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

合集下载

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和环氧乙烷灭菌工艺守则

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和环氧乙烷灭菌工艺守则

环氧乙烷灭菌工艺守则一、操作前的准备1、确认环氧乙烷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称重台称工作应正常。

2、检查设备、供水情况、水箱必须满水。

3、检查三相供电源,不可缺相。

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灭菌工艺参数应事先设定,严格按灭菌操作规程进行。

2、炉门导轨及门封条每炉涂20#机械油润滑。

3、加药及出炉时,应注意通风,防止环氧乙烷中毒。

4、若发现人员中毒,其轻度症状为头晕或呕吐,应将中毒人员移至空气新鲜处即可,重度中毒者送医院治疗。

三、操作环境的清理1、应严格区分待灭菌产品和已灭菌产品,不得混放在一起。

2、操作环境不能堆放杂物,其余钢瓶应存放在通风阴暗的专用房间内。

3、操作场所应有醒目的严禁烟火警告牌,并备有灭火器材,做好防火防爆。

四、原材料质量要求1、灭菌药为纯环氧乙烷。

或混合环氧乙烷2、当更换其它厂家灭菌药时,应对灭菌效果用生物指示片予以验证。

五、安全技术操作要求1、现场不得有明火,配电设备及易产生火源的设备,应远离操作现场。

2、加药时,药量应准确。

3、加药时,打开钢瓶阀门时,要慢慢操作,确保进入灭菌柜的环氧乙烷全部气化。

4、勿使环氧乙烷出气口朝向人的面部,如不慎皮肤粘膜或眼睛沾上环氧乙烷液体,应立即用水冲洗15分钟,防止灼伤,并作好个人防护。

5、扑灭环氧乙烷小面积着火,可以用CO2、干粉、卤素灭火机,也可以用水扑灭。

六、操作人员的责任1、对灭菌产品的批号、规格、数量要准确,对灭菌质量负责。

2、做好灭菌记录,签全名字,对所填写的原始记录真实性、正确性负责。

3、对违章作业造成的设备事故负责。

4、有权拒绝执行更改灭菌条件的口头指令。

范例3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

范例3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

范例3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环氧乙烷(EO)灭菌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药品、食品等领域。

这种灭菌方式被广泛采用的原因是其具有较高的灭菌效果和良好的渗透力,可以灭杀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孢子等。

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是确保环氧乙烷消毒过程能够达到灭菌效果的一系列验证步骤。

以下是一个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的范例:1.验证灭菌器的性能:-确定灭菌器的容量和规格,并检查其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灭菌器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湿度和温度,以保证灭菌效果。

-确保灭菌器的真空泵和加热系统正常运作。

2.定义灭菌参数:-确定灭菌温度、湿度和时间等参数,并记录下来。

-根据物料的特性,确定合适的灭菌参数。

3.准备灭菌器和物料:-清洁灭菌器,并确保没有残留的灭菌剂。

-将待灭菌的物料放入合适的容器中,并严密密封。

4.进行灭菌操作:-将物料放入灭菌器中,并确保物料能够充分暴露在灭菌剂中。

-关闭灭菌器门,并启动灭菌器。

-按照预设参数进行灭菌操作,包括升温、排气、注入灭菌剂和保持一定时间等步骤。

5.完成灭菌操作后,确认灭菌效果:-打开灭菌器门,取出被灭菌物料。

-进行微生物检测,包括菌落计数、生物指示剂等。

-根据结果判断灭菌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6.记录和分析数据:-将灭菌操作和灭菌效果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如果灭菌效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灭菌过程确认。

7.编写灭菌过程确认报告:-根据完成的灭菌过程确认,编写报告,包括灭菌参数、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将报告归档保存,以备查阅和审查。

在范例3中,我们详细说明了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的步骤和要点。

通过这一系列验证步骤,可以确保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被灭菌物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次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环氧乙烷灭菌器及灭菌确认

一次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环氧乙烷灭菌器及灭菌确认
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ISO11135-1-2007《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 开发、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ISO11135-2-2008《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第2部分ISO11135-1应用指南》
4
GB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 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793.8-2008《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 要求 第2-042 部分:使用有毒气体处理医用材料及供实验 室用的压力灭菌器和灭菌器的专用要求》 GB/T16886.7-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 环氧乙 烷灭菌残留量》 GB18281.2-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2部分 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GB18282.1-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第1部分 通则》
这些标准是指导企业设计、制造灭菌器,使用 灭菌器的标准;是保证灭菌器质量、灭菌过程质量 的标准;也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依据。
3
YY0503-2005《环氧乙烷灭菌器》 EN1422-1997《环氧乙烷灭菌器》(+A1—2009) GB18279-2000《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EN550《医疗保健产品
装的过程。 运行鉴定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OQ):获得并出具书面证明,按操作程序进行
使用时,已安装设备能在预定范围内进行操作。 性能鉴定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PQ):获得并出具书面证明的过程,已安
装设备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时,能持续按预定准则发挥性能并生产合格产品。 2)与辐照、湿热灭菌的标准统一; 3)ISO11139-2006医疗保健品灭菌 术语

GB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GB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GB 18279-2000
ISO 前言
ISO ( 国 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 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标准项 目感兴趣,均有
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 。与 IS(〕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 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 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能容 纳 多 于灭菌器一次性容纳产品的密闭区域。
3.23 灭菌剂加人阶段 steril从 将 灭 菌 剂 加人柜室内起 ,至达到设定工作压力止 的阶段。
3.24 灭菌剂加人时间 sterilantin jectiont ime
灭 菌 剂 加 人 阶段的时间。
GB /T 1 900。系列标准规定了设计、开发、生产、供应、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体系要求。 GB /T 1 9000系列标准把某些不能由随后的产品检验和试验来充分证实其结果的生产过程称之为 “特殊”。灭菌就是这样一个特殊过程。因为其过程的功效不能通过对产品的检验来证实。因此 ,灭菌过 程需在用前确认,过程的性能需进行常规监测。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要注重产品和包装的特性、灭菌方
3.5 柜室 chamber
只 容 纳 大 量 将被装人灭菌器的产品的密闭区域 。
3.6 试运行;安装验证 commissioning;ins tallationq ualification
在 设 备 按技术规范提供和安装后 ,根据使用说 明操作证 明其功能在规定范围之 内,并进行 了书面记 录(见“确认”。
3.15 预处理 preconditioning
灭 菌 周 期开始前 ,在 一房 间或柜室 内先对产 品进行处 理 ,以达 到预定温度 和相 对湿度 (另见“处

GB18279-2000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

GB18279-2000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

GB 18279-2000
ISO 前言
ISO ( 国 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 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标准项 目感兴趣,均有
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 。与 IS(〕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 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 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GB 18279-2000


当 医疗 器 械必须 以无菌的形式供应时 ,应使用一切可行 的手段将各种外来 的微生物污染降至最低 。 产品即使是在 ISO质量体系标准规定的标准生产条件下生产,灭菌前仍会带有少量的微生物。这类产 品属非无菌产品。灭菌过程的 目的是杀灭污染的微生物,从而使非无菌产品转变成为无菌产品。
3.11 染菌载体 inoculatedc arrier
表 面 涂 有规定数t试验徽生物的载体。
3.12 医疗器械 medicald evice
为下 列 目 的应用于人体的(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任何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
包括生产厂拟供特定应用所禽的软件 : — 疾 病 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缓解 ; — 伤 残 的诊断、监护 、治疗 、缓解或修补 ; — 人 体 结构或生理过程 的研究 、替代或调节 ; — 妊 娠 的控制 。 其 对 于人 体 内或人体上的主要预期作用不是用药理学 、免疫学或代谢 的手段获得 ,但可以在这些手
采用 物 理 和化学手段杀灭微生物使医疗器械无菌,遵循着一个指数规律:这意味着一个微生物总是 存在着从所施加的一定程度的灭菌中存活的有 限概率 ,对于一给定的灭菌过程 ,存活概率取决于微生物 的数量和种类 ,还取决于灭菌前和灭菌过程 中微生物所处 的环境 。因此 ,被灭菌产品总体 中任何单个产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
5.1-2007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4.1 标示“无菌”的最终灭菌过的医疗器械, 器械上/器 械中其存在存活微生物的理论概率应不超过1×10-6。
2
4.2 生产厂或供应商通过提供证实该器械已经过一个确认 过的灭菌过程的文件和记录,表明其符合4.1的要求。 注1:医疗器械无菌的证据来自: i) 证实灭菌过程的可接受性的初次确认和以后进行的 重新确认; ii) 证实确认过的灭菌过程已投入运行的常规控制和监 视的资料汇总。 注2:从产品上的生物负载水平、生物负载中微生物 的抗性和灭菌过程中灭菌剂来判断是否达到无菌水平。
17
6.1.3 灭菌周期包括: a) 排除空气; b) 处理(若采用); c) 加入EO; d) 在作用时间内保持规定的条件; e) 去除EO; f) 清洗/换气(若采用); g) 加入空气/惰性气体
18
19
20
21
6.2 确定设备的特性 6.2.1 规定设备规范 - 预处理规范 - 灭菌器规范 - 通风环境的规范
13
灭菌后检验
* 器械性能检验 * 包装完整性和强度 * EO残留消散速率 * 再次灭菌的影响
14
二、灭菌过程的开发
(以下条文是新标准的条文号)
工作内容 制定操作规范和接受准则
15
5 确定灭菌剂特性
该活动的目的是确定灭菌剂,证明其杀灭微生 物的有效性,识别影响杀灭微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评估EO作用于材料的效果,并判定人员安全和环境 保护要求。 应规定灭菌剂的成分、储存条件和有效期。 确定可在小试验系统内进行实验,但要与灭菌 设备建立相关性。
25
产品定义要考虑 - 与以前确认过的产品进行灭菌难易程度比较。如果 无明显差异,可采用以前确认的过程而不需要进一步 研究。 - 仔细查看产品的结构、配置和包装,确定是否容易 使EO气体进入。 - 产品是否能经受的住灭菌过程参数。 - EO对器械材料的影响 - 器械采用透气性包装,面积、大小、层数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 标准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 标准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深度解析1.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概述环氧乙烷灭菌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灭菌方法,而灭菌再确认则是确保环氧乙烷灭菌过程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是对该过程进行评估和认可的指导性文件,对于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 进行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的必要性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中,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是保证产品无菌状态的重要环节。

通过再确认,可以验证灭菌过程是否有效,并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风险。

遵循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3.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的核心内容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主要包括对环氧乙烷灭菌过程中各项参数的监测和评估,例如环氧乙烷气体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以及对灭菌后产品进行微生物学测试的要求。

这些内容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保证再确认过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专业的文章写手,我深知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的重要性。

对于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企业来说,严格遵循并落实标准要求,不仅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篇全面、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5.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的深度解析,我们不仅了解了该标准的核心内容,也理解了其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关注并遵循最新的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

以上内容为文章的简要提纲,后续将以更详细、深入的方式展开对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的完整解析。

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以下简称再确认标准)是对环氧乙烷灭菌过程进行评估和认可的指导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对环氧乙烷灭菌过程中各项参数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对灭菌后产品进行微生物学测试的要求。

本文将从环氧乙烷灭菌再确认标准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及其实施意义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其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程序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程序

1 目的建立无菌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确认的有效程序,确保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确认与常规控制的标准化,使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无菌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特殊过程的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确认。

3 职责人事部负责对参与灭菌确认人员的培训与确认。

生产部负责成品灭菌过程操作与常规控制,参与灭菌设备及工艺的过程确认。

技术部负责灭菌过程设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验证方案及报告的编制。

质量部负责产品的初始微生物监测及灭菌过程微生物性能鉴定和灭菌产品的放行。

4 工作程序4.1人员确认4.1.1人事部负责确认下列工作的人员应接受培训和具有必要的资历:a)从事灭菌过程微生物学试验人员应具备生物学检验知识和经验;b)从事灭菌设备安装、维护的人员应经过灭菌设备生产厂家的专业培训;c)从事灭菌设备物理性能鉴定及灭菌器日常操作的人员应经过灭菌设备生产厂家的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证;d)灭菌设备相关仪器校准与计量应由市级以上计量局专业计量人员进行;e)从事灭菌过程设定、设计设备技术规格的人员应具备无菌医疗器具设计和生产经验,经过环氧乙烷灭菌相关标准的培训。

f)从事灭菌产品放行的人员应具备无菌医疗器具质量控制和检验的经验,经过环氧乙烷灭菌相关标准、微生物检验的培训。

4.2产品适用性4.2.1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产品灭菌适用性调查,产品的设计应可排除空气和让蒸汽和EO透过,通过试验确定和(或)选定最佳灭菌过程,并确定各型号产品的最难灭菌的部位,以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受预期灭菌条件的影响。

4.2.2在产品的初包装设计时进行初包装灭菌适用性调查,产品的初包装设计应可排除空气和让蒸汽和EO透过,通过试验确定和(或)选定不降低初包装密封性的最佳灭菌过程,以保证产品的初包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受预期灭菌条件的影响。

4.3灭菌过程设定4.3.1灭菌过程设定应考虑影响灭菌过程有效性的因素包括灭菌设备适用性、适用灭菌设备可实现的条件范围、已在其他产品上使用的灭菌过程、产品对EO和(或)其反应产物的残留水平的要求、设定灭菌过程的试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8 过程定性 应建立适用于特定产品的灭菌过程。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测试获取用于特定产品 (见第7章)的灭菌过程的具体规范。 使用附录A或B描述的方法之一或已确认的证明能够 达到所要求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替代方法确定灭菌周期 的灭活率。 推荐采用附录B灭菌过程致死率保守性确定方法 —过度杀灭法 (半周期法) 方法是其他参数不变,只改变时间,用BI或PCD验 证。
29
选择灭菌过程应考虑可能影响过程有效性的全部因素(续) l) 处理阶段,加入蒸汽时的压力升高; m) 加入EO时的压力升高和达到规定压力的速度,及EO浓 度监控方法之间的关系; n) 消除EO时真空的程度和速度; o) 加入空气(或该灭菌周期阶段所用的其它气体)时压力 升高和达到规定压力的速度; p) 最后两阶段的重复次数及连续重复之间的任何变化。
30
预处理(灭菌柜外) 微生物对EO灭活的抗力受其水含量的影响。因此,通常 期望微生物的水含量与当地条件相平衡。灭菌周期开始前, 通常在设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对产品进行预处理一个时期。预 处理可减少灭菌周期的时间。 从预处理向灭菌器转移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31
处理(灭菌柜内): 通常使用超过30%的相对湿度对产品进行加湿。 规定的相对湿度取决于待灭菌的产品。应当考虑相 对湿度过大对产品和包装的潜在损坏。
* 微生物学性能鉴定应证明,使用设定的过程参数灭菌 过程后,规定的无菌要求已得到满足 * 微生物学性能鉴定应确认产品/装载组合在灭菌器中的 设定过程的有效性。 * 确定灭菌周期的致死性。 物理性能鉴定应确认过程参数在规定范围内
42
PQ-微生物 * * * * 性能运行纪录(部分周期、半周期、和全周期) BI分布 BI 试验结果 产品无菌试验结果
PQ应当证明预处理结束时的实际温度和湿度范围。
33
通风: 持续时间、强制空气循环、装载特征、产品和包装材料 都会影响通风的效果。 通风可在灭菌器内、独立区域内或两者结合条件下进行。
34
PCD应用: 制造商应采用 部分周期证明PCD 的抗力,以证明产 品生物负载所具有 的抗力不大于生物 指示物所具有的抗 力。
4
GB 18279/ISO11135 《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 确认和 常规控制》引言中有如下表述:“GB/T 19000系列标准把某 些不能由随后的产品检验和试验来充分证实其结果的生产过 程称之为`特殊'。灭菌就是这样一个特殊过程。因为其过 程的功效不能通过对产品的检验来证实”。 GB18280和B.3.5.5中用以下描述来表示无菌试验的不 适宜性: “要证实小于10-2的无菌保证水平(SAL)(即10-3、 10-4、10-5、10-6),产品的无菌检验是行不通的。因为要有 大量的试验样本才能测定SAL。例如为了保证10-6的SAL, 需要对100万件灭菌加工后的产品作无菌检验,这是不实际 的,因为典型的无菌试验的假阳性水平可达1/1 000”。
28
选择灭菌过程应考虑可能影响过程有效性的全部因素(续) g) 确定灭菌过程变量的范围。 h) 通过部分周期法,评价生物指示物和产品的相对灭活率。 i) 确定在规定条件下达到充分排除气体所需的最小通风时间, 使EO和/或其反应产物达到或低于ISO10993-7规定的水平。 通过在生产条件下进行满负载运行实施此项活动。 j) 真空的程度和达到真空的速度; k) 灭菌柜泄露率(在低于大气压的真空下或高于大气压的压 力下进行);
24
7 产品定义(product definition)
引入新的或更改的产品、包装或装载方式之前,应 进行产品定义。
本活动的目的是确定待灭菌和灭菌的难易程度,包 括灭菌前产品上微生物的性质及产品的包装方式和在 灭菌中状态。
包括: 产品是否适合于EO灭菌 产品能否承受最坏的灭菌参数(包括多次承受) 产品EO灭菌残留量(GB/T 16886.7 ) 产品的洁净度—微生物负载(ISO11737-1/GB19973.1)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
1
一、概述
YY/T 0615.1-2007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4.1 标示“无菌”的最终灭菌过的医疗器械, 器械上/器 械中其存在存活微生物的理论概率应不超过1×10-6。
2
4.2 生产厂或供应商通过提供证实该器械已经过一个确认 过的灭菌过来自: i) 证实灭菌过程的可接受性的初次确认和以后进行的 重新确认; ii) 证实确认过的灭菌过程已投入运行的常规控制和监 视的资料汇总。 注2:从产品上的生物负载水平、生物负载中微生物 的抗性和灭菌过程中灭菌剂来判断是否达到无菌水平。
23
6.2.2 规范内容应确保 - EO钢瓶区域通风良好。 - EO钢瓶储存区域的温度得到控制。 - EO的质量检验,不使其污染器械。 - 灭菌器设有EO蒸发器,防止液态EO加入灭菌柜。 - 测量流入灭菌柜的EO气体温度,证明已产生气态 EO。 - 应使用至少两个探头测量灭菌柜温度,防止探头失 效。 - 使用强制循环,实现灭菌柜内条件的均匀性。并有 监视装置。
25
产品定义要考虑 - 与以前确认过的产品进行灭菌难易程度比较。如果 无明显差异,可采用以前确认的过程而不需要进一步 研究。 - 仔细查看产品的结构、配置和包装,确定是否容易 使EO气体进入。 - 产品是否能经受的住灭菌过程参数。 - EO对器械材料的影响 - 器械采用透气性包装,面积、大小、层数
为实现EO在灭菌柜和被灭菌物品内的可重复性 分布,可能需要在加入灭菌剂前控制柜内真空度, 或采用柜内气体再循环,因为在静态条件下EO和大 气不能充分混合。
32
灭菌周期:
为实现EO在灭菌柜和被灭菌物品内的可重复性分布, 可能需要在加入灭菌剂前控制柜内真空度,或采用柜内气 体再循环,因为在静态条件下EO和大气不能充分混合。 对产品加热和加湿可达到气体作用前具有重复性的产品 温度和湿气含量。研究最小停留时间可确保达到所需条件。 应当注意防止水凝结在被灭菌物品上。
- 温度 - 湿度 - EO气体的浓度 * BI 用于证实致死性 * 微电脑控制过程参数
11
产品放行
* 形成文件证实过程技术规范得到满足 * 成功的试验结果 - BI无菌 - EO残留量 - 包装 - 热原(细菌内毒素)
12
参数放行
* 放行中不使用BI * 确认的内容较多 * 常规控制较严格 参考:AAMI TIR 20《环氧乙烷灭菌的参数放行》
44
物理性能鉴定应证明: a) 过程再现性,并应包括三次连续的,计划的鉴定运 行,运行应满足规定的全部接收准则; b) 满足常规过程规范规定的接收准则。 物理性能鉴定应确认过程参数在规定范围内
45
PQ- 物理
38
确认的开始
* 标准的确定 * 确保相应的包装不变 * 确定最坏的装载情况 * 确定挑战器械 - 器械内 - 过程挑战器械(PCD) * 根据放行方式选择确认方法 - BI放行 - 参数放行
39
9.1 安装鉴定(IQ) 空载进行,证实灭菌设备和附件已按照规范提供和安 装。 9.2 运行鉴定(OQ) 空载进行,证实设备提供灭菌过程的能力。
3
4.2 生产厂或供应商通过提供证实该器械已经过一个确认 过的灭菌过程的文件和记录,表明其符合4.1的要求。 注1:医疗器械无菌的证据来自: i) 证实灭菌过程的可接受性的初次确认和以后进行的 重新确认; ii) 证实确认过的灭菌过程已投入运行的常规控制和监 视的资料汇总。 注2:从产品上的生物负载水平、生物负载中微生物 的抗性和灭菌过程中灭菌剂来判断是否达到无菌水平。
首次鉴定可在设备供应商在进货验收中在其指导下开 展IQ和OQ。
40
9.3 性能鉴定 (PQ) 更改被灭菌产品、包装、装载方式、设备或 过程参数时,应进行性能鉴定,证实设备能够持 续按照预定准则运行,且过程能够生产符合规范 的产品。 性能鉴定 * 微生物鉴定 * 物理鉴定
41
微生物物理性能鉴定应证明:
8
影响灭菌成功的因素
* 生物负载 * 产品/包装的性能 * 装载结构 *灭菌参数
9
EO确认的内容 * 过程开发产品相容性;
* 试运行 - 安装鉴定(IQ) - 运行鉴定(OQ) * 性能鉴定(PQ) - PQ- 物理 - PQ- 微生物 * 出具确认报告 * 重新确认
10
过程控制
*必须确保过程参数得到满足
27
选择灭菌过程应考虑可能影响过程有效性的全部因素: a) 灭菌设备的可得性。 b) 在可得灭菌设备内能够达到的条件范围。 c) 已在使用的其它产品的灭菌过程。 d) EO残留量和/或其反应产物水平的要求。 e) 过程开发试验的结果。 f) 确定预处理阶段(若采用)达到规定温度和湿度条 件所需的时间。
注:可通过全 部无菌产品无菌测 试和阳性PCD(部 分周期)进行相对 抗力评价
35
一次性使用的PCD
可重复使用的PCD
36
三、灭菌过程的确认常规控制和重新 确认
(以下条文是新标准的条文号)
37
9 确认
确认的目的是证明过程开发所(见第8条)建立的灭 菌过程能够有效地和可再现地施加给被灭菌物品。 确认包括三个阶段:
5
EO灭菌的优点
• 对多数微生物高效杀灭 • 高扩散性 • 与很多器械和包装材料有好的相容性 • 成本低
6
EO灭菌的缺点
* 过程复杂 * 较长的时间 * BI 检验 * 残留EO解析 * 安全 易燃 易爆 * 职业安全和卫生方面 致癌 * 环保 EO排放
7
执行标准 • GB 18279-2000 • ISO 11135-1:2007 • EN 550
灭菌过程致死率保守性确定方法——过度杀灭法(半周 期法) 因其使用相对方便及获得的SAL具有保守性,医疗器 械制造商和医疗机构通常采用此方法来证明在半周期作 用时间下106BI被完全灭活。当作用时间为两倍时,EO 作用至少可达到12 SL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