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致盲性眼病的防治
眼科学:防盲治盲

第六节
几种主要致盲眼病的 流行病学和群体防治
一、白内障 估计积存的急需手术治疗的白内障盲人有300多万人, 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约为40万人。 二、沙眼 沙眼是世界上缺少住房、水和卫生设施等生活基本需要 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常见病。
三、儿童盲 主要由维生素A缺乏、麻疹、新生儿结膜炎、 先天性或遗传性眼病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 四、河盲
五、屈光不正和低视力 我国是近视眼的高发地区 六、青光眼 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筛查青光眼患者是早期发现 青光眼切实可行的重要手段。普及青光眼的知识有 可能使患者及早就诊。确诊的青光眼患者应当合理 治疗,定期随诊。
七、角膜病 各种角膜病引起的角膜混浊也是我国致盲的 主要原因,加强角膜病的防治研究也是减少因角膜 病致盲的重要措施。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病致盲的有效手段。 八、眼外伤
眼科学:防盲治盲
第一节 概 述
盲 -----巨大痛苦 家庭和社会负担 防盲治盲 公共卫生事业 眼科学 广义 : 眼科医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 为了防盲复明
防盲治盲特定含义: 对盲和视力损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引起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眼病进行 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对盲和视力损伤的防治进行规划、组织 和实施等方面
第七节 盲和低视力的康复
一些眼病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仍处于盲和低视力状态。
对于这些患者并不意味着已经毫无希望,应当采取康复 (rehabilitation)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地使这些患者能过着 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眼科医生的责任不仅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那些致盲 眼病,而且应当关注处于盲和低视力状态患者的康复。
助视器 光学助视器 非光学助视器 远用: 放大 2.5 倍 的 Galileo 式望远镜 近用: ①手持放大镜 ②眼镜式助视器 ③立式放大镜 ④双合透镜放大镜 ⑤近用望远镜 ⑥电子助视器
常见的致盲眼病——老年黄斑变性

老 年 黄斑 变 性 的 发 病 与 年 龄 有 关 ,是 由 于 视 网 膜 黄 斑 区 的 衰 老 变 性 引 起 的 。大 多 数 研 究 认 为 ,
口主 医 爱 任师 缨
# ≮ ”
。- 、
、
它 与视 网 膜 色 素 上 皮 的细 胞 代 谢
功 能 衰退 有 关 ,而 随 着 年 龄 的增 加 , 素 上 皮 细胞 功 能 衰 退 是 普 遍 色 存 在 的现 象 。
常 的新 生 血 管 在 视 网 膜 下 生 长 ,
引 起视 网膜 水 肿 、 出 、 血 及 视 镜 , 渗 出 可减 少 黄斑 区损 伤 。
网 膜 组 织 的破 坏 ,最 终 导 致 疤 痕
科 学调摄 饮食
建 议 多 吃 富
形 成 ,常 表 现 为 一 只 眼 突 然 发 生 含 大 量 多 种 维 生 素 、 量 元 素 、 微 叶 防 止 失 明 。
6 0岁 以 上 的 老 年 人 ,其 特 征 是 异
关 系 , 此 , 果 家 族 中 有 人 患 老 因 如
因 此 要 避 免 强 光 刺 激 ,建 议 阳光 年 黄 斑 变性 ,那 么 家 族 成 员 中 5 0 强 烈 时 外 出 要 戴 遮 阳 帽 或 变 色 岁 以 上 者 应 该 定 期 进 行 视 力 及 眼 底 检 查 , 旦 发 现 病 变 , 做 眼底 一 应 荧光血 管造影 , 争取尽 早治疗 , 以
行 性 视 力 下 降 或 视 物 变 形 , 占 老 用 、 疫 异 常 以 及 高 血 压 病 、 脂 免 高 年 黄 斑 变 性 发 病 的 9 %以 上 。其 血 症 、动 脉 硬 化 等 全 身 性 疾 病 有 0 早 期 的特 征 性 改 变 可 见 黄 斑 区 出 现 玻 璃 膜 疣 ,晚 期 可 出 现 黄 斑 区
防盲治盲

盲和视力损伤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对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和损失,也会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防盲治盲具有重要意义。
防盲治盲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也是眼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来说,眼科医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为了防盲复明。
但是,防盲治盲工作还有其特定含义,它主要包括对盲和视力损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引起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眼病进行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对盲和视力损伤的防治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等方面。
目前,防治盲和视力损伤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
第一节盲和视力损伤的标准确定统一的盲和视力损伤的标准对于做好防盲治盲工作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各国采用的盲和视力损伤的标准并不一致,这对盲和视力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和国际交流造成了困难。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0年代提出了盲和视力损伤的分类标准(表1),并鼓励所有国家的研究工作者和有关机构采用这一标准。
这一标准将盲和视力损伤分为五级,规定一个人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0.05时为盲人,较好眼的最好矫正视力<0.3、但30.05时为低视力者。
该标准还考虑到视野状况,指出不论中心视力是否损伤,如果以中央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100、但>50 时为3级盲,视野半径£50 时为4级盲。
我国于1979年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决定采用这一标准。
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全面地反映盲和视力损伤情况,又将盲和低视力分为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和单眼低视力。
如果一个人双眼最好矫正视力都<0.05,则为双眼盲;如果一个人双眼最好矫正视力都<0.3、但30.05时,则为双眼低视力。
这与WHO标准是一致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眼最好矫正视力<0.05,另眼30.05时,则称为单眼盲。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眼最好矫正视力<0.3、但3 0.05时,另眼30.3时则称为单眼低视力。
按这种规定,有些人同时符合单眼盲和单眼低视力的标准。
在实际统计中,这些人将归于单眼盲中,而不归入单眼低视力中。
浅谈白内障的治疗和护理

体 , 合切 口。 缝 超声乳化手术是用一种超声波导入眼内,把混 浊变硬的晶体粉碎呈乳状,吸 出,再植入人工 晶体 。 这样切 口 小愈合快 ,术后 散光小 ,不用缝线 ,甚至可在 门诊手术 ,如果 合并植入可折 叠人工 晶体 , 效果更好 。 为适合我国广大 中小城 市, 甚至大城 市中较晚的 白内障患者的需要,眼科 医生又改进
物发暗,色彩失去鲜 明度,及 畏光 、眩光等症状,一般情况下
白内障无红痛症状 ; 非常严重 的时候可 以看到瞳孔泛 白光 , 不 用翻也看得到 ,翻 了眼皮多数 看不到 。
2 白 内 障 的治 疗
白内障的发病率 以及患者人数都在不断上升 。 年轻人的不 良生
活方式、 营养失调 、 接受辐射过多等 原因又直接导致了 白内障
自内障是 常见 的主要致盲性眼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每年约有 1 0 6 0万人因 白内障而失明。全 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 果 表 明 ,致 盲 原 因前 四 位分 别 为 白内 障 4 . 6 、角 膜 病 10 % 1. 8 、沙眼 1. 7 、青光眼 8 8 。随着全球人 口的老龄化 , 53% 0 8% .%
体纤维,一生中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并将 旧的纤维挤 向中心 ,
逐渐硬化而形成 晶状体核 。晶状体纤维的主要成份是蛋 白质 ,
其中 8% 5 为水溶性的 白蛋 白。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 ,使透明的
晶状体逐渐混浊,这就是 白内障 。 引起 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伤性 白内障 、 放射性 白内障、先天性 白内障、 糖尿病性 白内障等有 比较 明显 的病 因 外 ,白内障形成过程有着 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 常见 的老年性 白
需缝 合 1 2针 , 甚至 不 缝 ,术 后 反应 也 小 。科 学之 路 永 无 止 ~ 境 , 科 医 生 并 不满 足 现 状 。 眼 他们 已经 研 究 并 推 出 的 是激 光 乳
眼保健与眼病预防

LOGO
第一章 眼保健与健康教育
眼保健与 眼病预防
1. 眼保健的概念与分级 2. 初级眼保健工作的开展 3. 眼保健人员的培训 4. 眼的健康教育与眼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章 眼保健与健康教育
第一节 眼保健的概念与分级 眼保健(eye care)的主要内容是预防眼病、提高眼的健康水 平。广义的眼保健函包括眼病的调查、诊断、治疗。
选择正确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和视力训练
其他治疗
角膜病
进行角膜病卫生 宣传 注意角膜病的紧 急处理和及时转 诊 药物治疗 选择正确治疗 手术治疗
进行科普宣传, 加强眼库建设
做好卫生宣传, 让广大群众了解 青光眼有关知识 青光眼 加强青光眼筛查 工作 选择正确治疗 药物治疗
第四章 眼病调查
眼保健与 眼病预防
1. 眼病现状调查 2. 眼病筛查 3. 几种常见的眼病调查方法
第一节 眼病现况调查
寻找与眼病相关的因素,提供 眼病的病因线索 描述眼病的分布特征
1
2
4
3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预 防眼病
评价眼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眼 病监测
盲和视力损伤的分类
视力损伤 类别 低视力 盲 级别 1 2 3 4 5 较好眼 <0.3 <0.1 <0.05 <0.02 无光感 最好矫正视力 较差眼 ≥0.1 ≥0.05(3m指数) ≥0.02(1m指数) 光感
第一节 国内外防盲治盲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盲发生情况比较 经济和保健良好的社区 0.1%—0.4% 年龄相关黄斑性病变 青光眼 糖尿病 先天性眼病 遗传性眼病 眼后段为主 20% 经济和保健差的社区 0.5%—1.5% 白内障 青光眼 沙眼 河盲 维生素A缺乏等儿童盲 眼前段为主 80%
眼科学笔记 总结8:防盲治盲

(十)防盲治盲一、盲和视⼒损伤标准• 2019年WHO明确了中央视野半径⼩于20°为重度视觉损伤二、世界防盲治盲状况2019年导致2.06 亿50岁以上⼩年⼩中重度视⼩损害:的主要原因是:1.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8610 万例),2. ⼩内障(7880 万例)3. 年龄相关性⼩斑变性(620 万例)4. ⼩光眼(410 万例)5. 糖尿病视⼩膜病变(290 万例)2019年导致3360万全球50岁及以上⼩群致盲的主要原因1) ⼩内障(1520 万例),2) ⼩光眼(360 万例),3)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230 万例),4) 年龄相关性⼩斑变性(180 万例),5) 糖尿病视⼩膜病变(86.1万例)。
【发病特点】• 不同经济地区的盲患病率明显不同盲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0.3%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为0.6%以上。
• 不同年龄⼩群中盲患病率明显不同⼩年⼩群中明显增⼩;发展中国家⼩年⼩群盲患病率增⼩更为明显。
• 低视⼩患病率约为盲患病率的2.9倍如果不认真防治低视⼩患者,盲⼩数将会急剧增加。
• 不同经济地区盲的主要原因明显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为年龄相关性⼩斑变性、糖尿病性视⼩膜病变等,⼩发展中国家以⼩年性⼩内障和感染性眼病为主。
• 由于世界⼩⼩的增⼩和⼩龄化,盲⼩数将继续增加三、视觉20201.通过以下措施在2020年全球根治可避免盲:①预防和控制疾病②培训⼩员③加强现有的眼保健设施和机构④采⼩适当和能负担得起的技术⑤动员和开发资源⼩于防治盲2.最终目标• 减少可成为全球公共卫⼩问题的可避免视觉损伤,• 保证已经发⼩视觉损伤的⼩接受康复服务3.重点防治的可避免盲包括:• ⼩内障、• 沙眼、• 河盲、• ⼩童盲、• 屈光不正与低视⼩全⼩位防治沙眼战略(SAFE战略)• S——睑内翻和倒睫的外科(surgery)矫正、• A——急性感染时抗⼩素(antibiotics)的应⼩、• F——充分的洗脸(face)即⼩部清洁、• E——改善环境(environmental)河盲• 河盲⼩称盘尾丝⼩病• 是由微丝蚴这种寄⼩⼩引起的疾病,• 这个病主要是在⼩洲⼩童盲• 由于⼩童处于⼩命周期早期,伤残寿命损失年年数和致残时间⼩,⼩童盲往往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负担。
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参考模板

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关键词】病毒性角膜炎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病,起病急,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视力损害较大,是临床常见致盲性眼病,其复发率与致盲率均居角膜病之首位。
临床上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最为常见。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角膜感染,其发病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首位。
此病多为HSV-I型感染,但HSV-II型亦可引起本病。
(一)临床表现1.患者多为复发性感染病例。
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常在幼儿阶段,多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
2.过劳、饮酒、目光暴晒、紫外线照射、角膜创伤、发热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为常见的复发诱因。
3.患眼有刺激症状及视力障碍。
4.角膜病变可表现为树枝状、地图状溃疡灶,或盘状基质炎病灶。
前房一般无渗出物,重症病例可出现灰白色稀淡积脓。
角膜病灶区知觉减退。
如无合并细菌感染,溃疡面一般较洁净而无分泌物粘附。
反复发作的病例,常有新、旧病灶并存。
旧病灶呈不同程度的瘢痕性浑浊,常有新生血管。
新病灶可为浸润灶,亦可与溃疡灶并存。
(二)诊断1.有复发感染病史,可有感冒发热、过劳、饮酒等诱因。
2.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做出诊断。
3.如有条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病原学诊断,如角膜上皮刮皮发现多核巨细胞、病毒包涵体或活化性淋巴细胞;角膜病灶分离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酶联免疫法发现病毒抗原;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 查到病毒核酸等。
(三)治疗1.治疗方案及原则为抑制病毒复制,防止复发,减少瘢痕形成。
2.抗病毒药物治疗选用对DNA病毒敏感的药物,如0.1%无环鸟苷、0.05%环孢苷、0.1%碘苷、1%三氟胸腺嘧啶核苷等眼药水,白天频滴患眼,1~2小时滴眼1次,睡时涂抗病毒眼膏。
必要时口服无环鸟苷片剂。
3.非溃疡性盘状角膜炎病例,应联合滴用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水。
4.如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时,应适当使用散瞳剂。
5.可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配合抗病毒药物治疗。
沉默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

144宋 珊青光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它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
在青光眼发病初期,患者一般不会出现什么不适,待感觉到眼睛异样时才去医院检查,基本已经处于晚期阶段了,此时患者的视功能可能已经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害,所以很多人又称青光眼为“窃取人类视力的沉默盗贼”。
虽然我国在不断加大青光眼早期筛查和知识普及相关工作,但仍然有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甚至可能在患病前对它一无所知。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野缺损、视乳头萎缩和凹陷以及视力下降为特征的疾病,与眼压相关的导致视神经节细胞轴突进行性丧失而引起视野损害的病理状态。
眼压是由房水形成的,房水持续从睫状体产生并最终回流到血液,整个过程不断循环并且保持动态平衡。
维持正常的眼压状态十分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眼球保持正常形态。
正常眼压范围是10~21 mmHg。
眼压升高是造成青光眼的主要原因,眼内各组织承受范围有限,眼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视神经视功能造成损害而出现视野缺损,最终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但是并不是说眼压正常就一定不是青光眼。
有一种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正常,但眼底视神经却出现了视乳头凹陷和视野改变,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混合型及发育性青光眼四类。
原发性青光眼又可以细分为以下类型。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最为剧烈。
眼压在短时间内可以飙升到40 mmHg以上,甚至达到80 mmHg以上,表现为发作眼和同侧头部剧烈疼痛,疼痛可以沿着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眼眶周围、鼻窦、耳根和牙齿等处放射;眼球充血明显,视力可以骤降至眼前指数,甚至仅存光感;眼球触之坚硬;常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发热、寒战、腹泻等,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偏头痛和感冒等疾病。
此类青光眼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不好的阅读习惯、昏暗的工作环境、波动的情绪以及快速变化的温度都可能引起它的急性发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致盲性眼病的防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据统计,9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
由此可见眼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平时我们就应当注意眼睛的保健,防患于未然,很多眼病也是可以预防和早期治疗的。
对于很多眼病来说,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导致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就几种常见致盲性眼病的防治简述如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患者也逐年增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晚期并发症是可怕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常导致的不仅是患眼的失明,而且可能导致眼睛的胀痛及头痛,一旦到晚期,治疗的预后是不容乐观的。
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即使没有视力下降,也应当每隔3个月到1年去当地医院眼科做眼底检查,必要时行眼底造影,若发现有视网膜缺血区或血管渗漏出现,则尽快行眼底激光光凝,以预防突然的眼底出血随之而至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保护和维持现有的视力。
对于已经出现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一旦发生,就像照相机里面的底片脱落一样,物体就不能在眼里形成物像,因而引起严重的视力减退,如脱离范围较大或伴有黄斑区脱离,治疗又不及时,常可导致失明。
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高度近视患者。
为什么高度近视眼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呢?原来高度近视眼由于眼球前后径不断增长,视网膜和脉络膜不能相应地变长,从而导致视网膜、脉络膜弥漫性萎缩,而玻璃体也由胶状变成液态,当头部过多震动或剧烈运动时,玻璃体动荡增加,视网膜常受到牵引而发生裂孔。
当视网膜裂孔时,液态的玻璃体就会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及头部受伤。
最好半年到一年去医院做一次眼底检查。
这是因为即使没有视力下降,视网膜裂孔的存在也是有可能的。
而对于尚没有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封闭,而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则只能通过手术治疗。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组较为常见的眼病,共同特点是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
大多数青光眼类型表现为眼球内压(眼压)升高。
一般来说,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也就是说,青光眼的治疗,是以维持现有视力,而不是以恢复原来视力为目的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慢性青光眼病人,往往在毫不自觉中逐渐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视力,而不能及早就医,以致耽误了治疗时机,遗恨终身。
因此,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45岁以上的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应该定期到医院眼科检查眼底和眼压,以排除青光眼的可能。
白内障白内障是指眼睛内透明的晶状体变得混浊。
晶状体与照相机镜头一样,是将光线汇聚在底片上成像。
正常的晶状体是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如果晶状体逐渐混浊,光线就无法正常透过,以致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影像。
目前,尚无药物能有效地抑制白内障的形成或阻止它的进一步发展,惟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模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
以前的白内障手术,通常要到成熟或近成熟期,也就是视力下降到仅有光感、手动。
现在原则上白内障对生活、工作产生明显影响就可手术,通常根据患者对视力需
求的程度、医生的手术经验、医院的设备来具体决定。
值得欣慰的是,白内障的手术效果一般都不错,患者术后往往可以重见光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