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七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
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人们面对外界的变动会感觉不
舒服,因而以明 确的规章、制度、典礼、仪式等规范来规 避甚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处于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人一般不 喜欢变动,讲求井然有序、整齐划一,希冀一切都确定无 疑。面对突然而至的变动,人们会感到不知所措。 低度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人们乐于接受世界的变动,对 不确定性容忍度较强。处于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人,喜欢新奇、 刺激,思想较为多元,不定于一统。他们喜欢冒险和尝试新 的做法或事物,变通性较强。他们不喜欢过多的规则,对专 家的依赖有限,相信自己,凭直觉行事。

一、跨文化的语言传播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语言也在建构文化。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材料,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理解诸如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只是进行跨文化传播
活动的前提,语 用规则对顺畅传播的影响或许更大。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逻辑结 构。 语言不仅是传播的工具,它还携带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在高语境文化中,传播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语境而不是可见
的语义符号,因而传播是含蓄而模糊的,注重“意会”。 与此相反,在低语境文化中,传播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语义 符号,语境对传播的意义并不明显,因而传播是直接而明 确的,注重“言传”。 同一个文化下的农村和城市,又分别属于高语境和低语境。 在农村社会,因为共享的信息很多,所以传播属于高语境, 而在低语境环境下,传播时对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往往不 加考虑,重要的是用语用词要全面、准确地表达意 思, 没有遗漏。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一、文化休克
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
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被称为“文化休 克”。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Kalervo Oberg,1901— 1973)首次在一篇论文中提出“文化休克”的概念。
“文化休克”是一种文化不适之症,其影响主要诉诸于人的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
20世纪70年代初期,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1928— )对IBM公司来自53个国家的雇员 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研究。1980年,他发表了《文化的 后果》一书,提出四个衡量价值观的文化维度:个人主 义和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性主义 和阴性主义。
心理,表现 为兴奋、焦虑、不安、惊奇、气愤、失落、疲 惫、无力等感觉。在同一篇论文中,奥伯格还分解了“文化 休克”的心理演变过程(U形曲线):蜜月期、沮丧期、调整 期、适应期,
蜜月期,是指新的环境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兴奋阶段。人
们来到一个陌生的、一切都迥异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一切 看起来都很新鲜,这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 的阶段。文化适应问题提上日程,由此带来了失落、失望 和焦虑等消极心理。在新的环境,生活中处处不顺,语言 不通、风俗不解、饮食不惯、文化隔阂等带来的冲击令人 们心力交瘁。
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圈,在传播中对意义的获取主
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测和揣摩。
在这两种不同语境文化的交流中,发生冲突的情形较多。
三、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1905—
1960)和社会心理学者斯托贝克(Fred Strodtbeck, 1919—2005)根据各种文化对人生五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所体 现出来的价值观,划分了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他们称之为 “价值观导向”。价值观回答的问题,在于世界应该是什么 而不是世界是什么。因而,价值观导向是“复杂但确定的模 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 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
二、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
语言传播是人基本的传播方式,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非



语言传播方式。语 言传播之外的所有传播方式,都可以 称为“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传播的意义存在于传播过程中。 非语言传播可以单独使用。 非语言传播在配合语言传播使用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首先是补充,第二是重复,第三是否定。 对某些非语言传播现象做一些补充论证:1.沉默;2.颜色; 3.图画;4.艺术;5.花语;6.气味
1.人性导向


三种价值观导向:恶;善恶论;善 2.人与自然导向 三种价值观导向:人类从属于自然;天人合一 ;人类控 制自然,是自然的主人 3.时间导向 三种价值观导向:“过去导向”;“现在导向”;“将来 导向” 4.行动导向 三种价值观导向:“正在发生”导向;“正在变化”导向; “实践”导向 5.社会关系导向 三种价值观导向:权威主义导向 ;集体主义导向 ;个人 主义导向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崇尚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独立意识,认 为个人的权利、利益不可侵犯;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保 护和捍卫个人的权利,集体的存在为的是维护个人的利益; 鼓励个人奋斗、个人成功、个人为决策负责任;在这种文化 氛围中人一般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感情上不会依赖于组织 或机构;追求平等,每个人的存在对于世界具有同等意义而 不分高低贵贱。 “集体主义”文化中,“我们”的意识强烈,“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强调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个人融于集体, 与集体合而为一,不提倡突出个人,通常将个人的成功归于 集体,当然相反的情形则是“一人飞天,仙及鸡犬”;讲求 集体和谐,不惜以压抑个性为代价;社会等级分明,成员各 安其位,以维护集体的稳定。
四、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宏观差异

东方文化 人事浑然 来龙去脉,模糊语境 喜欢用“心” 人际关系 历史意识 中庸、含蓄、自我中心 情、理、法
西方文化 人事分明 语感直观,寓意明确 喜欢用“脑” 工作关系 现代科技意识 直白、外露、自我实现 法、理、情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二、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即传播的“背景”,是传播活动的时空环境以及社会
文化环境。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
美国学者霍尔根据语境在文化中的突出倾向,将文化分为高
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又译作强势语境和弱势语境)。他 认为:“强环境交流突出按预定程序传输的信息,这样的信 息储存在受信者身上和背景之中;传达的信息中只包含极少 量信息。弱环境交流则与之相反:大多数的信息必须包含在 传达的信息之中,以弥补环境中失却的信息(包括人体内和 人体外的信息)。”
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来自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
的人,视制度性的东西为行为的圭臬,形式的东西甚至超 越了意义。而来自低度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的人,在决 策上喜欢冒险,当机立断,有时仅仅是靠直觉的非理性决 策。
3.“权力距离”的差异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承认权力的天然存在,人
生而不平等,安于自己在社会等级秩序中的位置。因此, 在该文化中,权力高度集中,人们崇尚权力的威严,领导 决策倾向于独断专行。不同等级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领 导与下属都较看重权力,他们之间的关系较为正式。 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也承认权力的存在,但权 力并不是不可企及。人们通常认为,权力只是为方便社会 组织而发挥作用,社会应该有保障每个人获取权力的机制。 由于不同等级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因而人们总体的权力 意识较弱,关系较为随和。
为别人与自己一样,“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从而形成传 播障碍。按照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信仰、模式、风俗等规范 去要求别人,当所期望的事实没有发生时就会产生挫败感。
2.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社会认知的一类,指人们对某



个社会群体以及社会事物的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看法,是对 认知对象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刻板印象来自于社会个体的经验。 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是对社会事物的一种简略的概括, 它仅仅局限于认知对象的 总体特征,而忽略了大部分的 真实状况以及区分个体。 刻板印象不会完全一成不变,但通常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 情绪化特征,一经 形成很难根本改变。 消除僵化的刻板印象,跨文化传播才容易顺畅进行。
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复合整 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 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

动物的协作在于条件性反射的不断积累,而人却用语言 和思维加以协调,正是人发明了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 文化才得以传承。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
来自百度文库

在原始社会,当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时,跨文化传播就开 始了。我国与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时也都是跨文化传播活动。当今全 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的传播现象。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概念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认
4.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在男性特征的文化里,性别角色比较突出;认为社会由男性
主导,男性应该勇敢、坚强、自信、重物质;而女性则应该 谦逊、温柔、重感情;在这种文化中崇尚竞争、进取,男性 负责在外打拼,是家庭的支柱和守护神;而女性则是家庭的 港湾,相夫教子,负责感情的慰藉与呵护。 在女性特征的文化里,强调理解、关心别人的行为;其价值 观主张男性无须行事果断,也应当担负起照顾别人的角色; 主张性别平等,其性别角色与男性特征的文化的社会相比, 容易变化;认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很重要,男性与女性都应该 懂温柔、重感情,女性与男性的分工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不仅表现为不同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
除了语言和其他符号的理解、使用的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传
播外,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跨文化传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从价值观的角度,学者们总结了一系列文化模式,并探讨了 这些模式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本节讨论的各种文化模式, 都是在民族、种族、国家的群体宏观意义上的。若分析实际 生活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不能简单套用。因为没有一个人 能够完全体现或代表一种文化的所有 方面,每个人都同时 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没有一个文化群体的系统能够完全决 定具体的人的价值观。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发现其与 所属文化的某些宏观 的表现不完全一致。因为人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并不是文化的机器。
二、跨文化传播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Larry A11en Samovar, 1935— )的定义是:“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 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 变交流事件。” 人们因分属不同群体或阶层而形成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交流, 也会不同于所在亚文化内的交流,形成“事件”。在某种意 义上,同一种文化中的亚文化之间的传播,也可以视为跨文 化传播。
文化虽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在与外部交流过程中 通 常会缓慢地演变(特殊情况下也会急遽变化),在与异文化 交流、互动的过程 中吐故纳新。
总之,文化是一个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象征系统。 文化首先是一个系统。
其次,文化是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
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 最后,文化这个系统由各种象征符号构成。
沮丧期,是指人们对异文化熟悉之后,心理上的兴奋消失
调整期,是指人们对异文化努力适应的阶段。面对现实,
适应是上策。既来之,则安之。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 强迫自己去吸纳、适应异文化的种种规范。 文化的阶段。
适应期,是指人们经过文化的调整,逐渐认同或接受了异
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1.认识误区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敏感而下意识地认
2、现实的人后天习得文化。
文化具有传承性,但不是生理的遗传,而是后天的学习。 人拥有何种文化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3、既定的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
生活中言语、行为的进行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并且 这种规范 是先验的,很少有人凡事去问个为什么、去深究。
4、文化是动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