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在海军的运用研究

激光技术在海军的运用研究
激光技术在海军的运用研究

激光技术在海军的运用研究

摘要:激光实为二十世纪一项重大发明,由于其具有集束性、强度强、频宽窄及同调性

,使激光成为一项深具发展潜力之技术。本文针对激光的特性,配合其它国家在

激光科技上之发展,以本军现阶段的需求考虑,分成:攻击武器上之运用、惯性

导引之应用、船模的流力实验之应用三方面,提供其可行性之参考。

一、前言

在本刊第32卷第8期中个人所撰写之「激光及其国防上之用途」一文曾对于激光作一广泛性之介绍,并对于国防用途上曾经使用激光之相关设备与成效作一说明,

个人进一步考虑激光的特性及其相关的应用技术,在本军之战备整备上可能之用

途,提出下列建议以供参考。

二、攻击武器上之运用

就其攻击能力及用途而言依激光功率可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及高能激光武器。低能

激光武器已应用于杀伤人员、破坏侦察装备及光学器材,虽然它的激光功率不高

,但已足以使人员失明、受伤、死亡或衣物起火而丧失战斗能力,同时亦可使夜

视仪等光学器材失效。而应用于人员致盲的用途上,亦有多项实战成果。英国海

军于1981年开始在舰艇上装载激光眩目武器,并于1982年的英阿福克兰群岛战役

中发挥功效,使阿国空军的4B、A-4、MB339A飞机于接近英舰执行轰炸时,被激光眩目武器照射后造成飞机墬海,或因闪避而被己方炮火误中。而前苏联海军舰艇也装载不少类似仪器,1987年于太平洋上曾对跟踪其舰队之美军飞机照射,使飞行员眩目而逃。

就高能激光武器而言,由于其功率较高,杀伤力更大,可用于攻击飞机、飞弹、

坦克,甚至于可击落人造卫星。1976年,美国陆军利用车载激光武器击落一架飞

行高度约914米的飞行靶机,同年10月又击落了两架飞行高度约900米之无人架驶

的直升机靶机。又如美国空军于1983年曾利用激光二氧化碳击落响尾蛇飞弹,同

年9月于模拟战机低空攻击军舰时,利用激光武器击落三架飞行靶机。

而利用激光武器攻击导弹及人造卫星的实验也达到相当的成效。1978年美国陆军

利用激光武器在1-2公里的距离内,击中飞行中的反坦克飞弹,使其裂成碎片。美

国海军所研发的「海光」激光武器系统,可用于近程防空的用途。该系统的激光

功率为2.2兆瓦,有效距离为4.7公里,光斑的大小为直径1厘米。而前苏联海军的

「基洛夫」核子动力巡洋舰亦装载中红外光化学激光武器试验,其有效距离可达

10公里。而1975年,美国两颗卫星在飞抵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导弹发射场上空侦察

时,被前苏联反卫星激光武器击毁。

激光武器的优点可分述如下:

(一)、反应时间短、照射速度快、命中率高

一般使用火炮、飞弹来拦截、攻击来袭的飞机或飞弹等高速的空中运动目标时,

必须有数分钟到十数分钟的预警时间及数十秒的反应时间,通常由于发现敌目标

物出现时,已无充足的反应时间,而无法有效拦截。然而激光光的速度为每秒30

万公里,约比普通炮弹的初速快数十万倍,约比飞弹快十万倍,就两者的反应时

间考虑,优劣立判,且系统作动无需整体随之转向。且由于激光光本身之集束性

,命中率相当高。

(二)、辐射强度高,摧毁威力大

一般飞弹的攻击原理,乃是利用直接命中目标物或以高速飞行的弹头破片或高速、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来击毁目标物。激光武器则不然,它是直接利用激光光

强度高,瞬间以高能量将目标物摧毁。激光光对目标物的主要杀伤因素是高温作用,也有一定的冲击效应。在强激光光的照射之下,飞机、飞弹的金属外壳会立

即烧熔、气化,机体和弹体穿透后造成人员伤亡和电路故障,进而使之失去战斗力。由于激光武器发射的是光弹,无须备弹和装填,每秒可轻而易举的发射上千

发光弹,只要有电源就能连续发射,而且没有后座力,方便装置在任何的载体上

。适合中近程防御,进而可以对抗多目标的攻击。

另外激光武器尚具有无污染,不受电子干扰等特性。而调整激光功率,即能控制

其有效射程,故在未来研发激光武器做为反制来袭之飞弹是相当可行的作法。惟

现阶段仍有一些技术上之瓶颈亟待克服〔注一〕、〔注二〕:

由于激光光是以光束形态前进,并非如一般雷达波是以球面波的形态扩散出去

,如何有效地锁定目标是一大课题。

由于激光光照射于目标物表面会产生电浆,此电浆将会造成隔离作用,阻碍雷

射光的破坏作用,其隔离作用与激光的脉冲宽度及光波长有关,因此必须详加研究。

激光功率的选择亦须考虑,大功率的激光装备体积相对较大,且亦耗损较多的

能量。

光学材料上的问题。

激光武器运用于太空及高空中最理想,在大气环境中易受雨雾、尘烟、云层等

环境因素影响,特别在海洋环境下。

激光光的破坏、杀伤力与光束的集束性有很大的关连,随着射程的增长,光束

的散射角会增大,照射到目标物表面的能量密度也就相对降低,因此杀伤力也相

对地减弱。

三、飞航器的惯性导引

所谓惯性导引,是一种自给式导引系统,飞弹发射后,可按预先规划的路径飞向目标物。该系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硬线(Hard Wired)系统,当飞弹偏离航道

时予以修正,目前已很少使用;另一种为以计算器为基础的系统,飞弹的位置、

速度、航向等数据输入计算机,随时修正飞弹航向目标。后者仅需将发射位置及目标数据输入计算机,操作方便,适用于远程攻击。

最早使用惯性导引系统的是二次大战德国的V2飞弹,其采用两个自由陀螺仪、三

个加速仪和相关电子及计算装置,可沿固定弹道飞行。惯性导引系统保密性好、

不受外力干扰,过去大都使用在长程飞弹或巡弋飞弹的中途导引系统上。若全程

使用,会造成累积误差甚大,因此必须配合其它导引系统使用。而惯性导引系统

的成本较高,后来由于各种陀螺仪及加速仪不断研发出来,尤其是「激光陀螺仪

」的问世,和微处理机的快速发展,使惯性导引系统造价降低,已可大量应用于

各式飞弹。使用惯性导引系统的飞弹很多,美国有义勇兵(Minuteman)、MX、长

矛(Lance)、潘兴(Pershing)、三叉戟(Trident)D-5、和平守望者(Peace

-keeper)以及侏儒(Midgetman)飞弹等;前苏联有SS-12薄板(Scaleboard)和

SS-21蜣螂(Scarab)飞弹,以及法国的火成岩(Pluton)飞弹等。

而激光陀螺仪之特点如下,其体积小,而使多具或复用(Redundant)的传感器得

以隔离而又能集装在航具的某些位置,其复装(Redundant Management)和重组

软件(Reconfiguration Software)使激光陀螺仪和惯用加速仪(Accelero Met

ers)结合而将其输出直接传至导航与飞控系统,因此免除了惯性传感器(Inert

ial Sensors),精密飞轮、轴承、伺服等传动设备,不仅简化了维护的程序,而

且免除了以往暖机和飞轮启动的时间,激光陀螺仪仅仅一秒钟的时间,就可进入

备用状态。这种迅速的反应时间,对于飞弹和拦截战斗机而言相当重要。

激光陀螺仪工作原理(如图一),乃是量测两束同时发射的激光光依相反环型光

路前进的时间差,在其交汇处有棱镜和平面镜,结合两束光线于同一个数字型输

出感应器(Detector)中,而这种传感器其实是一种干涉仪(Interferometer)

,它能计数频差(Beat Frequency)与分辨交轴之转向,在陀螺仪未动时,激光

光束之频率相同,但当它随着弹体同时转动时,光束环绕的方向与弹体转向相同者,其光径(Beam Path)变长而光频率变低,相反的另一束光则光径变短,光频

率变高。当然这里的光径变化是相当小,通常都小于1nm〔注四〕。

而在导航的用途上,光纤陀螺仪也是新一代飞航器惯性导航系统的新秀。而光纤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基本上也是以量测两束光随转动而造成的相位变化,原理与雷

射陀螺仪类似。由于光纤陀螺仪同样以激光光相位的变化来做为量测的讯号,可

免除传统机械陀螺仪的机械装置,故和激光陀螺仪一样,具有寿命长、低功率损耗、启动时间短、重量轻、高可靠度等优点。且近年来中科院致力于光纤陀螺仪

精度的提升,已获致了相当的进展,因应未来高速运动飞航器的精确导航,相信

未来飞航器的惯性导航系统将由上述两种陀螺仪取代传统陀螺仪。

四、全像干涉术可应用于船模的流力实验

全像干涉术是利用激光光的干涉和绕射原理所形成的,可用来量测三度空间的物理量的一种光学量测技术。这项技术在温度场、高速气流场,以及振动量测上,

已有广泛的应用。而全像干涉术是全像术的一种应用,要了解全像干涉术的原理

,就必须了解全像术的原理。全像术最早在1948年由英国人Dennis Gabor所提出

,1962年由Leith及Upatnieks以激光光实现了Gabor的概念,并证实了任意形状物体的三度空间立体影像,均可被记录。Gabor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全相片的拍摄过程,如图二所示,同一光源的激光光,经分光镜(Beam Spliter)分为

主体光(Object Beam)和参考光(Reference Beam),参考光经反射镜和空间滤

波器(Spatial Filter)后射至底片上。主体光经反射镜和空间滤波器,并经过

测试区,再射至底片。两光束相互干涉,在底片上形成绕射光栅(Diffraction

Grating)。底片经显影、停影、定影后即形成全像片。此种拍摄方式不仅能记录

光的强度讯息,还能记录光的相位讯息,因此冲洗好的底片可用来重建被拍摄物

体。重建时(如图三)仅须将拍摄时的参考光投射至全像片,观察者即可从全像

片后方看到被拍摄物的虚像。

全像干涉术拍摄过程和全像片完全相同,只是拍摄时曝光次数由一次增为两次,

在两次曝光间,被测试物体若有微小变形,便会在重建的物体虚像上产生干涉条

纹。干涉条纹所代表的物理量依被测物产生微小变形的原因而定。分析计算这些

干涉条纹,可定性及定量的得到所要的物理量。

全像干涉术的拍摄技术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二次曝光法,它的工作原理如前面

所描述,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物体必须严格固定。第二种为单次曝光法,它的

工作原理是利用拍摄被测物之全像片,在全像片不移动下,将全像相片冲洗完成

,此时被测物若有微小变形,即可从全像片后方实时观看到物体的变化情形,所

以又称为实时全像干涉术。

全像干涉术(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已成为流体力学实验和热传燃烧实

验上的一个重要量测技术。举凡有微小变形的物体或有折射率(Index of Refra

ction)变化的流场,均可使用此项技术。主要的应用范围包含:

(一)、在温度场量测方面,由于温度变化会改变密度,进而影响折射率,全像干涉术便能记录此种变化,在计算出温度分布。典型的例子包括火焰、电子冷却传导

和电弧等。

(二)、在高速气流场方面,全像干涉术可应用在速度超过0.5马赫的高速气流场上,可同时得到流场的压力、温度和速度(马赫数)分布。对于飞行体的外流场或推

进系统的内流场,可得到相当完整的数据。

(三)、在振动量测方面,应用全像干涉术

可得到振幅(Amplitude)、频率(Frequen-

cy)和振动模态(Mode)。

全像干涉术包括许多优点和特性:

一、全像干涉术是非接触性、非干扰性量测。以激光光为量测工具,不须其它物

理探针介入,因而对被测物不会有任何干扰或破坏的作用。

二、全像干涉术能瞬间记录三度空间的物理量,此项优点是其它方法所没有的。

以此种方式量测,能避免单点量测法如激光都卜勒测速仪(LDA)、热线测速仪(

Hot Wire Anemometer)仅能测量单点的缺点;即使如较新的质点影像测速法(P

IV)亦只能量测二维的流场,均不如全像量测的完整。

三、全像干涉术具有及时(Real-time)显示功能。此种功能配合摄影机,能全程

动态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并具有可视化(Visualization)特性(如流场可视化,

将原先不可见的流场变成可见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船模流力实验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能有一种随时观察流场中的变化,且不要有

其它外来的探测物置入流场中而造成影响,由前面所描述的优点及特性来看,全

像干涉术应是船模实验上最佳的量测方法。以上就激光在军事武器装备上,列举

一些世界先进国家的例子;并就激光的应用技术,在支持本军相关实验研究的实

用方面,提供本军在往后研发工作推动上的参考。

五、结语

激光的前景光明,用途广泛,无论在科学、工业及日常生活上,都可能因激光的应用,而产生革命性的进步。激光建立在光电工业及相关其它产业上,相关的应

用技术仍在逐步扩展中。以本军的现况而言,激光技术所支持的相关武器装备甚少,然而展望未来,在尖端科技的发展上,激光的诸多特性当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的撰述,乃希望藉由对激光特性作一简介,能让有志于研究发展的本军同仁

能一窥激光的特性,进而在往后的建军备战工作上能有所帮助。虽然,现阶段雷

射在本军舰艇的应用上并不广泛,但取法其它先进国家在这方面所发展的成果,

我们或可以装备采购的方式,或其它技术支持的方式,研发出更适合本军作战环

境下使用的武器装备。这当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目标。

注一:萧嘉澍,「漫谈激光」,新新季刊,第12卷,第4期,页172-177。

注二:方承栋,「激光的军事用途」,新新季刊,第12卷,第2期,页40-44。

注三:James W. Rawles, "A Missile Guidance Primer" Defense Electronics

May 1989 PP.56-59.

注四:辛乔,「激光陀螺仪正将取代惯性导航系统」,新新季刊,第9卷,第4期

,页46-48。

注五:Howard M. Smith, "Principles of Holography", John Wiley & Sons,1

969.

注六:Charles M. V est,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John Wiley & Sons

, 1979.

注七:W. D. Bachalo, M. J. Houser, "Optical Interferometry in fluid d

ynamics research", Optical Engineering, V ol. 24, No. 3, PP.455-461,198

5.

激光显示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录 摘要 (2) 1引言 (3) 2激光显示技术 (3) 2.1激光显示技术原理 (3) 2.2激光显示技术特征 (4) 2.3激光显示技术类型 (4) 3激光显示技术发展历史 (5) 3.1国内激光显示技术发展历史 (5) 3.2国外激光显示技术发展历史 (5) 4激光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6) 4.1国内激光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6) 4.2国际激光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9) 5总结 (10) 6致谢 (10) 7参考文献 (11)

摘要 激光显示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继承了数字显示技术所有优点,能够最完美的再现自然色彩。本文简要介绍了激光显示技术的原理、特征、类型,并对国内外激光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作了介绍。 关键词:激光显示技术、三基色激光、激光三维显示、数字显示技术 Abstract As a new generation of display technology, laser display inherited all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display, and can perfectly reproduce the natural colors. In this thesi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and type of laser display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of which laser display is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ea are introduced too. Key words :Laser display technology;Tricolor laser;Three dimension display of laser ;Digital display technology

2010激光原理技术与应用 习题解答

习题I 1、He-Ne 激光器m μλ63.0≈,其谱线半宽度m μλ12 10-≈?,问λλ/?为多少?要使其相干长度达到1000m ,它的单色性λλ/?应是多少? 解:63.01012 -=?λλ λλδτ?= ==2 1v c c L c 相干 = = ?相干 L λ λ λ 2、He-Ne 激光器腔长L=250mm ,两个反射镜的反射率约为98%,其折射率η=1,已知Ne 原子m μλ6328.0=处谱线的MHz F 1500=?ν,问腔内有多少个纵模振荡?光在腔内往返一次其光子寿命约为多少?光谱线的自然加宽ν?约为多少? 解:MHz Hz L c v q 60010625 210328 10=?=??==?η

5 .2=??q F v v s c R L c 8 10 1017.410 3)98.01(25)1(-?=??-=-=τ MHz Hz L c R v c c 24104.2)1(21 7=?=-≈=πτδ 3、设平行平面腔的长度L=1m ,一端为全反镜,另一端反射镜的反射率90.0=γ,求在1500MHz 频率范围内所包含的纵模数目和每个纵模的频带宽度? 解:MHz Hz nL c v q 150105.1100 210328 10=?=??==? 10 150 1500==??q v v L c R v c c )1(21 -≈ =πτδ 4、已知CO 2激光器的波长m μλ60.10=处 光谱线宽度MHz F 150=?ν,问腔长L 为多少时,腔内为单纵模振荡(其中折射率η=1)。

解:L c v v F q η2=?=?, F v c L ?=2 5、Nd 3 —YAG 激光器的m μ06.1波长处光 谱线宽度MHz F 5 1095.1?=?ν,当腔长为10cm 时,腔中有多少个纵模?每个纵模的频带宽度为多少? 解:MHz L c v q 3 10105.110 21032?=??==?η 130 =??q F v v L c R v c c )1(21 -≈ =πτδ 6、某激光器波长m μλ7.0=,其高斯光束束腰光斑半径mm 5.00=ω。 ①求距束腰10cm 、20cm 、100cm 时, 光斑半径)(z ω和波阵面曲率半径)(z R 各为多少? ②根据题意,画出高斯光束参数分布图。

激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论文

激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引言 随着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激光已成为工业生产,科学探测和现代军事战争中极为重要的工具。总结了激光技术在工业生产,军事,国防,医疗等行业中的应用,提出激光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 “激光”一词是“LASER”的意译。LASER原是Light amplificati on by stimulated emissi on of radiation取字头组合而成的专门名词,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光激射器” 、“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激光具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的所有光学特性,是上世纪 60 年代所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964年,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它是一种很强烈的新光源,贴切、传神而又简洁,得到我国科学界的一致认同并沿用至今。 激光不是普通的光,其特性是任何光都无法比拟的。激光能量密度高,其亮度比太阳表面还高数百亿倍;[1]激光方向性强,其发散度仅为毫弧度量级,所以用途非常广泛。由于激光的优异特性,使激光在工业生产,科技探测,军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而且发展潜力还非常大,激光也成为了当代科学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 一、激光发展史 激光技术的启蒙研究发展就完全印证了上面的话。最早对激光做出理论研究的人是爱因斯坦,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即处于高能级的原子受外来光子作用,当外来光子的频率与其跃迁频率恰好一致时,原子就会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与外来光子完全相同的另一光子,新发出的光子不仅在

频率方面与外来光子相一致,而且在发射方向、偏振态以及位相等方面均与外来光子相一致,因此,受激辐射具有相干性;在发生受激辐射时,一个光子变成了两个光子,利用这个特点,可实现光放大,并且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得不到的相干光. 受激辐射提出后,陆续有科学家进行研究。如1916-1930年间拉登堡及其合作者对氖的色散的研究并于1933年绘制出色散系数随放电带电流密度变化的曲线。1940年法布里坎特首先注意到了负吸收现象。这一阶段发展并不迅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7年兰姆和雷瑟夫指出通过粒子数反转可以受激辐射,从此激光理论的研究开始突破。1952年帕塞尔及其合作者实现了粒子数反转,观察到了负吸收现象。第二年,韦伯产生了利用受激辐射诱发原子或分子,从而放大电磁波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微波辐射器的原理。1957年斯科威尔实现了固体顺磁微波激射器。既然微波可以激发受激辐射,那么红外乃至可见光等也应该可以。1958年汤斯和肖洛发表了著名的“红外与光学激射器”一文,1959年汤斯提出了建造红宝石激光器的建议。终于1960年由休斯航空公司的莱曼建造出第一部可用的激光装置。(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于15个月后的1961年8月建成。)从此人类拥有了激光这一利器。 由于生产技术不成熟,激光技术产生之初并未有太多实际用途。后虽有切割,光束武器等应用,但又受制于制造成本高昂和气候条件复杂等。几十年来各方面工程师和专家一直努力改进创新激光技术及应用,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成熟,今天,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 二、激光的特点及激光器 激光的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方向性好,激光束偏离轴线的发散角往往非常小,甚至可以用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精确距离(发射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形成的光斑直径不超过一公里);二是亮度高,激光功率在空间高度集中,亮度是普通太阳光的百万倍;三是单色性好,比如氪激光的波长范围只有4.7微埃,比原来个公认单色性最好的氪灯高出数个数量级;四是相干性好,激光器输出的光子频率、偏振、相位和传播方向都完全一致,这使得很多光学实验的精度大大提高。

激光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激光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要:激光检测学科发展现状在光电检测领域,利用光的干涉、衍射和散射进行检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由泰曼干涉仪到莫尔条纹,然后到散斑,再到全息干涉,出现了一个个干涉场,物理量(如位移、温度、压力、速度、折射率等)的测量不再需要单独测量,而是整个物理量场一起进行测量。自从激光出现以后,电子学领域的许多探测方法(如外差、相关、取样平均、光子计数等)被引入,使测量灵敏度和测量精度得到大大提高。用激光检测关键技术(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激光共焦测量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实现的激光干涉仪、激光位移传感器等,可以完成纳米级非接触测量。可以说,超精密加工技术将随着高精密激光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光测量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测量原理 1.1激光测距原理 先由激光二极管对准目标发射激光脉冲。经目标反射后激光向各方向散射。部分散射光返回到传感器接收器,被光学系统接收后成像到雪崩光电二极管上。雪崩光电二极管是一种内部具有放大功能的光学传感器,因此它能检测极其微弱的光信号。记录并处理从光脉冲发出到返回被接收所经历的时间,即可测定目标距离。

1.2激光测位移原理 激光发射器通过镜头将可见红色激光射向被测物体表面,经物体反射的激光通过接收器镜头,被内部的CCD线性相机接收,根据不同的距离,CCD线性相机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下“看见”这个光点。根据这个角度及已知的激光和相机之间的距离,数字信号处理器就能计算出传感器和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2.激光测量系统的应用 激光功率和能量是描述激光特性的两个基本参数,激光功率计和能量计是最常用的两类激光测量仪器。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激光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调Q和锁模激光的出现和应用,要求测量的激光功率已从毫瓦、瓦、千瓦、兆瓦直到千兆瓦以上。激光能量也从毫焦尔逐渐跨过千焦尔。脉冲激光的持续时间也由毫秒、微秒、毫微秒、而缩短至微微秒量级。光谱范围也从紫外、可见、红外扩展到近毫米波段。激光精密测量和某些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如眼科治疗、细胞手术器等)的发展,对激光测量的精度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1激光非球面检测技术 长期以来,非球面检测技术一直制约着非球面制造精度的提高,尤其对于高精度非球面的检测。规的非球面检测方法如刀口阴影法、激光数字干涉法及接触式光栅测量法等,对于检测工件表面来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子力显微镜是利用纳米级的探针固定在可灵敏操控的微米级尺度的弹性悬臂上,当针尖很靠近样品时,其顶端的原子与

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光电雷达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白学武 学号2220140227 学院光电学院 2015年2月28日 摘要:激光雷达无论在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分类,介绍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引言 激光雷达是工作在光频波段的雷达。与微波雷达的T作原理相似,它利用光频波段的电磁波先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然后将其接收到的同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相比较,从而获得目标的位置(距离、方位和高度)、运动状态(速度、姿态)等信息,实现对飞机、导弹等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 激光雷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如按照发射波形和数据处理方式,可分为脉冲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脉冲压缩激光雷达、动目标显示激光雷达、脉冲多普勒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等:根据安装平台划分,可分为地面激光雷达、机载激光雷达、舰载激光雷达和航天激光雷达;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火控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障碍物回避激光雷达以及飞机着舰引导激光雷达等。 在具体应用时,激光雷达既可单独使用,也能够同微波雷达,可见光电视、

红外电视或微光电视等成像设备组合使用,使得系统既能搜索到远距离目标,又能实现对目标的精密跟踪,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战术应用方式。 一、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状况 1.1关键技术分析 1.1.1空间扫描技术 激光雷达的空间扫描方法可分为非扫描体制和扫描体制,其中扫描体制可以选择机械扫描、电学扫描和二元光学扫描等方式。非扫描成像体制采用多元探测器,作用距离较远,探测体制上同扫描成像的单元探测有所不同,能够减小设备的体积、重量,但在我国多元传感器,尤其是面阵探测器很难获得,因此国内激光雷达多采用扫描工作体制。 机械扫描能够进行大视场扫描,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扫描速率,不同的机械结构能够获得不同的扫描图样,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扫描方式。声光扫描器采用声光晶体对入射光的偏转实现扫描,扫描速度可以很高,扫描偏转精度能达到微弧度量级。但声光扫描器的扫描角度很小,光束质量较差,耗电量大,声光晶体必须采用冷却处理,实际工程应用中将增加设备量。 二元光学是光学技术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衍射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细微加工技术基础上的光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利用二元光学可制造出微透镜阵列灵巧扫描器。一般这种扫描器由一对间距只有几微米的微透镜阵列组成,一组为正透镜,另一组为负透镜,准直光经过正透镜后开始聚焦,然后通过负透镜后变为准直光。当正负透镜阵列横向相对运动时,准直光方向就会发生偏转。这种透镜阵列只需要很小的相对移动输出光束就会产生很大的偏转,透镜阵列越小,达到相同的偏转所需的相对移动就越小。因此,这种扫描器的扫

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激光"一词是"LASER"的意译。LASER原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 on of radiation取字头组合而成的专门名词,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1964年,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它是一种很强烈的新光源,贴切、传神而又简洁,得到我国科学界的一致认同并沿用至今。 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制成功至今,在全国激光科研、教学、生产和使用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先进、应用广泛的激光科技领域,并在产业化上取得可喜进步,为我国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际上了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我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 1957年,王大珩等在长春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迅速成长,邓锡铭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早在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肖洛、汤斯关于激光原理的著名论文发表不久,他便积极倡导开展这项新技术研究,在短时间内凝聚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提出了大量提高光源亮度、单位色性、相干性的设想和实验方案。1960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1961年夏,在王之江主持下,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此后短短几年内,激光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先进成果。各种类型的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化学激光器相继研制成功。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腔的Q突变及转镜调Q、行波放大、铼系离子的利用、自由电子振荡辐射等)纷纷提出并获得实施,其中不少具有独创性。 同时,作为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质量等优异特性的新光源,激光很快应用于各技术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通信方面,1964年9月用激光演示传送电视图像,1964年11月实现3~30公里的通话。工业方面,1965年5月激光打孔机成功地用于拉丝模打孔生产,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医学方面,1965年6月激光视网膜焊接器进行了动物和临床实验。国防方面,1965年12月研制成功激光漫反射测距机(精度为10米/10公里),1966年4月研制出遥控脉冲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可以说,在起步阶段我国的激光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当时国际水平接近,一项创新性技术能够如此迅速赶上世界先进行列,在我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并不多见。这些成绩的取得,尤其是能够把物理设想、技术方案顺利地转化成实际激光器件,主要得力于光机所多年来在技术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方面积累的综合能力和坚实基础。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是很难形成气候的。 二、重点项目带动激光技术的发展 激光科技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和科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提出建立专业激光研究所的设想,很快得到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的批准。主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还特别批示:研究所要建在上海,上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这一新技术。1964年,我国第一所,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激光技术的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当年12月在上海召开全国激光会议,张劲夫、严济慈出席并主持会议,140位代表提交了103篇学术报告。 1964年启动的"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1965年开始研究的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以及1966年制定的研制15种军用激光整机等重点项目,由于技术上的综合性和高难度,有力地牵引和带动了激光技术各方面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的激光科技事业,虽然也遭遇了"文革"十年浩劫,但借助于重点项目的支撑,

激光对射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

激光对射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 近年来周界防范系统已经成为安防系统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安防子系统。 不仅在军工厂、军营、机场、港口、政府机关等高端领域可见其“踪影”。 同时还被广泛应用到住宅小区,并在这些领域保持着相当高的应用增长速度。 众所周知,安全防范技术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将视频监控、周界报警、入侵探测、门禁控制等独立的安防子系统集成整合,形成一个多功能、全天候、动态的综合安全管理系统。 而周界报警作为安防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十分重要,已从过去被动的报警探测,发展为今天的威慑阻挡加报警。 且随着安防技术的发展和安防市场的成熟,以及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将是它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界报警系统是在防护的边界利用如泄漏、激光、电子围栏等技术形成一道或可见或不可见的“防护墙”。 当有越墙行为发生时,相应防区的探测器即会发出报警信号,并送至控制中心的报警控制主机,发出声光警示的同时显示报警位置。 还可联动周界模拟电子屏,甚至联动摄像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强电照明系统等。 近年来周界防范系统已经成为安防系统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安防子系统,不仅在军工厂、军营、机场、港口、政府机关等高端领域可见其 “踪影”,同时还被广泛应用到住宅小区,并在这些领域保持着相当高的应用增长速度。

本文将对激光对射、张力式电子围栏、泄漏电缆、振动电缆四种最常用的周界防范技术进行分析,借此一窥周界防范报警系统技术的发展踪迹。 激光对射工作原理 三安古德激光对射探测器由收、发两部分组成。 激光发射器向安装在几米甚至于几百米远的接收器发射激光线,其射束有单束、双束,甚至多束。 当相应的三安古德激光射束被遮断时,接收器即发出报警信号。 接收器由光学透镜、激光光电管、放大整形电路、功率驱动器及执行机构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接收器能收到激光射束为正常状态,而当发生入侵时,发射器发射的激光射束被遮挡,即光电管接收不到激光光。 从而输出相应的报警电信号,并经整形放大后输出开关量报警信号。该报警信号可被报警控制器接收,并去联动执行机构启动其它的报警设备,如声光报警器、模拟电子地图、电视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等。系统组成 激光周界防越报警系统通常由前端探测系统、现场报警系统、传输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联动系统以及电源系统六部分组成。 1、前端探测系统由激光探测器及其相关附件组成,其对周界围墙或护栏进行防护,检测周界入侵行为,并输出报警信号。 2、现场报警系统由现场报警器及联动装置组成,在探测器检测到入侵行为时,即启动现场报警设备,对非法入侵行为进行威慑。

浅谈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9331118.html, 浅谈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宫琳琳李爽 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激光烧蚀技术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 要介绍了几种激光烧蚀技术的不同应用,以及对激光烧蚀技术的进展做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烧蚀等离子体聚合物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19-01 激光烧蚀技术是通过飞秒-纳秒量级的脉冲激光来将材料表面烧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加工、外科手术、X射线激光、生物分子质谱以及一些艺术品修复/清洁等领域;对激光烧蚀 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光学/光谱诊断是研究等离子体动力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1 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 1.1 激光烧蚀光谱(LAS、LIBS)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光谱领域发展迅速,其中激光烧蚀光谱技术是其中一种比较崭新的分析手段。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聚焦强激光束激发样品靶面,产生高温等离子体,通过测定等离子体冷却过程中发射光谱的波长与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元素定性。激光烧蚀光谱技术虽然对于痕量元素的分析能力不足,但是该技术并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繁琐的化学处理,具有破坏性小,具有快速、实时、可远程监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冶金、核工业、材料、燃料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2MS) 分析技术是一种公认的高灵敏度、强有力的、多元素及同位素分析技术。 1.2 激光烧蚀技术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激光与靶材相互作用后,周围的物理空间便可粗略的分为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聚集区、液相区和固相区三个区域,如图1所示。等离子体聚集区是由离子、电子以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集合组成,整体呈现电中性,该区域对激光能量的传输障碍比较小。液相区是靠近等离子聚集区的熔融层,材料处于液态或固-液共存态。靠近液相区的是固相区,该区域虽然也吸收了激光能量,能使温度升高,但是能量强度不足以使该层进行熔化。基于激光烧蚀技术制备的各类材料的生长过程,如一维纳米线和零维纳米颗粒、二维薄膜等,几乎都是通过应用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的成核、生长所完成。因此,激光烧蚀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在激光烧蚀技术制备微纳米材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激光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激光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名称研制成功时间研制人 He-Ne激光器1963年7月邓锡铭等 掺钕玻璃激光器1963年6月干福熹等 GaAs同质结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12月王守武等 脉冲Ar+激光器1964年10月万重怡等 CO2分子激光器1965年9月王润文等 CH3I化学激光器1966年3月邓锡铭等 YAG激光器1966年7月屈乾华等 可以说,在起步阶段我国的激光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当时国际水平接近,一项创新性技术能够如此迅速赶上世界先进行列,在我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并不多见。这些成绩的取得,尤其是能够把物理设想、技术方案顺利地转化成实际激光器件,主要得力于光机所多年来在技术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方面积累的综合能力和坚实基础。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是很难形成气候的。 激光科技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和科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提出建立专业激光研究所的设想,很快得到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的批准。主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还特别批示:研究所要建在上海,上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这一新技术。1964年,我国第一所,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激光技术的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当年12月在上海召开全国激光会议,张劲夫、严济慈出席并主持会议,140位代表提交了103篇学术报告。 1964年启动的“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1965年开始研究的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以及1966年制定的研制15种军用激光整机等重点项目,由于技术上的综合性和高难度,有力地牵引和带动了激光技术各方面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的激光科技事业,虽然也遭遇了“文革”十年浩劫,但借助于重点项目的支撑,仍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并取得可贵的进展。 1、“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1964年启动,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有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耙,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3)第一次揭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伤现象和机制。(4 )第一次深入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片状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5)激光元器件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工艺、高能脉冲氙气、高强度介质膜、大口径(1.2米)光学精密加工等。(6)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2、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 1964年王淦昌独立提出激光聚变倡议,1965年立项开始研究。经几年努力,建成了输出功率10(上标10)瓦的纳秒级激光装置,并于1973年5月首次在低温固氘靶、常温氘化锂靶和氘化聚乙烯上打出中子。197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多程片状放大器,把激光输出功率提高了10倍,中子产额增加了一个量级。在国际上向心压缩原理解密后,积极跟踪并于1976年研制成六束激光系统,对充气玻壳靶照射,获得了近百倍的体压缩。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激光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以后长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军用激光研究 1966年12月,国防科委主持召开了军用激光规划会,48个单位130余人参加,会议制定了包括含15种激光整机、9种支撑配套技术的发展规划。虽未正式批准生效,但仍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此后的几年内,这一领域涌现了一批重要成果。例如:(1)靶场激光距技术初试成功:采用重复频率为20赫兹的YAG调Q激光器,测距精度优于2米,最远测量距离达660公里,加在经纬仪上,可实现对飞行目标的单站定轨。这一成果为以后完成洲际导弹再入段轨迹测量创造了必要条件。(2)红宝石激光人造卫星测

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论述了激光焊接工艺的特点、激光焊接在汽车工业、微电子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激光焊接的智能化控制,论述激光焊接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激光焊接;混合焊接;焊接装置;应用领域 引言 激光焊接是激光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70年代主要用于焊接薄壁材料和低速焊接,焊接过程属于热传导型,即激光辐射加热工件表面,表面热量通过热传导向内部扩散,通过控制激光脉冲的宽度、能量、峰值功率和重复频率等参数,使工件熔化,形成特定的熔池。由于激光焊接作为一种高质量、高精度、低变形、高效率和高速度的焊接方法,随着高功率CO2和高功率的Y AG激光器以及光纤传输技术的完善、金属钼焊接聚束物镜等的研制成功,使其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粉末冶金、生物医学微电子行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02激光和YAG激光焊接各种金属材料时的理论,包括激光诱发的等离子体的分光、吸收、散射特性以及激光焊接智能化控制、复合焊接、激光焊接现象及小孔行为、焊接缺陷发生机理与防止方法等,并对镍基耐热合金、铝合金及镁合金的焊接性,焊接现象建模与数值模拟,钢铁材料、铜、铝合金与异种材料的连接,激光接头性能评价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一、激光焊接的质量与特点 激光焊接原理:激光焊接是将高强度的激光束辐射至金属表面,通过激光与金属的相互作用,金属吸收激光转化为热能使金属熔化后冷却结晶形成焊接。图1显示在不同的辐射功率密度下熔化过程的演变阶段[2],激光焊接的机理有两种: 1、热传导焊接 当激光照射在材料表面时,一部分激光被反射,一部分被材料吸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而加热熔化,材料表面层的热以热传导的方式继续向材料深处传递,最后将两焊件熔接在一起。 2、激光深熔焊 当功率密度比较大的激光束照射到材料表面时,材料吸收光能转化为热能,材料被加热熔化至汽化,产生大量的金属蒸汽,在蒸汽退出表面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下,使熔化的金属液体向四周排挤,形成凹坑,随着激光的继续照射,凹坑穿人更深,当激光停止照射后,凹坑周边的熔液回流,冷却凝固后将两焊件焊接在—起。 这两种焊接机理根据实际的材料性质和焊接需要来选择,通过调节激光的各焊接工艺参数得到不同的焊接机理。这两种方式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熔池表面保持封闭,而后者熔池则被激光束穿透成孔。传导焊对系统的扰动较小,因为激光束的辐射没有穿透被焊材料,所以,在传导焊过程中焊缝不易被气体侵入;而深熔焊时,小孔的不断关闭能导致气孔。传导焊和深熔焊方式也可以在同一焊接过程中相互转换,由传导方式向小孔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施加于工件的峰值激光能量密度和激光脉冲持续时间。激光脉冲能量密度的时间依赖性能够使激光焊接在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期间由一种焊接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即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焊缝可以先在传导方式下形成,然后再转变为小孔方式。 1、激光焊接的焊缝形状 对于大功率深熔焊由于在焊缝熔池处的熔化金属,由于材料的瞬时汽化而形成深穿型的圆孔空腔,随着激光束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使小孔周边金属不断熔化、流动、封闭、凝固而形成连续焊缝,其焊缝形状深而窄,即具有较大的熔深熔宽比,在高功率器件焊接时,深宽比可达5:l,最高可达10:1。图2显示四种焊法在316不锈钢及DUCOLW30钢上的焊缝截面形

激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

激光切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班级:13光信1 姓名:邱丽芬学号:1311122107 {摘要}:介绍了我国国内激光切割设备的现状和激光切割技术的发展前景,简要介绍激光切割原理,提出了该技术的发展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激光切割设备国内市场激光切割机现状发展前景 引言 近年来,激光切割加工技术发展很快,国际上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我国1985 年以来,更以每年25 %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激光工业基础较差,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尚不普遍,激光加工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信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障碍和不足会得到解决。激光切割技术必将成为21 世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钣金加工手段。激光切割加工广阔的应用市场,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对激光切割加工技术进行不断探入的研究,推动着激光切割加工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我国激光切割设备与现状 全球激光制造技术发展飞速,我国与国际激光技术水平的差距有所增大,高端的激光加工成套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致使国外激光制造装备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对这些高性能激光切割系统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00亿元。如此迫切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反应出激光加工的手段已经覆盖到国民经济各个重要领域,同时也影响着国防、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不仅仅是解决目前国内该产品的空白,同时也旨在解决激光加工领域多层面技术核心问题,如激光数控、激光机床新型结构、高质量激光加工的技术瓶颈等。 从中小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取代传统加工工艺的优势来分析,与传统刀具机床设备相比,激光设备采用无接触的热加工方式,具有极高的能量聚集性、光斑细小、热扩散区少、个性化加工、加工品质高、无“刀具”磨损等优势,激光切口光滑无飞边,一些柔性材料自动收口,无变形,加工图形可通过计算机随意设计和输出,无需繁杂的刀模设计和制作。

激光的发展与应用

激光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激光作为20世纪的新发明,从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以来,激光技术与应用发展迅猛。它不仅在产业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还为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综述性描写激光的发展与应用,首先简要的介绍激光的发展史,其次介绍激光的特性,最后结合激光的特性和发展史以典型的实例来简要的说明激光在各个方面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激光;发展;应用;特性;实例 1.引言 激光,作为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它不仅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各个前沿领域,而且已经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与激光相关的产业已在全球形成了超过千亿美元的年产值,可见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深刻而广泛。 2.激光的发展简史 1916年,爱因斯坦在研究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时曾寓言了受激辐射的存在,从而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并预见到受激辐射光放大器诞生,也就是激光产生的可能性[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汤斯及前苏联科学家普罗克霍洛夫等人分别独立发明了一种底噪声微波放大器,即一种在微波波段的受激辐射放大器(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 emission of radiation),并以其英文的第一个

字母缩写命名为maser[1]。1958年美国科学家汤斯和肖洛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将这种微波受激辐射放大器的原理推广到光波波段,制成受激辐射光放大器(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缩写为laser)。1960年7月美国的梅曼宣布制成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2]。1961年我国科学家邓锡铭、王之江制成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1961年11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称其为“光量子学放大器”。其后在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下,统一翻译为“激光”或“激光器”[3]。1962年雅文等人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氦氖激光器[1]。自此新的激光器不断的被研制出来,激光开始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3.激光的特性 由于激光产生的机制与普通光不同,因此,它具有许多与普通光不同的特性。 3.1.单色性好。激光几乎是严格的单色光。通常所谓的单色光,实际上其波长并不只为某一数值,而是由许多波长相近的光所组成,其波长取值范围,称为谱线宽度[2]。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有不同的谱线宽度。过去作为长度基准的单色性最好的氪灯,它的谱线宽度为,而氦氖激光器所发的632.8nm的激光,它的谱线宽度可达,由此可见其单色性之好[4]。正是由于激光单色性好,目前国际上采用甲烷稳定的氦氖激光器(激光波长为3392.23140nm)作为体现米定义的标准辐射源[4]。 3.2.方向性好。与普通光源以立体角不同,激光发射限定在很小的立体角内。它大致等于激光器通过光孔径的圆孔衍射的发散角因此是几乎平行的光

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

73 2006 NO.9&10 记录媒体技术激 光的发明是20世纪中期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把 激光和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列在一起,称为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激光的出现不但引起了光学革命性的发展,冲击了整个物理学,并且对其它学科如化学、生物学和技术及应用学科如电机工程学、材料科学、医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晶体管、计算机这些创新一样,激光是一项通用技术,它提供了可以在大量实际领域应用的技术能力。对光盘存储而言,激光的发明是光盘存储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为光盘存储提供了一个有足够功率并且能够汇聚成很小光斑(微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光源。可以说,没有激光的发明,就没有后来的光盘的发明。本文主要为光盘技术人员介绍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一、激光的发明和发展 所谓激光就是受激发射的光,是被其它辐射感应而激发的辐射。激光的英文名词为Laser ,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词首字母构成的新词,其原意是受激辐射光放大器。早期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雷射”、“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直到1964年,由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它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了它是一种很强烈的新光源。钱学森院士的提议得到国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在中国大陆激光这个新名词就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的发光过程有两种:一种称为自发辐射,另一种称为受激辐射。自发辐射是在没有外来光子情况下,原子自发地、独立地从高能级E 2向低能级E 1的跃迁。自发辐射是随机过程,跃迁时发出的光在相位、偏振态和传播方向上都彼此无关。受激辐射是处于高能级E 2的原子,在受到能量为hv = E 2-E 1的外来光子的激励时,跃迁到低能级E 1,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物质发光和吸收必须符合能量守恒的基本原则,预言除了大量的自发辐射以外还必然存在着少量的受激辐射,并且这种受激辐射还 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 ◇顾 颖 会进一步引发同类的受激辐射,因此可以获得受激辐射被增强的效应。爱因斯坦的论断为激光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1 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 图2 爱因斯坦 此后,科学家们多次企图在原子发光实验中验证受激辐射的存在,但是要从大量的自发辐射中区分出只含万分之几的受激辐射确实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始终未能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军事上雷达技术的需要,微波辐射和分子光谱学得到迅速发展,研究前沿向更短的波长领域推进,以达到更高分辨率的目标。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毫米级波谱学的研究工作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其方便的部件可以用于减少导弹的重量、设计安装在坦克和潜水艇上的轻量级短波雷达、以及用于提高短波通讯的安全性。科学家们在军方的资助下能够利用战后剩余的微波设备继续微波辐射研究。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汤斯(Charles Townes)开始了“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器”(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MASER ,译作脉塞)的研究。1954年,汤斯和他的学生古尔德(Gordon Gou)合作制成了第一台脉塞,他成功地隔离了激发态氨(Ammonia)分子并实现了粒子数反转(上能级分子数分布大于下能级分子),把一束受激的氨分子束瞄准进入谐振腔,使腔内激发态氨分子受激跃迁产生24千兆赫频率的辐射信号。第一个脉塞辐射的波长略大于1厘米,功率只有几十毫微 瓦,但是能量集中在很窄的谱线内。同年,苏联科学

激光器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_百度文库讲解

激光器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简述了激光精密加工技术及其特点 ; 综述了激光精密加工的应用现状 ; 探讨了激光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激光加工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激光加工技术向工业化发展。为此, 介绍了几种应用较广泛的激光加工技术; 重点讨论了激光硬化和激光珩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摘要由于在光通信光数据存储传感技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光纤激光器发展十分迅速本文简要介绍了光纤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 并对目前多种光纤激光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 ; 同时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光纤激光器的研究方向及其目前的热点是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窄线宽可调谐光纤激光器和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 ; 最后指出光纤激光器向高功率、多波长、窄线宽发展的趋势 . :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室近几年对激光加工技术研究的初步成果, 对激光加工技术的特点, 激光加工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状况, 以及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 同时分析了我国激光加工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前言 1 概述 激光加工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兴起的一项新技术,此后逐步应用于机械、汽车、航空、电子等行业, 尤以机械行业的应用发展速度最快。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广泛使用又推动了激光加工技术的工业化。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进行了两大研究 :一是福特汽车公司进行的车身钢板的激光焊接 ; 二是通用汽车公司进行的动力转向变速箱内表面的激光淬火。这两项研究推动了以后的机械制造业中的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激光加工的应用实例有所增加 , 其中增长最迅速的是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和激光淬火。这 3 项技术目前已经发展成熟, 应用也很广泛。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激光珩磨技术的出现又将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激光加工技术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 是因为它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一、是非接触加工, 没有机械力; 二、是可以加工高硬度、高熔点、极脆的难加工材料;三、是加工区小,热变形很小,

激光技术在海军的运用研究

激光技术在海军的运用研究 摘要:激光实为二十世纪一项重大发明,由于其具有集束性、强度强、频宽窄及同调性 ,使激光成为一项深具发展潜力之技术。本文针对激光的特性,配合其它国家在 激光科技上之发展,以本军现阶段的需求考虑,分成:攻击武器上之运用、惯性 导引之应用、船模的流力实验之应用三方面,提供其可行性之参考。 一、前言 在本刊第32卷第8期中个人所撰写之「激光及其国防上之用途」一文曾对于激光作一广泛性之介绍,并对于国防用途上曾经使用激光之相关设备与成效作一说明, 个人进一步考虑激光的特性及其相关的应用技术,在本军之战备整备上可能之用 途,提出下列建议以供参考。 二、攻击武器上之运用 就其攻击能力及用途而言依激光功率可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及高能激光武器。低能 激光武器已应用于杀伤人员、破坏侦察装备及光学器材,虽然它的激光功率不高 ,但已足以使人员失明、受伤、死亡或衣物起火而丧失战斗能力,同时亦可使夜 视仪等光学器材失效。而应用于人员致盲的用途上,亦有多项实战成果。英国海 军于1981年开始在舰艇上装载激光眩目武器,并于1982年的英阿福克兰群岛战役 中发挥功效,使阿国空军的4B、A-4、MB339A飞机于接近英舰执行轰炸时,被激光眩目武器照射后造成飞机墬海,或因闪避而被己方炮火误中。而前苏联海军舰艇也装载不少类似仪器,1987年于太平洋上曾对跟踪其舰队之美军飞机照射,使飞行员眩目而逃。 就高能激光武器而言,由于其功率较高,杀伤力更大,可用于攻击飞机、飞弹、 坦克,甚至于可击落人造卫星。1976年,美国陆军利用车载激光武器击落一架飞 行高度约914米的飞行靶机,同年10月又击落了两架飞行高度约900米之无人架驶 的直升机靶机。又如美国空军于1983年曾利用激光二氧化碳击落响尾蛇飞弹,同 年9月于模拟战机低空攻击军舰时,利用激光武器击落三架飞行靶机。 而利用激光武器攻击导弹及人造卫星的实验也达到相当的成效。1978年美国陆军 利用激光武器在1-2公里的距离内,击中飞行中的反坦克飞弹,使其裂成碎片。美 国海军所研发的「海光」激光武器系统,可用于近程防空的用途。该系统的激光 功率为2.2兆瓦,有效距离为4.7公里,光斑的大小为直径1厘米。而前苏联海军的 「基洛夫」核子动力巡洋舰亦装载中红外光化学激光武器试验,其有效距离可达 10公里。而1975年,美国两颗卫星在飞抵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导弹发射场上空侦察 时,被前苏联反卫星激光武器击毁。 激光武器的优点可分述如下: (一)、反应时间短、照射速度快、命中率高 一般使用火炮、飞弹来拦截、攻击来袭的飞机或飞弹等高速的空中运动目标时, 必须有数分钟到十数分钟的预警时间及数十秒的反应时间,通常由于发现敌目标 物出现时,已无充足的反应时间,而无法有效拦截。然而激光光的速度为每秒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