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的建构

合集下载

钱三强教授的《物理学史》序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

钱三强教授的《物理学史》序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育钱三强教授的《物理学史》序 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 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 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

如 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 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 中吸取营养,获得教益,我相 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 养都会是大有益处的。

钱三强教授在《物理学史》序中讲到: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我们要通过物理学史的介 绍,向学生讲清楚,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是 应用经过几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或者经过抽象的 理论体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 起误解,以为什么结论都可用数学推 导出来,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们不了解科学是怎样来的,时间 长了,等到他自己从事教学时就很容易把科学当作《物理学史》第二版一门死科学来教。

今天我们科学界有一个弱点,这就是思想不很活泼,这也许跟大家过去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钱三强教授在演讲钱三强教授:《物理学史》序的第二点看法通过物理学史可以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物 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工作是基础。

强调实验的意义,并不是否定理论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 验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认识。

如果能在系统地介绍理论发展线索的同时,更 多地介绍实验工作的经过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理论 与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就更有教育意义。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了重要作用。

什么叫实验?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 仪器,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 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 可能减少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定性 的或定量的),以探求该自然过程变化规 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新事实,探索新规律 检验理论,判定理论的适用范围 测定常数 推广应用,开拓新领域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张文裕指出: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 泉,是自然科学的根本, 也是工程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探究

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探究

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物理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而物理学史作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探究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物理学史对于理解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性物理学史是人们认识、探索物理世界的经验和成果的总结。

在物理学史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许多重要的物理学思想、定律和实验成果,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牛顿力学的历史,可以了解到牛顿提出了三大力学定律,从而理解和掌握一维运动、二维运动等力学知识。

通过学习电磁学的历史,可以了解到安培提出的安培定律,从而理解和掌握电流、电磁感应等电磁学知识。

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的来源和内涵,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把握和掌握。

物理学史中充满了许多具有挑战性和启迪性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好奇心,也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物理学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从而让学生们对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激励学生们热爱物理学,积极学习物理学知识。

物理学史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家们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些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们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习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历史,可以了解到麦克斯韦是如何发现电磁波的;学习普朗克辐射理论的历史,可以了解到普朗克是如何提出量子概念的。

这些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辛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明白科学家们在探索和发现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一)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1.力学部分(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4)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5)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2.电磁学部分(1)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获得诺贝尔奖。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纽曼、韦伯于1845年和1846年先后指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原子原子核(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汤姆孙还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并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陈胜鸿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2(000)015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当补充物理学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可以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结合物理学史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掌握书本中的物理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能够通过中国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总页数】2页(P96-96,98)
【作者】陈胜鸿
【作者单位】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广东东莞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物理学史的策略 [J], 雷小桃
2.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范良兰
3.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探究 [J], 刘娜
4.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物理学史的策略 [J], 韦荣源
5.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物理学史的策略研究 [J], 齐玉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王城整理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王城整理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王城整理物理学史部分一、力学1.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必修1P72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必修2P472.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必修2P473.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7世纪,伽利略指出: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的缘故,他通过理想实验法归纳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必修1P71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首先发现单摆的等时性4.20世纪(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843-1845年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法国天文学爱好者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的未知天体(海王星)的质量、轨道和位置,1846年,柏林天文台的伽勒科学家观测到海王星。

7.1930年,汤姆博士根据海王星自身运动不规则性的记载发现了冥王星。

8.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9.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二、电磁学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选择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原卷版)-备战2020高考物理满分卷题型专练

选择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原卷版)-备战2020高考物理满分卷题型专练

选择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1.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设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卡文迪许巧妙地运用扭秤实验测出引力常量,采用了理想实验法B.牛顿通过比较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月一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用各小段的位移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kg、m、N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B.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质点”“点电荷”等都是理想化模型D.卡文迪许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3.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伽利略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B.卡文迪许在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万有引力常量时,应用了“放大法”C.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因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成正比,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成反比D.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4.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

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微元法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运用了假设法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理想模型法D.根据速度定义式xvt∆=∆,当Δt→0时,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5.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或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加速度的定义采用了比值定义法B.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力、质量的关系采用假设法C.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采用了放大法D.电流元概念的提出采用了理想模型法6.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物理思想与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体现了等效替换的思想B.库仑扭秤实验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都用了放大的思想C.加速度a=vt∆∆、电场强度E=Fq都采用了比值定义法D.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能用实验直接验证7.引力波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作出的奇特预言之一,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引力波的研究中有决定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总结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总结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总结物理学史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和理解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理学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系列的物理思想。

本文将对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进行总结。

物理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最早的物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古埃及人首先观察到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与神秘的宇宙力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宗教性的物理思想。

而古希腊哲学家则更注重于理性思考,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宇宙是由数理规律组成的观点。

随着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物理学逐渐从宗教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伽利略·伽利莱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开始将物理学建立在理性和实证的基础上。

伽利略的物理思想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对运动的概念。

随着牛顿力学的提出,物理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牛顿通过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以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规律,并创立了经典物理学。

牛顿的物理思想以力和质量的概念为基础,强调了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

19世纪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和实验。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干涉实验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从而推翻了传统的粒子说。

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理论统一了电磁现象,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同时,热力学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热量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为原子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20世纪是现代物理学的黎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重新定义了力和质量的概念,并通过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等价关系。

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异性质,如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此外,量子力学还为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和理论。

总结起来,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从古代的宗教性思想到现代的实证和理论,人类的物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的建构大同市实验中学(037010)田雨禾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物理学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结晶,它的基本使命是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研究目标是正确揭示客观物质世界所有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规律。

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和科学推理等。

物理学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育的功能定位,即以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通过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物理学以及高中物理教育的特点,功能定位决定了高中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策略上与其它学科在课堂学习策略上应该也有所不同。

很多物理教育家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给出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教育。

这与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完全吻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就曾经这样说过,“进了一个好的研究院,学生都不坏,都得了博士学位。

过了15年,他们的成就可以很悬殊。

所以悬殊决不是他们的天分差得那么远,也绝对不是他们的技术差得那么多。

最主要的是有的人走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个方向在以后5年、10年或15年有了大发展,他们和这个方向与之俱长,就可以有大成就。

”由此可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建构与掌握的重要性。

物理学史含有的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进行物理教学十分必要的部分。

由于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具体,较容易把握,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隐含其中,较为抽象,因此容易被忽略。

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如何从物理学史料中发掘物理思想,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思想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新课程目标的提出也给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以及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发展的天地。

一、新课标提倡的面向过程的教学给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

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历史的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不仅牛顿如此,凡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善于批判和继承。

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在《教学任务的变革》一文中提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就曾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

他据此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

而且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

笔者以为,物理学史材料中所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正属于顾泠沅教授所讲的默会知识。

因此,如何通过渗透物理学史中相关的材料使学生感悟其中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面向过程的教学有利于物理思想的渗透,而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过程材料的宝库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物理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物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批中外科学家,教学中恰当地介绍他们的传记、品格、成就、精神,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它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归功于人类对物理过程孜孜不倦的研究。

经典力学的产生和发展,起源于人们对宏观物体运动过程的研究;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与确立,依赖几代人对微观领域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探索;电磁波在科学家对电磁运动过程的研究中被预言其存在,又在科学家对电磁运动过程的进一步研究中被验证。

对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教师本人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物理过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在物理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互相联系,纵横交错。

通过对复杂纷纭的物理过程的研究,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特性、物质基本结构以及各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使物理学蕴含着启人心智的科学态度、思维方法和研究技能。

而这些方法又在人们对物理过程的研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理过程又是简单的,汤川秀树访问莫斯科大学时,曾写下这样一句话:“从本质上讲,自然界是简单的”。

物理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在反映自然规律方面,物理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明美丽的特点。

这里正闪烁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光辉!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所谓学科教育,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少规律是从观察和试验总结出来的。

物理课程在整个高中阶段是地位极其稳定的基础课程,在科学课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但是,物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即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最难学的一门功课,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中物理除了包含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否可以把它称为明确知识)以外,还包含着比学科知识本身多得多的默会知识,如怎样阅读物理教科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建立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应怎样选用最佳的学习方法、面对物理实验的失败,将采取怎样的对策等等。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之所以难学,并不主要是学生背不出那些物理概念、规律及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而是不知道这其中的许许多多为什么。

面对实际问题中的怎么想,怎么办,“实际问题”解决后该怎么评价,怎么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现象是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相联系的物理过程的直观表现,是物理过程的一种反映;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表述,是物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提炼;物理规律是物理过程演变发展的轨道,是对物理过程的高度概括。

因此,以对物理过程的研究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实施面向过程的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强化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联系的物理方法和科学思想。

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和物理过程密不可分的,我们更应该在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面向过程教学。

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

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

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家的研究事迹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

想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要明白学生到底愿不愿学,即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学习的愿望或积极性,新的学习是不能发生的,即便学生有适当的知识准备也是如此。

其次,要明白学生会不会学。

从已有的教育研究结果来看,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看学生学习策略水平高低及运用状况。

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学生会不会又显得尤为重要,迫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

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

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

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现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