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_预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

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_预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

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_预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_预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内容: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或被寄生虫、感染了的食物。

因此,学校做好预防食物中毒的安全知识教育很重要。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安全知识食物中毒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或被寄生虫、感染了的食物。

因此,学校做好预防食物中毒的安全知识教育很重要。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安全知识食物中毒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安全知识1:预防食物中毒方法1、使用过农药的蔬菜要在用药15天后才采食;2、所有蔬菜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并反复冲洗后再食用;3、腌制食品时不投亚硝酸盐等防腐剂或色素,家中不存放亚硝酸盐,以防不慎而误食;腌菜时选用新鲜菜、多放盐,至少腌 30天以上再食用;4、农药、化肥、柴(煤)油、灭蚊(蝇)剂等有毒、有害物品不放在粮食仓库里,而且要关锁好,不让小孩接触到,以防造成意外污染食品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5、煮食用的器皿、刀具、抹布、按板需保持清洁干净;加工盛放生食与熟食的器具应分开使用。

加工、贮存食物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

6、正确烹调加工食品。

隔夜食品、动物性食品、生豆浆、豆角等必须充分加热煮熟方可食用。

7、冰箱等冷藏设备要定期清洁,冷冻的食品如果超过3个月最好不要食用。

8、不要采集、购买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不认识的蘑菇、野菜和野果。

9、在外面吃饭,尽量不要到无证饮食场所。

10、家庭自办宴席时,主办者应了解厨师的健康状况,并临时隔离加工场地,避免闲杂人员进入。

安全知识2:食物中毒6个急救方法1、避免制酸剂;2、毋须催吐;3、补充液体,尤其是开水或其它透明的液体;4、先别止泻,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5、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6、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5则范文

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5则范文

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5则范文第一篇: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六种常见食物中毒预防知识1、四季豆(又称芸豆、小刀豆、豆角等)和油豆角(也称东北油豆角)中毒致病物质:皂甙、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

中毒表现:四季豆、油豆角中毒一般为食用后1-4小时内发病,快的可在十几分钟之内发病。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胃烧灼感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可伴有头痛、头晕、出冷汗等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者有脱水, 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

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四季豆、油豆角中毒的方法简单,只要严格按照“一洗二浸三烫四烹调”的工序,把四季豆、油豆角彻底煮熟焖透就可以了。

2、木薯中毒致病物质:氢氰酸。

中毒表现:发病潜伏期为0.5-12小时,一般在食后1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

轻者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嗜睡或烦燥等,较重者呼吸急促,心悸,紫绀,抽搐等,严重者呼吸困难、昏迷、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征。

预防控制措施: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有些地方的方法是水泡3~5天,每天换水1次),再加热煮熟,煮时将锅盖打开,使氢氰酸蒸发,弃汤,即可食用。

3、生豆浆中毒致病物质:皂素。

中毒表现:通常在食用0.5-1小时后即可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伴有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预防控制措施:在煮豆浆时,出现“假沸”后还应继续加热至100℃。

煮熟的豆浆没有泡沫,然后再用小火煮10分钟左右,若豆浆量较大或较稠,加热时一定要不断地搅拌,使其受热均匀。

4、河豚鱼中毒致病物质:河豚毒素。

中毒表现:一般在10分钟-3小时内发病。

早期表现为手指和脚趾刺痛或麻痛,口唇、舌尖以及肢端感觉麻木,继而全身麻木,严重时出现运动神经麻痹,四肢瘫痪,失声、呼吸困难、循环衰竭、呼吸麻痹;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最后呼吸麻痹死亡。

预防控制措施:河豚鱼中毒无特效解毒剂,重在预防,禁止供应和食用河豚鱼。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措施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措施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措施预防与措施:为了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饮食卫生。

在购买、加工、贮存和烹调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2、饮食有节制。

避免食用过多油炸、烤制、腌制等高油脂、高盐分、高热量的食品。

3、注意食品质量。

选择新鲜、无异味、无变质的食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霉变的食品。

4、正确烹调食品。

要注意烹调时间和温度,尤其是肉类、蛋类等易滋生细菌的食品,要彻底煮熟。

5、不随意食用野生动植物。

野生动植物中有很多具有毒性的物质,不要随意采食。

6、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食物中毒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来势凶猛,发病集中,潜伏期根据中毒种类的不同可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病人的症状表现类似,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而停止进食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类型,而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也是常见的类型之一。

为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我们需要保持饮食卫生,饮食有节制,注意食品质量,正确烹调食品,不随意食用野生动植物,并且及时就医。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

其中,亚硝酸盐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中毒症状。

亚硝酸盐贮存过久的蔬菜或放置过久的剩菜,菜里的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就会转化为亚硝酸盐。

此外,腌制不久的蔬菜里也含有大量亚硝酸盐。

当人摄入亚硝酸盐超过0.2克时,就会发生中毒症状,超过3克会导致死亡。

除此之外,不法商贩为了以次充好,牟取暴利,不惜在食品中添加许多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如石蜡、福尔马林、___和三聚氰胺等,这些人为添加的化学品往往会造成大面积人员食物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的主要办法是注意个人卫生及食品卫生。

预防食物中毒要把好“七关”,即把好食品采购、保管、烹调制作、餐具消毒、进食用餐、食品入口和食后观察关。

购买肉类瓜果时要注意质量,在正规市场购买质量合格的食品或原料。

暂时不吃的肉、菜要及时加工后放入冰箱;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并尽量减少食品在冰箱中存放的数量和时间;米、面、干菜、水果等要妥善保存,严防发霉、腐烂、变质,防止老鼠、蟑螂等咬食污染。

食品卫生学课件-第3章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品卫生学课件-第3章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生食熟食分开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 矿物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避免生食和熟食混放,防止交叉污染。
04
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食物中毒的识别与报告
总结词
及时识别食物中毒症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详细描述
了解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以及严重症状,如高烧、脱水、昏迷等。一旦发现疑 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尽快向当地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或医疗机构报告。
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
总结词
采取初步措施,控制病情恶化。
详细描述
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场之前,应采取一些初步措施,如催吐、导泻等,以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同 时,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尽快送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食物中毒的医疗救治
总结词
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详细描述
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可能采取的治 疗措施包括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药物等。对于严重食物中毒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食 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追溯污染源头,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事件扩散。
02
食物中毒的原因
细菌性食物中毒
01
02
03
沙门氏菌
常见于肉类、禽类和蛋类 食品,引起发热、恶心、 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志贺氏菌
主要污染蔬菜、水果和冷 饮食品,导致急性细菌性 痢疾。
砷中毒
由于食用含有高浓度砷的食品,如某些 地区的鱼类。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 痛和呼吸困难。
VS
铅中毒

【园所必备】幼儿园食物中毒的防控措施

【园所必备】幼儿园食物中毒的防控措施

幼儿园食物中毒的防控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1.生熟交叉污染。

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或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过的表面(如容器、手、操作台等)或接触熟食品的容器、手、操作台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2.食品贮存不当。

如熟食品被长时间存放在10℃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在此温度下的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适合温度下长时间贮存。

3.食品未烧熟煮透。

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

4.厨房人员带菌污染食品。

厨房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者,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

5.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

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1.作为食品原料的食用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或生长环境中,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如蔬菜中农药、猪肝中瘦肉精等。

2.食品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质,食品加工过程未去除。

如豆浆未煮透,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未彻底去除;四季豆加工时加热时间不够,使其中的皂素等未完全破坏。

3.食品在加工过程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如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使用。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1.避免污染。

✧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

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间清洁、避免昆虫或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

✧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3.控制时间。

✧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

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PPT(全文完整版)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PPT(全文完整版)
食物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
01
02
03
04
细菌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过程 中受到细菌污染。
细菌繁殖
适宜的条件下,细菌在食品中 大量繁殖。
毒素产生
部分细菌产生毒素,导致食物 中毒。
常见细菌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肉毒梭菌等。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污染
食品受到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 。
毒素产生
04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规范和要求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
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 可
保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 剂等符合安全标准
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管理 制度
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性
保障公众健康
食物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 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食物中毒是保障公 众健康的重要措施。
鼓励和支持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 全检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强化监管力度
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监管 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全程可控。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 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维护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社 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预 防食物中毒有助于维护社 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预防 食物中毒有利于促进食品 产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展望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 法律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

食品中毒预防与防控措施

食品中毒预防与防控措施

食品中毒预防与防控措施一、保持清洁在准备和储存食物之前,要确保双手、操作台、厨具和餐具的清洁。

定期清洁厨房和食品储存区域,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二、生熟分开在处理生肉、鱼、禽和蛋类等食品时,应确保与熟食分开,以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和容器来处理生熟食品,可以降低交叉污染的风险。

三、烧熟煮透所有肉类、禽类、鱼类和奶制品等食品必须彻底烧熟煮透。

在烹饪过程中,确保食物达到足够的温度和时间,以杀死细菌和病毒。

四、保持食物安全温度煮熟的食物应立即冷却,并保存在5°C或以下,以防止细菌繁殖。

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食物,特别是高温天气。

五、保证使用安全水使用安全的水源来制备食品,特别是用于饮用、烹饪和制作食品的用水。

确保水源清洁卫生,避免使用污染的水源。

六、彻底清洗果蔬在食用水果和蔬菜之前,应将其彻底清洗干净。

使用流动的水来清洗蔬菜和水果,并注意清除果蔬上的污垢和农药残留。

七、避免食物接触有毒物质在储存和处理食品时,应避免食物与有毒物质接触。

这些有毒物质可能包括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和其他化学物质。

八、确保食物储存环境卫生在储存食品时,要确保储存环境的卫生状况良好。

定期清洁食品储存区域,并保持通风良好,以防止细菌滋生。

九、使用安全的包装材料在包装食品时,应使用安全的包装材料。

避免使用有破损或污染的包装材料,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十、定期检查食品安全定期对食品进行检查,确保没有过期、腐烂或变质的食品。

及时处理过期或变质的食品,以防止误食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处理食物中毒是指食入某些含有食品中毒生物毒素、细菌或化学物质的食物后导致的疾病,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预防和处理食物中毒,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预防措施1、选择食品:尽量选择新鲜的、无异味的食品,避免购买变质食品。

涉及到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每家每户都必须保证自己获取的食品是安全的,要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购买食品。

2、煮熟食物:大多数细菌都能通过煮熟食物或高温处理而被杀死,因此,每当我们吃肉和蛋类等食物时,我们要确保它们被彻底煮熟。

如果我们吃生海鲜或牛肉等不易加工熟的食物时,要有所节制。

3、规范卫生:在食品的储存、处理以及烹饪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卫生。

这包括在处理食物前开始洗手,清洗锅具和餐具,并且使用洁净的厨房台面和食品处理区域。

这样可以防止细菌的传播。

二、处理方法1、补充水分:如果你疑似食物中毒,你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这是因为食物中毒常常伴随着剧烈的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导致失水。

此时,你可以喝清水、饮料或果汁等液体以及其他含有高电解质的食品。

2、设置清淡的饮食:在食物中毒期间,我们需要保持清淡的饮食。

对于那些患者通常会出现胃肠不适等症状的人,如果他们继续摄入大量的牛肉、羊肉、猪肉和其他油腻的食品,这些食品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症状。

因此,食物应该更清淡。

3、注意休息:食物中毒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休息,必要时要请假或辞职,以免情况变成更糟。

如果症状持续挥之不去,我们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

4、治疗:对于食物中毒患者而言,治疗是必需的。

这种治疗通常包括补充电解质、服用抗生素、给予维生素和开胃食品等方法,以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三、应对危机如果你意识到你有食物中毒的症状,例如腹泻、呕吐、头晕、喉咙疼痛、发烧和乏力等,你应该马上采取措施。

首先,你需要独自隔离,并将症状和你的体温告诉家人或室友等。

如果你是在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中吃的食品,你还应该通知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以便他们控制食品的销售和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目前国际上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的仅为200多种。

依据菌体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沙门氏菌分为A、B、C1、C2、C3、D、E1、E4、F等血清型,其中对人类致病的沙站氏菌仅占少数。

沙门氏菌的宿主特异性极弱,既可感染动物亦可感染人类,极易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在外界的生活力较强,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0℃,在普通水中虽不宜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成1-2个月,在土壤中可过冬,在咸肉、鸡和鸭中也可存活很长时间。

水经氧化处理5分钟可杀灭沙门氏菌。

相对而言,沙门氏菌属不耐热,55℃60℃15-30分钟或100℃数分钟即被杀死。

另外,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无感观性状变化,易引起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季节: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两季。

5-10月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可达全年发病总起数和总人数的80%。

2、食品种类: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禽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蛋类、乳类及其制品,由植物性食品引起者很少见。

3、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来源:由于沙门氏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中有广泛的宿主,因此,沙门氏菌污染肉类食物的概率很高,如家畜中猪、牛、羊、猫、犬,家禽中鸡、鸭、鹅等。

健康家畜
禽肠道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15%,病家率禽肠道沙门氏菌检出率可高达70%,正常人粪便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仅为002-0。

2%,腹泻患者粪便沙门氏菌检出率可达8.6-18.8%。

1)家畜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生前感染是指家畜禽在宰杀前已感染沙门氏菌,是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的主要来源。

它包括原发性沙门氏菌和继发性沙门氏菌病两种。

原发沙门氏菌病是指家畜禽在宰杀前已患有沙门氏菌病,如猪霍乱、牛肠炎、鸡白痢等;继发性沙门氏菌病是由于健康家编辑禽肠道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当患病、饥饿、疲劳或其它原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于肠道内的沙门氏菌即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而引起继发性沙门氏菌感染;由于这些细菌进入动物的血液,内脏和肌肉,其危害较大且发生食物中毒时症状亦较严重。

宰后污染是指在屠宰过程中或屠宰后被带沙门氏菌的粪便、容器、污水等污染。

2)乳中沙门氏菌的来源:患沙门氏菌病的奶牛其乳中可能带菌,即使是健康奶牛的乳在挤出后亦可受到污染。

3)蛋类沙门氏菌的来源:蛋类及其制品感染或污染沙门氏菌的机会很多,尤其是鸭、鹅等水禽及其蛋类,带菌率一般在30-40%之间。

家禽及蛋类沙门氏菌和原发性感染使卵巢、卵黄或全身带菌外,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可在腔门腔里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可通过蛋壳气孔侵入蛋内。

4)熟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来源:烹调后的熟制食品可再次受到带菌容器,烹调工具和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

5)发病率及其影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发病率高,占食物中毒的40- 60%,最高达90%。

其发病率受活菌数量、菌型和个体易感性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食品污染沙门氏菌即可发生食物中毒;沙门氏菌致病力强弱与菌型有关,致病力越强的菌型越易致病,猪霍乱沙门氏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致病力较弱;对幼儿、体弱老人及其他疾病患者等易感性较高的人群,即使是少量罚弱致病力的菌型仍可引起食物中毒,甚至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

三、中毒机制
大多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活菌对肠粘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大量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同时,部分沙门氏菌在小肠淋巴结和单核细胞吞噬系统中裂解而释放出内毒素,活菌和内毒素共同作用于胃肠道,使粘膜发炎,水肿、充血或出血,使消化道蠕动增强而腹泻。

内毒素不仅毒力较强,还是一种致热源,使体温升高。

此外,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该肠毒素可通过小肠粘膜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使小肠粘膜细胞对Na+吸收抑制而对CL-
分泌亢进,使Na+ CL-水在肠腔潴留而致腹泻。

四、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内-48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中毒开始时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继之出现呕吐、腹痛、腹泻。

腹泻一日可数次于十余次,水样便,少数中毒患者带有粘液或血。

发烧,一般在此8-40℃,轻者3-4天症
状消失后,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出现尿少、无尿、呼吸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按临床特点可分5种类型,其中胃肠炎型最为常见,其余为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败血症型。

五、诊断和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诊断综合判定治疗。

以对症处理为主。

六、预防措施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三个环节,采取1、防止沙门氏菌污染肉类食品;2、控制沙门氏菌的繁殖;3、加热并彻底杀灭病原菌。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地区分布:日本及我国沿海地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区。

据调查,我国沿海水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弧菌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

近年来,随着海产食物流通市场的扩大,内地也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2、季节及易感性:7-9月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亦可重复患病。

3、食物的种类:主要是海产品,其中墨鱼、带鱼、虾、蟹最为多见,墨鱼的带菌率可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

4、食品中溶血性弧菌的来源:1)人群带菌者对各种食品的污染;沿海地区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及渔副溶血性弧菌带菌者在11.7%,有肠道病史带菌者可占31.6-34.8%;2)间接污染:沿海地区居民喜
吃生海鲜或醉海鲜,其容器带菌率可达60%以上,更不亦预料海鲜本身的带菌率了。

二、中毒机制
细菌感染型中毒:主要为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菌侵入肠道。

摄入一定数量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后数小时即可出现急性胃肠道症状。

三、临床表现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潜伏期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尤以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为主。

恶心呕吐、腹泻、体温一般为38-40℃,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特点。

粪便多为水样、血水样、粘膜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

重症病人出现脱水及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可呈典型的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四、诊断与治疗
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

根据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结合实验检验诊断。

五、预防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亦要抓住防治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