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初中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1. 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2.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第3 课《“飞天”凌空》1. 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第4 课《一着惊海天》1. 文学常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2.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

第5 课《藤野先生》1. 文学常识《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散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的绝妙。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有寒意的树木,山峦凭借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高笔直地向上插入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嘤嘤声和谐动听。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的啼叫不停。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险峻的山峰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美丽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能见到阳光。

重点注释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跟,随。

东西:向东或向西。

2.一百许.里,许:表示约数,左右。

3.天下独绝.。

绝:绝妙。

4.缥碧:浅青色。

5.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骏马。

6.皆生寒树,寒:寒意。

7.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凭借。

上:向上,轩:高。

邈:远,8.泉水激石,激:冲击,撞击。

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蝉鸣声。

穷:不停地、穷尽。

绝:消失。

10.鸢飞戾天者,戾:至。

1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治理。

窥:看反:通“返”,返回。

12.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专题复习教案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写景抒情散文专题复习复习目标:1.能熟背并准确默写这三篇课文,尤其是理解性默写其中的经典名句。

2.能比较分析这三篇课文写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理解分析这三篇课文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

复习重难点:1.能熟背并准确默写这三篇课文,尤其是理解性默写其中的经典名句。

2.能比较分析这三篇课文写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理解分析这三篇课文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可默写在学案上)1.请分别背诵三篇课文中描写山的句子。

2. 请分别背出三篇课文中体现“水清”特点的句子。

3.请背诵《与朱元思书》与《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4.请背诵《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中写猿的句子。

二、抛砖引玉:如果把两篇或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放在一起让你比较,我们该从何处着手?生答:内容结构情感手法语言……师:今天我们把这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放在一起比较复习,可从文体入手,抓住两个大的方面“景”与“情”比较分析。

师:“景”主要以写景的对象(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作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作为比较点;“情”主要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抒情的方式两个方面作为比较点。

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之“山”之异同(一)大屏幕展示:《三峡》之山、《与朱元思书》之山、《答谢中书书》之山学生回忆背诵这三篇课文描写山的经典名句。

大屏幕出现“山”之原文:《三峡》之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与朱元思书》之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谢中书书》之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你能概括出以上三篇课文中“山”的异同点吗?总结概括:1.《三峡》之山:连绵不断,巍峨高峻,遮天蔽日(连绵、高峻)2.《与朱元思书》之山:高,奇,富有生机活力3.《答谢中书书》之山:高,色彩斑斓(三)三篇课文描写山的手法一样吗?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教师归纳总结:1.《三峡》之山: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2.《与朱元思书》之山:拟人、夸张,化静为动3.《答谢中书书》之山:仰视、俯视、平视侧重视觉(色彩)四、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之“猿”之异同过渡:三篇课文除了都描写了“山之高”这一特点外,还都表现了山的另一个特点——静!而这个特点三位作者都借助了一个动物的叫声,那就是——猿鸣!请同学们回忆背诵三篇文章中描写“猿鸣”的精彩语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参考答案:“独绝”主要表现为山的奇和水的异。

山奇在形、声、光三点上。

形:“ 夹岸高山 千百成峰”;声:“泉水激石 猿则百叫无绝”;光:“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异水,用水的清澈和湍急来写。

清澈写了水深、水色和水中。

水深和水色是从正面来写,水中是从侧面来写的。

水的清澈详写,写了水的静态;水的湍急是略写,写了水的动态。

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参考答案: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流露出他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指出其用法。

1.任意东.西2.横柯上.蔽3.负势竞上.4.以为顺流下.矣参考答案:1.名词做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2.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方位名词,这里做动词,向上生长。

4.名词做动词,向下、朝下。

四、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

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施从事书》渲染了雄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

作者内心有所感悟,精神得到了升华。

同时寄寓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与顾章书》描写故乡山水赏心悦目的情韵和灵趣,表现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和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同时也反映他对人世的退避。

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的色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的声韵,这一切又契合于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与朱元思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景色。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其生平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随着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 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干(二)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三)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四)词类活用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五)一词多义(1)绝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2)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3)直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4)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语言积累与运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语言积累与运用

《与朱元思书》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字音缥.(piǎo)碧轩邈..(miǎo)泠泠..成韵(yīng)..作响(líng)嘤嘤千转(zhuàn)鸢.飞戾.天(yuān lì)纶.lún...横柯.(kē)字词《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跟、随。

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东西,向东或向西。

许表示约数。

缥(piǎo)碧:青白色。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超过。

寒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互相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激:冲击,撞击。

泠(lí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鸢(yuān)飞戾(lì)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经纶(lún)世务: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筹划、治理。

反:同“返”,返回。

横柯(kē):横斜的树枝。

柯,树木的枝干。

交映:互相掩映。

通假字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②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轩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

)中轩.敞者为舱(相容词,高)从从.流飘荡(顺、随)从.民所欲(依从)古今异义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笔记一、知识点框架1. 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他的文章风格清新,多描写山水景物,被称为“吴均体”。

2. 文体知识- 骈文,又称“骈体文”,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 字词解释- 重点实词:风烟俱净(都)、从流飘荡(跟、随)、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天下独绝(独一无二)、急湍甚箭(比箭还快)、猛浪若奔(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凭借)、互相轩邈(高,这里作动词用,向高处伸展;远,这里作动词用,向远处伸展)、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转不穷(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鸢飞戾天(至、到达)、经纶世务(筹划、治理)、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 重点虚词: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便”);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以”,介词,可译为“用”“把”)。

4. 句子翻译-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5. 课文内容理解- 文章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分写“异水”,从水的清澈和湍急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三段分写“奇山”,从山的高峻、山势和山林的美妙等方面进行描写。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二、思维记录1. 文言文学习思路- 多读多背: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
(lún)
窥(k uī)谷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