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统计指标

合集下载

卫生院医生门诊量统计与分析计划

卫生院医生门诊量统计与分析计划

卫生院医生门诊量统计与分析计划近年来,卫生院门诊量的统计与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门诊量的统计和分析,卫生院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就诊情况,合理安排医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项卫生院医生门诊量统计与分析计划,旨在帮助卫生院科学管理门诊量,优化资源配置。

一、统计对象与周期1. 统计对象:卫生院门诊部2. 统计周期:每个月二、统计指标1. 门诊量总数:记录每个月卫生院门诊总量,体现卫生院服务能力。

2. 科室门诊量:记录每个科室的门诊量,用于科室资源分配评估。

3. 医生门诊量:记录每位医生的门诊量,用于医生工作量考评和资源调配。

4. 挂号方式:记录不同挂号方式(如现场挂号、电话挂号、网上挂号)的就诊人数,用于评估挂号渠道的使用情况和调整服务策略。

三、统计方法1. 门诊量总数统计:每当患者完成就诊后,在系统中记录就诊信息,按照每个月进行归档汇总。

2. 科室门诊量统计:卫生院通过系统记录患者的就诊科室信息,结合挂号系统数据,将患者归属到不同科室进行统计。

3. 医生门诊量统计:卫生院建立医生工作记录平台,医生在接诊完成后将患者信息录入系统,可实现医生门诊量实时统计。

4. 挂号方式统计:卫生院在挂号系统中设置挂号方式选项,患者挂号时选择对应方式并记录。

四、分析与应用1. 分析就诊高峰期:通过对门诊量进行趋势分析,确定就诊高峰期,为高峰期增加医生、优化排班,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2. 科室资源分配评估:根据科室门诊量数据,评估各科室服务质量,合理安排医生资源,提高科室服务能力。

3. 医生工作量考评:根据医生门诊量统计结果,对医生的工作量进行考评,发现工作强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调整医生工作负荷。

4. 挂号渠道服务优化:根据不同挂号方式的统计结果,针对性地改进挂号渠道服务体验,提供更加便捷的就诊方式。

五、数据保密与信息安全卫生院门诊量统计中涉及大量患者、医生和科室的就诊信息,需重视数据保密和信息安全。

1. 严格权限管理:设定门诊量统计系统的使用权限,医生只能访问自己相关的数据,管理员有权查看全部数据。

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1.门诊量:指一定时间内医院接待的门诊患者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门诊量=门诊人次
2.住院量:指一定时间内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住院量=住院人次
3.手术量:指一定时间内医院进行的手术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
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手术量=手术次数
4.出院人数:指一定时间内医院出院的患者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出院人数=住院天数大于等于1的患者数
5.病种构成:指住院患者按疾病种类进行分类统计,并计算每个疾病
种类的数量和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病种比例=病种出院人数/出院人数*100%
6.平均住院日:指患者在医院住院的平均天数。

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住院日=全院住院天数/出院人数
7.平均医疗费用: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平均医疗费用。

计算公式
如下:
平均医疗费用=总医疗费用/出院人数
8.重症率:指住院患者中需重症监护的患者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重症率=重症患者数/住院人次*100%
以上是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的一些计算公式和含义。

这些指标能够
反映医院的运营和服务情况,对于医院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门诊统计指标

门诊统计指标

门诊统计指标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门诊服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门诊统计指标作为衡量医院门诊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对于医院的经营管理和病患就诊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门诊患者人数、门诊费用、门诊付诊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门诊统计指标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门诊患者人数门诊患者人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病患总人数,也是衡量门诊服务需求的重要指标。

门诊患者人数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服务压力和资源分配。

通常情况下,门诊患者人数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医院的知名度等因素相关。

随着人口增长和医疗需求的增加,门诊患者人数也会相应增加。

同时,医院的宣传推广和服务品质也会对门诊患者人数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准确统计和分析门诊患者人数对于医院科学规划和资源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门诊费用门诊费用是指病患就诊时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包括挂号费、诊查费、检验费、药费等。

门诊费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营管理和病患的负担能力。

门诊费用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医院的定价政策、就诊科室的特殊性、医保政策的覆盖范围等。

门诊费用的合理控制和公开透明,可以提高病患的满意度和医院的信誉度。

因此,对门诊费用的统计与分析,有助于医院合理定价和资源配置,提升医院的经营效益和社会形象。

三、门诊付诊率门诊付诊率是指病患在门诊就诊时只缴纳挂号费而不进行实际就诊的比例。

门诊付诊率是评价门诊服务效率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指标之一。

较高的门诊付诊率可能反映出医院的排班管理不合理、医患交流沟通不畅或病患对医院服务的不满意。

在门诊付诊率统计与分析中,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医生的排班安排、优化挂号就诊流程以及改善医患互动等方式,提高门诊付诊率,并优化门诊服务体验。

综上所述,门诊统计指标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准确统计和分析门诊患者人数、门诊费用以及门诊付诊率,有助于医院科学规划和资源优化,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门诊量和住院量:门诊量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接待的门诊人次,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等各类门诊。

住院量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收治的住院患者人次。

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医院的规模和服务需求。

门诊量计算公式:门诊量=门诊人次1+门诊人次2+...+门诊人次n住院量计算公式:住院量=住院人次1+住院人次2+...+住院人次n 2.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是指每位住院患者在医院住院的平均天数,它可以反映医疗服务效率和床位周转情况。

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平均住院日=住院天数总和/住院患者人次3.手术量:手术量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进行的手术次数,包括各类手术、大中型手术和微创手术。

手术量计算公式:手术量=手术次数1+手术次数2+...+手术次数n 4.医疗费用总额:医疗费用总额是指医院在一定时间内实际收取的患者医疗费用总和,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药品费等各项费用。

医疗费用总额计算公式:医疗费用总额=医疗费用1+医疗费用2+...+医疗费用n5.药占比:药占比是指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它可以反映医院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药品费用的支出情况。

药占比计算公式:药占比=药品费/医疗费用总额*100%6.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率是指医院实际使用的病床数与可开放病床数之间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医院病床资源的利用情况。

病床使用率计算公式:病床使用率=实际使用的病床数/可开放病床数*100%7.疾病种类和分布:疾病种类和分布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接诊的各类疾病种类和分布情况,包括传染病、慢性病、急性病等。

这些统计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也能为医院的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效率和优化服务流程。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手术量计算公式:手术量=总手术数(门诊手术数+住院手术数)2.床位使用率床位使用率是指医院床位的实际使用量占可使用床位数的比例。

床位使用率可以反映医院床位的紧张程度和利用效率,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

计算公式:床位使用率=(实际使用床位数/可使用床位数)×100%3.门急诊量门急诊量是指医院门诊和急诊的总就诊人次数。

门急诊量可以反映医院门诊和急诊服务的需求以及医院对患者的就诊处理能力。

计算公式:门急诊量=门诊就诊人次数+急诊就诊人次数4.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程度。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医院服务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服务。

计算公式:患者满意度=(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得分总和/参与调查的患者人数)×100%5.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是指患者平均住院的天数。

平均住院日可以反映医院住院患者的病情复杂度、床位周转效率和医院床位的需求。

计算公式:平均住院日=住院天数总和/住院患者人次数6.床位周转率床位周转率是指医院床位的使用频次,即床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紧张程度。

床位周转率可以反映医院床位的使用效率和床位资源的利用情况。

计算公式:床位周转率=(门诊就诊人次数+急诊就诊人次数)/单个床位数7.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是指医院手术的成功率,即手术患者的治愈、康复或手术目的的实现程度。

手术成功率可以反映医院手术技术的水平和手术风险的控制能力。

计算公式: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患者数/总手术患者数通过对医院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及计算公式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评估医院的运营状况、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并适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

门诊统计指标范文

门诊统计指标范文

门诊统计指标范文门诊统计指标是指医院门诊部门用来衡量门诊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的一系列指标。

门诊统计指标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帮助医院管理层了解门诊业务的整体情况,并根据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门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下面将从门诊量、平均门诊时间、医生工作量、门诊收入和患者满意度等几个方面介绍门诊统计指标。

首先是门诊量。

门诊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门诊部门接待的患者总数。

这是衡量门诊工作负荷和门诊部门组织能力的重要指标。

门诊量的统计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患者就诊情况的变化趋势,判断门诊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医生资源,以提供足够的就诊服务。

第二个指标是平均门诊时间。

平均门诊时间是指患者在门诊部门就诊的平均耗时。

这是评估门诊效率和患者等待时间的重要指标。

通过统计平均门诊时间,医院可以判断门诊工作效率的高低,及时发现就诊过程中的瓶颈和短板,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门诊效率和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第三个指标是医生工作量。

医生工作量是指医生在一定时间内的门诊就诊数量。

这是评估医生门诊工作负荷和效率的重要指标。

通过统计医生工作量,医院可以了解医生的就诊能力和工作负荷情况,合理安排医生资源,提高门诊服务效率和医生工作质量。

第四个指标是门诊收入。

门诊收入是指医院门诊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就诊、检查、治疗等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总额。

这是评估门诊部门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通过门诊收入的统计,医院可以了解门诊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判断门诊业务发展的情况,对门诊收支进行合理调控,实现财务平衡。

最后一个指标是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对门诊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这是评估门诊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患者满意度的统计,医院可以了解患者对门诊服务的评价和需求,发现服务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忠诚度。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门诊统计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如门诊人次分布、门诊疾病分类统计、门诊就诊渠道分析等,这些指标也可以帮助门诊部门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医疗机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79713

医疗机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79713

医疗机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797131. 门急诊人次数(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Visits)门急诊人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来医疗机构进行门诊或急诊就诊的人数。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服务流量以及患者就诊的需求情况。

计算公式:门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2. 住院病人数(Inpatient Admissions)住院病人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入住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手术的患者数量。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住院服务质量和病床利用率。

计算公式:住院病人数=一般住院病人数+特需病人数3. 出院人次数(Discharges)出院人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过住院治疗后出院的患者人数。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出院管理情况和患者康复率。

计算公式:出院人次数=正常出院人次数+转往他院出院人次数+死亡出院人次数4. 手术台数(Number of Surgeries)手术台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进行的手术数量。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手术服务规模和手术质量。

计算公式:手术台数=手术例次(可分为一般手术例次和特需手术例次)5. 平均住院日数(Average Length of Stay)平均住院日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床位周转率和住院病人康复速度。

计算公式:平均住院日数=总住院日数/出院人次数6. 门诊收入(Outpatient Revenue)门诊收入是指医疗机构通过门诊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总额。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门诊收入=门诊收费款项总额7. 住院收入(Inpatient Revenue)住院收入是指医疗机构通过住院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总额。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住院服务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住院收入=住院收费款项总额8. 医疗服务费用(Medical Service Expenses)医疗服务费用是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总额。

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制度范本

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制度范本

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加强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科学合理地调配医疗资源,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统计范围与对象1.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的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工作。

2. 统计对象为医疗机构内设的专病门诊科室及门诊就诊患者。

三、统计内容与指标1. 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专病门诊就诊人数、就诊次数、门诊诊断、门诊治疗等指标。

2. 统计指标:(1)就诊人数:指在统计期内,专病门诊接待的患者总数。

(2)就诊次数:指在统计期内,患者就诊的次数总和。

(3)门诊诊断:指患者在专病门诊接受的诊断结果。

(4)门诊治疗:指患者在专病门诊接受的治疗方式。

四、统计方法与流程1.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门的统计人员,负责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工作。

2. 统计人员应当根据门诊就诊记录、病历等资料,按照本制度规定的统计内容与指标,进行准确、及时的统计。

3. 统计数据应当以医疗机构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以月为单位进行上报。

4.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五、数据应用与保管1.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专病门诊数量统计数据,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统计数据,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3. 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管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确保数据安全。

六、监督与考核1.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2.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统计工作进行考核,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 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专病门诊数量统计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发现问题依法予以查处。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解释权归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

注:本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诊统计指标
1. 门诊统计是指收集与门诊医疗服务有关的数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反映门诊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加强门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的活动。

门诊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所有来医院就诊的病人无论是否需要住院,都要经过门诊就医,所以做好门诊统计对于加强医院管理有重要意义。

2. 门诊统计的任务①为门诊管理服务,反映和分析门诊工作的现状,例如:具体地反映每一个门诊医生、每一个诊疗科室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情况②为评价门诊医疗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提供依据,例如:卫生部规定城市综合医院床位数与门诊人数比为1:3, 若实际统计数据超过这一比例,说明门诊工作负荷过重给门诊管理和门诊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反之说明门诊工作负荷过轻;③为门诊工作的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门诊工作的发展规律。

(一)门诊统计的基本内容
1. 门诊工作统计首先应掌握门诊科室的设置,各科室的人员及设备状况,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等数据。

门诊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登记门诊各科的医生出诊数、实际工作小时数、门诊人次数、体格检查数, 门诊疾病构成以及初诊、复诊,门诊各种手术治疗等数据并加以整理和积累。

2. 门诊统计的资料来源包括:门诊挂号日报表、门诊医生诊疗工作日志、急诊病人登记簿、观察室收容病人登记簿、全身健康检查登记簿、门诊急诊转诊病人登记簿、门诊病历等。

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及县以上医院的门诊挂号已实现计算机管理,各种门诊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直接提取。

(二)门诊统计绝对指标
1. 门诊总诊疗人次指报告期内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

包括:门诊、急诊、预约诊疗、出诊、单项健康检查以及健康咨询指导(不含健康讲座)人次数。

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如透视、摄片、检验、注射及门诊小手术等)工作量以及免疫接种、健康管理服务人次数。

病人来院诊疗人次数按挂号数统计,患者1 次就诊多次挂号,按实际诊疗次数统计。

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
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人次数统计。

未注册的分支机构诊疗人次数计入上一级医疗机构中。

2. 门诊人次指报告期内病人来院挂号后,由医师诊断或处理的诊疗人次数,按实际挂号数统计同一患者一次就诊多次挂号者, 应按实际诊疗次数统计。

门诊人次包括: 初诊和复诊人次数、孕期和产后检查人次数、预约手术人次数等。

门诊人次统计应执行会诊、转科、转诊的计数规定。

(1) 初诊和复诊: 初诊分为院初诊、病初诊。

院初诊是指病人首次来本院就诊的人数,以后再来本院就诊则为复诊。

病初诊又称“新病例”,是指病人患病后首次来院就诊的人次数,以后再来本院就诊则为旧病例人次数。

病例是疾病的统计单位,包括新病例和旧病例。

新病例和旧病例的划分标准:①急性病,如上感损伤急性胃肠炎等病人第一次来门诊就诊者应计算一个新病例:急性病治愈后,再患同一种疾病来院就诊者应重新算一次新病例。

②同一病人患两种以上不同疾病时,应各计算一次新病例。

③慢性病是以年度划分的,凡慢性病每年第一次来医院就诊时,计算一次新病例,在同一年内以后无论就诊多少次均不再作为新病例统计,慢性病是指某些不易确定发病日期、不易治疗和病程较长的疾病,如: 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结核等。

门诊疾病分类是按“新病例”计数的,而住院疾病分类则是按所有病例数统计的。

(2) 会诊:指病人挂了某科号,由这个科的医生诊病后不能确诊成诊断不清由这科医生邀请另一科医生会诊然后病人仍回这个科进行处置者。

门诊会诊由邀请科计入该科门诊人数内,被邀请科不再重复统计。

(3) 转科: 指从本院某科转人本科的人数,如某病人挂一个外科号,在外科诊疗过程中,医师发现此病人所患疾病不属于外科疾病,应去妇科就诊,则由外科医生写明原因将病人转到妇科就诊由妇科计入诊疗人次。

(4) 转诊: 指经医师首诊治疗后由于病情需要应转往其他医疗机构诊治的病人数,每一转诊病人应计算一个门诊人次。

3. 急诊人次指报告期内在急诊室或急诊时间内诊疗的急症人次数,不包括正常门诊时间内非急诊科室诊治的急诊病人,急诊人次按实际挂号数统计。

急诊范围:体温在39C以上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泌尿道疾患(尿闭、血尿急性肾衰竭)、急腹症、昏迷、各种原因所致休克癫痫发作各种急性外伤和烧伤各种急性中毒、各种意外(电击伤溺水、自缢异物等)、急性呕吐腹泻严重脱水急产、难产、难免、流产、产前及产后大出血等、各种急性皮炎。

4. 预约诊疗人次数指报告期内患者采用网上、电话、院内登记、双向转诊等方式成功预约诊疗人次数之和,不包含爽约数,即没有履行预约的人次数。

发达国家预约诊疗人次数约占门诊总诊疗人次数的50%以上,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预约诊疗人次数占门诊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还很小。

5. 其他人次指报告期内出诊、赴家庭病床,到工厂、农村、工地会议集体活动等外出诊疗人次数:单项健康检查人次数;健康杏询指导人次数: 本院职工诊疗人次数。

门诊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门诊总诊疗人次=门诊人次+急诊人次+预约诊疗人次+其他人次
6 观察室收容患者数指报告期内出观察室人数。

观察室收容患着必须有留观病历、医师查房、执行护理和收取留观费的记录。

7. 观察室死亡人数指报告期内观察室患者经抢教无效死亡的人数。

8. 开设家庭病床总数指报告期内撤销的家庭病床总数(即撤床病人总数)
9 健康检查人数指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人次数、体检中心单项健康检查人次数。

(三)门诊统计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 平均每日门(急)诊人次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门诊人次数和急诊人次数的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为:
平均每日门(急)诊人次
= 报告期内门诊人次数 报告期内急诊人次数 二 --------------------------- + -----------------------------
同期工作日数 同期日历日数 公式中的日历日数、工作日数和节假日数均为国家法定标准, 每年的日历日 数为365天(或366天)、工作日数为250天(或251天)、节假日数115天(从 2008年起)各单位不得以自行规定的工作日数计算,其目的是统一计算口径, 便于横向对比。

平均每日门(急)诊人次反映门诊工作量的平均水平,反映了医院门诊工作的 负荷水平。

综合医院日均门诊量与病床数之比一般为 3:1,它可作为制定门诊工 作计划和配备门诊医护人员的依据。

2.门诊人次分科构成比 指报告期内各科门诊人次数占同期全院门诊人次 数的比重,该指标可按月、季度和年度计算,用以了解各科门诊人次的季节变化 特点。

计算公式为:
门诊人次分科构成比=报告期内某科门诊人次数X 100%
同期全院门诊人次数 住院病人数占同期门(急)诊诊疗人次数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
门(急)诊住院率=
报告期内入院人数 '同期门诊人次+急诊人次x 100% 5.门(急)诊转诊率 指报告期内转往其他医院治疗的门诊、急诊人次占 同期门诊、急诊人次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
3.每医师日均诊疗人次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名医师每日担负的诊疗人次数。

计算公式为: 每医师日均诊疗人次
报告期诊疗人次数 十同期工作日数 同期平均执业(助理)医师数
4.门(急)诊住院率
又叫每百名门(急)诊入院人数,指报告期内收治的
门(急)诊转诊率= 「报告期内门(急)诊转诊人次数Ro。

%同期门(急)诊人次数
6. 门诊诊疗人次计划完成百分比指报告期内实际门诊人次占同期计划
(定额)门诊人次的百分比。

该指标主要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可用于考核全院或各科月、季度、年度门诊人次的计划完成情况,该指标可分科计算。

计算公式为:
门诊人次计划完成百分率
报告期内实际门诊人次数
= X100%同期计划门诊人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