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优秀教案教程文件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书愤》,了解作者背景,注释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声朗读《书愤》。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齐声背诵《书愤》。
6. 作业布置6.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等,进一步感受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 学生自主阅读陆游其他诗歌,分享阅读心得。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书愤》一诗中,陆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语文实践1. 学生模仿陆游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书愤》教案汇总

《书愤》优质教案汇总.doc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 《书愤》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2. 将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文本分析、作品背景、作者简介等。
2. 学生用书:《书愤》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案章节: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b. 介绍《书愤》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文本分析:a. 让学生通读《书愤》原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b.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意象、修辞等。
c. 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 作品鉴赏:a. 教授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等。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喻,探讨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c.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章节: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反思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案章节: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诗意和主旨,领会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志向远大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书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书愤》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此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示儿》
1210年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结束语: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
朝廷奸臣当道,作者报国无门。报国之难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二愤壮志难酬,“空自许”。“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捏卫祖国,扬威边疆,抵挡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酬、请缨无路。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二、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学习列锦、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至『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
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学生朗读。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2、幻灯片打出思** :
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明确:A早岁那知世事艰;
B 塞上长城空自许;
C 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
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 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
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板书:诗人之“愤”有四: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3、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五)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背诵诗歌。
(六)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 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 “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
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
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七)作业: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1)《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2)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