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书愤》同步习题(精)(原卷版)

《书愤》同步习题一、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两项是()A.《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显然得力于杜甫。
B.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C.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D.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E. 尾联赞扬孔明;并藉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
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无咎: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
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
B.“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
C.“新愁常续旧愁生”表明陆游常是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
D.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
4.结合全词分析,撩拨作者“愁”的因素有哪些?(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5.(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陆游《书愤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书愤》,完成14~15题。
书愤(甲)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①,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③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的博:在四川,此泛指川陕。
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
③关河:泛指边塞。
书愤(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4.下列对《书愤(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揽镜自照,诗人发觉自己已是两鬓苍苍,但年华虽逝,壮心却依然炽热,一如当年。
B.迟暮衰弱,诗人已不胜戎衣,但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依然想报效国家。
C.当年诗人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曾经十年远戍的博,还立志远征皋兰。
D.此诗每联都自成对比,形象鲜明,情感强烈,不仅突出了主旨,而且强化了表达效果。
15.陆游曾以“书愤”为题写过多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
请问:(1)甲乙两诗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2)甲乙两诗尾联各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D“此诗每联都自成对比”有误。
此诗首联、颔联和尾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构成对比,但颈联没有对比。
颈联写诗人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博岭的前哨,还立志到万里之外的皋兰跃马横枪实现自己杀敌立功的宏伟理想,出句写过去的战斗经历,对句写当年的壮志,本联与尾联的如今报国无门,只能“袖手旁观”形成鲜明对比,而自身不构成对比。
15.(1)①甲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乙诗用典抒情(用典明志、间接抒情)。
(2分)(2)①甲诗:尾联意谓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征战疆场、澄清山河之事,在我身上终究无法实现,只能袖手旁观,(1分)表现了诗人立志恢复中原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悲痛苍凉。
(1分)②乙诗:尾联高度评价《出师表》,赞扬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志向,(1分)暗讽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不思北伐,同时以诸葛亮自勉,表明诗人至死不移的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①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1)用典抒情。
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2)借景抒情。
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3)直抒胸臆。
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错。
颔联是首联的补充,为了表明诗人耿耿孤忠,不减苏武张巡二人,有天地可鉴,并不是为他们愤慨不已。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抒情。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书愤(其二)阅读答案-陆游

书愤(其二)阅读答案-陆游(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书愤(其二)阅读答案-陆游书愤(其二)陆游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愤”为愤慨、愤懑之意。
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志向始终不能实现。
尽管此时诗人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多时,但一想到未能实现的北伐大计,心中的愤懑就无法遏止。
因此,诗人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既有对投降派的控诉,也饱含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解析】诗歌的题叭可说邑含时间“地点*人赣、事伴帜及诗歌的题册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克代丁诗歌的基本內區°因此,通过时诗歌题区的感潘的揣摩,我们可以更奸地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感狞诗人对生命、社会壮生活的栗种見屛,誉至是诗人的裳种理想、驰员等・"书愤”申的"书”为书写之适,”惯” 为愤慨^愤懑之谨・绪合诗歆的写柞背銀、诗歌内嚣等就可以知這蹲愤e孚包含的内轟及椅感°2.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起句和结句。
【答案】《书愤》起句中的“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感慨“空自许”做了铺垫。
“那知”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慨,照应了诗歌的主旨“愤”。
结句诗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比。
诗人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诗情推向了高潮。
【解析】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的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名师讲题】陆游《书愤 清汴逶迤贯旧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①陆游清汴②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③莫写孤臣愤,抉眼④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⑤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注】①《书愤》组诗共五首,为陆游被罢职退居山阴时所作,这是其五。
②汴:汴河,流经汴京,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③剖心:商纣王怒比干之谏,遂剖其心。
④抉眼: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⑤齐盟:同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汴河依旧清澈,穿越汴京蜿蜒而去,昔日宫墙犹在,但江山早已易主,令人感到悲凉。
B.诗人以比干剖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忠诚,以伍子胥抉目悬门的典故来表达平虏的信念。
C.诗人将朝廷奸佞比作小丑,将背信弃义的入侵者比作犬羊,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痛恨。
D.诗人坐在“蓬窗”之下,虽然年事已高、日薄西山,但仍有征战沙场、纵横驰骋的志向。
16.诗题为“书愤”,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愤”?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5.B16.①对自己忠如比干、伍子胥却蒙受冤屈之愤。
②对朝廷不思收复进取、纵容小人之愤。
③对朝廷放弃收复失地、停止出兵之愤。
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以比干剖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忠诚”错误,诗人用比干剖心的典故来抒发自己这不受重用的远臣的愤慨,而非“表示自己的忠诚”。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以景语入诗,想象汴河自清,宫墙宛在,但山河易主,满目荒芜,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巧用比干忠言进谏却被剖心、伍子胥被迫自尽时希望抉目悬门的典故,表达诗人蒙冤受屈也要收复失地的信念。
前两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如比干、伍子胥却蒙受冤屈之愤。
颈联上句指斥天地不公,纵容丑恶,暗地里讽喻当朝统治者重用奸佞之事,下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入侵者背信弃义、恣意妄为与朝中小人当道、忠臣难以立足的憎恨之情。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答:“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问题2.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问题3.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慨叹和讽刺。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篇一: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欲图收复失地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
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