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歌概述
中唐文学优秀PPT课件

(四)具体表现:
A、注重雕琢炼饰,追求诗歌丽藻与远韵的统一,如 大历诗风。
B、崇俗尚质,追求诗歌浅切尽露的平易之境,如元 白诗风。
c、崇奇尚怪,追求诗歌“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如韩孟诗风。
第一节 大历诗风
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的年号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时期
一、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到贞元年间活跃于诗
《初过龙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参)
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塞下曲》(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出入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想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抒写自己生活的艰难辛酸,表现自己孤独寂寥的苦况。
夜雨、黄叶树、残灯、白头人创造一种凄凉清冷的意境。
明谢榛《四溟诗话》:“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 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 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 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以五古成就最高。 •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代表作:《观田家》《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歌描绘了一幅恬静而优美的风景画, 诗人偏爱无人赏识的小草和无人光顾的 小舟,表现出恬淡、潇散和退缩的情怀 及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投宿主 人家以后的情景。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 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中唐诗歌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 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 与元九书》 便是一篇最全面、 《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 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 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 形式主义的宣言。 形式主义的宣言。
韩孟诗派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笔补造化 笔补造化" 笔补造化 尚雄奇怪异 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 代表人物是韩愈 孟郊, 孟郊 贾岛,卢仝等人 卢仝等人. 贾岛 卢仝等人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 韩愈(768--824)字退 (768--824) 河南河阳( 之。河南河阳(今孟 郡望昌黎, 县)人,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世称韩昌黎。因官吏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 谥号“ 文公。 文公。
1、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 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 追求奇崛之美
叶燮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 叶燮说: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 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 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 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2、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运动是现代研究者提出的概念, 所谓新乐府运动是现代研究者提出的概念, 指从元和初年,李绅、张籍、元稹、 指从元和初年,李绅、张籍、元稹、白居 易等以新乐府的形式,写作大量讽谕诗, 易等以新乐府的形式,写作大量讽谕诗, 并提出新乐府理论, 并提出新乐府理论,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 显著影响的诗歌革新运动。 显著影响的诗歌革新运动。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韩孟诗派
这一诗派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奇崛险怪之 风矫大历诗风的衰顿之气。 风矫大历诗风的衰顿之气。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三个历史时期,其诗歌特点也有所不同。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气势恢宏、豪放激昂、形象生动著称。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常用壮丽的景象和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杜甫的《登高》、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中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将诗歌视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多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锦瑟》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诗歌中呈现出了对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多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杜牧的《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等。
总体来说,唐代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历经盛衰变迁,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形成(618年-712年)唐朝初期,文人们开始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形成了初唐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初唐诗歌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同时融入了汉乐府和魏晋乐府的元素。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盛唐诗歌的繁荣(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阶段:中唐诗歌的变革(755年-820年)中唐时期,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阶段:晚唐诗歌的衰落(820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代表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他们的作品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形成于唐朝初期,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盛唐诗歌繁荣于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中唐诗歌变革于唐朝社会动荡的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晚唐诗歌衰落于唐朝逐渐衰落的时期,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唐诗歌

第七章
一、新乐府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与原有乐府诗的区别:1、用新题 2、写实事 3、不入乐
二、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 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 乐府运动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 社会功能。
三、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 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 乐府序》)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 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 追求形式,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
2、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除学习民歌的创作体现了清新自然、 活泼开朗外,其它作品基本上体现了沉雄俊爽、豪迈昂扬 的风格。其诗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白唱和集 解》)。 (1)其诗在悲凉的色彩常常透视着昂扬的精神,如《酬乐 天扬州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凄凉地”的长期贬谪中, 仍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悲 凉沉郁中仍见豪放俊爽。 (2)其诗歌善用比兴寄托。 (3)其民歌体作品,意境优美,情思婉转,语言清丽,音 韵和谐,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的细腻精巧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他的七律、七绝成就最高。七律苍劲浑 厚,气韵沉雄;七绝精炼警策,寓意深长。
大 历 诗 风

• 李贺诗的比喻。 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 钱锺书《读艺录10· 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 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 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 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 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 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 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 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 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 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 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 耳。”
刘禹锡比柳宗元多活了24年。
刘禹锡丁母忧满后,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重视民歌, 写竹枝词。任满,调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 54岁的刘禹锡奉命回洛阳。途经扬州,遇白居易。刘 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调长安任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 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宰 相裴度推荐,刘禹锡任集贤殿学士,后任苏州刺史、 汝州刺史、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64岁的刘禹 锡,因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闲居洛阳与白 居易多有来往,诗歌唱和,还尝试词的创作。会昌二 年(842)七十一岁的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有诗哭之。
他们同时参加永贞革新,成为革新集团 的核心人物。
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改元永 贞元年,重用具有革新思想的王叔文、 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任命为屯 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他们都认为这 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于是积极 参加革新,形成以“二王刘柳”为核心 与宦官、贵族旧官僚对立的局面。他们 实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受到后世 史学家的赞扬。
他们同时在京兆府所辖地方任官。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由集贤殿 正字调任京兆府兰田县尉。
唐代文学史·第六章 中唐诗歌

(3)闲适诗的内容 A、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 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如他被贬之后写的《题浔阳楼》、《读谢灵运 诗》、《宿简寂观》、《咏意》等诗,都能以审 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 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 特点。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 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 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2
(2)知足保和的心境渊源
A.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 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 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 B.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 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 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 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17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2)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 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 核而实,使来之者传信也,其体质而肆,可 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3)写作方式。 写作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 显其志。
18
6
第一节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元白诗派的形成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 三、白居易讽谕诗的得与失 四、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
7
一、元白诗派的形成
1、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 王建等。 2、他们之所以形成一个流派,主要原因有两 个: ①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 ②风格都是通俗平易。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盛唐、中唐和晚唐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诗歌特点。
盛唐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盛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我我唐诗的兴盛: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浪漫、奔放的风格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热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主题广泛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也有议论社会、抨击政府的诗歌,还有表达个人情感、描绘历史事件的诗歌等。
诗人们通过不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爱情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3. 修辞技巧的运用:盛唐时期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中唐时期(唐中叶,约800年-850年)是盛唐和晚唐时期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语言简练:中唐时期的诗歌语言更加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注重表达简洁明了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主题偏向于抒情:中唐时期的诗歌主题更多地偏向于抒情,表达个人感情和情感的体验。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物、季节变化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加质朴、真实。
晚唐时期(唐末至907年)是唐代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忧国忧民: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和忧虑,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呼吁振兴国家,关注百姓疾苦。
2. 唐诗的变革:晚唐时期的诗歌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如五言绝句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一些“田园诗”和“山水诗”,以及“诗人自述”等新的题材和风格。
3. 宿命思想的体现:晚唐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宿命思想,诗人们对命运和人生的无奈和思考。
总的来说,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的诗歌特点各不相同,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三个时期的丰富多样性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唐诗歌概述中唐诗歌主要分前期唐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和后期唐宪宗李纯元和时期(806-820)两个阶段。
大历时期,元结和顾况以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猗玗子,河南(今洛阳附近)人。
“上感于上,下化于下”代表作《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
主张作诗要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
代表作有他根据《诗经》的讽喻精神写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模仿《诗经》四言格式写的反映现实的讽刺劝戒之作;还有他吸收了民歌俚曲创作的《竹枝词》。
大历时期,山水田园诗人有刘长(zhang)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
曾自称“五言长城”。
其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接近王孟一派。
代表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P152)。
韦应物人称“韦苏州”、“韦江州”或“韦左司”。
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形式多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P150);五律也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还有七绝名作《滁州西涧》(P98)。
大历时期,边塞诗人主要有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
其诗以七绝见长,人们长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
他的诗形象完整丰富、韵味含蓄深长,音韵和谐宛转,语意精练自然。
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P102)、《从军北征》;此外他的七律,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P150)和小诗《江南词》也颇为人传诵。
大历时期还有以卢纶、钱起为首的所谓大历十才子元和时期,影响最大的就的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人。
除了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
他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文学观点也完全一致。
反对“沿袭古题”,主张“美刺见事”这很大地推动了新乐府运动。
代表作有可与《长恨歌》并称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元稹的七律悼亡诗三首《遣悲怀》(P165)感情真挚,通俗易懂,较之潘岳悼亡诗尤为人喜爱。
其小诗如《行宫》也含蓄有味。
张籍(766?-830?),字文昌,又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其乐府诗约七八十首,用古题约一半,但内容精神却和自创新题并无二意。
代表作有《野老歌》、《征妇怨》、《节妇吟》(P164)等。
王建(766?或768-830?),字仲初,与张籍是好友,乐府也齐名,称“张王乐府”。
代表作《水夫谣》等。
其《宫词》一百首特别出名。
还有一些小诗,如《新嫁娘词》(P164)李绅(772-846),润州无锡人。
为人短小精悍,人称“短李”。
他是第一个以“新题乐府”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第一人。
他写了《新题乐府》20首,元稹和了20首,白居易则扩至50首,并改名《新乐府》。
李绅20首不传,但其《悯农》诗二首十分有名。
韩愈(768-824),字退之。
“奇崛险怪”。
其代表作有《听颖师弹琴》。
韩愈的诗多古体诗而少近体,但也有出色近体诗,如《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P139)。
孟郊(751-814),字东野。
其诗和韩愈并称韩孟诗派。
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贾岛世称贾长江,人称“郊寒岛瘦”,其诗风格不同于孟郊,特点是“清奇苦僻”代表作如《剑客》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世称刘宾客、刘白。
代表作为《竹枝词》(P155)、《浪淘沙》,其特点是多用比兴、双关谐音,情调清新爽朗,节奏响亮和谐,情感大胆,成为后来词的先声。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李贺人称“诗鬼”。
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P149)、《苏小小墓》、《雁门太守行》等。
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特点,善于用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富于象征性的语言表现“哀愤孤激之情”,晚唐诗坛概述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同时,晚唐诗歌风格形式也向着华艳纤巧的形式主义发展。
杜牧(803-853),字牧之又称“杜樊川”。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
其爱情诗最为有名,或以《无题》为名,或取篇中两字为名(《锦瑟》),他继承了杜甫的锤炼严谨、沉郁顿挫,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自己深情缅邈、绚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晚唐继承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
他们的诗批判相当尖锐,成就却不及中唐新乐府诗人。
晚唐还有一些沉湎于歌舞声色或隐逸于山水田园的诗人,代表为韦庄和司空图。
韦庄著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品》影响很大。
白居易生平及思想简介一、白居易生平简介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一生三期: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入仕之前“志在兼济”生活使他能接近人民,对其诗歌创作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着重大作用。
*中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后期:“独善其身”二、白居易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诗歌理论与创作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
《白氏长庆文集》新乐府运动诗歌形成第二次高潮——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 名称的确立◆“乐府” 与“新乐府”◆“新乐府”主要理论主张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2、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3、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
(《新乐府序》)白居易的诗歌类型讽喻诗:白最重视的诗。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
闲适诗感伤诗: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杂律诗长恨歌第一部分:淫欢倾国(“汉皇重色思倾国” 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诗人针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叙述、描写。
第二部分: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情节逆转,悲剧发生,从此阴阳两隔,帝王初尝死别之苦,继而起相思之情。
此节画面变换急促,先紧张而后舒缓,不同节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巧妙。
第三部分:帝思缠绵(“天旋日转回龙驭” 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睹物思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充斥了每事每物、时时刻刻,思念与悔恨交织,十分动人心魄。
第四部分:长恨无期(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位列仙籍的杨贵妃对唐玄宗深情的思念和不渝的忠贞。
诗人通过浪漫主义笔法,最终完成了栩栩如生的杨贵妃形象的刻画。
《长恨歌》多重复杂的主题对《长》一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爱情诗2、讽喻诗3、双重主题说:“爱情”+“讽喻”4、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1、长恨歌主题之爱情说该说认为,此诗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真挚而专一的爱情。
主要理由:从诗的结构看,贯穿全篇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
为了突出爱情主题,作者有意识地剔除了历史材料中荒淫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动人爱情的情节诗的前半部内容含有讽刺和谴责之意,但仅是为了交待悲剧发生时的情形,显示结局的必然性。
不可否认,李、杨之间的爱情存在一定的基础。
2、长恨歌主题之讽喻说该说认为白居易通过此诗中李杨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意在讽刺、暴露和批判他们的荒淫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误国之罪。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了讽刺对象和内容。
▲《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白居易其他诗作中对杨贵妃多持批判态度。
3、长恨歌主题之双重主题说所谓“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诗中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长》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导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也着力刻画贵妃惨死,玄宗思念,人仙相隔的悲剧。
第一部分明显以理智驾驭诗笔,讽喻占主导,后半部分逐渐演变为对有情人生离死别的同情和咏叹。
★这种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决定的:4、长恨歌主题之第四说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八十年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应摒弃单一主题说,分三个层次把握《长恨歌》主题:即从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人物形象分析男主人公:唐玄宗形象§重色集中体现在诗歌第一部分。
“思倾国”-“得倾国”-“宠倾国”,导致朝政荒废,一步步走向政治危机。
§多情主要体现在生离死别时的依依不舍,回归旅途中的悲痛、独处宫中时刻骨铭心的相思,以及令方士多方寻觅杨妃等事件。
女主人公:杨贵妃形象§描写贵妃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芙蓉如面柳如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拟人)“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对比、衬托)§刻画贵妃的忠贞“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艺术特色1、纷纭复杂的主题思想。
多重旨趣,理性与情感矛盾,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2、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结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4、旋律婉转,情韵谐调,词采华美,声情并茂,缠绵悱恻。
5、字字珠玑,名句叠出,字里行间充满着艳美和凄美。
叙事、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叙事:虚实相间,曲折婉转;★绘景:随物赋形,借景寄情;★写人:情貌写意,富于个性;★抒情:爱恨交织,曲尽情致。
当时号称“千言律诗”。
唐宣宗李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思考与练习:1、你对《长恨歌》的主题是怎样评价的?为什么?2、这首诗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点?3、你认为此诗最美在哪些方面?为什么?4、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