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 引言1.1 疾病概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全身炎症。
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是由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手指、手腕、膝关节等部位的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往往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重。
疾病会损害关节软骨和韧带,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食欲不振等。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根治,但中医认为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及早诊断、早期干预、全面治疗是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常见病症。
1.2 中医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症和软组织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体内,使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还强调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到病因所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肝肾虚弱型等。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治疗、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方法,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的目的。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疗效稳定、痛苦少、减少药物副作用等。
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因人而异,避免过度用药或治疗不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患者尝试和信赖。
2. 正文2.1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主要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的组织,导致关节炎症和疼痛。
目前,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物理疗法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但是这些方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而中医则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并探讨如何通过中医治疗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
一、中医病因病机辨析1. 病因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三邪有关。
初发时多因气候变化、饮食不节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久病则因阳气亏虚,痹阻氤氲,以致经络瘀滞不畅。
2. 病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郁滞,气滞血瘀。
寒湿凝滞,瘀血不行。
肝肾阳虚,精血不足,经络闭阻等。
这些病机导致了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出现。
二、中医辨证论治1. 辨证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
通常情况下,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分为风寒湿三种类型。
风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活动时疼痛加重;湿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酸痛、固定,活动后痛减;寒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冷痛,痛减温和,冷湿外袭,关节肿胀加剧。
2. 施治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用药常采用辛温散寒、祛湿化滞、活血止痛等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风寒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常用桂枝、羌活、牡蛎等祛风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常用独活、秦艽、木香等祛湿化滞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常用乌梅、炮姜、细辛等辛温化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还可以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三、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比,中医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施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镜可找到类风湿细 胞 ( 即滑液 的 中性 粒细 胞吞 噬免疫 复合 物后
聚集而形成桑椹或葡萄状 的细胞 ) ( ) ;7 关节 x线检查 : 早期无特
殊异常 , 以后可见病变关节的间隙变窄 , 邻近 的骨质有疏 松现象 ,
热 、 和气血 为治疗原则。 调
现代医学认为 : 本病与支原体 、 分枝 杆菌 、 道细菌 、 B病 毒 肠 E
感染 有关。主要病变发生在滑 膜 , 累及关节软 骨、 可 韧带 、 肌腱 及
全身组织 , 引起关 节畸形 、 骨骼 肌萎缩 、 能活 动障碍 , 终导 致 功 最
不 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 重者可 以导致 残疾 。家系研 究提 示 : 严 本
顶、 解溪 、 申脉 ; 寒湿证 配关元 、 阴陵泉 , 针用平补平 泻法。湿热证 配大椎 、 曲池、 中脘 , 针用提插捻转泻法。 采用直径 0 2 0 3 m、 1 .5~ .0 m 长 3—7 5mm一次性 针灸针 , 急
自身抗体 , 于 7 % 的患 者血 清 中, 滴 度 与病 情 严重 程 度 成 见 0 其
正 比。
2 临床表现
四肢 远端小关节 出现晨僵 、 呈对称性 、 肿胀甚至畸形 , 晚期可 影 响大关 节 , 病痛 可累及腕 部 、 肘部 、 部 ; 肩 踝部 、 部 、 膝 髋部 。还
常 累及 颈项部 、 背部 、 腰部 及骶髂 关节 等。一般 参考 世界 公认 的
性期每天针灸 1次 , 留针 4 i ,0次 一疗 程 , 程 间休 息 1~ 0m n 1 疗 2d 缓解期 隔 日一 次 , 。 治疗 2 月后统计 疗效 , 个 半年后 随访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与治疗标签: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临床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难治性疾病,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兴华教授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治规律。
他认为:RA是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直、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易于致残,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与骨痹、顽痹、历节、鹤膝风等病证相关。
RA的发生与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密切,如正气不足,则易感外邪,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关节。
如久居湿热之地,感受湿热病邪,或脏腑机能失调,内生蕴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导致关节肿痛,不能屈伸。
久居寒湿之地、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淋浇、水中作业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寒湿痹。
五脏与痹证关系密切,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則肢体痿痹不用。
肝肾亏虚,可致气血滞涩不行,筋骨关节失养,痰瘀留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
患病日久,可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四肢乏力,腰膝痠软。
瘀血既是RA发生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其主要病理环节。
风、寒、湿、热之邪均可导致瘀血,以致关节肿胀,周围结节,疼痛持续不已。
痰浊的形成与外感湿邪、饮食不节、脾气虚弱相关,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
痰浊留滞骨节经络,闭阻气血,发生痹痛。
患者常有关节肿胀,或皮下结节,僵硬畸形。
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与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等病理改变相关。
风寒湿热之邪积聚日久,则化为风毒、寒毒、湿毒、热毒,发病后症状笃重,且痼疾难愈,可致关节破损、关节周围肌腱韧带断裂、关节畸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疼痛难忍,痛不可触等,导致残疾,最终丧失劳动能力。
RA的临床辨证,应根据寒热之有无,首先辨清风湿热痹与风寒湿痹。
同时要审察体质强弱、脏腑功能、肢体关节活动能力以及筋骨肌肉变化,辨别气血阴阳之盛衰与痰浊瘀血之多寡。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关节(主要是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发病最初两年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决定疾病转归的最重要阶段。
1发病机制
RA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留于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和,闭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故本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滞关节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不通则痛。
如寒性凝滞,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为“痛痹”;若因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为“热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残疾。
家系研究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HLA-DR分子第三多变区的特定氨基酸顺序,是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遗传因素,因人体HAL-DR分子中的决定性成分具有能识别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抗原的能力。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是一种自身抗体,见于70%的患者血清中,其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临床表现
四肢远端小关节出现晨僵、呈对称性、肿胀甚至畸形,晚期可影响大关节,病痛可累及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髋部。
还常累及颈项部、背部、腰部及骶髂关节等。
一般参考世界公认的国际诊断标准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 h,且持续时间≥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3)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4)对称性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5)皮下结节;(6)X线改变(骨质疏松、间隙变窄、囊性变);(7)类风湿因子1∶32。
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的标准,可以拟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方面:(1)血常规:多有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在活动期可略有增高;(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增速,是观察滑膜炎症的活动和严重性的指标,无恃异性;(3)类风湿因子(RF)<14 IU/ml;(4)C
反应蛋白(CRP)是炎症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期蛋白;(5)免疫复合物和补体IgG 7~16 g/L、IgA 0.7~4 g/L、IgM 0.4~3.01 g/L、IgE 0.0~150.0 IU/ml,在急性期和活动期,尤其是RF阳性者,血清补体均有升高,只有少数合并血管炎者出现低补体血症;(6)关节穿刺可抽出不透明草黄色渗出液,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明显增多,且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细菌培养阴性,类风湿因子阳性,用相差显微镜可找到类风湿细胞(即滑液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后聚集而形成桑椹或葡萄状的细胞);(7)关节X线检查:早期无特殊异常,以后可见病变关节的间隙变窄,邻近的骨质有疏松现象,关节面出现凿样破坏性改变,晚期出现两个关节面完全融合,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强直[1]。
根据临床症状和(或)生化指标(ESR、RF、ASO、CRP等)能确诊本病。
本组99例,男30例,女69例,年龄20~62岁,平均39.30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4.6年。
3辨证施治
肢体关节疼痛沉重,肌肤微肿有冷感,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则甚,阴雨风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浮紧或濡。
该证属寒湿证型,即“痛痹”,计51例,其中男15例,女36例。
治以散寒祛湿,疏通经络。
风湿化热,四肢关节肿痛,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濡数或洪数。
此证属湿热证型,即“热痹”,计48例,其中男15例,女33例。
化湿清热、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
主穴有大杼、脾俞、肾俞、膀胱俞、阳陵泉、风市、血海、太溪、三阴交、外关、手三里等;关节局部取肩髃、肩髎、天井、阴陵泉、尺泽、腕骨、阳池、合谷、大骨空、小骨空、中魁、环跳、居髎、膝眼、鹤顶、解溪、申脉;寒湿证配关元、阴陵泉,针用平补平泻法。
湿热证配大椎、曲池、中脘,针用提插捻转泻法。
采用直径0.25~0.30 mm、长13~75 mm一次性针灸针,急性期每天针灸1次,留针40 min,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 d。
缓解期隔日一次,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半年后随访。
本组病例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RA病情改善指标为:(1)压痛关节数;(2)肿胀关节数;(3)患者自己对疼痛严重性的估计;(4)患者自己对病情严重性的估计;(5)医师对病情活动性的估计;(6)患者自己对体力功能的估计;(7)急性时相反应。
以上7项中第1、2项和3~7项中有3项改善20%以上称病情有所改善。
结合临床生化指标似定标准及治疗结果为: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生化检查指标正常为痊愈;计11例,占11.11%。
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主要生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有较大改善为显效;计77例,占77.78%。
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主要生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为好转;计9例,占9.09%。
和治疗前
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为无效;计2例,占2.02%。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初诊日期:2007年1月24日,双侧指、指掌、腕、膝、踝关节晨僵、肿痛2年半,晨僵时间由开始半小时发展到现在1~2 h,先是远端指关节肿痛,发展为近端指关节、掌指关节和腕膝踝关节。
曾服用芬必得、强的松、昆明山海棠片等数月,初次服药期间疼痛、屈伸障碍可缓解,停药后复发并加重,再服药,疗效较差,即使换药如甲氨蝶呤、消炎痛、益肾蠲痹丸、强力天麻杜仲丸等疗效仍欠佳。
刻下:双手远端指关节对称性肿痛并畸形、双侧指掌、腕、膝、踝关节肿痛,晨僵1~2 h,畏寒,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腰膝部酸软并有沉重感,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数。
ESR 50 mm/h、RF(+)、ASO(+),近半年因对药物失去信心而停药。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西医);痹证寒湿型(中医)。
采用上法治疗:急性期每天针灸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 d。
治疗两个疗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晨僵时间在半小时内,改为隔日一次,共治疗一个半月,复查生化指标正常,半年后随访无复发,治愈。
5讨论
指间关节软组织(主要指滑膜)炎症改变是RA的最早期病理表现,指间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是RA的初始症状,此时一般尚未出现其他关节的病理改变及关节外表现,患指关节损害亦未累及骨组织,是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的最佳时机。
针灸治疗取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主,该经处人身之阳位,循行最长,是人体最大之藩篱,主一身肌表经络之卫外防御,而且膀胱与肾相表里。
RA往往是因外邪乘表虚之时侵犯、入及骨骼及经筋,害及脏腑。
故以足太阳膀胱大杼、脾俞、肾俞、膀胱俞等经穴通经祛邪为主;外关、风市以助祛邪止痛、宣散瘀毒为目的;关节局部取穴以通络止痛、防止邪雍关节滞而不去;湿热证配大椎、曲池等以清热祛毒。
针灸通过抑制炎症和免疫应答而保持机体的自稳状态。
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来实现的。
一方面,GC与免疫细胞上广泛存在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粘附分子的抑制,减少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的粘附、移行及局部的浸润,从而达到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1]。
针灸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功能,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综合调节的角度开展针灸治疗RA是可行的途径。
对于惧怕针灸或没有时间来针灸等不能完成针灸治疗者,或者针灸疗效欠佳者,可以服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寒湿型用薏苡仁汤加减,药用:薏苡仁15 g,苍术12 g,羌活10 g,独活10 g,防风10 g,制川乌8 g,麻黄6 g,桂枝12 g,当归10 g,川芎10 g,生姜10 g,甘草6 g。
湿热型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药用:生石膏先煎30 g,知母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6 g,银花滕10 g,连翘10 g,黄柏12 g,防己10 g,威灵仙10 g,丹参10 g,姜黄10 g,每日一剂,
一剂煎2次,每次200 ml,早晚各温服一次,服用25 d,休息5 d,一般连用两个疗程。
益肾蠲痹丸(国药准字Z10890004)8 g 一次,3次/d,服用25 d,休息5 d,一般连用两个疗程[2]。
对于少数针灸中药治疗难以见效者,参考西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需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相签别。
RF阳性患者可以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肺结核、高球蛋白血症等其他疾病,甚至5%的正常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RF。
参考文献
[1]余曙光,郝亮,宋开源,等.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10):692.
[2]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队列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