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八大家
• 韓愈:字退之,主張「文以 載道」。 • 柳宗元:字子厚,山水遊記 為後世楷模。 • 歐陽修:字永叔,為北宋文 壇領袖。
•「三蘇」:
•蘇洵:字明允,文得國策、史記,有先秦 之風。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北宋大文 豪。 蘇轍:字子由,文以策論最為出色。
• 曾鞏:字子固,長於議論。 • 王安石:字介甫,為北宋傑 出的政治家。
唐宋古文運動
楊珮珊老師製作
古文運動的沿革
• 緣由:魏晉之後,文尚 駢麗,氣格靡敝。 • 萌芽:唐初陳子昂、張說, 力主去除駢麗之習, 取用散文。
•唐代發展:中唐韓愈提倡古文運動, 主張「文以載道」,柳宗 元應之。
晚唐中落:古文運動未成功,晚唐五 代駢文再次盛起。
•宋代大成:歐陽修力崇韓愈的正宗。
唐宋古文运动的名词解释

唐宋古文运动的名词解释唐宋古文运动是一场文学运动,它发生在中国唐宋时期,旨在恢复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
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他们认为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更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更能激发人们的热情。
唐宋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以及推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
运动的发起者们认为,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更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更能激发人们的热情。
因此,他们努力恢复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并将其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唐宋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们不仅恢复了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而且还推广了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
他们把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融入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使文学作品更加精美,更加有趣。
他们还把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古代文学的精髓。
唐宋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们不仅恢复了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而且还推广了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
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恢复,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得以传播,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流传。
唐宋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们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恢复,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得以传播,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流传。
总之,唐宋古文运动是一场文学运动,它发生在中国唐宋时期,旨在恢复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
运动的发起者们努力恢复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并将其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恢复,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得以传播,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流传。
唐宋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们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恢复,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得以传播,使古代文学的精神和风格得以流传。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
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
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
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
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
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一、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
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
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
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文学常识9 唐宋八大家

韩愈图源:网络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3.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4.写作理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祭鳄鱼文》:驱逐鳄鱼。
(4)《论佛骨表》:反对唐宪宗拜迎佛骨。
(5)《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孟东野:孟郊)(1)《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被贬原因:(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雨:锋柳宗元图源:网络。
《唐诗》里面的刘禹锡的头像错误,应该是柳宗元。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3.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寓言)“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3)《天说》:坚持唯物主义,阐述天人关系,但忽视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动(4)《封建论》:论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打击藩镇割据。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论述蛇毒与苛政之毒,反映社会黑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欧阳修图源:网络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故称“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图源:网络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王临川”“临川先生”。
谥号“文”,荆国公”,故后人称其为“王荆公”。
《宋史•王安石传》:“天变不足畏,(2)王荆公体: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唐宋古文运动-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

唐宋古文运动-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它对于唐代文学和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如何教授唐宋古文是我们老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学生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苏教版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多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唐宋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课堂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背景,理解其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影响;2.掌握唐宋古文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能够初步鉴别古文语言特点;3.能够自主应用唐宋古文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写出符合古文文体的作品;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鉴别古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唐宋古文运动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宋古文运动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基本特点;2.阅读唐宋时期的古文作品,感受这些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3.分析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教师介绍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大革命”意义;2.向学生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古文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和感受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3.分析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古文文体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学习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宋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鉴别古文的能力,掌握古文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1.分析唐宋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2.阅读唐宋时期的古文作品,鉴别其中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3.分析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教学步骤1.向学生讲解唐宋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例如夸张手法、比喻手法等;2.让学生阅读唐宋时期的古文作品,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3.教师通过讲解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与文言文化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与文言文化唐宋时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其中古文运动对于文言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文运动首先让人们重视并喜欢文言语言,这使得文言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其次,古文运动也启发了文言文化的创新和革新,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束缚,从而促进了文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一、古文运动——文言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唐宋时期,诗歌是文化主流,而文言文作为正式文体虽然被人们熟知,却鲜有人真正去学习和写作。
古代的文言文大多是可读性极低的国术、经书、史书等,很少有人会从中找到趣味。
直到了唐宋时期,一些文人开始对文言文进行研究和探讨,使得一些经由大历史时期而宣扬的伟大文化和人文观念继续延伸发展下去,古文运动的兴起,使文言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首推韩愈,其文学成就深得唐代四大文学家的欣赏。
韩愈认为文言文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而文言文也火速回应了他的热情。
他的文章性质高妙、引吭暢嘆与大气,承载着他的无产阶级思想,鼓舞着文化的凝聚力,也让更多人喜欢上了文言文化。
二、古文运动——文言文化的革新古文运动的成果不仅是文言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更是逐渐实现了革新和创新。
古文运动中的一些文人有着突出的创新意识,他们不仅仅在风格上进行了改变,也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
这些创新全方位促进了文言文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文言文的传统语言往往较为拘束,不自由。
而在古文运动中,一些文人开始尝试创新,尝试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融入到文言中来。
尤以欧阳修文学成就,以其文笔幽妙、流畅为突出。
他经常使用口语,語文言事,从而消解了传统古文中较多的僵硬和荒谬的形式,为文言文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开了一个先河。
三、古文运动——文言文化的多样性和激情古文运动不仅保护了文言文化,革新了文言文化,更为文言文化注入了更多元化和温情的表现方式,让文言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感性化。
在唐宋时期,古诗词基本上都堪称喜闻乐见,但是作为正式文体的文言文却往往较为呆板,缺乏阳刚之气与真情实感。
唐宋古文运动

四、唐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1.指导思想—— “道”之不同 2.创作实践——从诘屈聱牙到文从字顺 3.斗争方法——从批判到批判地吸收 4.风格
唐文奇崛、硬直、清瘦、古雅 宋文平易、柔婉、丰腴、通俗
五、垂范后世
1.确立了“古文”的正宗地位 2.八大家成为文章楷模 3.影响:明代宋濂、唐宋派等,
清代桐城派、阳湖派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 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起源: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
《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 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 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 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 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 之称遂固定下来。
写意、诗中有画
2.苏文
题材:政论文、叙事纪游文 代表作:《潮州韩文公庙碑》、
《喜雨亭记》、《石钟山记》 风格: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
如海。”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二人者耳。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 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 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 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 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 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 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唐宋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语言朴素,行云流水;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强调骨肉亲情关系。家族凋零,振兴无望。二是突 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 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 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 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1)文学观念上否定六朝“文笔”之分,把散 文引入杂文学路途;
(2)创作实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 体界限和陈规旧制;
(3)语言既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 (《南阳樊诏述墓志铭》)。
2.人物传记的艺术特色 (1)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
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 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 (2)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 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
A.“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 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答李翊书》)认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 能充实光大。
第一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主张内容: B.“气盛言宜”,提出为文普遍原则:“气盛则言
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C.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送 孟东野序》)。
(四)山水游记 1.以渲泻悲情表现自然,是悲剧人生审美情趣的
结晶。如《囚人赋》。 2.永州记游之作大多表现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强调作家的道 德修养要先于立言作文,要有严肃的创作态度, 由此文章才能充实,才能光大。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本特点
一、文体解放、开拓创新 二、干预现实,直言敢谏 三、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四、准确凝练,新奇自然
所谓“古文”,实即古典散文,它指的是 与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文体。包括先秦盛汉的散 体文和中唐和北宋古文家所开创,后世所沿用 的新体散文。
骈文
骈文是与古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 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 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 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 和用典。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 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 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 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 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 河桥之可闻 --庾信《哀江南赋序》
一、古文的含义
二、唐宋古文运动
• 唐代的古文运动 • 宋代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含义:
• 所谓古文运动,包含了中唐和北宋两次 高峰期,两代古文运动 一脉相承,又称 唐宋古文运动。在中唐,实际上是一场 倡扬儒学,反对佛老,提倡自然质朴的 秦汉散文,反对浮靡绮丽的六朝骈文, 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 改革的散文革新运动。
三、唐宋八大家
• 唐代:韩愈、柳宗无 •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第一,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不重 文轻道,重道轻文。
第二,强调文章要干预时政,为现实服务。
第三,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反对 因袭、剽窃。
第四,重视文学语言的规范化、大众化。
唐宋散文
学习要点:
一、掌握唐宋古文运动及唐宋八大家 二、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 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天下财 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 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贾谊《论积贮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