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训练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1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19、【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7、【戒】8、【女家】【女】,20、【百里奚举于市】【市】,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21、【饿其体肤】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动心忍性】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25、【曾益〕【曾】,14、【淫】26、【恒过】15、【移】27、【衡于虑】【衡】,16、【屈】28、【作】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拂】,32、【出】【征】,【发】,33、【敌国】【敌】,【喻】,30、【入】31、【法家拂士】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翻译: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重点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②丈夫之冠也:..③富贵不能淫:.④贫贱不能移:.⑤威武不能屈:.⑥居天下之广居:.⑦入则无法家拂士:.⑧曾益其所不能:.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32、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①丈夫之冠也: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⑤与民由之:3、解释下列句中“得”的用法: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答: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6、对比分析孟子所说“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孟子〉二章专项复习

〈孟子〉二章专项复习

《〈孟子〉二章》专项复习《鱼我所欲也》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S226;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孟子》二章练习

21.《孟子》二章练习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 后能够改正。
D.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心被惊动了,警觉,性
格坚定起来。
第十一页,共32页。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以六个出身低
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
物为例,说明 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
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 ,并由此引申,从正、
第二页,共32页。
富贵不能淫.( 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 使……改变、动摇 )
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 )
发.于畎亩( 兴起,指被任用 )
举.于士.( 被选拔 同“增” )
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
第三页,共32页。
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互相转化的,所谓世事无绝对。
C.庄子为所有无用之材作辩护,这体现他消极避
世的处世心态。 D.处世不易,世事多患,“不材”会被社会淘汰,
而“材”又会首当其冲面临祸患,得接近自然之道。
第二十九页,共32页。
【参考译文】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 叶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他) 问伐木的人(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 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 终享天年。”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B组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 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 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 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①?”

孟子两章复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复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8.亲戚畔之9.天下顺之10.舜发于畎亩之中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2.管夷吾举于士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人恒过15.而后作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解释下列通假字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3. 衡于虑4. 入则无法家佛士三、解释下列一字多义1、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咨诹善道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先帝不以臣卑鄙以牒为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之:三里之城委而去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环而攻之宋何罪之有5、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6、则:入则无法家拂士那么汉室之隆7、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8、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10、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无义固不杀人固以怪之矣四、词类活用1.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3.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章开头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突出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结论句是3、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强调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完整word)孟子二章综合试题及其答案

(完整word)孟子二章综合试题及其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孟子二章》综合复习及其答案一、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完成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 )于虑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最新精选】《〈孟子〉二章》专项复习

【最新精选】《〈孟子〉二章》专项复习

《〈孟子〉二章》专项复习《鱼我所欲也》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S226;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21整理)《孟子两章》练习

(2021整理)《孟子两章》练习

《孟子两章》练习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2、曾益其所不能通3、衡于虑通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通二、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今:2、委.而去.之古:今:古:今: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今:4、举.于市古:今:5、征.于色.古:今:古:今:6、而后喻.古:今:7、池.非不深也古:今:8、所以动心忍性古:今:9、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古:今:10、出.那么无敌国外患古:今:11、域.民不以封疆古:今:12、管夷吾举于士.古:今:三、一字多义:1、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那么无法家拂.士〔〕3、亡:国恒亡.〔〕今亡.亦死〔〕河曲智叟亡.以应〔〕4、举:百里奚举.于市〔〕举.大计亦死〔〕死即举.大名耳〔〕5、故:故.君子有不战〔〕扶苏以数谏故.〔〕6、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7、者: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8、发:舜发.于畎亩〔〕发.于声〔〕9、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亲戚畔之.〔〕攻亲戚之.所畔〔〕10、而: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而后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1、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1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词性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威.天下〔〕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舜发.于畎亩之中〔〕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8、动.心忍.性〔〕9、生.于忧患〔〕 10、行拂乱.其所为〔〕五、重点字词: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3、委而去之〔〕〔〕4、寡助之至〔〕5、天下顺之〔〕6、畎亩之中〔〕7、降大任〔〕 8、行拂乱其所为〔〕9、而后作〔〕18、孟子两章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衡于虑衡通横堵塞、不顺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内外亲属今:亲戚2、委.而去.之古:放弃今:委托古:离开今:与来相对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兵器今:士兵4、举.于市古:被举用、被选拔今:举起5、征.于色.古:征验今:出征古:脸色今:颜色6、而后喻.古:明白、了解今:比喻7、池.非不深也古:护城河今:水池8、所以动心忍性古:用这些来今:因果关系连词9、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古:国内今:进入10、出.那么无敌国外患古:国外今:出去11、域.民不以封疆古:限制今:区域12、管夷吾举于士.古:狱官今:士兵三、一字多义:1、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那么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亡:国恒亡.〔灭亡〕今亡.亦死〔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4、举:百里奚举.于市〔被选拔〕举.大计亦死〔发动〕死即举.大名耳〔传扬〕13、故:故.君子有不战〔所以〕扶苏以数谏故.〔缘故〕14、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靠〕以.天下之所顺〔用〕15、者:然而不胜者.〔……的原因〕得道者.多助〔……的人,代君王〕16、发:舜发.于畎亩〔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在〕17、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代城郭〕委而去之.〔代城郭〕寡助之.至〔到〕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得道者〕亲戚畔之.〔代失道者〕攻亲戚之.所畔〔助词,无意〕18、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表承接〕〔表转折〕然而.不胜者〔却,表转折〕委而.去之〔并且,表承接〕而后作〔然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19、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20、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在〕生于.忧患〔由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五、词性活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名作动〕 2、威.天下〔威慑、震慑形作动〕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稳固使动〕4、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被动用法〕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被动用法〕6、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痛苦使……劳累使动〕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饥饿使……资财缺乏使动〕8、动.心忍.性〔使……受到惊动使……坚决使动〕9、生.于忧患〔使……生使动〕 10、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五、重点字词: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委而去之〔放弃〕〔离开〕4、寡助之至〔极点〕5、天下顺之〔归顺、服从〕6、畎亩之中〔田间、田地〕7、降大任〔责任、使命〕 8、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9、而后作〔有所作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务)
B、管夷吾举.于市(任用、选拔)
C、委而去.之(放弃)
D、兵.革非不坚利也(士兵)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课文理解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并说说所阐释的道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
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的那句

3、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列列出的名句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十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和□□□□。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