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A.A B.B C.C D.D2.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

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分析上述数据,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t<125B.实验1和3表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C.实验2和3表明,反应物接触面积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D.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是反应本质相同3.在密闭的锥形瓶里发生下列变化:①浓硫酸溶于水②酸碱溶液混合③铝粉加入稀硫酸溶液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生石灰溶于水,其中能使U形管(如图所示)内的滴有红墨水的水面左低右高,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⑤D.①③⑤4.将5.6 g铁粉投入盛有100mL 2mol/L稀硫酸的烧杯中,经2min反应完全。

如果反应前后浓液的体积不变,则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可表示为A.v(Fe)=0.5mol/(L·min)B.v(H2SO4)=1mol/(L·min)C.v(FeSO4)=0.5mol/(L·min)D.v(H2)=0.5mol/(L·min)5.可以将反应Zn+Br2=ZnBr2设计成原电池,下列4个电极反应中,分别表示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的是①Br2+2e-=2Br-②2Br--2e-=Br2 ③Zn-2e-=Zn2+④Zn2++2e-=ZnA.②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④D.①和③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X2(g) +Y2(g)⇌2Z (g)。

已知X2、Y2和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2mol·L-1,当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Y2为0.2mol·L-1B.Z为0.3mol·L-1C.X2为0.2mol·L-1D.Z为0.4mol·L-1 7.根据一定条件下NH4Cl有关转化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NH4Cl(s)=N(g)+4H(g)+Cl(g) △H1 NH4Cl(s)=NH3(g)+H(g)+Cl(g) △H24NH (g)+Cl-(g)=NH4Cl(s) △H3 Cl(g)+e-=Cl- (g) △H4A.△H4<△H1B.△H3<0C.△H1<△H2D.相同条件下,NH4Br和NH4I也进行类似转化,NH4Br的△H2比NH4I的大8.一定温度下,100mL2mol·L-1硫酸溶液和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慢该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选择题1.反应Ⅰ:CaSO 4(s)+4CO(g)CaS(s)+4CO 2(g) ΔH 1=-175.6 kJ·mol -1反应Ⅱ:CaSO 4(s)+CO(g)CaO(s)+SO 2(g)+CO 2(g) ΔH 2=+218.4 kJ·mol -1假设某温度下,反应Ⅰ的速率(v 1)小于反应Ⅱ的速率(v 2),则下列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反应Ⅱ为吸热反应,因为B 、C 两图中反应Ⅰ的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而反应Ⅱ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则B 、C 错误。

由题意知:反应Ⅰ的速率(v 1)小于反应Ⅱ的速率(v 2),则反应Ⅰ的活化能较大,则A 错误、D 正确,故选D 。

2.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222NO g O g 2NO g −−→+←−−,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正反应生成NO 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 2的速率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C .反应容器中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A 【详解】A .正反应生成NO 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 2的速率之比等于2: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符合题意,A 正确;B .NO 为无色,NO 2为红棕色,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 2的浓度不变,即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B 错误;C .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中的压强不断变化,当容器中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C 错误;D .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气体的质量始终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断变化,当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D 错误;答案选A。

宁波市宁波中学(一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宁波市宁波中学(一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实验装置部分实验现象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电流计指示,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A.a>b>c>d B.b>c>d>a C.d>a>b>c D.a>b>d>c 2.5.6 g铁粉与100 mL 1mol/L的稀盐酸反应时,为了使反应平缓进行且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①NaOH溶液②改用200mL 0.5mol/L的盐酸③加NaCl溶液④CuSO4固体⑤加CH3COONa固体⑥加NH4Cl固体A.②③⑤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②⑤3.N2O和CO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Pt2O+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其反应为:N2O(g)+CO(g)CO2(g)+N2(g)ΔH,有关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能量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1、2可知ΔH=ΔH1+ΔH2=ΔE2-ΔE1B.反应中加入Pt2O+可使反应的焓变减小C.由图2可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D.1molN2O和1molCO的总能量小于1molCO2和1molN2的总能量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现象描述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目的A 向无色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紫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I-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氯水,然后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Fe2+C在盛有漂白粉的试管中滴入70%的硫酸,立刻产生黄绿色气体证明硫酸具有还原性D 将3 LSO2和1 LO2混合通过灼热的V2O5充分反应,产物先通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再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验证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A.A B.B C.C D.D5.已知:①S(g) +O2(g)= SO2(g) △H1②S(s)+O2(g)=SO2(g) △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全部为热能B.相同条件下,1 mol S(s) 比l mol S(g) 燃烧更剧烈C.两个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下图表示,△H1<△H2<0D.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的总键能都比生成物的总键能小6.对丙烷进行溴代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如下结果:2CH3CH2CH3+Br2127−−−−→光,℃CH3CH2CH2Br(3%)+CH3CHBrCH3(97%)+2HBr已知:正丙基结构简式CH3CH2CH2-、异丙基结构简式(CH3)2CH-,反应机理中链转移决速步为RH+Br·→R·+HBr,其反应势能变化如图所示。

(人教版)武汉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人教版)武汉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可逆反应3H 2+N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v 正(N 2)=v 正(H 2) B .v 正(N 2)=v 逆(NH 3) C .2v 正(H 2)=3v 逆(NH 3) D .v 正(N 2)=3v 逆(H 2) 答案:C 【分析】因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或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物质)。

【详解】A .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有()()223v N v H =正正,而()()22v N v H =正正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A 错误;B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2v N :正()3v NH 1:2=逆,B 错误;C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23v H :v NH 3:2=正逆,即()()232v H 3v NH =正逆,C 正确;D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22v N :v H 1:3=正逆,即()()223v N v H =正逆,D 错误; 故选C 。

2.将过量的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 、b ,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向a 中加少量CuSO 4溶液,图中产生H 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 【分析】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 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铁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a>b,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所用的时间;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而a、b中金属锌均过量,和相同量的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氢气的体积:a=b;故选B。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综合)-高一化学讲义(人教版2019)(原卷版)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综合)-高一化学讲义(人教版2019)(原卷版)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综合)专题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断裂要吸热,化学键形成要放热。

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数值不相等就造成了热效应。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或吸热。

若二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或吸热不明显。

2.吸热、放热与能量的关系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1)用E(反应物)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表示生成物的总能量,ΔQ表示能量变化,则ΔQ=E(生成物)-E(反应物)。

(2)用Q(吸)表示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Q(放)表示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ΔQ 表示能量变化,则ΔQ=Q(吸)-Q(放)。

【例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

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 mol N2(g)和1 mol 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B.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C.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专题二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原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①较活泼金属作负极时,电极本身被氧化若生成的阳离子不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其产物可直接写为金属阳离子,如Zn-2e-===Zn2+,Cu-2e-===Cu2+。

若生成的金属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其电极反应为两反应合并后的反应。

如铅蓄电池负极反应为Pb+SO2-4-2e-===PbSO4。

②负极本身不反应氢氧(酸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为H2-2e-===2H+;氢氧(碱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为H2+2OH--2e-===2H 2O 。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6.1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6.1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实验探究(1)放热反应: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常见的放热反应: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燃烧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等。

(2)常见的吸热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C +CO 2=====高温2CO 、C +H 2O(g)=====高温CO +H 2、大多数分解反应等。

1.下列反应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燃烧反应B .H 2SO 4与Ba(OH)2溶液的反应C .Mg 与盐酸的反应D .复分解反应详细分析:选D 。

所有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复分解反应则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 .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C .灼热的碳与CO 2的反应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详细分析:选C 。

2Al +6HCl===2AlCl 3+3H 2↑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A 项错误;Ba(OH)2·8H 2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B 项错误;灼热的碳与CO 2的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C 项正确;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D 项错误。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微观角度 (1)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原子或原子团――→新化学键形成生成物(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3)实例分析[以H 2(g)+Cl 2(g)===2HCl(g)反应为例]①根据上图填写下表②该反应放出()__183 kJ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宏观角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021春(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含答案

2021春(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含答案

2021春(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含答案(新教材)必须第二册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选择题1、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

反应2 min后,测得参加反应的X2为0.6 mol·L-1,用Y2的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Y2)=0.1 mol·L-1·min-1,生成的c(Z)为0.4 mol·L-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X2+2Y2===2XY2B.2X2+Y2===2X2YC.3X2+Y2===2X3Y D.X2+3Y2===2XY32、如图所示,对于A生成C的反应,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该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C.A物质比C物质稳定D.该反应肯定很容易,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3、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可以发生如下反应:Cd(OH)2+2Ni(OH)2充电放电Cd+2NiO(OH)+2H2O,由此可知,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A.Cd B.NiO(OH) C.Cd(OH)2D.Ni(OH)2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

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N上有气体放出B.M为负极,N为正极C.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5、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碱性保持不变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6、在反应C(s)+CO2(g)2CO(g)中,不可能使反应速率明显增大的措施是()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增大CO2的浓度D.增加碳的量7、我国锅炉燃煤采用沸腾炉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的好处在于()A.增大煤燃烧时的燃烧热B.减少炉中杂质气体(如SO2等)的形成C.使化学反应更容易进行D.使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8、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 min内氮气的物质的量由20 mol减少到8 mol,则2 min后氮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A.等于0.6 mol·L-1·min-1B.小于0.8 mol·L-1·min-1C.大于0.6 mol·L-1·min-1D.小于0.6 mol·L-1·min-19、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选项 A B C D反应装置或图像实验现象或图反应开始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开始后,温度计的水银像信息针筒活塞向右移动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柱不断上升4溶液,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是()11、如图为锌、铜水果电池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锌片上发生还原反应:Zn-2e-===Zn2+C.该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D.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铜极12、.镁燃料电池具有能量高、使用安全方便、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燃料易于储运等特点。

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

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

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选择题1.一定温度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t / s02468n(SO3) / mol00.81.4 1.8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2 s 的平均速率v(O2) = 0.4 mol·L-1·s-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压缩到1.0 L,平衡常数将增大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 mol SO3,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小于10%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 mol SO2、1 mol O2,反应达到新平衡时() ()32n SOn O减小【答案】C【详解】A.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当n(SO3)=1.8mol,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在前2s的平均速率v(SO3)=0.8mol÷2L÷2s=0.2mol·L-1·s-1,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v(O2)=0.5v(SO3)=0.5×0.2mol·L-1·s-1=0.1mol·L-1·s-1,故A错误;B.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与压强、物质浓度都无关,故B错误;C.原平衡,SO2的转化率为1.8mol÷2mol×100%=90%。

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SO3时,将建立等效平衡,SO3的转化率等于10%,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充入4 molSO3,相当于对原平衡加压,SO3的转化率减小,应小于10%,故C正确;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molSO2、1molO2,相当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增加,氧气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 ()32n SOn O增大,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2HI(g)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2)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3)c(HI)= c(I2)(4)反应速率υ(H2)=υ(I2)=0.5υ(HI)(5)c(H2)∶c(I2)∶c(HI)=2∶1∶1(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A.(1)(2)(5)(9)(10)B.(2)(6)(9)C.(6)(7)(10)D.全部【答案】B【详解】(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反应达不到平衡状态,故(1)错误;(2)反应过程中有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2)正确;(3)c(HI)= c(I2) 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3)错误;(4)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反应速率始终满足υ(H2)=υ(I2)=0.5υ(HI)中,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4)错误;(5)c(H2)∶c(I2)∶c(HI)=2∶1∶1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5)错误;(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量不变,说明是平衡状态,故正确;(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7)错误;(8)混合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8)错误;(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不变,是平衡状态,故(9)正确;(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合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10)错误;故答案为B。

2.对于可逆反应 4NH3+5O2⇌4NO+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时,4v(O2)正=5v(NO)逆B.达到平衡状态后,NH3、O2、NO、H2O(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4:6C.达到平衡状态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反应速率增大D.若单位时间生成 xmolNO 的同时,消耗 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答案】A【详解】A.达到平衡时,4v(O2)正=5v(NO)逆,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选项A正确;B.到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的物质的量关系与起始投入量及转化率有关,达到化学平衡时, NH3、O2、NO、H2O(g)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为4∶5∶4∶6,选项B错误;C.达到平衡状态时,若增加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压强,则反应速率减小,选项C错误;D.若单位时间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都是指正反应速率,无法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3.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2分钟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B.反应4~6分钟平均反应速率最小C.反应开始4分钟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D.反应4分钟后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盐酸浓度逐渐减小【答案】A【详解】A.该曲线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即二氧化碳产生速率,由图可知,2~4min内斜率较大,因此2~4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故A项结论错误;B.同A项原理可知,反应4~6min平均反应速率最小,故B项结论正确;C.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变化使反应速率降低,由图象可知,0~2min 反应刚开始,温度较低此时反应速率由氢离子浓度决定,2~4min速率最快,2~4min温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开始4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故C项结论正确;D.反应4min后,温度较高,但此时反应速率降低,是因为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故D项结论正确;综上所述,结论错误的是A项,故答案为A。

4.某实验兴趣小组以Zn和Cu为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研究原电池,并对实验进行了拓展,以下实验记录错误的是A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溶解B .电子在溶液中从Cu 电极流向Zn 电极C .把铜片换成石墨,实验现象相同D .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针依然偏转 【答案】B 【分析】以Zn 和Cu 为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金属锌做负极,金属铜做正极。

【详解】A. 铜片正极上会析出氢气即有气泡产生,负极锌片逐渐溶解,故A 不选;B. 电子不能经过电解质,而是沿导线从负极流向正极,故B 选;C. 把铜片换成石墨,仍具备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产生电流,锌做负极,石墨做正极,电极上生成氢气,故C 不选;D. 以Zn 和Cu 为电极,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Zn+CuSO4=Cu+ZnSO4,仍具备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可以形成原电池,会产生电流,故D 不选; 故选:B 。

5.对于反应aA+bB =dD+eE ,该化学反应速率定义为v =()v A a=()v B b=()v D d=()v E e。

式中v (X)指物质X=(X=A 、B 、C 、D)的反应速率,a 、b 、d 、e 是化学计量数。

298k 时,测得溶液中的反应H 2O 2+2HI =2H 2O+I 2在不同浓度时化学反应速率v 见下表: 实验编号1 2 3 4 -1(HI)/(mol L )c ⋅0.1000.200 0.300 0.100 -122(H O )/(mol L )c ⋅ 0.1000.100 0.100 0.200 -11/(mol L s )v -⋅⋅0.007600.01520.02280.0152A .实验1、2中,22(H O )v 相等B .将浓度均为-10.200mol L ⋅的22H O 溶液和HI 溶液等体积混合,则-110.0304mol L s v -=⋅⋅C .v 与“HI 和22H O 浓度的乘积”的比值为常数D .实验4中,反应5s 后22H O 浓度减少了10.0760mol L -⋅ 【答案】C 【详解】A .实验2中c (HI)>实验1中c (HI),故实验2的v (H 2O 2)大于实验1,故A 项说法错误;B .将浓度均为0.200 mol•L -1的H 2O 2溶液和HI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 (H 2O 2)=c (HI)=0.100mol•L -1,则v =0.00760 mol•L -1•s -1,故B 项说法错误;C .实验1:()()22HI H O v c c =0.007600.10.1⨯=0.76,实验2:()()22HI H O v c c =0.01520.20.1⨯=0.76,实验3:()()22HI H O v c c =0.02280.30.1⨯=0.76,实验4:()()22HI H O v c c =0.01520.10.2⨯=0.76,因此v 与“HI 和H 2O 2浓度的乘积”的比值为常数,故C项说法正确;D .v (H 2O 2)表示的是平均化学反应速率,因此无法计算反应5s 后H 2O 2的浓度变化,故D 项说法错误;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C 项,故答案为C 。

6.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右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

该电池放电时Zn 转化为ZnO 。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 .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Zn +H 2O -2e -=ZnO +2H +C .该电池放电时OH -向Zn 电极移动D .若Zn 电极消耗6.5 g ,外电路转移0.1 mol e - 【答案】C 【详解】A .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故A 错误;B .锌作负极,碱性条件下,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2Zn-2e +2OH =ZnO+H O ,故B 错误;C .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 -向Zn 电极移动 ,故C 正确;D .若Zn 电极消耗6.5 g ,外电路转移0.2 mol e - ,故D 错误; 故选:C 。

7.2 mol A 与2 mol B 混合于2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3B(g)2C(g)+z D(g);若2 s 后,A 的转化率为50%,测得v (D)=0.25 mol·L -1·s -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v (C)=v (D)=0.2 mol·L -1·s -1B .z =3C .B 的转化率为75%D .反应前与2 s 后容器的压强比为4∶3 【答案】C 【详解】2s后A的转化率为50%,则反应的A为2mol×50%=1mol,则2A(g)+3B(g)2C(g)+zD(g),开始(mol)2 2 0 0转化(mol)1 1.5 1 0.5z2s(mol) 1 0.5 1 0.5zA.v(C)==0.25 mol·L-1·s-1=v(D),故A错误;B.因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A可知,z=2,故B错误;C.B的转化率为×100%=75%,故C正确;D.反应达2 s时,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为n A+n B+n C+n D=1 mol+0.5 mol+1 mol+1 mol =3.5 mol。

故反应前后的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3.5,压强比为4∶3.5,D项错误;答案选C。

8.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答案】C【解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9.下列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C.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答案】D【详解】A.图1所示的装置没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没有电流通过,所以不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选项A错误;B.图2所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B错误;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选项C错误;D.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选项D正确;答案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