁山伯及其衍生的凄美爱情故事,鼎足于文坛,流传于国内外,历数百年而不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的《金楼子》一书,而记载较详细的则是晚唐张读的《宣室志》。
2006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上虞“中国英台之乡”的称号。
“梁祝”故事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化现象,而丰惠也此具有了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祝文化的内涵之一,是对爱情的决绝追求。
梁祝故事的主题,通过对梁祝爱情的叙述和描写,特别是通过祝英台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人们的爱情理想。
祝英台的殉情,是对不合理的制度作出的一种无声的、绝望的反抗,也是表明她对爱情的尊重和决不放弃的追求,这是梁祝故事震撼人心之所在。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爱以浪漫、传奇的“化蝶”为结尾,寄托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对忠贞爱情的美好理想。
对知识的追求是梁祝文化的内涵之二。
在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城求学,表现了她对知识的追求和肯定,反映了人类高层次的需求。
重视教育,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
对自由的向往,是梁祝故事蕴含的文化内涵之三,也是梁祝故事能引起共鸣、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向往自由是人类的本性。
东晋时代虽然相对开放,但本质上还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制,还是很严重的。
比如门第观念;婚姻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男尊女卑”的观念等。
祝英台虽然出身于富贵人家,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反映了她对男女平等、求知自由的追求;她对梁山伯的爱情,则反映了对恋爱自由的追求。
而且,祝英台对自由的追求执着到不惜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东晋宰相谢安奏请皇上为祝英台墓封为“义妇冢”。
这种追求,也许还不是一种自觉的、理性指导下的追求,而仅仅是自然的、本能的,但从人性的本质需求上来看,与一年多以后法国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 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
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
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
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
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
此河可通余姚、宁波。
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
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
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
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来源:中国新闻。
中国古代凄美的爱情5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 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丌 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 以后,一头吐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丌 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夗周折。当时的人都认 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 来,那天大概是龙卷风加地震不祝英台拜墓的事 巧凑在一起,这就叫“无巧丌成乢”。这事是很 感人,宰相谢安奉诶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 坟”,幵立庙祀奉。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三年时间,弹 指一挥,略嫌木 讷而丏长祝英台 一岁的梁山伯, 竟然没有发觉祝 英台是个女孩。
•
三年时间丌算短,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 台夗次显示爱恋乊意,又恐怕稍有丌慎便会弄得 丌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乊情;幵没有特别 的感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丌久, 梁山伯便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丏 回乡后便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 梁山伯迫丌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 有泪眼相吐,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丌见,夗 情还似无情。
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斲政 听讼,暂时还丌便与注自己的 私人事务,等到一切都就绪以 后,衡情度理又丌便贸然行事 。贸城马家丐代为官,宗族繁 盛,梁山伯实在想丌出什么充 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敀 生忧,因爱敀生怖。忧心如焚 ,闷闷丌乐的梁山伯终至亍一 病丌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雳,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 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 无能。这边是愁于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丌断 。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斱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 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丏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亍是 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梁山伯死后,仕的亲友遵照仕的遗愿将仕葬在贸 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 的风采。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 渡丌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 拜一番的要求。笃念旧谊,益见夗情,双斱家长自然也丌 便峻拒。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阅读附答案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阅读附答案关于梁祝文化的主题阅读(16分)【故事传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是以下两个版本:浙江上虞版——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
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上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
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
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在墓前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山东微山版——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
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
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三年。
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邹县。
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祝英台悲伤而死。
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
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故事特点】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
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
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
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
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
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
此河可通余姚、宁波。
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
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
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
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来源: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