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纺织品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合集下载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案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案例
9
痛定思痛,永通集团积极寻求破解绿色壁垒之法。当初,国内化工行 业还没有环保染料,永通就用国外的,尽管在大力开源节流之后,成 本还是高了30%,出口几乎无利可图,但是永通人下定决心,要在世 界市场上打响这张“绿色”牌。集团不仅将染料全部改为环保型产品, 还斥资200多万元在企业内部建立了检测中心。
破解了绿色壁垒后的永通集团如同掌握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秘 诀一样,顺利打开了欧洲市场,并牢牢占据了世界市场中的份额。这 家10多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去年在全国印染行业中创下了 产量、销售、出口三项全国冠军,外贸出口超过1亿美元,产品行销 75个国家,其中,欧美国家占了40%。今年前三个月,产品出口又比 上年同期增长了60%,让业内人士连连称奇。如今,随着国内环保染 料价格的总体走低,永通集团的效益显著提高。总经理李传海深有感 触地说:“绿色壁垒不可怕,关键是要图‘破壁’。
11
在上面永通集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该集团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企 业内部建立了检测中心。作为一个企业,我们说永通集团是有前瞻意 识的。但我们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个企业都自 己建立一个检测中心,这是极其不经济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我国检测技术的滞后性以及加快改革的迫切性。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纺织企业来讲,其环保意识还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 理上,有些企业甚至对末端治理也不重视。而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 治理已经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污染预防这两个阶段,进入从产品设 计到废弃回收利用再生的第三阶段。如果在绿色壁垒面前,停步不前 或者等待观望,结局也许只能是死路一条。绍兴永通丝织集团“吃亏” 之后醒悟过来,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而对如今的企业来说,已经不能 再把所有的行动放到教训之后,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在这方面,政府、 行业协会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的观念,将环保贯 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鼓励企业申请ISO14001认证,从而取得 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纺织技术专业中的贸易与国际合作案例分享

纺织技术专业中的贸易与国际合作案例分享

纺织技术专业中的贸易与国际合作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纺织行业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纺织技术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以及如何进行跨国合作。

本文将通过分享一些纺织技术专业中的贸易与国际合作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案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其纺织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

例如,中国某纺织企业与美国一家知名时尚品牌合作,共同开发一款环保型面料。

通过双方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面料,并在美国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纺织技术专业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跨国纺织企业的合作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选择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例如,中国某纺织企业与印度一家纺织企业合作,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利用印度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棉花资源,生产高质量的纺织产品,并通过中国企业的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这种跨国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纺织技术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纺织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国际合作中,纺织技术专业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纺织技术发展状况,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

例如,某纺织学院的学生们参加了一次在德国举办的国际纺织技术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次交流,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还建立了与国际同行的联系,为将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纺织技术专业与国际贸易的挑战虽然纺织技术专业在国际合作中有很多机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篇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2014年,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形势严峻,许多国家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层面实施的保护措施呈现越来越频繁、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的趋势。

据统计,全国约23.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因退货、销毁、扣留、取消订单等直接损失达685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超过反倾销,成为影响我国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值此年终之际,ec网对2014年以来收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就对中国外贸企业经营已经或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法规、措施进行盘点并加以提示,供企业参考,希望能够帮助我国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国际市场,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多主动权。

欧盟bpr持续发酵考验纺织鞋服产品出口自2013年9月1日欧盟法规(bpr)取代旧指令(bpd)正式实施以来,该法规已成为继欧盟reach法规之后,又一道影响纺织鞋服等数十类产品出口的重要屏障。

什么是bpr法规bpr指的是biocidal products regulation,即生物杀灭剂产品法规。

2012年6月27日欧委会发布政府公报,正式颁布生物杀灭剂产品法规 (eu)no 528/2012号法规,新法在7月17日正式生效,并将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bpd指令对欧盟市场生物杀灭剂产品及其处理物品进行监管。

欧盟生物杀灭剂法规(bpr)常识介绍bpr法规监管的范围包括杀虫剂、消毒剂、抗菌抑菌产品和防腐剂,涉及领域包括个人护理、饮用水处理、工业领域的以及纺织行业纤维整理剂等。

按bpr法规要求,欧盟化学品管理局在2014年年初开始对欧盟市场的生物杀灭剂进行强制统一管理,生物杀灭剂产品只有通过授权后才能使用。

2016年9月1日法规过渡期结束后,若想出口生物杀灭剂产品至欧盟,则须保证该生物杀灭剂所含有的活性物质的进口商或生产商,或该生物杀灭剂产品的进口商,三者中至少有一个已被列入欧盟的许可供应商清单中,否则不具备输欧的基本资质。

案例纺织行业推出壁垒

案例纺织行业推出壁垒

案例名称:我国纺织业的退出壁垒案例适用:退出壁垒案例来源:卢华:国有企业退出壁垒的案例分析――以纺织业为例,管理世界,2000年第一期,部分引用。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工业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大国。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1978-1996年,纺织业累计创汇2800亿美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左右,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18年累计实现利税3700亿元,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与此同时,国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困难持续时间长,亏损额不断扩大。

纺织工业从1993年开始,已连续5年亏损,全行业国有企业净亏损最初为19亿元,而1996年已达106亿元;(2)困难涉及面广。

1996年国有纺织工业亏损面达42%,比全国国有工业的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职工约占国有纺织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一半,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国有纺织工业都出现了全行业亏损;(3)国有纺织工业已经成为全国国有工业中困难最为严重的行业。

1996年,国有大中型纺织亏损企业数占全国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总数的18%,亏损额占19%,涉及职工人数180万人,占全国大中型企业亏损人数的20%,均居全行业第一位。

在纺织业全行业长时间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其生产能力并未见缩减,现仍有1000万锭,即约1/4的生产能力过剩,纺织工业靠自身力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举步维艰。

为了使纺织工业在改革和解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确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援助退出政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为搞好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工作,每压1万锭给予300万元补贴,提供贴息贷款200万元,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贴息由地方财政承担。

(2)1998年国家核销银行呆账坏账准备金将重点向纺织业倾斜,各地在安排1998年计划时,纺织核销规模应不低于1997年水平,新增的100亿元规模,主要用于解决棉纺织企业的压锭重组项目。

wto案例技术性贸易壁垒

wto案例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服装因德国及欧盟禁止在纺织品使用偶氮染料被终止出口案——析论环境技术标准[案情简介]1994年7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格法)第二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偶氮染料(这种染料可能被还原成20种对人体或动植物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的纺织品及其他日用消费品。

接着,日本、法国、捷克、奥地利、荷兰等国也要求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不使用偶氮染料,使我国市场大大缩小。

上海某服装集团对德国出口的单装内衣,因含偶氮染料而被迫终止出口,减少外销额500万美元。

1999年,欧洲委员会为了保护欧盟公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为了统一欧盟各成员国关于限制偶氮类染料使用的法规,提出了<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类染料指令)的立法建议。

此后,由于各成员国在指令某些细节问题上分歧大,该立法建议在欧洲议会以及欧盟理事会中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讨论。

2002年2月,欧盟理事会终于通过了该指令的“共识文件”,在最终通过该指令的立法程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2002年2月底开始,欧洲议会开始对该指令的共识文件进行第二轮审议,最终该指令将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共同通过。

2002年9月11日,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上正式公布了这一指令。

该指令主要禁止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生产使用偶氮染料,禁止使用偶氮染料且直接接触人体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在欧盟市场销售,禁止这类商品从第三国进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大国,2001年纺织品出口金额高达541.8亿元,占中国同期外贸出口总额2 661.6亿元的20,4%,其中,欧盟所占比例为10%左右,约为54亿元。

但是,中国印染业整体水平普遍比较低,据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纺织品服装中的内衣、婴幼儿类的抽查结果表明,有10%~15%的服装含有偶氮染料。

在某种程度上,染料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类染料指令》的颁布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案例汇总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案例汇总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案例汇总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录:一、定义二、壁垒形式三、原因四、我国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现状五、对策附录:案例保护作用愈益突出。

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质量认定标准是ISO9000系列标准。

此外,美、日、欧盟等还有各自的技术标准体系。

3、严格的包装、标签规则为防止包装及其废弃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构成威胁,许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包装和标签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生态环境。

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来看,包装制度确有积极作用,但它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且技术要求各国不一、变化无常,往往迫使外国出口商不断变换包装,失去不少贸易机会。

三、我国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原因(一)外因1、维护该国的利益是一切国际关系的根本目的。

虽然为了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在保持现状下逐步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

但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维护该国的贸易利益,在逐步取消明显有违WTO精神的一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又不断推出更为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且名目繁多,要求越来越苛刻。

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

只是由于在技术水平上,发展中国家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

2、《WTO协定》中的许多例外条文和漏洞,也为技术性壁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如《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

”又如《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定:“缔约方有权采纳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而且只要缔约方确认其的措施有科学依据和保护水平是适当的就“可以实施或维持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措施”。

这意味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案例3篇

绿色贸易壁垒案例3篇

绿色贸易壁垒案例3篇篇一:绿色贸易壁垒案例1、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欧洲的服装出口开始趋缓,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服装残留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

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的服装因拉链用材“含铅过度,白白损失10万多美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在禁止生产和使用氟里昂之后,正着手对污染物控制采取新的行动,如联合国现已拟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议定书》初步草案,一旦通过,必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企业生产和商品出口产生很大影响。

欧盟一些国家实施纺织品环境标志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

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盟的丝绸由于此标志的实施而出口量大大下降。

各国对进口商品的环保技术标准日趋复杂和严格,其中食品的环境技术标准是最高的,各国政府尤其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过去我国大量出口冻猪肉和冻兔肉到欧洲,现在都被禁止。

同样我国的很多纺织品由于环保原因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

产品包装方面,有些国家为强制实施再循环和再利用相关法律,建立了绿色标签制度,无绿色标签包装的产品禁止进口。

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我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包装进入其境内,这一规定使包装成本增加了20,,并影响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2、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

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

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又如我输日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出口至德国的蜂蜜曾经因为不能满足进口方的特殊卫生要求使输往德国的3万多吨蜂蜜不得不停止出运而一度退出欧洲市场;出口至欧共体国家的冻兔肉也因卫生标准不符合进口方过于苛刻的规定要求而被迫退出市场;出口至美国的陶瓷产品因与美国植物检疫措施有违而被勒令销毁;甚至因我国一家生产厂某一规格的蘑菇罐头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而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至美国的所有蘑菇罐头全部遭卡关、连已在美市场上销售的也全部被撤下来,其损失是巨大的。

苏州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

苏州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题目苏州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系部商学院年级 2010级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学生姓名柴丹桂学号 1004053219指导老师张晓燕职称副教授二〇一三年四月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苏州服装出口行业的现状 (3)二、苏州服装出口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3)三、苏州服装出口遭受贸易壁垒的原因 (4)(一)、外部原因 (4)(二)、内部原因 (5)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苏州服装出口的影响 (6)(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苏州服装出口的积极影响 (6)(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苏州服装出口的负面影响 (7)五、苏州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7)(一)、政府政策 (7)(二)、企业自身 (8)六、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苏州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摘要】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内重要的服装出口地的苏州,在服装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最近几年苏州服装出口遭受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

本文以苏州服装出口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探讨企业应如何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苏州,纺织品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对策【Abstract】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in China, as a domestic important exporter of garment in suzhou, in the clothing expor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ut in recent years suzhou clothing export suffer from more and more problems, especially to give priority t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aking suzhou clothing exports suffered from 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how enterprises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Key Words】Suzhou, textile clothing,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s服装行业是中国的传统出口行业,随着现代服装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格局和贸易体系的变化,中国的服装出口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纺织品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案情】
浙江一家专门从事女装出口的制衣公司将一批成衣按订单要求发往德国时,却被拒之门外。

纳闷不已的经营者被告知:不是服装尺寸不对路,而是小小的钮扣出了大问题——不符合环保要求。

浙江绍兴雪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国良告诉记者,纺织品出口在欧盟国家的检验中有几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染料中的偶氮和19种分散染料(染原料的几种有害化学成分)是否超标。

入世后,作为纺织大县的绍兴出现了空前的出口好势头,但不少绍兴纺织品在欧洲国家屡屡受挫,多数问题出在染料上。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印染企业、服装厂急还不行,而是要从为印染提供染料的化工行业抓起。

中国化工网总裁孙德良说,虽然国内有数百家生产染料的企业,但环保型的活性染料市场有6成以上被德国巴斯夫等国外大公司所控制,其价格相当于国内企业的2倍。

由于国内同类染料的性能不够稳定,纺织品出口企业还是忍痛花高价买进口染料。

而一用进口染料,我国纺织品的原有价格优势就岌岌可危。

绍兴县委宣传部长章长胜认为,虽然我们通过千辛万苦的谈判加入了世贸组织,纺织品的配额问题开始得到解决,但如果在绿色壁垒上不突破的话,我们仍然继续会受制于人,与巨大的商机擦肩而过。

1998年,绍兴钱清镇的永通染织集团有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纺织品出口到欧洲。

结果在检测中出了问题,说是布料里有一种化学成分对人体有害,要退货。

这批货又漂洋过海回到了国内,退货中转的各种费用差不多超过布料本身的价格了。

100万元莫名其妙地打了水漂,企业上下都感到不可思议:布料是好的,颜色也是对路的,怎么会在染料上出问题?
按照当地其它企业的做法,“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永通人可能再也不敢冲欧洲市场了。

但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摸清了原由的永通人发现,绿色环保、对人体无害是一种世界潮流。

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最后肯定会被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高档市场淘汰。

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必须强化产品的“绿色”意识。

痛定思痛,永通集团积极寻求破解绿色壁垒之法。

当初,国内化工行业还没有环保染料,永通就用国外的,尽管在大力开源节流之后,成本还是高了30%,出口几乎无利可图,但是永通人下定决心,要在世界市场上打响这张“绿色”牌。

集团不仅将染料全部改为环保型产品,还斥资200多万元在企业内部建立了检测中心。

破解了绿色壁垒后的永通集团如同掌握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秘诀一样,顺利打开了欧洲市场,并牢牢占据了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这家10多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去年在全国印染行业中创下了产量、销售、出口三项全国冠军,外贸出口超过1亿美元,产品行销75个国家,其中,欧美国家占了40%。

今年前三个月,产品出口又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0%,让业内人士连连称奇。

如今,随着国内环保染料价格的总体走低,永通集团的效益显著提高。

总经理李传海深有感触地说:“绿色壁垒不可怕,关键是要图‘破壁’。


【分析】
这一部分纺织品服装案例中,我们选取的是一些有先动意识,积极破壁的企业。

这部分企业让我们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首先,积极破壁并不是一个企业、两个企业自己的事情。

因为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可能涵盖其所需要的所有的方方面面,企业还是需要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换。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产品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该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还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其他企业的技术水平。

如本例中,要提高服装业的产品质量则必须要同时提高纺织、印染和为印染提供染料的化工行业的质量。

所以,破壁仅靠一两个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相关企业的配合、共同发展,而这种配合需要政府、行业组织的引导、协调。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战中,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已经处于新的利益共同体中,建立政府领导下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机制,是WTO自由贸易目标及其规则的客观要求。

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这一机制,尤其是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赋予本国企业相对的团体竞争优势,缺乏与国外贸易伙伴的民间性沟通与对话,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大了贸易摩擦的可能。

在上面永通集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该集团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企业内部建立了检测中心。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说永通集团是有前瞻意识的。

但我们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个企业都自己建立一个检测中心,这是极其不经济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检测技术的滞后性以及加快改革的迫切性。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纺织企业来讲,其环保意识还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有些企业甚至对末端治理也不重视。

而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治理已经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污染预防这两个阶段,进入从产品设计到废弃回收利用再生的第三阶段。

如果在绿色壁垒面前,停步不前或者等待观望,结局也许只能是死路一条。

绍兴永通丝织集团“吃亏”之后醒悟过来,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而对如今的企业来说,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行动放到教训之后,因为已经没有时间。

在这方面,政府、行业协会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的观念,将环保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鼓励企业申请ISO14001认证,从而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所以企业内部的检测中心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国际贸易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对自己的产品不仅要通过企业内部的这道关,还要通过外部的那道关。

进一步提高对自己产品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