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唐朝诗歌四个时期风格特点

唐朝诗歌四个时期风格特点
初唐:提倡建安风骨,痛斥齐梁诗风;盛唐:大诗人涌现,风格纷呈,题材广泛;中唐:诗歌数量、流派最多。
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歌的主流转向现实主义;晚唐: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发展,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里充满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温庭筠代表了浓艳纤巧的形式主义诗风。
唐诗的艺术成就
1.从数量上看,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据胡震亨统计,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
这种现象是空前的。
2.从质量上看,唐代不仅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还有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
唐诗的水平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3.从形式上看,诗体大备,流派众多。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新乐府等齐备;除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无白派等大诗派外,还有许多独树一帜的诗人,使唐诗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唐代是中国的诗歌鼎盛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不仅丰富多样,形式优美,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诗歌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1. 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个时期。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诗人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2. 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士人风气浓厚,文人雅士辈出。
尤其是隋唐以来的文化繁荣,使得文化底蕴更加丰富。
诗人们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影响,从而让他们对诗歌创作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 唐朝政权的崛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政权的崛起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太宗李世民和贞观之治使得当时的政治十分稳定,使得社会经济有了相对的繁荣。
唐朝政权的崛起为唐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影响1. 文人墨客的繁荣唐代的文人墨客数量众多,他们以吟咏自然、吟咏爱情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唐代诗歌风格。
这种风格的繁荣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和模仿的经典之作。
2. 诗歌的题材丰富唐代诗歌的题材极为广泛,既有对自然风光的吟唱,也有对国家兴衰的抒发;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唐代诗人们的题材选择开阔了诗歌的创作范围,使得诗歌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3. 形式的创新唐代诗歌形式的创新也让人津津乐道。
例如,七绝是唐代最流行的一种体裁,它由七言绝句组成,既适合抒发情感,又易于记忆,因此备受诗人们的青睐。
唐代的形式创新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唐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凭借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历史背景中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底蕴的丰富为唐代诗歌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唐代诗歌的影响则体现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繁荣、诗歌题材的丰富以及形式上的创新等方面。
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特点

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尤以中晚唐时期的诗歌尤为精彩,影响至今。
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那么,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特点有哪些呢?一、承前启后,明天下中唐时期诗歌风格有明显的承前启后之妙。
唐初的诗歌偏于豪放,骨力之状,而中唐则在此基础上更加婉约多姿、风景如画。
随着唐代政治变局的紧张,更多的诗人开始以写景寄情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
这是中晚唐诗歌风格的特点之一。
二、相映成辉,各具特色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很多文人诗派,如李商隐的豪放派、杜牧的豆蔻年华派、白居易的丽景派等等。
这些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
他们的作品相互映照,彼此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激发了中晚唐诗歌的多元发展。
三、唯美主义盛行中晚唐时期,唯美主义的思潮盛行。
诗人们以艺术的视角去审视生命,表现生活中的美与梦想,呈现出恬静、清新、清冽的艺术感觉。
他们以对生命的热情与理解,注入诗歌中,构建了唐诗的唯美主义语境。
四、注重诗歌的形式美中晚唐诗歌在抒发个性感受的同时,注重诗歌形式美的表现,强调诗歌的音律韵律与意境相互交融。
他们追求韵律婉转、字句精髓、意境优美的诗歌之美,将自然、情感、哲理巧妙地融为一体。
五、情感深邃,思想精深中晚唐诗歌作品中表现出诗人们深邃而沉静的内心世界。
他们借助诗歌的方式展现出对世事的感慨与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他们在经历了各种人生阅历后,对人生、自然、社会深入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将以往的诗歌形式和现实主义语境进行了超越。
总之,中晚唐诗歌的风格多姿多彩,在文字风格、文学形式、情感表达、文化内涵上都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中晚唐时期的诗歌,为中国传统诗歌的峰峦之一,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局面,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唐代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气息分析

唐代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气息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唐代诗歌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时代的特色,还传承了前人的文化和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气息。
时代背景唐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有关。
唐代初期,通过官方政策的推动,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充实农村经济的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也让文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同时,唐朝也建立了严格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能够让人们通过功夫学习而成为官员,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此时,大批文人也开始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有意识地通过写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唐代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多变,既有从政治、社会和民生等方面出发的议论文,也有从个人情感出发的抒情文。
这种多样的诗歌风格,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气息唐代的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
唐玄宗时期的大唐盛世,兴起了盛大的长安文化,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进入唐代后期,由于对外交往的开放,使得外国文化大量涌入。
这些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融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形成了具有鲜明唐代特色的文化。
这些外来文化例如佛教、伊斯兰教、突厥文化等,给唐代诗歌带来了新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唐代文人能够把这些不同的文化融合在诗歌中,形成了诗歌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例如,《访古题材》中有很多写佛教文化的名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点。
二、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博大精深唐代文化不仅仅是有外来文化的交融,还包括了本土文化的丰富多彩。
从唐代初期开始,汉文化就得到了大力传承和发扬。
唐代文人在汉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吸收、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唐诗歌——精选推荐

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与历史分期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
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
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二、中唐诗风的转变1、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三、中唐诗歌的分期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中唐前期诗人概览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多依附权门,多投赠酬唱之作2.以江南吴越为中心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流连山水,描写风月一、刘长卿(约726-约790)有《刘随州集》反应当时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如: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水隐逸的闲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自许“五言长城”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长于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
古代文学第五章节中唐诗坛

中唐诗坛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
中唐诗歌作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价值。
审美教育
中唐诗歌优美的语言和 深邃的意境,能够启迪 人们的心灵,提高审美
素养。
社会反思
中唐诗歌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矛盾和问题,对当 代社会具有反思和启示
作用。
国际交流
中唐诗歌作为世界文学 的瑰宝,能够促进国际 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
韩愈的诗歌风格与思想
诗歌风格
韩愈的诗歌以雄奇奔放、气势磅礴为 主要特点,语言新颖、意境深远。他 的诗歌常常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和创新精神。
思想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主 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义道德,提倡孝道和忠诚。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思想
诗歌风格
刘禹锡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语言简练 明快,富有节奏感。他的诗歌多涉及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思想
刘禹锡的思想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天人合一、自 然与人的和谐。他主张独立思考,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开放 包容的文化心态。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与思想
诗歌风格
跨学科研究
运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地解读中唐诗 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比较研究
将中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进行比 较,探究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唐诗人的情感世 界和创作心理,揭示其诗歌中的深层 情感和心理动机。
中唐诗坛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实证研究
跨文化研究
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古文运动兴起 ,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反映社会现 实。这些思潮对中唐诗坛产生了深远 影响。
【历史知识点】中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历史知识点】中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中唐的起始时间是“安史之乱”以后,肃宗开始,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一直到灭亡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中唐一般以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为中唐。
历史上的分期是指从穆宗时期至僖宗在位的875年的时代。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开始有着内外两大矛盾,但还没有到农民起义的程度。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
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被誉为谪仙人。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
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唐文学与盛唐文学的差异分析

中唐文学与盛唐文学的差异分析概述中唐是指唐朝的中期,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750年至850年。
盛唐则是指唐朝的鼎盛时期,主要在公元650年到750年间。
中唐和盛唐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二者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进行比较与分析。
政治背景与社会环境中唐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恢复与重建。
政权相对稳定,国家逐渐恢复繁荣和强盛。
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背景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而在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上最繁华、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这种极具活力和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盛唐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特点。
文风特点中唐文学中唐文学主要体现了“筋骨峻秀”的风格特点。
在诗歌方面,杜牧、白居易等人擅长写作豪放而深沉的诗篇,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情为主题,并且常常带有浓郁的忧愁色彩。
在散文方面,中唐的散文特点是平实质朴、明晰简洁。
韩愈和刘禹锡等人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社会问题和个人感受,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与思考。
盛唐文学盛唐文学则更加注重表现形式上的华美与细腻。
唐代凌云志称“盛开者谓之盛”,可见盛唐文学追求辞章艳丽、形式华美,并且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和对偶结构。
在诗歌方面,在盛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宫体诗,形式规范、音律优美,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传世之作。
王之涣、杜甫等人奠定了盛唐时期诗歌的高峰。
而在散文方面,盛唐时期兴起了赋序之风。
赋序即将大篇幅的文章分节写成不同段落,各段之间具有独立性。
同时,盛唐时期的散文追求辞章华丽、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作者美好的想象力。
主题与内容中唐文学主题与内容中唐文学主要关注个体情感和社会现实。
杜牧、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多涉及友谊、离愁、历史沉思等主题,展示了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反思。
中唐散文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如韩愈的《师说》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道德败坏的现象,《进学解》则详细阐述了科举制度并提出了相应改革方案。
盛唐文学主题与内容盛唐文学则更加广泛地涉及了社交、宴会、山水风景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
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
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
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
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
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
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
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
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
实、 吟咏山水、 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
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
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
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
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
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
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
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
“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
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
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
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
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
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
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
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
“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
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
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
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
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 术特征
③
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④
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大历十才子”⑤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
耿湋、夏侯审和李端。
他们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
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
。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
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
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
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
⑥
。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
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
李益是中唐前期最着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
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
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⑦。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
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尤擅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说: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
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
也。”⑧
三、韩、孟诗歌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
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
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
1.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韩
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
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
歌
,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谢
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韩愈性格
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
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韩愈还有些描
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岳阳楼别窦司直》等。
2.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清乾隆御定的《唐宋诗
醇》评论其诗曰:“壮浪纵恣,摆去束缚,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
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
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叶燮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
雄。”(《原诗》)韩愈曾自言“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
有富”(《答张彻》),所以
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
向了险怪荒诞。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
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慌怪意象
,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⑤
《新唐书·卢纶传》记载
⑥
《艺概·诗概》
⑦
《唐音癸签》卷七
⑧
《诗薮·内编》卷六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
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
也有妥帖流畅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
孟郊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
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长安早春》、《贫女词》、《织妇词》、《寒地百姓
吟》、《吊国殇》、《伤春》等。
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
寒与愤懑,
如《秋怀十五首》、《赠崔纯亮》、《长安旅情》、《苦寒吟》等。
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杏伤》等。
孟郊的诗风与韩愈接近,也有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
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但孟郊的气度和才力不及韩愈,又因仕途
坎坷,家境贫寒创作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他的
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
凄凉苦涩的情调
。⑨。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着称,元好问曾说“东野穷愁死不
休,高天后地一诗囚”(《论诗绝句三十首》)。
他的诗歌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
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其诗感情真挚,苏轼说他“诗从
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
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
《秋怀十五首》
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孟郊有些诗歌写得浅易自然、朴素真淳,如《游子吟》
等,也有轻快明丽之作,如《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这些正是其诗广为流传的作品。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⑨
苏轼所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新唐书·孟郊传》所说“思苦奇涩”都是对其诗风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