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正文: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805fa8cd4d8d15abe234e16.png)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与自我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态度和自我价值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自我态度、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理解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化、认知发展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起源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意识,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完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身份。
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
个人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经历和体验,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特质、能力、价值观和身份等方面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是个体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自我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态度自我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的评价等方面。
自我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态度可以促使个体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消极的自我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自我和自我概念

– 父母对青少年的积极培养和信任提升他们的内隐自尊。
• 提高自尊的具体方法(Baumeister, 1994)
– 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 – 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 – 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 – 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可能的自我:自我的变迁
– 自我感知随时间变迁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总认为自己是 在不断变好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自己过去的贬损,让 自己对在意的那些方面感觉更好,而且时间越长的失败 经验能增强积极体验。 – 如果这是一个积极的自我,会让我们停止现在的享受而 投入到实现积极自我的过程中去。 – 坚信自己的改变:通过模仿、学习,并想象自己改变的 可能性。 – 对自我改变的希望导致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通过行 动实现目标的信念)的确立
非常 符 符合 合 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 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 败者。 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 4 1 4 1 4 4 4 1 1 3 3 2 3 2 3 3 3 2 2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自尊,我们对于自己的总体看法。是人的自我概念 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 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 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 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径:
– 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 – 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述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
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没有脑的智能作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学校是不可替代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刺激、娱乐、信息(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审美。
(四)参照群体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经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
语言反映集中反映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是指导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来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也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体验。
3、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的公司,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比如父母的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的角色。
(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前者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后者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
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一)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角色领悟:也就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已的行为,塑造自己。
(三)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主要是指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主要是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二)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信号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
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感。
(三)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已。
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3、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
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
这种测量简单易行。
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
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二、身份:实际上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3、多重性:每一个体在社会中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地位,所以个体往往具有许多身份;至于个体的处境的多重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4、稳定性: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身不变的;其他社会身份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
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
5、契约性:身份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该履行。
三、自尊自尊涉及到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一)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
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心。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