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合集下载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 读罢《左传》,关于“礼”和“德”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礼”与“德”应是表与里的关系。

礼为形式,德为内涵。

《周郑交质》记叙了周、郑通过交换人质以求和解的史实。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交换人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结局仍为周、郑交恶。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本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现在竟开始交换人质,这是不合礼法的,从中便可看出两国之间的不信任。

礼尚往来,是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以“德”相交的基本要求。

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德”作为支撑,和平是不会长久的。

而“德”的载体便是礼尚往来了。

然而做到守“礼”就足够了吗?《宫之奇谏假道》一篇,面对晋侯提出借道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看穿其中的阴谋,进谏虞侯并指出其阴谋。

然而虞侯却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他认为他遵守礼法上供,就能高枕无忧。

然而宫之奇明确指出:“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虞侯不听,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的惨剧。

虞国国君仅仅注重形式,而不修明政务,国家衰败还不审时度势,实在令人可笑可叹。

国家的覆灭虽为外因所致,但深究下去,仍是由于虞侯没有处理好礼与德的辩证关系。

那么真正的经纬之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郑庄公戒饬守臣》中的郑庄公做得就很好。

征服许国是否合礼我们暂且不论,征服许国后,他并没有贪图许国的土地与财物,而是命人暂时治理许国,安抚民众,最后再将国家归还许国人统治,“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郑庄公“礼”“德”并重,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忘记其内核为德,为今世后世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鉴古观今,古人的教训与经验告诉我们“礼”与“德”的关系,推及今日,我们都应该懂“礼”有“德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 漫游在《左传》的世界里,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连的人是“卜”与“巫”。

即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读左传的感悟

读左传的感悟

读左传的感悟
《读〈左传〉有感》
嘿,朋友们!你们晓得不,读《左传》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里面的故事啊,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
你看啊,那些历史人物在书页间活灵活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智谋决断,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就说那个重耳吧,一路流亡,经历了多少磨难,可人家不气馁啊,最后还成就了一番霸业。

这就好像咱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得咬牙坚持,说不定哪天就柳暗花明了呢!
还有那些战争场面,哎呀呀,真是惊心动魄!双方的谋略、战术,那可都是智慧的较量。

这让我想起咱平时玩游戏,也得动点脑子,不能瞎冲瞎撞不是?这里面的智慧可多着呢,够咱好好琢磨琢磨。

《左传》里的人物关系也是错综复杂,跟咱现在的人际关系也有相似之处。

有的人忠诚老实,有的人狡猾奸诈,这在任何时代都有啊。

咱得学会分辨,跟好人交朋友,可别被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给坑了。

读着读人民,咱能从中学到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比如说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儿就得做到,不然以后谁还信你呀?还有要懂得感恩,别人对你好,你可不能忘恩负义。

你想想,古代人都能把这些道理玩得那么溜,咱现代人更不能差呀!咱得把这些智慧都吸收过来,用到咱自己的生活里。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能穿越回去,跟那些古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那该多有意思啊!说不定还能跟他们学学怎么治国理政呢,哈哈!
总之呢,《左传》就像一个宝藏,里面有无尽的智慧和乐趣等着我们去挖掘。

大家可别错过这个好机会呀,赶紧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古代的魅力吧!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去读,肯定会有很多收获,说不定还能改变你的人生呢!。

左传读书心得

左传读书心得

左传读书心得篇一:左传读后感《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推荐文章•读书与财富的关系热度:•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热度:•论语读书笔记热度:•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热度:•教师读书笔记热度:《左传》读书心得体会《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读书心得500字。

欢迎阅读。

左传读书心得500字一这个年轻人应该是郑庄公的爱子了,而且还算是一个有为的年轻人.婉言谢绝了齐国送来的美女,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如果是为了政治,通过这次联姻,可以加强齐郑之间的联盟,那公子忽应该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更何况文姜可是有名的美女啊,可以说是财色双收.为什么?,现在他又代表郑庄公出兵帮助齐国抵御北戎的进攻,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斩杀三百,俘虏了大良,少良两个元帅.齐僖公一看,少年有为,又想把自己另外的女儿许配给他,他又拒绝了.但是,齐国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主持人鲁国这个迂腐的教条主义国家,却没有把郑国放在前面,惹得我们的少年英雄很不高兴.后来,四年之后,就爆发了有郎之战.在前面的《左传》里,有三处提到了这位可爱的年轻人。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隐公八年,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

”现在是恒公六年,公子忽已经成婚多年了。

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谢绝了齐僖公的婚事,倒是说明了这个小伙子是个性情中人,敢爱敢恨。

在后面的历史里,这个人物再次出现,却是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的王位争夺战,这个年轻人又一次做出了让我们惊讶的事情,历史真的不属于这样的年轻人。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

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

但他的话足以训诫。

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

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

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

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

《左传》读书心得模板10篇

《左传》读书心得模板10篇

《左传》读书心得模板10篇《左传》读书心得(精选篇1)《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读《左传》是特别增加我们学识的,是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必读的书籍,正好有这次机会,将自己读《左传》的想法做如下总结。

《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

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

《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

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

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

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秋左传读后感篇1春秋佳作,道破诸侯争霸,写尽沧桑历史,推究天地之本。

入德之门,透桥风云战事,彰显圣人之礼,探求民生之基。

此书妙也,凝聚诸子风流,体悟世事变幻,有言道,“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力,斯为大备”。

果真如此。

《春秋左传》这本书记叙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各重要历史事件,从东周迁移到三家分晋,春秋时期虽然互相争战,但不失礼信德行,这是我对春秋时期感兴趣的原因。

各诸侯互相争战,才成为霸主,但他们时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落难时受到楚国的优待,当上君主也不忘诺言,避三舍,晋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传》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

在为人处事时这些道理就会发挥用处,像“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这篇文章,通过齐国疋相晏子与大夫叔向的交谈来反应春秋末期的社会现象。

晏子说:“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钱不比山上高;鱼盐蜃蛤运至市场,价钱不比海边高,百姓的人才财一分为三,两分归于公室,只用一分维持生计。

”而叔向也叹息“我们公室也是末代了。

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统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手和车右,步兵没有得力的长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随便发出万余的百金,王室却还用着千金、万金之类的额票。

”作者通过几句话便写出了不用贤者的后果,实为妙笔,也让世人知道一心贪图享受,即使再多的财力也早晚会枯竭的。

《春秋左传》,实为绝笔,不得不看。

春秋左传读后感篇2《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左传》读后感范文以五代十国为界,中国古代史正好可以看成对称的两个阶段,前一个更工整,后一个稍牵强。

从周至唐,都是先有一个长达几百年的纷乱之世迸发出绚烂的思想,并由之引发制度思考,之后一个制度创新的朝代架构出社会开展的根本雏形,继而雄汉盛唐。

而宋元明清四代,都是先一个汉族政权将自身在经济、对外领域所能到达的成就发挥至极致时陡现疲软,外族政权蛮横地破立,延续帝制国家的命数。

之后的晚清、民国时期,恰似又一个春秋战国,细品下来,不知这是轮回抑或必然。

如果说,从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定义了今天中国的制度概念,那么自周公制礼而一脉相承至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那么定义了中概念,甚至定义了从内心价值参考到行为衡量准那么的一系列标准,有些虽然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逐渐被剥落,但仍有局部价值取向如数学定理般严苛而真实地在生活中表达。

中国人对局部礼仪矫情式的执着从春秋就开始,外交场合对话都是用诗经断章取义,因此也难怪楚国君臣在最初的几次出场中,都透着一幅初进大观园的感觉。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没有宗教,是因为中国人在上古时代就将对自身理性的思考发挥至极致,需要由宗教树立的超我形象由深刻的自身内省所代替。

但如果这种内省太过偏执,就会产生如申生、介子推那样被自身道德追求绑架,直至自我肯定到只有死路一条。

直白地说,文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一个定义了我们思考与行为的时代,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源头。

酒自古就是拿来说事的最好手段,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交往。

春秋宴饮,其中一个环节叫做“无算爵”,顾名思义就是敞开喝,但喝酒并不是都无节制,齐桓公在招待田氏高祖陈敬仲时,二人喝得特别投缘,齐桓公主动要求晚上点上火把,接着来下半场,陈敬仲以来之前对晚上喝酒没算卦委婉推辞。

读了《左传》后发现,非但日常生活和理性思考,就连国际关系都是深植在中国人血液中,现今国际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在春秋时代都能找到表征。

在此单举二例,晋文公践土之盟前后的一次君臣对话中,晋国大夫就明确提出,作为霸主就应当成为其所代表的“国际秩序”的`倡导者与维护者,应当积极地推行正当的政治制度,而干预他国内政当然是实现这种目的的必要手段,晋国讨伐齐国时,提出的议和条件就是将齐国国内的田垄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以方便日后行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左传》中有典型的一例:《晋骊姬之乱》,从“乱”字中可以看出,讲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础上,认为骊姬乱政、祸政,但我认为这可以看成古代女权意识的萌发,即使骊姬是让她儿子当国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政治面貌,所以应叫“女人改政”。

可惜在以后的朝代里,女性的`主体意识一直被压制,男权社会使得这种意识不能茁壮成长。

读《左传》,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有神降于莘》里,虢公想通过对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内史批评说不听于民而听信与神是亡国之道。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勿信神。

强调以民为本、爱民的,还有《秦输栗于晋》等。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统治者尽管提出“民为邦本”,但只是讲要重视百姓,因为他们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农业又是统治的根基。

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说百姓为国家的主人、民为国主。

这就和现代的有本质区别。

另外,春秋的诸侯国们经常打着仁德的口号与其他国家打战,因此《左传》中有一些战争篇目,涉及战争场面、作战人员的计谋,如《曹刿论战》《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还有为维护国家主权产生的优秀外交辞令也是春秋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各种宫廷政变,政权的更迭,春秋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大繁荣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左传》不仅有史学价值,更有文化价值,今天的人应多从这里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

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

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

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

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

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

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

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

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

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

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

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

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

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3隐公二年到隐公四年,鲁国显得很安静,旁边的卫国却乱得很,三年内,王位上先后坐过四个人。

第一个,是卫庄公。

卫庄公挺有艳福一个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说,还有一个相当漂亮的大老婆,是谁呢?就是诗经卫风《硕人》的女主角庄姜,她是齐国公主,诗经云:齐候之子,卫候之妻,东宫之妹,邢候之姨。

她长得美,卫国人用了种种比喻来赞美她,这些比喻堪称经典,为后世传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传说庄姜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她膝下无子,后来庄公娶了陈国两姐妹,姐姐厉妫,妹妹戴妫,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很喜欢,就当成自己儿子来养。

庄姜的儿子,按礼自然就是继位之人了,那个时候庄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后,桓公顺理成章继了位。

可惜王位没有坐几天,就被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叫州吁的公子,给灭了。

这个州吁是当年他父亲相当宠爱的女人的儿子,好暴力,目中无人,庄姜就很不喜欢他。

当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给庄公敲过警钟,说这个娃娃没被好好教育,以后一定是个祸害。

他的推理很简单:自古以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的人,是十分少的,州吁宠爱太多,以后一下子都没有了,不崩溃就只能造反了。

可惜庄公不听,桓公即位,而被州吁杀了。

州吁也是个上进的主,要政绩的,他一上位,就决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肃上世的恩仇。

-这又要说隐公一年的时候,郑伯讨伐共叔段,当时共叔段的儿子共叔滑流窜到卫国,卫庄公帮他打郑国,结果来来去去郑卫两国就结了仇。

现在州吁想去打郑国,一则他得找个同盟的,二来也得找个合适的借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

他观看了一下国际形势,也是碰巧,就在那个时候,宋国和郑国有了点过节。

那是在隐公三年的时候,宋穆公去世了,他是个讲仁义的人,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他哥哥的儿子,只因为当年他哥哥把王位传给了他。

他把自己的儿子冯送到了郑地居住。

郑国人觉得冯很委屈,决意帮他。

这个时候,州吁就去找宋国,挑衅殇公打郑国,说如果宋出兵,他卫国就出兵出力,连带着还有当时与卫交好的`陈国和蔡国。

这是在隐公四年的时候。

左传上记载伐郑有两次,一次在夏,一次在秋,都很可爱,第一次打了五天,估计是不分彼此;第二次胜了,正好又是秋天,把郑国的粮食扛了回去。

然而州吁老是打仗,国内人民不喜欢了,所谓民可以覆舟也,州吁这个道理就算不明白也是有直接感受的,可他还是个愣头青,扶持他的石厚也没什么主意,就跑回去问他的父亲石碏。

石碏当年就警告卫庄公关于州吁的事,也让自己的儿子石厚少跟州吁往来,结果都没听他的,石碏在庄公死后就告老隐退了。

现在石厚跑回来问父亲,怎么样能够稳固州吁的地位。

石碏说,很简单,去见周天子就行。

他还告诉他的儿子,因为陈国正与周交好,陈又与卫关系好,你和州吁去打点一下陈国,通过陈国的关系去见周天子,就一定见得到。

儿子一听,像是个好办法,就和州吁去了。

哪想到虎毒不食子,石碏却大义灭亲,他一面又去陈国,说州吁和石厚都是弑君之人,自己年老无为,建议陈国把他们杀了。

陈国于是把州吁和石厚逮捕起来,等卫国自己发落。

两个都被杀了。

宣公即位。

这就是有名的石碏大义灭亲,史书谓之曰“纯臣”也。

看上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古人都多子,亲情总显得很单薄。

兄弟残杀,父子残杀,常见得很。

可怕。

另外,隐公三年的夏天,鲁隐公的亲生母亲声子死了,大概是因为隐公乃“摄政”,所以并没有以大礼葬之书之。

又一叹。

2.这几节里,出现的诸候国,有几个重要的,一个是齐国。

齐国是姜子牙的领地,都城在山东淄博附近。

一个是陈国,妫姓,都城在今天河南周口淮阳一带。

一个是蔡国,是周室子弟的封地,都城在今天河南上蔡一带,离陈国很近。

另外一个,就是美丽的庄姜的姐姐嫁去的邢国,在河北境内,以后碰到的时候再细查。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4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鲁国的史官纪录下来,这就是那篇《季札观乐》的由来,笔者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味,感触颇多,现说出来以飨读者。

一、演出的盛况。

演出约二十首歌曲,都是《诗经》中的诗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

还有六种舞蹈。

歌曲听的季札是赞不绝口,先是说:“美哉,渊乎”“美哉,泱泱”后又说:“美哉,荡乎”“美哉,砜砜”。

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

乐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感兴趣,夸赞之词更是多多,这里不在赘述,请观原文。

二、季札观乐时的评论。

随着歌舞的美妙演出,季札即兴发表了对歌舞的评论,其要点是:1、对周朝各诸侯国音乐的表扬多于批评,特别是对一些大国充分肯定。

2、对,,评价极好,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

3、对乐舞的看法是越年代久远的舞蹈越好,说:“乐舞反映了各朝代的德政”。

三、史书对季札观乐的评价。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

他精于音律,不直听声而已。

就是说季札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的征兆来。

四、我的感想。

1、笔者认为,季札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场演出,他把歌舞看作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音乐舞蹈在他眼里是礼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盛衰的反映。

他从歌曲里能听出百姓的辛苦和怨恨,统治者的恐惧。

他在舞蹈里看见了朝代的兴盛和先圣的伟大和德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