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

22 《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yáo)自强(qiǎng)男有分(fēn)B.学学半(xiào)矜寡孤独(guān)讲信修睦(mù)C.幼有所长(cháng)兑命(yuè)选贤与能(jǔ)D.天下为公(wéi)讲信修睦(mù)货恶其弃于地也(è)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不知其旨也”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其此之谓乎?D.以其境过清。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尉果笞广B.恢弘志士之气C.稍稍宾客其父D.无案牍之劳形6.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7.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语言表达10.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 )男有分.(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二、文言文阅读3.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社会?7.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2)不独子.其子9.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综合性学习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2)故人不独亲.其亲(3)男有分.(4)是.谓大同(5)故.人不独亲其亲(6)女有归.(7)是故谋闭而不兴.(8)盗窃乱贼而不作.(9)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一)虽有嘉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兑.命() 学.学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弗:(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 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同“”,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朝代)经学家(作者)编纂的,是(时期)间(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课外拓展【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 《礼记》二则同步练习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嘉肴(yáo)学(xiào)学半选贤与(yǔ)能B. 《兑(duì)命》盗窃乱(luàn)贼教学相长(zhǎng)C. 弗(fú)食男有分(fēn)讲信修睦(mù)D. 废疾(jí)矜(guān)、寡力恶(wù)其不出于身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C. 弗学,不知其善也D. 处处志之3.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是谓大同。
C.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D. ①子固非鱼也。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4.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我知之濠上也。
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兑命》曰“学学半”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 男有分,女有归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7.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战国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yuè)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故D项不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D.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矜”是通假字,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通假字是“与”;B项,通假字是“矜”;C项,通假字是“甫”;D项,没有通假字。
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22课《礼记》二则一、基础与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弗.()教学相.长也()旨.()兑.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答案】yáo fúzhǎng zhǐyuèjǔmùguān fèn wù【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弗”应读“fú”,本义拼成“fó”,“与”应读“jǔ”,不要拼成“yǔ”。
2.选出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答案】B【详解】A.“养”的意思分别是“供养”“养活”;B.“为”的意思都是“是”的意思;C.“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妻”“单独”;D.“故”的意思分别是“因为”“因此”。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详解】B.“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C.“与”通“举”,推举,选举;D.“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故选A。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详解】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嘉yáo( ) 兑.命( )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xiào )矜.( ) 男有分.( ) 选贤jǔ( )能讲信修m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礼记》是《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C.“四书”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
D.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幼而无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
(2)知不足,。
(3)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
(用《礼记·学记》原文回答)(4)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 ,。
(5)现代社会强调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 ,。
(7)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
”(《大道之行也》)4.重点词解释。
(1)不知其旨也旨:(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反:(6)选贤与能能: 指(7)讲信修睦修:(8)男有分分:(9)女有归归:(10)盗窃乱贼而不作作: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第一个“学”同“教”,(2)选贤与能“与”同“举”,(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意义(2)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困难(3)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乱臣贼子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3)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一)课内主旨归纳8.《虽有嘉肴》运用的手法引出观点,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强调了的道理。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题

22.《礼记》二则[学生用书见P81]教读导航作家作品《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有的用短小的故事生动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阅读指导《虽有嘉肴》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从而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两篇课文要反复诵读,注意体会这两篇文章句式上的特点,归纳一些词语古今意义上的不同,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两则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出重点字词。
【答案】示例略。
2.《虽有嘉肴》一文是谈论学习的,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虽有嘉肴》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告诉了我们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教与学要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3.《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大同世界的景象?【答案】《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社会和睦,人尽其力、盗乱不作、社会关爱的大同世界的景象。
课堂实践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学”同“敩”)__教导__(2)选贤与能(“与”同“举”)__选拔__(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__老而无妻之人__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虽有至道
..
(3)不知其善.也善:好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也自反:自我反思
(5)然后能自反
..
3.解释下列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学
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
..
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C.“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大道之行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guān) 男有分.(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能:指才干出众
(2)讲信修.睦修:培养
(3)不独亲其亲.亲:指父母
(4)不独子其子.子:指子女
(5)矜、寡.、孤、独、废疾者寡:老而无夫
(6)男有分.分:职分,职守
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7)盗窃乱贼
..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之行也
(1)大道
..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3)矜、寡、孤.、独.
古义:两个词。
“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词。
独自一人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今义:窗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5)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9)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二、课内精读
7.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表达效果: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
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
会的特征。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
【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没有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拓展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2)鳏、寡、孤.、独、废疾者孤:幼而无父
(3)故.制礼义以分之故:所以
(4)以.养人之欲以:来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2.【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3.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附【乙】文参考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
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
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