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吸合过程研究
交流励磁接触器吸合动态过程的仿真研究

命 , 其 是 当 接 触 器 用 在 A 3使 用 类 别 下 , 合 的起 动 电流 尤 C 闭
( 北 工 业 大 学 天 津 30 3 ) 河 0 10 摘 要 : 交 流 接 触 器 的设 计 与 操 作 中 , 究 其 动 态 过 程 对 于优 化 设 计 操 作 电磁 铁 和 提 高其 整 体 性 能 具 有 非 常 重要 在 研
的 意 义 利 用 L b I W 软 件 编 程 建 立 了接 触 器 闭合 过 程 的动 态数 学模 型 ,模 型 实 现 了对 接 触 器 动 态过 程 的仿 真 分 aVE
第 1 9卷 第 2 3期
V0 . 9 11 No23 .
电子设计 工 程
E e t n c De in En i e r g l cr i sg g n e i o n
21 年 1 01 2月
De . 0l c2 1
交流励磁接触器吸合动 态过程 的仿真研 究
杜 太行 ,王进 立 ,孙 小禄 ,李 娜 ,肖 娜
i r v n t e c p b l y o o tc o n e i n n h lc r ma n t mp o i g h a a i t fc n a t r a d d sg i g t e e e t i o g e.A y a c mah ma i mo e fAC c na t r i d n mi t e t d lo o tc o s c p o o e y l b iw n lo s l td t e d n mi e a i ro o t co . h n u n e ft e d f r n l cr a i u t r p s d b a v e a d as i ae h y a c b h v o fc n a tr T e i f e c so h i e e te e t c lcr i mu l f i c p r me e s a d c n a t s rn a a t r o h o tc o n e a e iv s g td h rp s d meh d i s f l i h a a tr n o t c p g p r me es n t e c na t b u c r n e t ae .T e p o o e t o s u eu n t e i i
基于激光位移器的交流接触器动态测试与分析

动( 新苗人才计划) ( 2 0 1 2 R 4 2 4 0 5 0 )
Au g , 2 01 3
基 于激 光位 移 器 的交 流接 触 器
动态 测 试 与分 析
周 亮 ,吴桂 初 干 ,谢 文 彬
( 温州大学浙江省低压 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 室,浙江温州 3 2 5 0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
摘 要:通过分析接 触器的动态过程 建立数学模 型.针对接 触器动态过程 的研 究,设计 了一个基 于激
光位 移器的交流接 触器动态测试 系统.该 系统能对接 触器动态过程的位移 、速度 、弹跳和 电压等参量
进行 同步采集 ,具有 高速和 高 精 度等特点.通过该动态测试 系统可得到合 闸相 角、输入 电压 与接触 器
动态过程 的关 系,为优 化接 触器动态过程 提供 依据 ,可以减小合 闸末速度 ,减 少触 头弹跳 ,提 高接触
性的研究主要有动态特性实验 、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等,数学模型与仿真结果能否真实地反映接
触器 复杂 的动 态过程 需 要通过 实验 进行 验证 与分 析【 5 】 . 在 实验研 究 中 , 接触 器动 态 测试 系统 的实 验装 置 性能 是接触 器动 态过 程测 试 的关键 . 为此 , 本文给 出一种基 于激 光位 移器 的动 态测 试系 统 , 该 系统 具有精 度 高、速度 快 、同步性 好等 特 点,通过 该动 态测试 系 统可得 到合 闸相 角 、输入 电压 与接 触 器动态 过程 的关 系 ,这有 利于接 触 器 的优 化 设计 .
交流接触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交流接触器结构及工作原理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常见的电气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系统和工业设备中。
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实现电气设备的启动、停止和转换等功能。
本文将从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流接触器的结构交流接触器通常由电磁系统、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三部分组成。
1. 电磁系统: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系统由线圈和铁芯组成。
线圈通常由绝缘电线绕制而成,通过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电磁场。
铁芯则起到集中磁力线的作用,增强电磁场的强度。
当线圈中通过电流时,电磁场会产生一定的磁力,使得机械系统发生动作。
2. 机械系统:交流接触器的机械系统由触点和传动机构组成。
触点主要由固定触点和动触点组成,固定触点与动触点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并通过传动机构与电磁系统相连。
当电磁系统发生动作时,机械系统会使得触点的通断状态发生改变。
3. 电气系统:交流接触器的电气系统由线圈和触点组成。
线圈与电源相连,通过控制线圈的通断来控制触点的闭合和断开。
触点主要负责承载电流,并将电源与被控电路进行连接或断开。
二、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吸合和释放两个过程。
1. 吸合过程:当通电时,线圈中产生的电磁场使得铁芯受到吸引力,向电磁系统的一侧运动。
同时,触点也随之运动,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最终闭合。
闭合后,触点上的电流可以通过触点的导电性实现电路的通断。
2. 释放过程:当断电时,线圈中的电流消失,电磁场也会消失。
此时,铁芯失去吸引力,回到初始位置。
同时,触点也随之运动,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最终断开。
断开后,触点上的电流无法通过触点的导电性实现电路的通断。
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机械传动的原理,通过电磁系统的动作使得机械系统产生相应的运动,从而实现触点的闭合和断开。
通过控制线圈的通断,可以实现对交流接触器的控制,从而实现电气设备的启动、停止和转换等功能。
总结: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常见的电气控制设备,其结构主要由电磁系统、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三部分组成。
交流接触器结构创新与智能控制技术综述

交流接触器结构创新与智能控制技术综述!周煜源,刘向军(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交流接触器是保证配电系统及低压控制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的重要控制 电器之一。
提升交流接触器工作性能和经济指标,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成为重 要的研究方向。
交流接触器研究 , 和工作性能岀发,就交流接触器的 优化与创新及智能化方面,总 目前交流接触器相关的新技术和研究方案,理和应用场合。
,交流接触器 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交流接触器;结构创新;结构优化;智能控制中图分类号:TM 572.2 文献标志码:3 文章编号:2095-8188(2021)02-0001-07DOI : 10.16628/j. cnki. 2095-8188. 2021.02. 001周煜源(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机与电器。
Overview of Structure Innovatio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Technology of AC ContactorZHOU Yuyuan , LIU Xiangjun(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 AC contactos is one of the importani control appliances to ensurs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owc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low voltage control system. Improving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indicators of AC contactors to meet the increasing market dem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this pap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C contactos at home and abroad is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tructuro andworking performanco of AC contactor ,the new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cheme ao summarized in terms of structurooptimization ,structure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itr principte and application are illustrated in detaii.Finally,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AC contactor is prospected.Key worUt : AC contactor ; structurr ienovation ;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 intelligent control0引言电大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对低压电器的性能指标提 高的要求,也为低压电器的发展为 的发展 ,是 应用 电力控制系统中的交流接触器(1-)。
交流接触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交流接触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引言概述:交流接触器是一种用于控制电气电路中电流的开关设备,通常用于控制电动机、加热器、照明设备等。
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电气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电气设备。
一、结构1.1 触点部份:交流接触器的核心部份是触点,它由固定触点和动触点组成。
固定触点固定在接触器内部,而动触点则通过电磁力与固定触点连接。
1.2 线圈部份:交流接触器还包括一个线圈,通过线圈通入电流来产生电磁力,控制动触点的闭合和断开。
1.3 辅助部份:交流接触器通常还包括辅助触点、过载保护、灯信号等辅助部份,用于实现更复杂的控制功能。
二、工作原理2.1 吸合过程:当线圈通入电流时,产生的电磁力使得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吸合,闭合电路,电器设备开始运行。
2.2 断开过程:当线圈断开电流时,电磁力消失,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断开电路,电器设备住手运行。
2.3 过载保护:交流接触器还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额定值时,过载保护会自动断开电路,避免设备损坏。
三、工作特点3.1 高可靠性:交流接触器采用机械连接,工作稳定可靠,适合于长期运行的场合。
3.2 耐久性强:交流接触器的触点采用特殊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导电性,使用寿命长。
3.3 控制灵便:交流接触器可以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如正反转控制、时间延时控制等,灵便性高。
四、应用领域4.1 电动机控制:交流接触器常用于电动机的启动、住手和正反转控制。
4.2 照明控制:交流接触器可以用于照明设备的开关控制,实现定时开关等功能。
4.3 加热器控制:交流接触器还广泛应用于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和过载保护。
五、发展趋势5.1 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接触器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5.2 节能环保:未来的交流接触器将更注重节能环保,采用高效节能的材料和技术,降低能耗。
5.3 多功能化:未来的交流接触器将具备更多的功能,如故障自诊断、远程控制等,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基于磁保持继电器的智能交流接触器

( o eeo l tcl n ier g& A t t n uh uU iesy uh u3 0 0 C ia C l g f e r a E gne n l E ci i uo i ,F z o nvr t,F z o 5 0 2, hn ) ma o i
摘 要: 针对 小容量 智能交流 接触器 , 出一 种全新 的控制方 案。采用 3台分立 提 许 志 红 ( 93 ) 16 一 , 女 , 授 , 士, 教 博 主 要研究 方 向为智 能
电器 与 在 线 监 测 。
的磁保持继 电器作 为智能交流接触器本体 , 进行 三相 电路 的智 能控制 。在 动态计 算 的 基础上 , 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智 能交 流接 触器 的设计 中 , 成 了便捷 、 形 直观 的可视化设 计 软件 。该设计具有体积小 巧 、 控制简单灵 活等优 点。
压 电器 产 品 , 智 能 化 研 究 工 作 已 经 全 面 展 其
开 。
1 智 能交流接触器
本 文采 用 3台磁 保 持继 电器作 为智 能交 流接 触 器 的本 体 , 行 三 相 电 路 控 制 , 现 零 电压 吸 进 实 合 、 电流 分断 、 能无声 运行 的控制方 案 。控制 零 节
原 理框 图如 图 1所示 。
在 吸合 过 程 中 , 片机 系统 对 电源 电 压 进行 单 采 样 , 电压 大 于 最 低 吸合 电压 时 , 测 电压 零 当 检 点 , 时相应 时 间 , 延 分别 触 发 3台磁保 持继 电器 的 激 磁 线 圈 , 现 “ 电压 ” 实 零 吸合 控 制 , 除在 吸合 消
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及主要试验分析

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及主要试验分析摘要:交流接触器是一种用于远距离,频繁地接通与分断交流和大容量控制电路的自动电器,在接通断开设备电源时避免人身伤害。
交流接触器的选用对动力设备和电力线路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及主要试验分析,供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试验分析第一章、交流接触器工作原理交流接触器控制的特点:小电流控制大电流。
结构上主要是由触头系统、电磁机构、灭弧装置及线圈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动作过程):“控制绕圈通电→衔铁的吸合→触头闭合→主电路接通电源”。
第一、电磁系统。
首先电磁系统是交流接触器的心脏,是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电磁铁的特性即电磁特性在交流接触器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流接触器的动作力来源于交流电磁铁,电磁铁由两个“E”字形的硅钢片叠成,其中一个固定,称之为“静铁芯”,在上面套上线圈,另一半是动铁芯,构造和静铁芯相似,用以带动主触点和辅助触点的开断。
而交流接触器的动作力主要是由于电磁特性产生的。
电磁特性即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和反力特性。
交流接触器的吸力来自电磁系统,反力是企图使衔铁打开的力,它是由复位弹簧及触点簧片产生的。
从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见,衔铁的吸合并保持触头可靠接触的关键决定于电磁吸力与弹簧的反力的合力。
从静态考虑,在衔铁吸合过程中,只有当电磁吸力大于弹簧反力时才能保证吸动力动铁芯;在吸合之后,只要能保证吸力吸住衔铁,就能使触头可靠接触(在不考虑电压波动带来的吸力不稳而引起的触头颤动的情况下)从电磁系统的力的特性来讲,由于弹簧的反力和衔铁工作气隙之间的特性与电磁吸力和气隙之间的物性变化的规律不同,这使得在交流接触器吸合后,降低绕圈端电压,仍使衔铁可靠吸合成为可能。
从电磁铁的特性可以看出要使交流接触器可靠吸合必须使吸力特性曲线在反力特性曲线之上,可以允许局部的反力高于电磁吸力,但必须做到使衔铁打开位置的吸力高于反力。
在电磁系统中必须加上短路环,铁芯在交变的磁场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发出较大的噪声,短路环主要是为了防止振动,消除噪声,使磁力稳定。
交流接触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交流接触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常用的电气控制器件,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它主要用于控制电路的开关动作,实现电气设备的启停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交流接触器的结构交流接触器通常由电磁系统、触点系统和辅助系统三部份组成。
1. 电磁系统:电磁系统是交流接触器的核心部份,它由电磁线圈和铁芯组成。
电磁线圈是交流接触器的输入端,当通电时,电磁线圈会产生磁场,使铁芯吸引或者释放。
这种吸引或者释放的动作将会驱动触点系统的开关动作。
2. 触点系统:触点系统由固定触点和动触点组成。
固定触点固定在交流接触器的底座上,动触点与电磁系统的铁芯连接。
当电磁系统吸引或者释放时,动触点会尾随铁芯的运动而发生开关动作,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
3. 辅助系统:辅助系统包括辅助触点、过载保护和灯信号等。
辅助触点通常用于控制其他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过载保护用于保护交流接触器和电气设备免受过载电流的伤害,而灯信号则用于指示交流接触器的工作状态。
二、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吸合和释放的原理。
1. 吸合过程:当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线圈通电时,电磁线圈会产生磁场,使铁芯吸引。
铁芯的吸引会使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从而闭合电路。
闭合电路后,电气设备将开始工作。
2. 释放过程:当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线圈断电时,磁场消失,铁芯释放。
释放后,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电路断开。
断开电路后,电气设备将住手工作。
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但其应用十分广泛。
它可以用于控制各种电气设备,如电动机、照明设备、加热设备等。
交流接触器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安装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常用的电气控制器件,其结构由电磁系统、触点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吸合和释放的原理,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驱动触点系统的开关动作,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控制。
交流接触器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 c otl t le g ya cno oi ds n u n r; m p a i
摘要:智能交流接触器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接触器吸合、 吸持、 分断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吸合 过程动态控制的概念, 该概念是应用智能控制系统按不同电
1 智能交流接触器吸合过程动态分析
1 不同合闸相角对接触器吸合动态过程的影响 . 1 智能交流接触器是直流吸合、 直流吸持的工作 状态,本文采用 “ 、 路”结合的计算方法。大 场” “ 气隙时采用 A S S有限元软件进行磁场分析与计 NY 算,小气隙时采用磁路计算数学模型,对智能交流 接触器的动态过程进行动态计算和分析。 由于智能交流接触器在吸合过程中有2 种工作 状态, 一是强激磁存在的激磁状态,另一种是强激
不同的激磁电压, 其磁路中的磁状态不同,所 以相应的最佳合闸相角也不相同。
为时间;为电 田 源角频率哗为电 压合闸 源电 初相角;
k 压系数, 为电 包括: 全桥整流的电 压系数( 一般为 0 与工作电压系数( . ) 9 线圈工作电压范围为:7% 5  ̄
15 。 1%)
1 不同强激磁控制方案对接触器吸合动态过程 . 2
K Y WO D :I lgn A cn t ;c s g cu e E R S n le e ti i C ot o l i o ; c a r on s r
提高接触器整体性能 指标的 重要手段[ 。 l 一 ] 2
动静铁心之间在闭合瞬间的撞击是造成接触 器触头弹跳的主要原因。 在不同激磁电压下, 通过 动态程序控制, 可以改变智能交流接触器在吸合过 程中的强激磁施加方式,由此改变接触器在闭合过 程中的铁心运动速度,实现铁心的 “ 软着陆” ,大 幅度减少铁心撞击且消除触头弹跳。
cus hs en i a d山 cnatw a hs e rdcd o e a be e而nl , e ot s e a be eu e, r l e c r n
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系统, 实现接触器吸 合、吸持、分断全过程的动态优化控制。 智能交流接触器采用的是直流起动、 直流吸持 的工作状态,在吸合过程中通过全波整流电路将 交流电源变为脉动的直流电源,提供接触器吸合 磁势,使接触器完成吸合工作。其吸合动态过程 直接影响接触器闭合时的铁心撞击与触头弹跳, 而 铁心撞击与触头弹跳是影响接触器电寿命和机械 寿命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使用于 A 3 C 类别的接触 器来说, 其闭合过程触头必须承担6 倍的额定电流, 接触器的吸合过程是造成触头侵蚀的重要原因。 因 此,对接触器的吸合动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是
di 半一ui( 初卜i+U。 “ s 砚+ r }n m dy dx 一dr 一dr = 一 x F乓
机 () 1Fra bibliotekdt dy dx 一dr
一r o i+U
一dr _ 一 x F 乓
() 2
式中:班 磁路中 为 磁链; 为 V 铁心运动速度;氏 为 电 压幅 源电 值;U为吸持电 为直流6 O 压( V或S ; ) V 1 线圈电 r 为 流; 为线圈电 F 为电 力; 阻; x 磁吸 乃
的影响
式( 为强激磁工作状态的动态方程, 2 ) 1 式( 为直 )
流吸持情况的动态方程。 采用数值解法, 进行动态
计算。 间 量 t 散 用四 Rne t 将时 变 离 化, 阶 ug Ka 一 u 法求 变量1F是 , , 及乃 解。 , 在U rm以 都是给 x 定 条件下弹x 函 求解实 在已 系统 的 数。 质是 知磁 磁链 诃口 衔铁位 给定 移x 条件下, 求电 和吸 的 反 流1 力 x F的问 3 。 题[ 一 1 5
第2 卷 第 1 期 7 8
20 年 6月 0 7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Po比dns f e S E rc i o t C E g h
从〕2 o1 J 7N .8 n 2 0 1 . u 07
O 0 7C nS c r l .n . 2 0 h .o. Ee E g i o f c
源电 激磁电 调节控制参数, 合闸 压( 压) 如: 相位角、 合过 吸 程强激磁的 接通和断开时间等, 此改变铁心在吸合过程中 由
的运动速度, 减少铁心撞击, 消除接触器的主触头在吸合过 程中一、 二次弹跳, 从而减少触头磨损, 提高各项性能指标。 在大量实验和动态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动态优化设计, 得出
文章编号: 28 032 7 1 00一 05一 1( )8 18 6 8 ) X ( 一 0
中图分类号:T 72 M5
文献标识码:A
学科分类号: 74 4 0 0
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吸合过程研究
许志红,张培铭
(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 动化学院, 福建省 福州市 3 02 0 5 )
e ec n ya iCo n or fnei 址A ot o R s r o D nm c l i C usoItle CC nat ah sg e l g cr
由计算可知,对于一定尺寸参数的电磁机构, 当合闸相角不相同时, 其吸合过程中电磁机构的起 动电流将有很大区别。现将合闸相角为 0、3 和 0 6“ 0时起动电流计算波形示于图 1 。 对应不同合闸相角, 磁路中的磁链、电磁机构 的吸力、 衔铁的运动速度、铁心位移等参量随时间 变化规律均不相同, 并直接影响吸合过程中触头的 弹跳与铁心撞击。 在某些相角下,可能出现一次不
势。 强激磁磁势由交流电源整流以后的脉动直流电
第 1期 8
许志红等: 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吸合过程研究
源产生,保持磁势是一个稳定的直流低电压磁势。 电路的动态方程组如下。
合闸现象,严重影响接触器工作的可靠性;而在另
一些相角下, 虽然能够可靠合闸, 但是闭 合速度过
大,直接影响接触器铁心撞击及触头弹跳情况,即
满意设计结果。
关键词: 智能交流接触器; 吸合过程; 动态控制; 优化设计
0 引言
智能交流接触器是一种新型控制电 器, 其采用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 ( 602 。 : 项目 o H05 2 )
磁关断的 运动状态。 所以, 在吸合过程中有2 种电 压同时施加在接触器的线圈上, 产生相应的激磁磁
头弹跳, 控制过程见图3 。图中, l t 为合闸时刻( 选 定的合闸相角) 为强激磁回路导通的时间,几 ,赴 为 关断强激磁的时间,粼为重新触发强激磁回路的时
间,然后,再次关断强激磁控制回路,使接触器铁
1 1
:
艺 n
闭合后, 将强激磁关断,只留下吸持电压维持接触 器正常工作。由于确定接触器完全吸合以后,才关 断强激磁信号, 所以随着铁心行程的增大、 速度的 增加, 难以大幅度减少动静铁心之间的碰撞和消除 在吸合过程中动静触头之间的弹跳。 如果改变强激磁控制方案, 实现强激磁的分阶 段控制,可以进一步减轻铁心之间的碰撞, 减少触
为电磁系统反力;m 为电磁系统运动部分质量;t
直接影响到机械寿命与电寿命。 采用单片机控制系 统可以方便实现选相合闸控制, 使接触器在可靠合 闸的基础上,减小铁心撞击、消除触头弹跳,减少 接触器吸合过程的触头磨损,提高寿命指标。 按照国家标准 G 10 一2 3规定,交流接 B 44 0 8 触器操作电磁机构应在 8% 5 额定电压下可靠吸合。 一般工厂为了保证接触器在低电压下能够可靠工 作,把电磁机构的最低吸合电压设计在 7% % 0 刃5 额定电压。结构尺寸相同的电磁机构,电源电压变 化时, 磁路中的磁链和磁通将随之变化,由此导致 电磁吸力发生相应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激磁电压直接影响电磁吸力。
刀A
为了达到减少动静铁心在闭合瞬间的撞击速 度, 消除触头弹跳的目的, 智能交流接触器吸合过程 动态控制概念的内容之一为通过以单片机为核心的 智能控制系统,调节强激磁控制元件导通和截止时 间, 从而改变吸合过程, 实现不同的强激磁控制方案。
图2 为强激磁不分段控制方案。 图中t l 为单片 机系统检测到采样电压零点以后延时的时间( 处 t , 即 合闸相角) 趁 , 为强激磁时间。 在确定接触器可靠
s ec pr r a ene ssm r e. ta r tu br o a ef m n i x iiP vdW h g anm e h o c de o i e o ePr n ad nmc a u o,ase ds n s f xem t n d a 1c cl n s fd e g r u i s y e l a i t i ti i e l t igtn y n而c Pm ds n s o b d a ot a e g e t y il i
X h hn, H N ei g UZ 一 gZ A GP 一 i o 而n
( ste f l tc E g e i ad t ao, zo U l rt Fzo 3(0,ua Pol eC i I t to Eer a ni en n A o tnF hu n e i, h 5 2F i r n , n ni u c l i nr g n m i u vs u u X y ) jn v c h 司 A S R C : tle A o at ia e y e ot ld B T A T I ei n Ccn c rs nwt cn l n l t g t o P r e o sihB ui i l etot lyt , nmc ot lf wt . y s gn i ncno ss m d a lcn oo e n t g e r e y r i lgn A ot t c b m ei h vr l r es n let Ccn o a e a nt e ti c a rn d eoe Po s l a c sc sc s gcus, l e o s n r n or . uha l i o e c sdcu eadbe gcus on r o r i k a e 0 e l ddeen g udaa s ndd s so n v a a eP n n r n n l i r n l i g o y sa ic s no sui i l e cn 0 o A ot t dr g l i o s w s n l n ot l f Ccn o ui c s gcu e a e g ti t r c ar n o n r dvl e.W t i l etcn o ssm h cn o e o d i h n l n otl yt ,t otl ep e g ti r e e r P a e r uh swt n一 Pae g 、s n ecao r a m t , c a s ih go h s a l t g xitn es c i n n e r o t i s ih g n n s ih goe t d n c s g or , wt n一 ad wt i 一 ni u g l i cu e1 e i o e n P m r e i on s 5 j e d sd c o i o i e a ut acn n t d r tPw r vlg( cao i g e f n o e oae xi n t e t i t vlg) hr r t s e o crhs en h gd r g o ae T e f , eP d fo abe ca e di t e eh e o e n u n c s g o s t cr sin ee y a be r ue, d l i cu eh o t g n hs n dcda on r , e er i k g r e e n h i t e n buc o t a cn c u g l i t fs 、s od one f m n ot td n c s g e r c e h i as I i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