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效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 的 提 出 及 文 献 综 述
素 , 行差 异 化 的 节 能 政 策 , 尽 可 能 减 少 节 能 成 实 以
本 , 少对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不利影 响 。 减 目前 , 能源 强 度 和 能源 效 率 问题 已经 成 为 国 内
能 源 作 为 支 撑 经济 增 长 的基 本 要 素 , 现 代社 是 会 生存 和发 展 的基 础 。近 几 十 年 来 , 界 经 济 总 量 世 有 了显 著增 长 , 时也 消耗 了相 当可 观 的能源 , 同 由此
但 20 " 20 0 1 - 0 3年能 源效 率存 在一 定 的下 降 。Re - ' ] —
b ca和 D vd考 察 了发 展 中国家 能源 转轨 的情形 , ec ai
能源 利用 效 率相 对较 高 的发 达 地 区进一 步发 挥竞 争
优 势 。因此 , 要根 据 我 国 区域发 展 的不平 衡性 , 分 充
大力 提 升 煤 炭 的使 用 效 率 。
关 键 词 :能 源效 率 ; 最 小 二 乘 回 归 ; 面 数 据 偏 截 中 图分 类 号 :4 7 2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3 2 7 2 1 ) 5 O 4 O 1 O —7 1 (0 1 0 一O 8 一 6
源 效 率常 被定 义 为一个 经济 体 的有效 产 出和 能源 投
带 来 的二氧 化碳 排放 以及二 氧化 碳 为主 的温 室气体
造成 的全球 气候 变 化 , 已经 成 为 影 响 人 类 社会 发展
全 局和 全球 政治 经 济格 局 的重大 战 略问题 。 中 国是能 源生 产 和 能 源 消费 大 国 , 源 效 率存 能
我国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淮安 2 30 ) 20 1
摘 要 : 源和环境 问题 已得 到 国际社 会 的共 同关 注 。节 能 减排 已成 为 我 国的基 本 国 策 , 能 更是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和构 建和谐 社会 的重要 举措 。本 文在 构建 节 能 减排 效 率 评 价指 标 体 系的基 础 上 , 用 B .- 经 网 应 PA _ 神 y - 络 方法 , 对我 国 3 0个省 市 节能减排 效 率进行 综合 评估 , 而从 不 同层 面分析 节 能减排 效 率的 区域差 异 , 进 结果
A s a t T ep p r s bi e nid xss m w i a d ete ein l n r - a ig n m si d ci fce c , v l— b t c : h a e e t l h s e t h hc nj g go a e eg sv de i o r u t ne i n y t e a r a s a n ye c u h r y n a sn e o fi o u
i nd e s in r d to f ce c a e l d fo e s owe t Isfe e c iti u in ha o ii ef au e a g e o o — ng a miso e ucin e i in y h s d ci m a tt s ;t qu n y d srb to sp stv e tr s, nd abig rpr p r ne r r
其他影响因素比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对节能万方数据108一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6月第6期减排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效率正向影响这说明随着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节能减排效率越高这也证实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路径
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技术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也较为重要,包 括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
未来能源效率的提升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制定全面的政策和措施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需要更 全面的数据收集和 分析
研究范围:需要扩 大研究范围,包括 更多行业和地区
研究深度:需要更 深入的研究,探讨 影响因素的深层次 原因
展望:未来需要加 强政策引导,提高 能源效率,实现可 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 因素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能
源 效 率 概 述
贰 现中
状国 能 源 效 率
叁 影中
响国 因能 素源 分效 析率
肆 议效提
率高 的中 对国 策能 建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伍结
论 与 展 望
第一章
能源效率概述
能源效率的定义
能源效率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等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 能源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能源效率的衡量标准包括能源消耗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回收率等。 能源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实现。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传 统能源的依赖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能源技术研发水平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能源管理
制定更加严格 的能源消耗标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转移: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能耗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区域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影响因素:(一)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区域能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一些能源消费过高的行业,如重工业和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也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相对滞后,使用的是低效能源设备,能源利用率低。
缺乏先进的能源管理与监测技术,也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能源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能源效率的指导政策和法规,使得相关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缺乏约束力和引导力。
能源价格过低和部分地方政府对能源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是我国能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设备的效率。
加强对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加强对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能源节约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能源效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能源节约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必须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面入手,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
中国工业电能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业 化 的 加 速 发 展 时 期 . = 是 电 力 消 费 的 大 户 ( 全 1业 占 同 电 力 消 费 的 比 例 超 过 7 % ) 其 电 能 利 用 效 率 对 中 0 . 国 电 力 消 费 起 着 支 配 性 作 用 文 献 r ] 1 7 — 19 1用 9 1 96 年 3 个 同 家 的 l 个 制 造 业 行 业 数 据 分 析 了 部 门 经 9 0 济 活 动 、资 本 形 成 额 以 及 工 业 能 源 价 格 对 能 源 消 耗
强 度 的 影 响 研 究 表 明 能 源 强 度 受 资 本 形 成 额 的 影 响 文 献 r 利 用 协 整 方 法 研 究 了 希 腊 工 业 能 源 需 2]
他要 素 之 间的替 代 . 以体现真 正 的“ 率 ” 难 效 同 单 位 GDP 能 耗 相 比 . 于 生 产 前 沿 的 全 要 素 能 源 效 率 分 基 析 方 法 . 经 济 增 长 为背 景 , 生产 函数 为依 托 , 以 以 不 但 可 以 比较 准 确 地 衡 量 能 源 与 其 他 要 素 之 间 的 替 代
效 应 . 也 可 以 反 映 一 个 行 业 在 一 定 生 产 要 素 结 构 下 能 源 利 用 的 综 合 水 平 . 评 价 结 果 更 符 合 经 济 现 实 使 因此 . 全 要素框 架下 采用 非 参数前 沿方 法 . 在 以 业 3 3个 细 分 行 业 的 面 板 数 据 为 样 本 . 入 研 究 中 深 国 _ 业 对 电 力 这 一 具 体 能 源 品 种 的 利 用 效 率 及 影 响 T
求 . 现工 业能 源 消耗在 短 期和 长期 都没 有 弹性 . 发 但 是 石 油 和 电 力 是 可 以 相 互 替 代 的 。 文 献 f 利 用 1 3] 5
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电力能源效率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中国电力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如何提高中国电力能源效率,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1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经济效率指单位能源消耗(一般使用标准煤进行考量)的经济总产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耗强度)的倒数。
采用该指标对能源效率进行考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与其他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相比,数据容易获得,计量方法相对简单,该指标仅涉及能源消费总量及地区国民总产值两类数据,这两种数据在各个地区基本都被纳入地区统计数据之内。
同时,该类指标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
由于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采取的是一种绝对效率评价方法,其最终结果不受其他地区同期效率值及自身其他时期效率值的影响,因此,其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指标分解技术对于该方法进行深一步研究。
由于能源消费总量是各部门(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加总,而且经济总产值也是各经济部门(产业)产值的加总。
因此,可以将其能源经济效率按产业或部门进行有效分解。
分解之后可以有效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及各产业自身能源经济效率变动对总体能源经济效率变动的贡献程度。
EI=能源效率;EIi为第i行业的能源效率;fluctuation(EI)=能源效率波动率;EC为能源消费总量;为第i行业能源消费量;Si为第i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各行业消费总量份额2能源效率指标能源效率指标可以表示为许多不同的表达式,这些表达式都是为了说明能源效率相关的特定的或一般的问题。
能源效率而言,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或人类活动与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
本文作为一篇经济学论文,将主要考虑经济能源效率指标。
我们选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来分析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分析能源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考虑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已经成为全球各个领域关注的一个重大话题。
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最关键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真正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
第一是需求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需求方面的因素在许多场景下仍居于主导地位。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多的汽车数量成为导致能源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资本的增加导致了更多的车辆上路,进而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这需要制定更优秀的城市规划,以减少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能耗上升。
第二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是影响能源效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许多领域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已能实现高效能源的收集和利用。
许多消费电器的能源效率也得以大大提高。
但是,技术的发展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
与以前相比,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大量现代电子产品和手机,这导致能源效率的不断降低。
此外,如何正确地管理和控制现代技术也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环境方面的问题。
生态系统中的天然资源成为能源来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总是稳定存在。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天气变化的不断变化,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提高能源效率的另一个因素。
例如,当地干旱可能导致能源供应不足,这影响到能源使用者的选择。
开采能源的方式也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环境治理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第四是企业方面的问题。
企业是能源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参与方。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能源节约的技术、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采取环保措施等来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短期经济实力的诱惑,很多企业并不愿意为能源效率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实现长期的节能效果。
因此,如何在企业方面取得成功,建立高效企业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些关键的因素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是提高全球能源效率的必须首要之事。
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1987-2005)——变化趋势、节能潜力与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对行业的资本存 量进行详 细核 算的基础 上 , 用 D A方法研 究 了工业 1 采 E 4个部 门的能 源效 率变
化趋 势与能源效 率损 失。研 究表 明: 1 总体 上看 , () 各行 业 能源使 用效率都得 到 改善 , 这种 改善 并非是持 续 但 的, 而是存在 一个先降低后 上升的“ ” u 型转 变, 转折期 出现在 19 9 0—19 间。( ) 9 5年 2 各行 业的 能源效率值 都有 提 高的趋 势, 但行 业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性 没有 明显 的趋 同趋 势。( ) 管行业 的能源效率在提 高, 3尽 但行业 的能 源损失的绝对量仍然很大 , 明节能的潜 力 巨大。从节 能规划的 角度看 , 表 尤其要关 注的是 “ 高效 率高损失量 ” 和
T ee i n tc n e g n et n e c ew e n u t e ’e e g f c e c t o g l id sr e tr ’e eg f ce - h r s o o v re c e d n y b t e n i d sr s n ry e in y ah u h al n u ti s co s n r e iin i i l l a y
科 技与经 济 中国工业行 业 的能 源效率 (97—20 ) 18 05
中国工业 行业 的能源效率 (97— 05 18 20 ) 变化趋势 、 节能潜 力与影响 因素研究
孙 广生 杨先 明 黄 , , 神
(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 1 辽宁 沈阳 100 ;.云 南大学 发展研 究院, 10 4 2 云南 昆明 60 9 ) 5 0 1
acu t go d sil a i t k I i i t : 1 O ea ,nrye iec vr sco a enipoe. s coni fnuta cpt s c .tn c e ( ) vr leeg fc nyi ee etr sbe r d A n i r a o l d a s l i n y h m v a m tro f tti ipoe n w o cn n osw i eew sa… tp h g gbten19 n 9 5 ( ) a e fa , s m rvmet a nt ot u u ,hl t r a U’ yec a i ew e 9 0ad19 . 2 t c h s i eh n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 , 十一五 !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 左右 , 这量化了 我国能源效率的提升目标。此后, 能源效率 ( 能源强度、 单位 GDP 能耗 ) 成为研究热点 , 并取得了 丰硕的研究成果。诸多学者从产业角度,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呈现稳步下降的原因进行 了研究。史丹运用因素分解法、 结构指数法等研究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的改进是非 常显著的, 对 外开放、 产 业结 构和 经济 体制 是影 响能 源效 率的 重 要因 素 L 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 1980 用效率提高的结果
#
=
I = I 0 - In
( 2)
式中, I 0 为基期报告期单位 GDP 能耗 ( 吨标准煤 /万元 ); In 为报告期单位 GDP 能耗 ( 吨标准 煤 /万 元 ); n 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年份数。 2 . 节能相对效率 节能相对效率是用绝对节能效率除以基期能源效率。这与计算节能率指标方法不谋而合 , 所 以直接采用节能率指标。节能率是指报告期的单位 GDP 能耗比相应的基期的单位 GDP 能耗降低 率。它是反映能源节约程度的综合指标 , 也是衡量节能效率的指标 , 表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幅 度。 根据统计时期的不同 , 节能率可分为报告期节能率和累计节能率 , 当要研究一个时期内能源 平均节约程度时 , 可计算该时期内的平均节能率。 ( 1) 报告期节能率 报告期节能率的计算公式为: = I I0 ∃ 100 % = 1I1 I0 ∃ 100 % ( 3) I 为报告期单位 GDP 节能量 ( 吨标准煤 /万 元 ); I1为报告
式中: 为年平均节能率 (% ); In 为报告期单位 GDP 能 耗 ( 吨标准煤 /万元 ); I0 为 基期单位 GDP能耗 ( 吨标准煤 /万元 ); n 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年份数。 (二 ) 1979 2008年中国节能效率变动分析 目前最常用能源效率指标就是单位 GDP 能耗 ( 能源强度 ) 。本文中 , 如果能源效率是涉及到 具体指标, 那么它代表的就是单位 GDP 能耗, 不然就泛指能源利用效率。运用公式 ( 1) 至 ( 5), 对 中国 1978 年以来的年节能效率进行测度, 得到各年节能效率值。结果见表 1 、 图 1。基础数据来源 于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 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 历年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
( 1)
42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万元 ); I1 为报告期单位 GDP 能耗 ( 吨标准煤 /万 元 ); I0
为基期单位 GDP能耗 ( 吨标准煤 /万元 ) 。上期能源效率减去当期能源效率, 表明节能效率。这是 正向指标, 从绝对量上反映能源效率的变化, 数值越大, 说明报告期节能效率越高。 ( 2) 累计节能效率
式中: 为报告期产值节能率 (% );
期单位 GDP能耗 ( 吨标准煤 /万元 ); I 0 为基期单位 GDP 能耗 (吨标准煤 /万 元 ) 。节能率计算一般 多以一年为时间单位 , 所以 , 上述的报告期一般指当年, 基期指上一年。 ( 2) 累计节能率 累计节能率是以某个年份为基数 1 , 减去逐年的单位产值 ( 或产品 )能耗比值之积, 其计算公式 为:
中国节能效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孙 欣
(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 与应用数学学院 , 安徽 蚌埠 233010) 摘 要 : 采用节能效率测度方法 , 对 1978至 2008 年 期间我国 绝对节 能效率 与相对 节能效 率 ( 节 能率 )
进行测度 , 分析其效率变动特点 , 表现为 : 中国节能效率 基本上为正 值 ; 中 国节能 效率具 有较强 的惯性。 实证研究发现 , 对中国节能效率正影响的因素有 : 经济发展速度、 能源价格指数、 技术进步率及市场化 水 平 ; 阻碍中国节能效率提升的因素有 : 重工业比重。根据研究结论 , 提出优化产业结构 , 使用市场手段 加 强节能管理等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节能效率 ; 变动特征 ;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F 40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0202( 2010) 03- 0041- 08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0 年第 3 期 (第 9卷 ) JOURNA L O F SOUTH CH I NA AGR ICU LTURAL ( SOCIAL SC IEN CE ED I TI ON ) UN I V ERSITY No . 3 2010 ( Vo. l 9)
[ 4] [ 1- 3]
。吴 巧生 等 运用
2003 年总体能源强度及三次产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分解, 其结论认为, 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 。尹宗成等研究认为 ,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
[ 5]
响 , 外商直接投资、 人力资本和科技研发投资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现阶段只针对能源效率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节能效率的动态变化 , 也就不能深入了解节 能全貌 , 因此很有必要对节能效率进行研究。据此 , 本文将对我国的节能效率进行测定, 并对其变 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
一、 中国节能效率变动分析
(一 )节能效率的测度 节能效率反映能源效率变化的指标, 其测度方法是建立在能源效率指标的基础上。本研究将 采用以下两种测度方法。 ∀ 绝对节能效率 ( 1) 报告期节能效率 = I0 - I1
收稿日期 : 2010- 04- 30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09CT J008);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 ( 2007LY 002) ; 安徽 省高校青 年 项目 ( 2008 J QW 062) 作者简介 : 孙 欣 ( 1973 ), 男, 安徽庐江人 ,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 .
绝对节能效率
( 吨标准煤 /万元 ) ( 吨标准煤 /万元 ) 4. 3770 4. 1717 0. 2053 3. 9797 0. 1919 3. 7295 0. 2502 3. 5705 0. 1590 3. 4271 0. 1434 3. 1947 0. 2324 3. 0450 0. 1497 2. 9496 0. 0954 2. 8324 0. 1171 2. 7323 0. 1001 2. 7368 - 0. 0045 2. 6837 0. 0531 2. 5846 0. 0991 2. 3798 0. 2048 2. 2188 0. 1611
二、 中国节能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节能效率变动,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哪些是影响节能效率的因素 ? 节能效率是由能 源效率变动引起的, 因此可以借助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 来找出节能效率的影响因素, 但是节能 效率的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却不一定相同。因为有的因素虽然影响能源效率, 但由于 某种原因处于不变状况, 所以就无法影响节能效率。而且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 在不同国家或不 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并没有一个定论。此外, 能源效率与节能效率的表现形式不同 , 因此同一个影 响因素 , 选择的变量形式也不尽相同。究竟哪些是影响中国节能效率的因素, 则需要通过实证研 究来发现。 (一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诸多 , 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 不同学者研究能源效率影响因素 也有所区别。综合国内外已有的文献 , 能源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经济发展水平。大量的研究表明,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 其单位 GDP 能耗的动态变化 轨迹是不同的。处于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的国家 , 其单位 GDP 能耗会逐渐攀升; 工业化逐步升级的 国家, 其单位 GDP 能耗将会转而下降 ; 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的国家, 其单位 GDP 能耗 会逐渐降低。中国不同地区的单位 GDP能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上述变动轨迹影响。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一致 , 总体态势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相对来说, 东部地区的 GDP 增长速度快, 意味着它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 有可能更容易实现单位 GDP 能耗的下降, 提高能源效率。 2 . 能源价格。 20 世纪 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 , 中国的能源改革随之启动。 1985 1988 年中国 实行价格 双轨制 !, 能源实行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价格机制, 并逐步扩大市场价格的比重 与范围。 1992年后, 能源价格改革, 使得能源价格相对地上升。虽然中国能源价格改革力度有所 加大, 但进程仍显缓慢。至今, 中国的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 电力、 天然气价格仍以政府定价为 主 , 石油价格虽与国际市场接轨 , 定价机制仍由政府控制调节。众多学者认为, 能源价格是影响能 源效率重要的因素。其理论基础为能源是一种生产要素。能源应该和资本、 劳动和技术一起作为 第一要素投入, 而不应被视为次要生产要素
44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3期
势 , 跌至 2004 年的 - 5 . 4966 % , 后又呈上升态势。相对而言 , 节能率指标比绝对节能效率要稳定, 这也是其计算特点所决定的。 如果以 1978年为基期, 2008 年总的绝对节能效率达 3 . 0545 吨标准煤 /万 元 , 年平均绝对节能 效率 0 . 1018吨标准煤 /万元 ; 2008 年累计节能率为 69 . 7851 % , 年平均为 3. 9109 % 。也就是说 , 从 1978年到 2008年的 30 年期间, 中国的单位 GDP 能耗下降了 3 . 0545 吨标准煤 /万 元, 降幅达近百 分之七十多。由此可见, 中国节能取得了很大成就 , 节能为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状况 , 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可持续发展 , 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