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有害生物重要性排序方法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核心是什么?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生态防治D. 综合防治答案:D2. 以下哪种不是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方法?A. 引入天敌B. 使用化学农药C. 利用病原微生物D. 利用昆虫激素答案:B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哪种方法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的?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防治D. 以上都是答案:B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目标是什么?A. 完全消灭有害生物B. 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C.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D. 增加有害生物的数量答案:C5. 以下哪种不是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方法?A. 捕杀B. 诱捕C. 化学农药D. 机械隔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可能包括哪些方法?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防治D. 法律法规控制E. 以上都是答案:E7.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优点包括哪些?A.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B.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C. 提高防治效果D. 增加防治成本E. 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答案:A, B, C, E8.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以下哪些因素需要考虑?A. 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 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C. 环境条件D. 经济成本E. 社会接受度答案:A, B, C, D, E三、判断题9.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只关注有害生物的控制,而不考虑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错)答案:错10.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有害生物控制方法,因为它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1. 简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应用,预防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扩散。
- 经济阈值: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而不是追求完全消灭。
- 环境友好: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社会可接受:确保防治措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讲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

IUCN濒危物种等级
自60年代以来,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 主要包括6上等级(IUCN,1984; IUCN, 1988), 即:
1. 灭绝(Extinct-Ex):过去的50年内在野外没有被 肯定地发现的物种;
2. 濒危(Endangered-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 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
3. 易危(Vulnerable-V):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 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
4. 稀有(Rare-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 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等 级。
5. 未定(Indeterminate-I):已知属于“濒 危”、“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 资料不全不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
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在野外 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 极危。
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 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可列为濒 危。
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 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较高,即 可列为易危。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步骤
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值累加计算了各地区区系的多 样性积分;然后选定多样性积分最高的区系作为第 一优先保护区;
第二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性积 分增补最大的区系,即具有最高补充多样性积分的 区系;
第三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多样性增补 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 物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即仅依据了 物种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未考 虑物种的分类多样性差异。
生物等级考知识点总结

生物等级考知识点总结生物等级分类是生物学中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一种方式。
生物等级分类的目的是将生物界中的各种生物按照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分类,以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演化历程。
在现代生物学中,生物等级分类是通过系统发生学原理建立的,它是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生物等级分类的历史生物等级分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根据各种生物的共同特点将它们进行了分类。
之后,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和古印度文献《梨俱吠陀》中也有关于生物分类的记载。
但是,在古代,生物分类只是按照外貌特征进行的,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存在许多错误和混乱。
直到18世纪,卡尔·林奈提出了生物等级分类的现代体系,建立了二名法的命名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生物界被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从最广泛的界到最具体的种,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分类系统。
生物等级分类的原则生物等级分类是根据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共同特点进行的。
现代生物等级分类的主要原则包括:形态学、生态学和系统发生学。
形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在生物等级分类中,形态学原则主要是根据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
比如,哺乳动物与鸟类等具有类似的外部形态特征,因此它们被归为脊椎动物门。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
在生物等级分类中,生态学原则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生活方式、食性、栖息地等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
比如,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食性,因此它们被归为不同的种类。
系统发生学是生物学中对生物的演化历程进行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
在生物等级分类中,系统发生学原则主要是根据生物的演化历程和亲缘关系将它们进行分类。
比如,按照现代系统发生学的观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是两个不同的演化支系,它们被分别归为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生物等级分类的层次与命名生物等级分类体系中,生物被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从最广泛的界到最具体的种。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10

②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 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 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符合以上公式时,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一定是“J”型吗?
不一定, λ>1时,曲线呈J形;λ<1时,种群数 量逐年较少,曲线呈下降趋势。
环境容纳量: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2021·广东高考)如图所示为某“S”型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C.c
B.b D.d
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 会加剧,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由题图可知,b 点 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 增加,表示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 答案:B
能力一 借助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构建能力
1.(2021·湖南高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
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答案:B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
()
曲线
B.图中点 a 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
【小试牛刀】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C A.引人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 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 “S" 形增长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复习增分必背考点梳理(记忆版)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
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即相邻两边及其夹角)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N=M×n/m。
(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
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抽样检测法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直接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表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标准天牛【英文名】longhornedbeetles【拉丁文学名】Cerambycidae【异名】蠰、啮桑,啮发,天水牛,八角儿,牛角虫【分类】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概说】天牛是鞘翅目叶甲总科天牛科昆虫的总称,有很长的触角,常常超过身体的长度,全世界约有超过20,000种。
有一些种类属于害虫,其幼虫生活于木材中,可能对树或建筑物造成危害。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甲虫,约有25,000种,其英文俗名得自多数种的极长触角。
分布全球,但热带最多。
长长2∼152公釐(至多1/8∼6吋左右),不过,若把触角计算在内,长度可增加2~3倍。
许多成虫(如欧洲的蜂形虎天牛〔Clytus arietes〕)采花粉,体色黄、黑、橙相间,酷似黄蜂;有些虎天牛属(Clytus)的热带种类貌似蚁类;非洲的大天牛(Pterognatha gigas)则像一块带有几条线(伸出的触角)的苔藓或地衣。
天牛幼虫淡黄或白色,体前端扩展成圆形,似头状,故俗名圆头钻木虫,上腭强壮,能钻入树内生活两年以上,破坏木材。
化蛹前向外钻一孔道,在树内化蛹,新羽化的成虫经此孔道而出。
由于这种钻木习性,天牛危害木材和浆材树、景观树、果树以及木本观赏植物甚巨。
天牛科细分为几个亚科,如下︰锯天牛亚科(Prioninae),鞘翅革质,淡褐色,前胸(头後面地区)侧向扩展,缘有齿突。
该亚科的松天牛属(Parandra, 或称异天牛属,有时列入椎天牛科〔Spondylidae〕)生于松树中,阔颈锯天牛(Prionus laticollis)的幼虫生活在葡萄、苹果、白杨、南方越橘和其他的果树、观赏树等树根中。
天牛亚科(Cerambycinae),包括肋松天牛(Rhagium cineatum),胸窄,两侧各有一刺,鞘翅上有3条纵脊。
幼虫阶段生活在松树内。
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
包括接骨木天牛(Desmocerus palliatus),肩部似著一黄斗篷,触角多结节,故又称斗篷结节天牛(cloaked knotty-horn beetle)。
生物学高考物种分类技巧

生物学高考物种分类技巧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物种分类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高考生物学考试中,物种分类的知识点常常出现,掌握物种分类的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物种分类的基本原理1.1 物种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这是物种分类的基本单位。
1.2 物种分类的依据物种分类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
这些特征包括生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生殖方式、生活环境等。
1.3 物种分类等级物种分类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分类等级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标准。
二、掌握物种分类的技巧2.1 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要掌握物种分类的技巧,首先需要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各类生物的特征等,为后续的分类工作打下基础。
2.2 观察生物特征观察是物种分类的重要手段。
在观察生物时,要关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2.3 掌握分类方法掌握分类方法是物种分类的关键。
生物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生物形态特征的分类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生物分子信息的分类方法。
2.4 学习分类原理学习生物分类原理,了解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2.5 实践操作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进行实践操作是掌握物种分类技巧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采集、制作标本、观察、实验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分类能力。
三、高考生物学物种分类题型及解题技巧3.1 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生物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等,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判断。
3.2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物分类知识的掌握。
在解答填空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保填写的答案准确、简洁。
3.3 解答题解答题通常要求考生分析生物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等。
【高考生物】生物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5)

高考生物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5)【范例01】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错题分析】错选成A的原因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错选成C的原因是很多学生把重吸收的位置搞错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D【变式练习】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范例02】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喝牛奶,进入胃中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C.口服抗菌药物D.肌肉注射青霉素【错题分析】错选A、C的原因是误把胃液等消化液当作内环境成分,错选B是把输卵管当作内环境成分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它体液成分除了我们补充的脑脊液外,消化液分泌物等都不是。
肌肉内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D【变式练习】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胃液 B.胰液 C.尿液 D.血液【范例0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错题分析】选错的同学可能是对人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的记忆不深刻,或者以为缺氧时体内CO2不能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有害生物重要性排序方法
有害生物重要性排序方法
进行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往往需要对大量的有害生物依据检疫重要性进行排序,这也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重要一环。
影响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的因素又很多,评价方法各异。
在国际上广泛使用PRA这一新名词之前,中国在制定植物检疫法规中一直以对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和适生性分析为基础。
代表工作就是从1981年开始,原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
对引进植物及植物产品可能传带的昆虫、真菌、细菌、线虫、病毒、杂草6类有害生物进行检疫重要性程度的评价研究,根据不同类群的有害生物特点,按照为害程度、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中国有无分布、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和防治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研究制定了评价指标和分级办法,以分值大小排列出各类有害生物在检疫中的重要性程度和位次,提出检疫对策。
该研究对170种植物病毒、122种细菌、102种真菌、935种线虫、约500种昆虫以及6属22种杂草进行了评价。
表1列出的是1981年对危险性病毒进行重要性排序的方法。
表2是根据此方法评价的结果。
1983年按照以下标准评价,提出“一类”真菌12种,限制进口作物17种;“二类”真菌52种,受检作物46种;“三类”真菌38种,受检作物36种。
1984年对线虫75属,935种依据侵害寄主植物的经济价值,有关寄生植物的范围,国外国内分布,生活习性和危害情况划分为6类:
一类7种,13-14分,毁灭性植物寄生线虫,国内无分布,应当禁止从疫区进口植物种苗及带有土壤的任何植物材料,特殊须审批。
二类13种,12-13分,危险性植物寄生线虫,国内无分布或仅在少数地方发现,还未在大面积农田蔓延成灾,限制进口。
三类37种,10-12分,严重性植物寄生线虫,国内无分布或局部分布,为口岸内部掌握不对外公布的外检线虫参考名单。
四类23种,8-10分,威胁性植物寄生线虫,大面积防治重点或内检对象,划定疫区或保护区的范围,禁止或限制调运。
五类165种,4-7分,次要植物寄生线虫,植物检疫不予考虑。
六类690种,0-3分,无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的线虫,植物检疫和植物保护无重要性。
原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害虫研究室1984年划分出:依据寄主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的重要性1-3分;害虫为害程度及为害方式1-3分;随种子、苗木、果实、粮食等农产品或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人为传播的可能性大小1-2分;害虫在国外的情况,传入我国是否有造成为害的可能性及其范围,1分;防治的难易程度0-1分。
并提出“一类禁止进口的寄主植物对象”;“二类检疫对象”76种;“三类植物危险性害虫名单”,122种,国内分布未广或尚未发现的危险性害虫;“四类一般经济害虫”。
1991年研究人员提出,目前我国已确定的植物检疫对象的确是很危险的有害生物,但不能认为尚未列入的就不危险,有些病虫由于防治得当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其危险性在进入新区后会明显降低,这都是特定环境中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进一步提出综合分析的方法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将应当考虑的几方面确定下来,然后按照综合分析中各方面所占重要性不同分配不同分数,如寄主植物一项分配25分,防治难易程度一项分配20分,等等。
而在每一项内又按照实际可能达到的程度取不同分数,如防治难易程度中设3个等级:难、较难、容易,分别取10、7、3分。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使几种分析对象比较得出相对危险性。
表1植物病毒的检疫对象及其危险性的评价
表2病毒危险性评价结果
①有害生物的寄主植物;
②有害生物的危险程度指对植物本身的危害;
③全株枯死;
④主要部分受损;
⑤部分受损但不影响植物生长;
⑥有害生物对植物的经济损失从植物的经济价值考虑;
⑦经济价值高,较高,一般;
⑧损失高低;
⑨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
⑩传播途径自然扩散能力与需借助人为运输;
⑾传播速度自然和人为,快,较快,慢;
⑿有害生物的适生性;
⒀繁殖力;
⒁环境因素;
⒂有害生物的防治难易程度难,较难,容易
⒃能否生存;
⒄能否成灾。
虫害的危害程度与害虫的食量、食性、繁殖力有关,应考虑单食性与杂食性、孤雌生殖等因素。
对有害生物实施防治措施时,必须考虑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大于实施该项措施时所付出的行政花费以及影响工农业生产、经济贸易等所造成的损失。
1992年研究人员提出,评估检疫性害虫首要的是对害虫危险性进行评估。
除了应考虑在我国尚未发生或分布未广,能随遗传资源或贸易性农、副产品传播,传入后能存活并对我国农、林作物造成巨大损失,经济容忍水平为零或接近零的害虫,还须根据以下一些原则:传入后能迅速建立群体的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成虫寿命长,产卵量大,能容忍各种气候变化的害虫;极易随种子、苗木、行李以及贸易性农产品传播,隐蔽性强,不易发现,一旦传入后常使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的害虫;传播我国尚未发现的危险性线虫、类菌原体,病毒病的害虫。
研究人员针对害虫进行危险性评估主要是收集世界危险性害虫名单,整理各害虫的有关资料,通过一个筛选程序,划分各害虫的危险范畴,再通过计算机处理评估各害虫的危险程度。
此外,尚须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如该类害虫
通过贸易性商品及运输工具传带的可能性及截获频率等。
一些区域性植物保护组织及其成员国开始进行该项工作,但是似乎尚未有一个完善的筛选程序。
要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具有大量有效的、可靠的有关害虫的资料。
通过计算机处理,最终给害虫评分,可以避免人为的甚至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来决策。
这可能是一个公正、迅速处理大量害虫的方法。
但是各种害虫究竟需要多少资料才是最恰当,是否均能提供足够的基础资料。
因此建议,由于各害虫的现有资料极不一致,目前资料应该是以简单为好。
计算机技术可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只能作为决策过程中的参考。
表3和表4是对真菌病害和线虫的评价标准。
表3真菌病害评价标准
表4线虫评价标准
表5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1994年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有害生物检疫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有害生物风险值(R)。
1997年研究人员用该方法对进口谷物的害虫进行分析,其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用于检疫机关审批时参考。
1994年研究人员用该方法对进口小麦上的危险性病原体进行了分析。
1998年研究人员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并稍作改进,对中国进口小麦的有害昆虫进行了分析。
该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运用了层次分析法,通过向专家调查的方式建立的指标体系,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针对各指标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最大值等进行累加,这也摆脱了以前针对打分往往只是简单累加的方法,较之以前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