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地方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1 地理位置与气候1.2 传统节日与习俗1.3 特色美食与手工艺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历史名人故事2.2 民间传说与神话2.3 地方艺术与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方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讲解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

五、教学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我们的家乡(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

第二课时:我们的家乡(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

第三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故事。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名人。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六、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5 地方经济发展与变化2. 第九章:家乡的风土人情2.1 民俗活动与传统2.2 民间艺术与体育2.3 礼仪习惯与道德观念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二年级地方课计划及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计划及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二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地方知识和技能,如认识学校周边的环境、了解家乡的文化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地方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学校周边环境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周边设施等,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4. 第四课时:家乡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地方保护意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方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和家乡的文化特色。

2. 调查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家乡的相关信息。

3. 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地方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调查、访问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地方课教材2. 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3. 教学场地:教室、学校周边环境等4. 合作伙伴:家长、社区、地方保护组织等5. 网络资源:相关的地方知识网站、论坛等六、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认识学校周边环境第一课时:观察学校周边环境,介绍学校地理位置和周边设施。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4. 家乡的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2. 难点:家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优势和劣势。

4. 讨论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背景2. 家乡的历史人物3. 家乡的历史事件4. 家乡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2. 难点: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家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评价其对家乡的贡献。

4. 分析家乡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5. 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

2. 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人文氛围。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

2. 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使学生提出保护家乡、促进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展示、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设置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深度和提出的建议。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

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3. 教材、参考书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述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全面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引入新课:讲述家乡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背景。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年级地方课计划及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计划及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计划及教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增进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家乡的地理位置、特色家乡的文化、民俗1.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1.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家乡。

1.5.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特色。

讲解家乡的文化、民俗,可以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进行讲解。

1.5.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家乡话题进行研究。

1.5.4 分享环节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1.5.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的特点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关于家乡的知识。

第二章:我们的家乡美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分享美食。

2.2 教学重点家乡的特色美食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2.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4 教学准备食材、工具等教学材料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食。

2.5.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讲解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2.5.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特色美食进行制作。

2.5.4 分享环节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美食。

2.5.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美食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关于家乡美食的知识,并尝试制作。

第三章:家乡的自然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教学重点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环保知识和实践3.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3.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二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2. 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的风景,引导学生回顾和描述家乡的自然环境。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案例分析: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环境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家乡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观察家乡的环境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第二章:家乡的人文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文环境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家乡的风土人情。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回顾和描述家乡的人文环境。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环境。

3. 案例分析:分析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文化的独特性。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提出具体措施。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家乡的人文环境特点。

2. 选择一个家乡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第三章:家乡的物产丰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物产丰富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业产品。

2. 家乡的矿产资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和描述家乡的物产丰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农业产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丰富。

3. 案例分析:分析家乡的矿产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家乡资源的宝贵性。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家乡资源,提出具体措施。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美丽的自然景观》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如黄山、长江、桂林山水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第八章:《多彩的民俗风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3. 第十一章:《特色的美食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展示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引导学生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4. 第十五章:《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建筑、交通、经济等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我》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环境,从自己做起,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六、第五章《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地域的特色文化,如齐鲁文化、江南文化、西藏文化等,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地方课教案第一课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教学目的:1二年级地方课教案。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知道自己在道路、乘车、乘船、乘飞机以及铁路道口应怎样做,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前准备: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

2、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了解一些常见的标志。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主持读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以引入主题。

1、主持A读新闻。

2、主持B:大家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呢?3、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4、主持小结:A: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B: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交通规则,并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二、交通知识竞赛(抢答形式)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什么灯亮时才可以走?3、行车、行人应靠哪边走?过马路应怎样走?4、小学生过马路为什么要戴小黄帽?5、乘车、乘船、乘飞机应注意什么?6、出示各种交通标志,让同学们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及其意义。

三、看模拟表演,议一议:1、表演内容: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出了车祸。

2、议一议:(1)这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2)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4、谈心得体会。

四、小结: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2、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五、课外延伸请你做个交通督导员,带领一年级的弟弟妹妹遵守好交通规则。

第二课禁毒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它有什么危害,教育他们怎样自觉防范,远离毒品,塑造美好人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二、新授:1、什么是毒品?常见的和最主要的毒品有哪些?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常见和最主要的毒品——鸦片、吗啡、海洛因、摇头丸、可卡因、大麻。

2、毒品的危害是什么?(1)毒品毁人健康。

(2)毒品令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3)吸毒导致堕落、犯罪。

(4)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

3、介绍案例“吸毒者的自述”。

4、防毒的五种措施。

(1)直截了当法——坚定直接地拒绝引诱。

(2)金蝉脱壳法——根据不同情况找借口委婉拒绝。

(3)主动出击法——立刻转移话题。

(4)秘密报案法——寻找机会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者秘密拨打110报警,民警叔叔会迅速给予你帮助。

(5)及时告知师长法——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一定不要被他们威吓住,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

5、介绍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

6、为什么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三、总结。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

它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安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如今,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我们从小要有防范毒品的意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塑造美好人生!第三课预防常见传染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知道常见的传染病人哪些,传染途径有哪些。

2、培养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患上传染病,如流感、痢疾等。

生病是很痛苦、很烦恼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二、常见的传染病: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三:传染病的预防:1、预防流感:(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2、其他预防:(1)早发现、早诊断、站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2)将病人的衣物、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要及时处理,彻底消毒和深埋。

(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尽量不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等等。

(5)强化教室卫生。

及时清扫,使教室、走廊整洁优雅,经常开窗,保持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新。

第四课学会感恩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叫感恩,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为你做过哪些事。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感恩。

2、要求学生去体验一下边人对自己的帮助,感恩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叫感恩,你准备怎样去报答我们的生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读书上的小故事,明白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你明白了什么事,自己怎样做才对。

生活给了你什么,世界给出你什么,你给生活了什么。

世界又给了你什么。

3、你能为帮助过你的人做点什么吗?你准备怎样去做。

三、作业把你的好的想法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学习新课1、你对生活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做;2、明白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懂得感恩,就不会产生歧视,学会感恩,就知道尊重别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我们要从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3、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感恩。

三、实践活动1、你是怎样感激父母亲的,你上怎样对待他们的劳动的2、结合自己的认识,请教身边的人,谈谈你对生活的态度。

第五课食品安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认识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我救护意识,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陈述一些因食品卫生而出现问题的学生。

(有腹泻、腹痛、呕吐等)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问题食品,预防食品中毒。

二、重点讲述(一)食物中毒的预防。

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盖(一月一次)。

保持教室、宿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

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

再就是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1、认识食物中毒特征。

潜伏期短:一般食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发病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有的伴随呕吐、发热2、提高自我救护意识出现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

3、预防发生食物中毒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b不吃生、冷、不清洁食物c不吃变质剩饭菜d少吃、不吃冷饮,少吃、不吃零食e不要长期吃辛辣食品f不要随便吃野果,吃水果后不要急于喝饮料特别是水。

g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

h不到无证摊点购买油炸、烟熏食品,尽可能在学校食堂就餐。

千万不要去无照经营摊点饭店购买食品或者就餐。

i不喝生水,建议喝标准的纯净水。

从家里所带腌制品在校不能超过2天j谨慎选购包装食品,认真查看包装标识、厂家厂址、电话、生产日期是否标示清楚、合格。

查看市场准入标志(QS):为了保护人们饮食卫生安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自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出厂食品,经过强制检验合格后,加贴市场准入标志,方便选购。

2002年起,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2003年下半年,对方便面、膨化食品、罐头、冷饮等10类食品,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

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

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四、小结: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

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盖一月一次。

保持教室、宿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

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

再就是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第六课防火自护、自救安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防火安全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2、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使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教学重难点:树立火灾自护、自救的观念,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受到父母和佳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

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意外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下面就谈谈家庭火灾要注意什么。

二、用电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找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我们的做法:A特别是平常我们看完电视之后,只用遥控器关电视其实此时的电视仍处于待机状态.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一定要亲手把电视机关上.并拔掉插头。

B电火箱用完后,一定要把插头拔掉,不要让它处于保温状态不管,这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

本班毛同学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

C提醒老人,因年老易忘事,一定要他们仔细检查,并把我们今天学的告诉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