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0届通州区甘棠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通州区甘棠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⑴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⑴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⑴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⑴“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
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
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
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
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
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
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
”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
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
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北京市通州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2024年4月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等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
目前,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历代非遗传承人的付出与努力。
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关键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
我国的非遗项目令世人惊叹,而老祖宗的技艺一旦出现年龄、技术断层,就有失传风险。
目前,很多珍贵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如维吾尔族的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长歌,就因为传承人吐尔迪阿洪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幸运的是文化部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长歌。
传承人的培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传承人不被认同、学历低、收入少等等。
过去,非遗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传统技术进行记录保存,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很多资料会损毁甚至遗失。
当前,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非遗数字化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有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
比如,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技艺过程、宣传技艺品牌、接受产品订单等。
(取材于孙发成的相关文章)材料二近年来,融合多种技术,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非遗的存储、传播,使之呈现出了全新面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新媒体,包括各类短视频软件、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有声平台等,使非遗传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2020-2021学年通州区潞河中学分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通州区潞河中学分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眼金睛候发山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
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
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
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而是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
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
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
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
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
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
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
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科,他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
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
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
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叛,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顿了一下,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阿三哀怨地说:“他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狠狠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通州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一模考试试卷答案答案详解

声后&辍弹'&连骑出'等 行 为 表 现 出 人 们 观 潮 的 踊 跃$引 起 读 者 对 钱 塘 潮 的 好 奇 心% 用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遚宽'营 造 出 潮 水 涌 来 时 海 天 湛 蓝 开 阔 的 背 景$以 静 衬 动% 最 后 两
句诗&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写 观 潮 人 的 心 态 和 神 态$来 衬 托 钱 塘 江 潮 水 排 空 而 来 的
#评分说明$"分'每句翻译!分'其中)约信*要 准 确' 句 中 的 否 定 句 要 准 确% 实 词+句 意 翻 译 要 准 确 % 其 余 表 述 意 思 对 '即 可 给 分 (
!$'!% 分 "答 案 要 点 #藏 富 于 民 (取 信 于 民 (不 能 滥 用 民 力 (不 完 全 依 据 结 果 赏 罚 (不 任 用 奸 佞 %
言 的 表 达 能 力 % !# 分 "所 以 孔 子 说 &不 学 诗 $无 以 言 '%
#评 分 说 明 $" 分 '按 照 答 案 中 分 项 给 分 % 意 思 对 '即 可 给 分 (
三 本 大 题 共 % 小 题 共 #, 分
!#'!( 分 ")
!('!( 分 ".
!"'!,分"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运用衬托手法 来 描 写 潮 水% 孟 诗 通 过 人 们 听 到 潮
#评 分 说 明 $# 分 '本 义 '! 分 &引 申 义 '! 分 % 要 解 释 准 确 '意 思 对 '即 可 给 分 (
2020-2021学年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分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分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往事沈从文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
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
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
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
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
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
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
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
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
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拣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
真是好四叔呵!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
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
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
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
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
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
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一模考试试卷答案(三稿)

通州区2020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0年5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B2.(3分)A3.(3分)D4.(3分)C5.(6分)材料一:我国古代风筝可用于军事活动,也可用于民间娱乐。
材料二:放风筝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人们通过放风筝来抒发内心情感和愿望。
材料三:“风筝”具有特殊的文学意象,用于文学创作,可表情达意。
【评分说明:6分。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相当于“您”)7.(3分)C(C 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A 项第一句中的“之”为代词,“聚集的百姓”;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燕国”。
B 项第一句中的“以”同“已”,意思为“已经”;第二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D项第一句中的“于”为介词,“对”;第二句中的“于”为介词,“在”)8.(3分)D(看到它的根本就知道它的末梢了)9.(4分)①和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
②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
【评分说明:4分,每句翻译1分,其中“约信”要准确,①句中的否定句要准确。
②实词、句意翻译要准确。
其余表述意思对,即可给分】10.(5分)答案要点:藏富于民;取信于民;不能滥用民力;不完全依据结果赏罚;不任用奸佞。
【评分说明:5分,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11.(6分)①(2分)“切、磋、琢、磨”本义是指骨角玉石等加工工艺。
在文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
或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评分说明:2分,本义,1分;引申义,1分。
要解释准确,意思对,即可给分】②(4分)《诗》是雅言,即规范语言。
(1分)在诵读《诗》《书》,述说礼仪时,都要用规范语言。
(1分)学习《诗》,不仅学习其中道理,还要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这样就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分)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2020届北京市通州区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言 的 表 达 能 力 % !# 分 "所 以 孔 子 说 &不 学 诗 $无 以 言 '%
#评 分 说 明 $" 分 '按 照 答 案 中 分 项 给 分 % 意 思 对 '即 可 给 分 (
三 本 大 题 共 % 小 题 共 #, 分
!#'!( 分 ")
!('!( 分 ".
!"'!,分"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运用衬托手法 来 描 写 潮 水% 孟 诗 通 过 人 们 听 到 潮
无 人 可 效 仿 学 习 的 失 望 之 情 % 这 样 选 材 $中 心 突 出 $值 得 我 们 学 习 写 作 时 借 鉴 % !( 分 " 从文章结构安排上$文章第一句话&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和最 后一 句话&,,$那多 好-'正是围绕&哲人其萎'来 组 织 材 料)谋 篇 布 局$这 样 使 文 章 结 构 完 整)严 谨$值 得 我 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鸢。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其可徵【注】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
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
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
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
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
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
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
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
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
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
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
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
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
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
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注】徵:证明。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军之间的情报传递。
D.“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
2.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南鹞”特征的一项是(3分)A.“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
B.“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
C.“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
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
材料二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
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
放断线的风筝叫做“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
据《东周岁时记》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灾,送厄迎福” 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然后把它放掉,希望就此送出厄运,迎来幸福。
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俗,放风筝的“放”,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
某人有灾,将姓名写于纸鸢之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走,灾即消除,即所谓“放病根”“放晦气”。
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
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慰。
民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
”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
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象形寓意,物以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美。
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
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疾病。
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
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
材料三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
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
清代李渔的《风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象。
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
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
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
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
(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4. 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的一项是(3分) 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唐高骈《风筝》)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曹雪芹《风筝》)D.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
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现代郭沫若《咏风筝》)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
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1】,人数言其过于文侯【2】。
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
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
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
”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
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3】积于.民。
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于是乃升城而.鼓之。
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4】辇粟而至。
文侯曰:“罢之.。
”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
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
”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
此有罪而可赏者也。
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
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
”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5】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
民以.弊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可罪者。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
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6】,弗能下。
馈闻伦曰:“鼓之啬夫【7】,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
”穆伯弗应。
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
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
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注:【1】计会:账簿。
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也指计会。
【2】文侯:魏文侯。
文本中“西门豹”“解扁”均为魏文侯臣。
【3】稸:古同“蓄”,积蓄。
【4】负:驾。
【5】间:暇。
【6】中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
鼓: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
【7】啬夫:古代官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侯身.行其县身:亲自B.翟璜任子.治邺子:儿子C.虽.有三倍之入虽:即使D.贤主不苟.得苟:随便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有罪而可赏也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B.民被甲括矢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C.吾可以勿赏乎?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②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10.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5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