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2蚂蚁和蝈蝈_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2蚂蚁和蝈蝈_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2蚂蚁和蝈蝈_苏教版复习导入:师:很高兴又能给小朋友上课了。
上堂课老师给大家讲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蚂蚁和蝈蝈的童话王国去旅行。
看,让我们坐上列车,准备出发。
(画外音:前往童话王国的孩子们注意了,要想进入大门,先把词语读准了。
)师:我们开火车读吧。
(注意后鼻音)(画外音:你们过关了,童话王国欢迎你们!)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播放风声)师:听,是什么声音?你们有什么感觉?生:西北风声。
冷啊,冬天到了!师:是啊,冬天到了。
大家读读这句话。
(多媒体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师:注意“呼呼”,这是寒冷的西北风的声音。
读好这句话。
师:风不够大呀,谁再来读。
师:这么寒冷的冬天,蚂蚁和蝈蝈是怎么过冬的呢?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出示蚂蚁过冬的图片)生交流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洞?生:装满粮食的洞。
(出示句子,特显装满粮食)谁来读好它。
师:还没把屋子装满,请男生读,齐读。
师:再仔细看看这些蚂蚁们在干什么呀?生交流(有的蚂蚁在烤火,有的在睡觉)师:这个冬天蚂蚁们生活得怎样?生交流(幸福、快乐、无忧无虑)板书:无忧无虑谁能把它们的幸福生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师:在来看看蝈蝈怎么过冬的?(出示蝈蝈过冬图片)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蝈蝈在冰天雪地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有的快冻死了。
)师:天这么冷,又没有吃的,这真是——找个词语。
出示:又冷又饿指名读,还不够冷,谁再读?第一组读,齐读。
师:蝈蝈的生活过得如何?读读这句,来说说看。
生:很悲惨、可怜。
谁能把蝈蝈的可怜读出来?指名读。
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师:我们的列车又要出发了,走之前让我们们再看一眼冬天的蚂蚁和蝈蝈,读好这一段。
师:小朋友,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它们的生活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生:……师: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往前走。
第一自然段:(播放夏天知了叫声)师:夏天给你什么感觉?生:很热。
师:你看,太阳像个大火球,阳光直射大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蚂蚁和蝈蝈》(第1课时)苏教版(2016)

22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篇幅较短,却富有教育意义。
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
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课文中即有蚂蚁和蝈蝈之间。
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标设定】1.认识本课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4.能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话。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运用“有的⋯⋯有的⋯⋯个个⋯⋯”句式2.感受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素材选择蚂蚁:蚂蚁是一种昆虫。
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
蚂蚁的种类繁多,世283属,中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一个蚁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几年甚至十几年。
般一长于身蝈蝈:俗称为蝈蝈,无脊椎动物,昆虫类,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体,翅发达或不发达或消失。
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
的方法蝈蝈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当遇到危急时,快速弹跳避敌是它保。
自们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有的⋯⋯有的⋯⋯个个⋯⋯”句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昆虫朋友,我们一起来瞧瞧它们是谁呢?(出示:蚂蚁,蝈蝈呼(指导学生读准“蝈蝈”一词的音,第二个“蝈”图片并板书)认识它们吗?和它们打个招。
一。
)谁对它们熟悉,介绍给大家听读轻声2、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从外形看,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呢?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蚂蚁和蝈蝈”的故事。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蚂蚁和蝈蝈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蚂蚁和蝈蝈教案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认识并掌握课文中涉及的基础生字词,理解蚂蚁辛勤储备粮食与蝈蝈懒惰、只顾眼前享乐的故事内容。
2. 技能目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正确使用轻声、三声音调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蚂蚁和蝈蝈的行为及结局,教育学生认识到勤劳是美德,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故事中的对比手法和寓意。
- 学习新词汇,强化识字和阅读技能。
-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难点:- 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即勤奋劳动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创设情境,展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昆虫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猜测蚂蚁和蝈蝈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引入课题 蚂蚁和蝈蝈》。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
2.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情感表达,尤其关注含有特殊发音规律的词语。
三、精读解析1. 分段解读课文内容,分析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描述并解释“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的内涵,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教育意义。
3.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扮演蚂蚁或蝈蝈的角色,加深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 进行生字书写练习,强调笔画顺序和结构布局。
2. 组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3. 开展口头或书面复述故事的活动,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勤劳与懒惰带来的不同结果。
2.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用简单的句子描述蚂蚁和蝈蝈的特点以及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
板书设计- 标题: 蚂蚁和蝈蝈》- 主要人物:蚂蚁(勤劳) vs 蝈蝈(懒惰)- 对比图示:夏季行为 → 冬季结局- 教育启示:唯有勤劳才能收获幸福。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蚂蚁和蝈蝈_苏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蚂蚁和蝈蝈_苏教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认识“米字旁“,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来源:学§科§网]2. 教学难点:能用“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体会课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利用图片,导入课题。
1、出示蚂蚁图。
(板书:蚂蚁)让学生拼读后,指出当两个第三声在一起时,前一个读阳平,后一个读轻声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出示蝈蝈图。
让学生认识蝈蝈。
(板书:蝈蝈)指导学生读好“蝈蝈”的音。
(后一个读轻声)3、完善课题。
(板书:(蚂蚁和蝈蝈)齐读课题。
4、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明白什么?二、初读课文1、带着提出的问题读一遍课文。
2、检查自读情形。
[来源:学|科|网Z|X|X|K](1)交流初读课文后明白些什么。
(自由发言,不限定范畴)(2)找出生字词。
粮食乘凉满头大汗自由悠闲刮风呼呼躺装洞里过冬又冷又饿神气A、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B、交流已明白词语,解决不明白词语。
C、互相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来源:学#科#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2、自主观看生字说说记住生字的好方法。
3、依照学生回答适时点拨“由”中间一竖要居中,“冬”最后两笔是右点,两点要写在一条垂直线上“冷”第二笔是提,“呼”最后一笔是竖钩“粮”的左边是米字旁,第六笔是点4、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冬()乎()玩()原()东()呼()完()元()第二课时一、朗读课题,直截了当导入课文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齐读课题)2、注意第二个“蝈”是轻声。
(再读课题)二、品读文本,感受蚂蚁的勤劳(学习第一自然段)1、瞧,夏天到了,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地叫着,天气可真热!板书:夏天出示:夏天真热。
小学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和蝈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现在老师让大家听一首歌,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里唱的是谁?(学生听后回答)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与小蚂蚁有关系,题目就是《蚂蚁和蝈蝈》(师生同写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好好的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好吗?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4、指名读自我评价指名评价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夏天和冬天)2、夏天给你们是什么感觉?这么热的天气,小蚂蚁在做什么?它为什么要搬粮食呢?(指导朗读第一段、板书勤劳)3、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说一句完整的话。
4、正当小蚂蚁在辛辛苦苦地搬粮食的时候,被谁看到了?(指导朗读第二段、板书懒惰)5、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转眼冬天到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冬天刮这么大的西北风,你是什么感觉?这么冷的天气,小蚂蚁和蝈蝈它们又分别在做什么啊?(指导朗读第三段,板书幸福和痛苦)四、动画配音、指导背诵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蚂蚁和蝈蝈》的动画片,可是没有声音。
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一个配音演员,给这部动画片配音吗?(教师指导学生边看动画片,边配音。
利用配音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五、师生小结、发散思维1、课文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都学会了什么?都懂得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板书总结课文)2、你们喜欢蚂蚁,还是喜欢蝈蝈?这时,你想对这些蝈蝈说点什么?如果你们是这些蝈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你们会怎么做?3、是啊,幸福的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得来的。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蚂蚁和蝈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蚂蚁和蝈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2.能够初步理解课文故事情节3.能够用简单句子描述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情节4.能够感受并体会蚂蚁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汇的读音和意义2.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述能力3.蚂蚁的努力工作和团结一心的精神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描述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情节2.体会蚂蚁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1.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让学生放松身体,调整状态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文主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猜测,为学习做好铺垫2. 正文教学(30分钟)1.听读课文:教师为学生朗读全文,并根据需要进行重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朗读生字词汇2.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围坐,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合作,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要求小组讨论“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情节”以及“蚂蚁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内容3.知识点讲解:将生字词汇和课文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身的识字水平和记忆能力4.带着问题阅读:在讲解之后,再次对课文进行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 巩固练习(20分钟)1.模仿朗读:让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尝试朗读出符合语文语调和语感的正确语音2.根据要求写作: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话题要点,写出体现蚂蚁和蝈蝈故事情节的简短小作文3.课内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时,带着“我学会了什么”这个问题,做小微调整后展开一次课程总结4. 总结收尾(10分钟)1.总结结构:“概括——归纳——评价”2.给学生以评价:“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掌握的内容足够吗?”3.为学生鼓掌,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五、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明显提高了自己的课文朗读速度和语感,也掌握了蚂蚁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调整,让学生在欢乐学习的氛围中进行更好的语文素养提高。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蚂蚁和蝈蝈》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蚂蚁和蝈蝈》教课设计(一)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你们见过蚂蚁吗?2、今日,老师就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和蚂蚁相关的故事。
(贴蚂蚁图)3、板书课题: 16、蚂蚁和蝈蝈4、指名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第二个蝈为轻声。
5、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来,这个故事里不只有可爱的小蚂蚁,还有蝈蝈。
(贴蝈蝈图)蚂蚁和蝈蝈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翻开书自己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音读准;词要连读;把句子读通畅。
2、检查:(1)指读生字词及难读词句:粮食纳凉装满洞里神气躺在躲到逍遥自在(2)指读难读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3)分自然段朗诵。
这个故事真风趣,我们来持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一)第一自然段:1、看图:(1)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季?板书:夏季(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3)夏季,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发问:(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板书:搬粮食(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以后,你感觉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4、指导朗诵:(1)夏季,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
这群勤奋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
小朋友,你们喜不喜爱这些小蚂蚁吗?那么,小朋友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2)下边,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学生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二)第二自然段: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发问:(1)几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边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苏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22 蚂蚁和蝈蝈》教案_0

《蚂蚁和蝈蝈》教学详案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一起读!(手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复习词语学生自由读词语指名学生读词语如有错误请其它小朋友纠正读音如读得很好,师表扬:读得真好!请你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读一遍。
还有哪些小朋友也能像他这样把这些词语宝宝读一读的?指名学生读词语师:读得真好,声音响亮,字正腔圆,来,我们像他一起把词语读一遍。
学生齐读词语三.精读课文(一)感受夏天蚂蚁的勤劳师:蚂蚁和蝈蝈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到115页,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师(点击出示课件):读了第一小节,小朋友知道了什么?学生:夏天真热,它们在搬粮食,有的师:小蚂蚁搬这么重的粮食,个个都?师:点击课件,满头大汗是什么样子?有谁知道?指名说师:告诉老师,你有过满头大汗吗?什么时候满头大汗的?学生说:师:说得真好,浑身都是汗,那么小蚂蚁为什么会满头大汗呢?生:因为夏天真热。
师:(点击课件):小朋友,这就是夏天,你看到什么?生:我看到了红火的太阳。
生:我看到了一个像大火球一样的太阳。
师:(点击课件)你还听到了什么?生说: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太阳像大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知了在大树上不停地叫着,这样的夏天让你觉得怎么样?生:真热!师:你能把夏天的热读出来吗?指名读师:听了你得朗读,老师觉得浑身都热了。
齐读这句话,读出夏天的热。
学生齐读师:小蚂蚁满头大汗仅仅是因为夏天热吗?生:搬粮食师:他们是怎么搬粮食的?生:有的推,有的拉师:小朋友,小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呢?生:抬、扛、挑、拖等等师:(点击课件)小蚂蚁搬粮食的方法可真多啊!师: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活,你觉得小蚂蚁们怎么样?生:勤劳师(板书勤劳):能把小蚂蚁的勤劳读出来吗?指名读(二)感受蝈蝈夏天的悠闲自在过渡:这么热的天,勤劳的小蚂蚁在搬粮食,蝈蝈在干什么呢?(点击课件)学生回答师(点击课件):仔细看,还有的蝈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啊,蝈蝈真舒服,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点击课件)真是(引导生齐读自由自在)师:谁来读好这个词?指二到三个学生读师:多么会享受的蝈蝈啊,难怪他们会笑蚂蚁是傻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蚂蚁和蝈蝈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复习导入: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师:很高兴又能给小朋友上课了。
上堂课老师给大家讲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蚂蚁和蝈蝈的童话王国去旅行。
看,让我们坐上列车,准备出发。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
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画外音:前往童话王国的孩子们注意了,要想进入大门,先把词语读准了。
)师:我们开火车读吧。
(注意后鼻音)
(画外音:你们过关了,童话王国欢迎你们!)
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播放风声)
师:听,是什么声音?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西北风声。
冷啊,冬天到了!
师:是啊,冬天到了。
大家读读这句话。
(多媒体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师:注意“呼呼”,这是寒冷的西北风的声音。
读好这句话。
师:风不够大呀,谁再来读。
师:这么寒冷的冬天,蚂蚁和蝈蝈是怎么过冬的呢?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出示蚂蚁过冬的图片)
生交流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生:装满粮食的洞。
(出示句子,特显装满粮食)谁来读好它。
师:还没把屋子装满,请男生读,齐读。
师:再仔细看看这些蚂蚁们在干什么呀?
生交流(有的蚂蚁在烤火,有的在睡觉)
师:这个冬天蚂蚁们生活得怎样?
生交流(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板书:无忧无虑
谁能把它们的幸福生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师:在来看看蝈蝈怎么过冬的?(出示蝈蝈过冬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蝈蝈在冰天雪地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有的快冻死了。
)
师:天这么冷,又没有吃的,这真是——找个词语。
出示:又冷又饿
指名读,还不够冷,谁再读?第一组读,齐读。
师:蝈蝈的生活过得如何?读读这句,来说说看。
生:很悲惨、可怜。
谁能把蝈蝈的可怜读出来?指名读。
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师:我们的列车又要出发了,走之前让我们们再看一眼冬天的蚂蚁和蝈蝈,读好这一段。
师:小朋友,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它们的生活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
师: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往前走。
第一自然段:
(播放夏天知了叫声)
师:夏天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热。
师:你看,太阳像个大火球,阳光直射大地。
(出示夏天真热)
师:能读好它吗?不够热。
再读,再热一点。
师:这么热的天,你最想干什么呢?[来源:]
生;游泳。
我想吹空调。
师:是呀,天这么热,肯定看不到蚂蚁和蝈蝈了,我们也回去吧。
(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
生:不对,不对。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生: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师:你呢?你们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
师:哎呀,我没有看到呀,他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