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三册全反射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
课题:全反射
教学目标:
1. 知道全反射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全反射的条件和规律。
3. 能够应用全反射解释物体在介质中的呈现。
教学重点:
全反射的定义和条件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全反射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黑板、白板、水杯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水杨杯在水中发生全反射的现象,引出全反射的概念,并提出全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15分钟)
1. 给出全反射的定义和原理,并引入全反射的条件。
2. 分析全反射的规律,解释全反射的发生原因。
3. 通过实验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反射的概念和规律。
三、练习(15分钟)
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全反射的定义和条件。
2. 引导学生应用全反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拓展(10分钟)
1. 展示一些全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放映相关视频或图像,增加学生对全反射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全反射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习题和题目,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全反射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全反射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物理全反射》课件

全反射的条件
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此时,光线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没 有折射光线透过。
全反射的条件是: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且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之比满足一定关系。
全反射的物理意义
全反射现象在光学、通信、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 ,光纤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传递信息;太阳能电池利用全 反射原理提高光能利用率;全反射镜面可以制作高清晰度 光学仪器等。
4. 当反射光线突然消失时,记录 此时的入射 上,确保其稳定。
5. 在白色屏幕上画出光线轨迹, 标注入射角和临界角。
实验结果分析
01
02
03
04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 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反射光线的强度逐渐增强,
折射光线逐渐减弱。
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折 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被反 射回原介质,形成全反射现
全反射的应用实例还包括水下摄影、激光内雕、全息成像 等。这些应用都基于全反射原理,通过控制光线的传播路 径和角度,实现特定的光学效果或信息传递。
03
全反射的应用
光导纤维
光纤通信
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可以将 光信号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 地方,实现高速、大容量的信息
传输。
光纤传感器
利用光纤的敏感特性,可以制成各 种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压力、 位移等物理量。
高三物理全反射
目 录
• 全反射现象的介绍 • 全反射的原理 • 全反射的应用 • 全反射实验 • 习题与解答
01
全反射现象的介绍
全反射现象的定义
01
光线在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上发 生完全反射,没有折射光线透过 ,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
02
高级中学高中物理选修34课件:13.2全反射+(共11张PPT)

光导纤维的用途很大,医学上将其制成内窥镜, 用来检查人体内脏的内部
1、全反射棱镜:(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
45
45 45
45 45
全反射棱镜典型应用
N B
θ2
O 空气
介质
C
θ3 θ1 N'
A
N
O 空气
介质
θ3 θ1
C
A
N'
在研究全反射现象中,刚好发生全反射的,即折射 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叫
做临界角.临界角用C 表示
N
θ1 ≥ 临界角
O 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
θ3 θ1
C
N'
A
发生全反射现象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① 光从光密介质进入 光疏介质; ② 入射角 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13.2《全反射》
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介质 称为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质.光 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N A
N A
θ1 O
θ2 > θ3
空气
θ1 O
θ2 介质 1
n1 < n2
空气
θ3 介质2
B N'
B N'
介质1相对介质2是光疏介质
介质1与介质2相对空气都是光密介质
不同的介质,由于折射率不同,在空气中发生全反 射的临界角是不一样的。请大家计算折射率为n的某种 介质在空气(真空)中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C。
N
A B
N'
解析高三物理全反射问题教案中的数学公式

高三物理全反射问题教案中的数学公式解析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全反射问题是重点内容之一。
全反射是光线从一个光密介质入射到一个光疏介质时,在一定角度内全部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水面上看到的光线就是全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对相关的数学公式进行解析。
1.临界角公式首先介绍的是临界角公式,它是表示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的最小入射角的公式。
这个公式是:sin ic = n1/n2其中,ic表示临界角;n1和n2表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n1>n2时才有可能出现全反射。
这个公式的意义是: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小于这个临界角时,光线会产生折射现象;而当入射角大于等于这个临界角时,光线则会全部反射回去,产生全反射。
理解这个公式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是“折射率”,它是物质对光线的折射能力的度量,也是介质对光传播的阻碍程度的度量,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折射率。
其次是“入射角”,它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根据折射定律,光线要输出;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根据全反射定律,光线全部反射回去。
临界角公式就是表示这个最小的入射角。
2.全反射角公式其次是全反射角公式,它是用来描述在光密介质中,光线被全反射时,从光疏介质看到的光线在介质中的夹角。
这个公式是:sin r = n1/n2其中,r表示全反射角;n1和n2表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这个公式的意义是: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光线全部反射回去,产生全反射,此时从光疏介质看到的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成的夹角就是全反射角。
3.应用举例举例说明下这两个公式的应用:比如我们要求从光密介质(折射率为1.5)入射到光疏介质(折射率为1.0)时的临界角。
根据临界角公式我们可以得到:sin ic = 1.5/1.0 = 1.5因为正弦值不可能大于1,所以不存在这种情况,也就是说这个光密介质无法产生全反射现象。
高三物理第三册全反射

19.3全反射【教学目的】1、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2、临界角的计算3、全反射的应用【教学重点】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教学难点】综合光路可逆知识和三角函数常识求解临界角、理解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教学难点】激光器、半圆形玻璃砖、模拟光导纤维【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启发:我们才作过“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入射角非常接近90°时,我们做实验观察时有什么感觉?☆学生:比较难以看清P1和P2两颗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还是让我们回到相关的物理学史。
原来,物理学家们在探讨光的折射的方向规律时,也探讨过能量分配的规律。
下表是斯涅尔测量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界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情况——从这个表格的数据,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的能量分配加大,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减小。
事实上,这种能量的分配情况在交换介质之后,还会出现更加有趣的情形——一、全反射为了方便表达全反射的规律,这里先介绍两个新的名词——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光疏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
很显然,这是一个通过相互比较得出的概念,所以没有绝对的光疏介质和绝对的光密介质。
示例:水和空气比较;水和金刚石比较…提问1: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速度会怎样变化?☆学生: v疏>v密提问2: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方向有什么规律?☆学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提问3:光密介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比光疏介质大?☆学生: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再做结论。
很显然,光疏和光密是相对光的传播而言,而与物质的密度没有必然联系。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过了,光线从光密介质传播到光疏介质时,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的,而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会同时增大,这时,哪一个角先趋近90°呢?☆学生:折射角。
高三物理第三册全反射(2)

全反射(2)【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2.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3.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4.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5.解释自然现象【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全反射现象难点是临界角概念和全反射条件【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观察分析,概括总结【教具】激光光学演示仪,水柱导光演示器(注)【教学过程】(版书)一、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1.复习光的折射定律,见图1.教师:光从真空射向玻璃界面时,一部分光发生反射,一部分光发生折射.(版书)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i.(同学同时回答)图1②根据折射定律有:(同学边回答边版书)(版书)2.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教师:比较一下水和玻璃的折射率n水=4/3=1.33n玻=3/2=1.5教师:计算一下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学生计算并回答出结果,教师版书计算过程)教师:经比较知,玻璃的折射率大于水的折射率,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版书定义)折射率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教师:注意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水和玻璃比较,水是光疏介质,玻璃是光密介质.若比较金刚石(n=2.42)和玻璃(n=1.5~1.9),(同学答:金刚石为光密介质,玻璃是光疏介质.)(版书)二、全反射现象1.演示实验观察:①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强度随入射角的变大怎样变化.②当折射角等于90°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强度又如何.教师做演示实验,转动半圆形玻璃砖使入射角逐渐增大,最后使折射角等于90°,如图2、图3.边做边启发学生观察并回答: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怎样变?(学生答,变大),折射光线的强度怎样变化?(学生答,逐渐减弱),反射光线的强度怎样变化?(学生答,逐渐增强),折射角等于90°时,折射光线如何?(学生答,消失),反射光线强度如何?(学生答,和入射光线强度差不多).(版书)全反射定义:当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全反射.(版书)临界角:折射角变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C”表示.让同学们利用折射定律表示式找出临界角与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并版书关系式:师生共同总结发生全反射的条件.(版书)2.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版书)三、全反射的应用及自然现象1.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光导纤维教师介绍光导纤维及应用:光导纤维是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丝,有芯线和包层.芯线比较包层是光密介质,光从芯线射向包层的界面时能发生全反射,这样光就可以在芯线内从光纤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许多光纤并成一束,实现传光和传像.例如胃镜,光纤通讯等.(版书)光纤中的全反射光路图.请学生看课本P192页图7—26.教师做光导纤维的模拟实验并解释:①用红光激光射入玻璃棒的一端,从另一端传出.如图4.②水柱导光如图5,光随水柱传出.(版书)2.自然现象——海市蜃搂教师解释: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海市蜃楼.请学生看课本P194图7—29.教师解释海市蜃楼出现的情形:1981年8月19日文汇报曾以《蓬莱阁上观胜景,庙岛海市出蜃楼》为题登载了这年7月10日下午在山东蓬莱市海面上出现海市蜃楼的消息.四、练习(用投影仪给出)较______是光疏介质.甲乙两种介质中光速之比是______,光从______介质射向______介质可能发生全反射.2.一束光从介质A射向介质B时,A、B两介质比较(如图6)A.A是光疏介质B.A的折射率大C.A介质中光速大D.若光从B射向界面时,可能发生全反射3.图7中画的是光线由空气进入半圆形玻璃砖,再由玻璃砖射入空气中的光路图,指出哪些情况是可能发生的.(此种玻璃的临界角是41.8°)4.光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1.5×108m/s,则光从此介质射向真空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是:A.15°B.30°C.45°D.60°(注):水柱导光演示器是自制教具,制作方法如下:示意图如图6所示.器材:圆筒(麦乳精筒),光屏,小电珠(6.3V,0.3A),电源(4节1号干电池),导线,细木杆.制作方法:(1)在圆筒靠近底面的侧壁上钻一小孔.(直径约0.6cm)(2)将电珠与导线焊牢并固定在木杆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将电珠裸露的金属部分裹好.(3)先用塞子将小孔堵上,筒内灌满清水.(4)将电珠点燃放进筒内靠近小孔处.(5)拔掉塞子,让水从小孔流出,用光屏接水柱.水柱触到的部分是一个光斑.。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在物理学的浩瀚知识海洋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无疑是最吸引人的章节之一。
特别是当光线遇到不同介质时,所展现出的全反射现象,不仅令我们着迷,更是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这一迷人现象,并通过一份精心设计的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系统的知识框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全反射。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在一定条件下,光线不会进入第二个介质而是完全反射回原来的介质。
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
为了更有效地传授这一概念,教案将采用以下结构:一、引入新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更高,引入光的折射现象。
随后,提出问题:如果光线从水射向空气,情况又会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然过渡到全反射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详细解释全反射的条件,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的反射现象。
结合数学推导,展示临界角与两种介质折射率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计算加深理解。
三、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全反射现象。
利用半圆形玻璃和激光笔,演示光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以及当改变入射角度时光线的路径变化。
四、深化理解讨论全反射的应用,例如光纤是如何利用全反射原理来传输信息的。
同时,探讨全反射对深海潜水员视觉的影响,以及在天文望远镜设计中的应用等。
五、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小测验来巩固知识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应用全反射的概念。
六、总结回顾回顾全反射的定义、条件和应用,强调其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相关的例证。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全反射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化理解,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启发者,通过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答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公正客观的教学态度,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风格。
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高三物理全反射》课件

二、全反射的条件
条件
全反射的条件包括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接触面法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大于临界角。
效果
全反射能够使光线在光密介质中传播更远的距离,并且不发生折射。
三、全反射的应用
光学通信
全反射被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中,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 输。
水下潜望镜
全反射被应用于水下潜望镜,让人们在水下观察到水面 上的景象。
《高三物理全反射》PPT 课件
欢迎参加本次《高三物理全反射》课件,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全反射的原理、 条件和应用,以及相关实验和展望。
一、全反射的定义
1 概念
全反射是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接触面法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大于临界角时, 光线完全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2 表现形式
全反射常常在接触面发生折射率差较大的情况下,如玻璃与空气的接触面。
四、全反射实验
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角度,观察全反射发生的情况。
3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会展示光线在不同角度下是否发生全反射。
五、全反射的讨论
1 优点和缺点
全反射的优点包括长距离传输、不易受外界干扰,缺点包括对介质折射率有要求。
2 局限性
全反射局限于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的情况,且需要满足一定的入射角条件。
六、全反射的展望
发展趋势
全反射技术在光学通信和光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将不 断拓展和创新。
前景展望
全反射有望促进光纤通信速度和稳定性的提升,并推 动光学设备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全反射
【教学目的】
1、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2、临界角的计算
3、全反射的应用
【教学重点】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综合光路可逆知识和三角函数常识求解临界角、理解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学难点】激光器、半圆形玻璃砖、模拟光导纤维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启发:我们才作过“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入射角非常接近90°时,我们做实验观察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比较难以看清P1和P2两颗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还是让我们回到相关的物理学史。
原来,物理学家们在探讨光的折射的方向规律时,也探讨过能量分配的规律。
下表是斯涅尔测量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界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情况——
入射角入射光线能量为(100%) 反射光线能量折射光线能量
0°100% 4.7%95.3%
30°100% 4.9%95.1%
60°100%9.8%90.2%
80°100%39%61%
90°100%100%0%从这个表格的数据,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的能量分配加大,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减小。
事实上,这种能量的分配情况在交换介质之后,还会出现更加有趣的情形——
一、全反射
为了方便表达全反射的规律,这里先介绍两个新的名词——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
很显然,这是一个通过相互比较得出的概念,所以没有绝对的光疏介质和绝对的光密介质。
示例:水和空气比较;水和金刚石比较…
提问1: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速度会怎样变化?
☆学生:v疏>v密
提问2: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方向有什么规律?
☆学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提问3:光密介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比光疏介质大?
☆学生: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再做结论。
很显然,光疏和光密是相对光的传播而言,而与物质的密度没有必然联系。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过了,光线从光密介质传播到光疏介质时,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的,而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会同时增大,这时,哪一个角先趋近90°呢?
☆学生:折射角。
趋近90°后,折射光线又怎样传播呢? 下面看实验演示—— 演示:光的全反射实验
提请学生观察:a 、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变化;b 、折射光的方向变化 提问:在强度方面,斯涅尔的研究是不是得到重现? ☆学生:是的。
启发: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的角度后,折射光还存不存在?
2、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
射角等于900,此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回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全反射的物理意义:折射光的能量为零,入射光的能量全部等于反射光。
*全反射的数学意义:我们看一种简单的全反射情形——某介质(折射率为n )到真空(或空气)。
为了应用已经学过的折射定律,我们先假设它的可逆光路(参看图1)……然后,不难得出
参照21sin sin θθ=n 1,即sin θ2 = nsin θ1 ,显然,当θ1足够大
时,会
出现sin θ2>1,θ2无解。
很显然,θ2有解和无解的临界情形是θ2 = 90°,此时θ1 =
arcsin
n
1。
3、临界角:为了显示这个角的特殊意义,我们给它一个特定
的字母C ,并将它称为临界角。
即 C = arcsin
n
1 有了临界角C ,我们就不难总结出全反射的条件——
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当入射角i ≥C 时,发生全反射形
象,若入射角i <C 时,则不发生全反射,既有反射又有折射
形象。
那么,临界角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呢?当光线以相同的入射角从不同的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临
界角大的介质容易发生全反射还是临界角小的介质容易发生全反射?
☆学生:临界角小的。
那么,请同学们查一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当光线从这些介质中射入真空(或空气),最容易发生全反射的介质是什么?
☆学生:金刚石。
事实上,钻石的璀璨、神秘的光芒正是由于光线在其中发生多次全反射的结果。
此外,玻璃中的气泡显得特别明亮、露珠显得幽暗,这些都是全反射造成的。
过渡:人们研究全反射,除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外,还有什么别的价值吗?
二、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我们常听到的“光纤通信”就是利用的光线在光纤中的全反射原理。
光线在光纤中是怎样发生全反射的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演示:光线在“模拟光纤”中的全反射。
提请学生观察:a 、玻璃棒周围有没有光线射出;b 、从玻璃棒末端射出的光强度和没有插玻璃棒时,光线从小孔射出时的强度。
总结:玻璃棒的侧面几乎没有光线射出;玻璃棒几乎“导出”的小空中所有光的能量。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作图分析…见图2 。
启发:如果让这根玻璃棒继续弯曲下去——成为很多圈,以上的这种性质会改变吗?
☆学生:不会。
*思考启发:如果将玻璃棒的弯曲程度加大,以上的这种性质会改变吗? ☆学生:会(在图2中的2处和4处可能不满足全反射的条件…)。
*但是,在弯曲程度加大的前提下,同时将玻璃棒做的很细,以上的
状况会有所改善吗?
☆学生:交流、作图…得出结论(会)。
我们都知道玻璃本来是非常坚硬的,但是有一种特制的玻璃丝,却可以做的非常柔软、非常细。
现在,我们将这样的多根玻璃纤维捆绑成一束,然后,将首端的光照情况遵循某种规律,如图3,则在纤维束的末
端,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呈现首端一样的规律。
同学们,这就是光导纤维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
在传递信息的手段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机械传送、机械波传递、有限电流传递、无线电波传输等等。
现在又出现一个光线传输,光纤传输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一维传输。
能流密度不变;
2、作为电磁波,波段特别,抗干扰性强; 光导纤维应用的领域:医疗、通信… ☆学生:光导纤维的前沿知识阅读…
补充材料:如图所示,一透明塑料棒的折射率为n,光线由棒的一端面射入,当入射角i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光将全部从另一端面射出。
当入射角为i 时,光在棒的内侧面恰好发生全反射。
由图可知,光在左端面折射时的折射角C r -2π=。
由折射定律得:C
i
r
i
n cos sin sin sin =
=。
故有:
C n C n i 2sin 1cos sin -==,
11sin 212-=-=n n i n 。
所以只要1arcsin 2-≤n i ,光将全部从右端面射出。
再如图3所示,一个横截面为矩形、折射率为n=1.5的玻璃条被弯成900,一束平行光由A 端面射入。
若矩形边长为d ,则只要曲率半径R ≥2d ,光均能从B 端射出。
由图可知,只要a 光线能发生全反射,则所有从A 端
入射的光均能发生全反射:sini=d R R +≥sinc=n 1=5.11
.
解得:R ≥2d.可见,光纤通迅中,只要光导纤维弯曲满足R ≥1
-n d
,则光导纤维可以足够细,弯成半圆
及圆。
〖例题〗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上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顶角约为97.6°的倒立锥面里(如图4所示),为什么?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从物理的角度看,它是能量分配规律形成必然结果,从数学角度看,它是一般的折射定律在特定情形下“无解”的必然。
要发生全反射,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从光迷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全反射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应用是光纤,关于这方面的迁延知识大家可以从课外的资料、传媒上去了解得更多一些。
四、作业布置
阅读临时教材;“教材”P5第(1)(2)(3)题,上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